利维坦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霍布斯  页数:164  译者:吴克峰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可以说学界对《经典通读》的出版是宽容和肯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开始明白,学术经典不该只是象牙塔中供少数知识精英把玩的古董,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经典,了解这些经典,汲取人类先贤们的文化营养,分享人类思想的丰硕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认为,研读西方经典,对于提高国人素质是必要的。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知识的通俗化,《三字经》、《千字文》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代表。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通俗的编译本是必然的,也是可取的。就坚持阅读品位、坚持图书导向来说,这套《经典通读》丛书也是很有意义的。著名经济学家邢国均研究员说:当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跨学科的研究很普遍。比如经济学研究者可能希望了解一些哲学理论。而有些著作往往篇幅过长,且理论艰深、晦涩难读。如果有可靠的普及本,读者就可以对原著有一个概要性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某一新的知识领域的读者来说,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有把握,通读本就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读者可以参照编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的加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经典通读》这样的丛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教授还就国学热背景下的西方经典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一定意义而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学与西学相互碰撞的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变化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其实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人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以前我们看西学可能是仰视,现在可能就是平视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将西学名著通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国学家都是中西贯通的大家。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都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今天研究国学,也要懂得西学。正如在《经典通读》第一辑的《编者的话》里写到的,“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该“让思想先行”。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西方经典文化也应积极推广。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传播中的壁垒——几十万上百万字的沉重篇幅,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要做到这点,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关键。换言之,再好的著作,读的人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受到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人民网还针对这套丛书进行了读者调查,让大家发表对这套书的看法。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广大读者非常欢迎这样的作品,认为这是能让他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最好办法。而在全国掀起的明星代言《经典通读》活动更是引起舆论关注,众多媒体以大幅版面介绍本丛书和大家投票选出的代言明星。明星与经典学术著作的强烈反差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策划《经典通读》丛书的初衷。当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票选名列前茅的杨澜时,她表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人文著作,要看它整体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很好的话,作为公众人物,去推荐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来吸引青少年阅读,我觉得对推广文化也是很好的事情。几千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名著浩如烟海,与第一辑的20册同样重要的著作还有很多。