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秘闻

出版时间:1992.02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译者:参考消息编辑部译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
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
这种兄弟情谊在毛晚年发生的疯狂动乱中消失了,给这部英雄的史诗抹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然而,那些幸存者们现在又奇迹般地掌了权。他们在邓小平领导下使中国踏上了他们所说的“新长征”。这一新的长征与几十年前的长征同样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试验。但新长征“文革”的浩劫以及“四人帮”属于另一篇故事。这里撰述的是长征的故事——是我在中国的史学家及长征幸存者的帮助下所能汇集的长征史实。

作者简介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Harrison E. Salisbury ),一九零八年十一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九二五年中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退学,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八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编辑;一九四九年三月,出版《纽约时报》莫斯科常驻记者,达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后,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二次世界大战曾深入前线,遍访苏联广大地区,著有《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闻名于世。一九八九年,索尔兹伯里因与NHK合作拍摄新中国成立40年而身在北京,随后出版《天安门日记:六月的十三天》(Tiananmen Diary: 13 Days in June, Little Brown & Co, 1989)一书记录他在北京那段特殊日子的见闻。
索尔兹伯里曾获国际普利策新闻奖等奖励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一九七二年后,曾五次访华。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征秘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sign,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评价人物,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评价其他。什么结构啊、思想啊,觉得自己都驾驭不了,所以只能说说人物,反正这个是一家之言,也不需要什么太高的水平。但是,决定以后要尽量摆脱这个桎梏,书里的精髓不是只有人物。
      
      也是一篇旧文了。anyway,这是一本曾让我感动的书。原文本来是“长征中的那些男人”,本来另外想写一篇专门分析女性的文章,像邓颖超等人在长征中的表现也是可歌可泣的,但忘记是因为什么导致这篇文章未果,所以改名为“那些人”,但是我们都不该忘记二万五千里中勇敢坚毅聪慧的娘子军。
      -------------------------------------------
      长征是一段解不开的谜,听说最近对它又有新的定性。不管是红军大逃亡也好,北上抗日也罢,它的艰辛谁也不能否认。在整个长征途中,男人当然是大半边天,那些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存活了的消失了的,都是长征的主角,他们谱写的这首歌,真的如悲如泣。
      
      他们说世界上没有完人,但我在周恩来身上仍然找不到任何缺点。这位可敬的总理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人。如果一定要说缺点,那么也许就是他的过分隐忍,过分尊重组织纪律。1934年左右毛主席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他并没有据理力争,亦如在后期的岁月里他从来服从毛一样,大局和纪律,是铁一般的原则。事实上,他有很多机会成为中国的领袖,就像孔明可以取代后主,但是他们都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在周的心中,深藏着一次白帝城托孤,而刘备是明知孔明永远不会越位的。
      
      毛主席的功绩自然不用我说,了解了四渡赤水的细节对他更加佩服,这位用兵如神的领袖,自然质朴,才华横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打了第一场胜仗后的豪言壮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是失去爱人后的痛苦。整个长征队伍中,他无疑是最出色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不知道中华民族需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酝酿出这么一个天才。只是只是,我还看到了他身边那些或幸福或不幸的女人,后话了。
      
      陈毅没有参加长征,却过着比长征还辛苦的生活。长征途中,高级军官还可以骑马可以睡担架,攻克了一座城市后可以吃好睡好,但被留在苏区的陈毅却过了三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这些日子他带领游击队东躲西藏,而目的只是生存——这个人类最原初的欲望——在江西的深山老林里竟显得多么奢侈。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活下来了,还给我们留下了《梅岭三绝》的优秀篇章。那些逝去的,如瞿秋白,如何叔衡,缔造了事业却看不到结局。
      
      还有一些人我们不能忘记,博古、李德、王明……对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周总理站出来承担了责任,但有些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说起来只是军事战略的失误,但代价便是几万条生命,谁又承担得起呢?历史的是是非非已然众说纷纭,我们依然敬佩那些值得敬佩的人。
      
      还有一些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告别亲友加入长征的队伍,但历史却连他们的名字还没记住就匆匆送走了他们,幸运的可以被追封为烈士,不幸的就只能成为家中老母永恒的期盼。
      
      上半年去军博参观长征70周年展时,看到太多图片,听了太