受到第一辑成功的鼓舞,今天我们又推出了《经典通读》第二辑,使丛书的总册数达到40册,涵盖的作者和门类更加齐全和有代表性。在第一辑中,马克思揭秘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用《资本论》缔造了一个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探索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国家政权模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注定成为人类挑战宇宙的旗帜!在第二辑中,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通过自己的《沉思录》,解析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领袖和平民都成为他的读者;卢梭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人人都应享受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爱弥儿》;亚当·斯密期望人类有冷静慎思的能力,而不仅仅受自利的驱动,于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以《道德情操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的经济政策……《经典通读》第二辑仍然秉承第一辑的出版原则,完全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在保持原作原貌的前提下,将经典大部头进行瘦身,力求提炼出原著精华,在原汁原味中化繁为简地通俗解读大师们的著作。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能满足大家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有“替代”原著的作用;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的作用,真正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学术经典的大门。同第一辑一样,《经典通读》第二辑的编译者也均为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并且所编译的著作都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之内,这就避免了已往有些编译者只懂外语而不懂专业所造成的译稿不准确、不通畅等问题。或许有人质疑年轻人的功底,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注意功成名就者的成果,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只要他们有披荆斩棘的勇力,梳理芜杂、条分缕析的细致与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奉献给我们期望中的经典。请别忘了,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时年龄不过24岁。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出版之际,我们想重申《经典通读》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的观点:“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是我们的理想,但要真正实现难度却很大。但愿第二辑做得比第一辑好些。不当处,请读者见谅,并欢迎批评赐教。石岱峰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利维坦》,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利维坦》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著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在《圣经》中,利维坦原指一种巨大的水生怪物,可称水族之王。在这部著作中,即有人间的“利维坦”——这就是国家。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两个概念,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

作者简介

霍布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     
  《利维坦》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著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两个概念,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  
  霍布斯的其他著作有:《论物体》、《论社会》、《对笛卡儿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

书籍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 第二辑前面国家是什么——《利维坦》导读引言第一部分  论人类 第一章  论感觉 第二章  论想象 第三章  论思维的序列或系列 第四章  论语言 第五章  论推理与科学 第六章  论激情和表达激情的术语 第七章  论讨论的终结或决断 第八章  论智慧的美德及与之相反的缺陷 第九章  论知识的几种主题 第十章  论权势、价值、地位、尊重及资格 第十一章  论品行的差异 第十二章  论宗教 第十三章  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况 第十四章  论 第一与 第二自然律以及契约法 第十五章  论其他自然法 第十六章  论人、授权人和由人代表的事物第二部分  论国家 第十七章  论国家的成因、产生和定义 第十八章  论按约建立的主权者的权利 第十九章  论几种不同的按约建立的国家和主权的继承问题 第二十章  论宗法的管辖权与专制的管辖权 第二十一章  论臣民的自由 第二十二章  论臣民的政治团体和私人团体 第二十三章  论主权者的政务大臣 第二十四章  论国家的营养和生殖 第二十五章  论建议 第二十六章  论市民法 第二十七章  论犯罪、宽恕与减轻罪行 第二十七章  续 第二十八章  论赏与罚 第二十九章  论削弱或导致国家解体的因素 第三十章  论主权代表者的职责 第三十一章  论自然的上帝国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论人类第一章 论感觉人身体之外的种种物质作用于我们的眼、舌、耳、鼻、口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思维表象,如眼睛看到的五光十色,耳朵听到的七律八音,鼻子闻到的花香鱼臭,舌头品味到的酸甜苦辣,身体的其他部位所感知到的冷热厚薄与软硬轻重。它们就是我们所谓的感觉。这些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物质的属性,存在于产生它们的物质之中。这些属性其实是物质的不同的运动形式。因此,我们对物质的感觉其实不过是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而声色光电等表象对我们来说即是幻觉。这些幻觉同我们打击自己的眼睛时所看到的亮光的幻觉、挤压耳朵所产生的耳鸣的幻觉等并无不同。无论颜色还是声音,都存在于产生它们的物质之中,因而就不可能同该物质分离。就像镜子里的映象不能同原物相分离、回声不能同原声相分离的道理一样。但无论如何,物质本身是一回事,映象或幻觉则是另一回事。因此,在一切情形之下,感觉都只是原初之物的幻象,它们是由外界物质作用于我们的眼、耳和其他相应的器官所产生的幻象。但基督教世界里所有大学的哲学学派,对于感觉的产生等,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文句做这样的解释:视觉的成因是物体向各个方向散发出一种可见的物质、表象或可视的存在,眼睛接收到这些东西,就形成视觉。至于听觉的形成,则是被听见的东西散发出一种可闻性物质,也就是一种可以被耳朵听到的物质,耳朵听到后就形成听觉。不仅如此,他们还说,理解的形成也是基于被理解的东西散发出一种可理解性物质,也就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实在物,被大脑捕捉到,形成理解。我之所以在这里说到基督教世界里大学的种种,并不是为了否定大学的用处。在稍后,因为我将会谈到大学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旦有机会我决不放过对大学的批评:大学里经常出现的鸡零狗碎和不着边际乃是需要加以补正的问题之一。第二章 论想象物体静止时,除非有外力的推动,它将永远静止;物体运动时,除非有外力阻止,它将永远运动。对于前一句话的真理性,无人怀疑;而对于后一句话的真理性,却很少有人认同。人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考量其他的人和物的:人们发现自己在运动后产生一种疼痛和疲倦感,于是便想当然地认为每一种其他东西也都会在运动后因疲倦而想要休息。他们很少考虑到,休息的欲望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基于此,经院哲学家们才荒谬地指出,物体之所以向下落,是由于它们也像人一样有着寻求休息并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保持其特性的欲望。物体运动时,除非有外力阻止,它将永远运动。而无论是什么东西阻止它,也只能是使它逐渐停止。如我们见到的风吹水面,风停而水波却经久才息。同理,人体之内的运动也是如此:当我们闭上眼帘,我们的头脑中依旧保留有我们曾经看到或梦到的某些事物的映象,这一映象就是拉丁人认识中的“想象”,古希腊人所谓的“幻象”。因此,“想象”在他们的词典里便不过是一种其他动物也有的渐次衰退的感觉。按照对“想象”的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理解,对于我们所感知的任何事物,经过的时间愈长,其想象也就愈弱,直至消失。如果选一个词来描述“想象”这个随时间的延续而渐趋变弱的过程,那就是“记忆”。而有了记忆,才有所谓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经验就是对“想象”的“记忆”。梦是睡眠中的想象,和体的感觉有关。就梦和感觉做出严格区分是困难的,许多人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的。就我个人说来,我在做梦时并不像清醒时那样经常想到同样的人和事,同时在睡梦中也不像在清醒时那样可以有一系列连贯的思维;而且在清醒时我能意识到梦境的荒谬,但在做梦时却永远也意识不到清醒时思想的乖张。我对我做梦时以为自己很清醒,但在清醒时却知道自己并没有做梦这一点感到满意。当我们了解到梦是由身体内某些部分的异动所引起的以后,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身体的不同的异动就一定会引起不同的梦。如睡眠时受寒会引发噩梦,在脑海中产生某种可怕事物的想象和映象。又如清醒时,愤怒会引起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热,于是,在睡眠时如果使这些部位过度受热,便会引起睡梦中的愤怒,并在大脑中形成关于敌人的想象。同理,人类天赋的爱情使我们在清醒时产生情欲,而情欲又使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热,于是这些部位,如果在睡眠中受热,便也会在大脑中形成关于爱情的想象。总之,梦是我们清醒时的想象的倒转,当我们清醒时,这种倒转由此一端开始,在梦中则由彼一端开始。人处在似睡非睡状态下时,最难区别梦与非梦这一情况。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备受折磨,而且没有上床或没有解衣就睡着了,如同坐在椅子上打盹那样,往往不容易分清是梦是醒。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胆小、迷信且听多了神鬼故事的人,即使在完全清醒的时候,如果独自一个人在黑夜里,也会自以为看见了幽灵和鬼魂在墓地里徘徊。其实那只不过是他们的幻觉或别人的捉弄而已。以往崇拜林神、牧神、水神等诸如此类神灵的人,他们的这种崇拜,绝大部分是因为不能区分梦境与其他强烈的幻觉和感觉而产生的。今天那些无知的愚夫愚妇之所以相信神仙、鬼怪、女巫等的魔力,也是这样的原因。谈到女巫,我认为她们那种巫术根本就没有任何真正的魔力,而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她们在今天为自己错误的信仰和蓄意而为的巫术所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她们所从事的与其说是一种技能或知识,毋宁说是一种新的宗教。所有的神仙、鬼怪等,我认为都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使人们相信符咒、十字架、圣水之类东西是灵验的。毋庸置疑,上帝是能够显示异象的,但上帝却不会使人们对异象的恐惧更大于对停止和改变自然过程的恐惧。然而,一些邪恶的入托辞上帝无所不能,他们明知这纯属于虚乌有,却任意编造,欺骗人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理智的人有责任根据理性对这些人所说的一切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如果能够消除这种种迷信,并使它们不能愚弄纯朴善良的民众,那么人民就会远比现在更能克尽服从社会的义务。这种正本清源、破除迷信的事情正应该是经院哲学家们的工作,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助长了上述种种邪说。由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什么是感觉,于是便只能人云亦云地贩售成说:比如说想象是自发产生的;再比如说,想象最常见的是产生于意愿,且善念、恶念分别是上帝和魔鬼注入人们心中的;又比如说,“感觉”接收各种各样的事物,然后像手递手传递物品一样把它们传递给一般意识、幻象、记忆、判断等。总之,这些经院哲学家们习惯于云里雾里地说一大堆没有人能够理解的废话。而通常我们所说的理解,则是指在语言或其他自发的符号的激发下所产生的想象,人类和动物都有这样的想象。至于人类特有的理解,则不仅是指理解对方的意愿,而且还指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思想,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思想指的是通过事物名称的顺序和关系,及其他语言形式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看法。这个意义上的理解,我随后就要讲到。第三章 论思维的序列或系列我所理解的思维序列或系列是指一般被称做心理讨论的一系列互相连贯的思想。当一个人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由这件事情所引发的思绪并非出于偶然,一种思绪与另一种思绪的连接并不随便。对于我们过去不曾全部或部分感觉到的事物,我们不会产生想象。同理,由一种想象过渡到另一种想象的过程,如果不是类似的过程曾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过,便也不会发生。在感觉中一个紧接一个的那些运动,在感觉消失之后仍然会连在一起。但由于感觉中连接在同一个被感知的事物后面的,并不确定是哪个事物,于是,对任何事物的想象,我们都没有办法预先知道下一步将要想象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将要被想象到的事物一定曾经与该事物相关联。上述所说的思维系列或心理讨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没有一定的目的、变化无常的,可以叫做不定向思维系列。在这样的思维序列中,想哪儿算哪儿,所想到的事物之间并无关联。一个人无所事事默然独处时,一般就是这种思维状态。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来人们的思绪仍是互不关联,而且不会停止。然而,这些纷乱的思绪又果真互不关联吗?事实上,我们往往能够找出这些纷乱的思绪之间的关联。例如,在论及今日的内战时,也许没有比突然问起“一块古罗马银币值几英镑”这样看上去更不相干的事情,但我却以为,它们的关联也很明显一谈到内战,我们就会想到国王被俘,并进而想到基督被出卖,再进一步,我们还会想到出卖耶稣的那三十块古罗马银币。于是“一块古罗马银币值几英镑”的背后,便可能是要打算向敌人献出自己的国王了。这一思维系列发生在顷刻之间,因为思维原本敏捷,所谓一闪而过。相对而言,第二种思维序列所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受某种欲望和目的的导引,可以叫做定向思维系列。一般地说,我们渴望或惧怕的事物能给我们留下强烈而持久的印象,以至于可能妨碍我们的睡眠。欲望会使人们想到曾经产生的满足该欲望的方法,并进而想到获取这种方法的路径。思绪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到达一个能够开始的起点。即使在思绪迷乱的时候,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印象也会把它立刻拉回原来的思路。以往有人观察到这种情形,用“熟虑终末”来称谓。意思是说,在一切行动里,都要经常反思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所做所想与该目标并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适时调整,以指导自己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定向思维系列又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指我们在探寻某种想象中的结果时,探究它的产生原因或产生方式时所形成的思维系列,这是人类与兽类都有的思维系列。另一种是指我们在想象某一事物时,探究它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时形成的思维系列,即当我们想象遇到某事后,对怎样应对该事所有可能的结果时所形成的思维系列。在我看来,这种追本溯源、刨根问底和探究未来的思维系列是那些只具有饥、渴、怒、情欲等肉体激情的兽类所无法拥有,而仅为人类所具备的。总之,受某种目的支配的这种定向的思维形式无非就是一种探究或发明的能力,它往往被称做洞察力或洞见力,也即人们探究、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过程。举例来说,当人们寻找遗失的物品时,他的思绪会从发觉遗失时的时间与地点开始追溯,确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一物品尚未遗失,而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物品已经遗失。通过这样的思考,确定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和有限的地点,以缩小查找的范围,然后再推断是什么行动或什么偶然的状况让自己丢失了这一物品。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记忆或回忆,在拉丁文里,它被称做回想。有时候,有人为了找寻丢失的珠宝,会搜遍整个房间;一只猎犬为了找寻猎物,会跑遍整个猎场;一个诗人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韵脚,会翻遍整个字母表。而有时候,为了寻找思维的特定范围内的一个确切的地点,我们的思绪会找遍该范围内的所有地方。还有时候,一个人想要探究一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时,他便会想到过去类似行为产生的所有的后果,并且假定类似的行为都产生了类似的后果。如当他预测某一个罪犯的最可能的判决结果时,他就要追溯他以往见过的类似案例中罪犯的判决结果。他的这一连串的思维所形成的序列是:犯罪、警察、看守所。法官和绞刑架。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做预见,有时也叫做智慧。尽管这样预测往往因不能做到万事周详而有失准确,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个人对过去事物的经验越多,他的预测就越谨慎,而其预测的结果也就越准确。过去的事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现在的事情存在于当下的情境之中,而将来的事情则存在于不确定的情境之中。所谓对将来的想象,其实就是在思维中将过去的行为序列应用到现在的行为序列中而造成的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能否应验,只有老天爷知道。对未来之事准确预知的能力,只有能够让未来事物按其意志发展的神才具备。只有神才能以超自然的方式预言。最好的预言家当然是最好的预测者,而最好的预测者当然是那些对所预测事情的现在、过去都最为了解和最有研究的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才可以较为准确地预知将来。  事物在产生结果前,往往都有先兆可循。这种结果的先兆,我们叫迹象。迹象越是常见,结果也就越肯定。因此,在任何方面,经验最丰富的人对用以预测结果的迹象掌握得也最多,在做出预测的结果之前,他势必要穷尽自己记忆里或者文献记载中所有过的所有迹象,也因此,他的预测最为审慎。他的这种审慎超过新手的程度,是新手无法以天赋或机智的长处来弥补的,尽管也许有很多青年人并不这么认为。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却不在于审慎的有无。有些一岁的野兽比十岁的儿童的观察力更强,并能更为谨慎地追踪它所需要的东西。根据事物过去的经验,而对未来事物所做出的假定是一种审慎。根据事物过去的经验,对其他过去的事物做出假定也是一种审慎。一个人如果曾经看到过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是怎样经内战而分崩离析成为一片废墟的,那么当他看到另一个国家的废墟时,就会猜测该国家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这种猜测,也仅仅就是猜测而已,它几乎和所有关于未来的预测同样的不确定,因为两者都只是根据经验做出的。就我所能想到的情形来说,除了上述思维序列之外,人类便再也没有其他与生俱来的、只需使用五官就可以进行的思维活动了。那些看似是人类所专有的能力,其实都是在语言和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后天的勤勉学习和劳动获得并提高的。人类大脑的感觉、思维和思维序列,依赖语言和后天习得的方法得以提高,从而使人类更加有别于其他生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利维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分析了国家的三种性质,即君主独裁,贵族制,民主制,利弊和发展方向,各自适合于什么条件下运行。也是难得的好书。
  •   一直没有时间看
  •   内容很好,就是封面有点简单。
  •   商家和快递都快,赞一个
  •   很不錯的一個理想,而且對於想要了解經驗哲學與宗教改革也有幫助的,好書
  •   这一版本的利维坦,真的比较通俗易懂,但利维坦一共有四部分,这只有两个部分
  •   好好的故事没有交给能让它真正发光的出版社。
  •   好好啊好红啊好好哈后啊啊
  •   只有点粗糙,封面脏了
  •   班]﹩­ 一般
  •   虽然译文流畅,书面整洁,排列有序,很耐看,但还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面
  •   直接送人,不看!我只看原著全译,拒绝这种编译本,当当网应该将编译提示再醒目点儿,以免读者上当。
  •   买了本赔,说实话不推荐买这个,只是节选本
  •   希望以后在卖书的时候标注清楚一些,说明白些,没有想到通读居然是把原著删节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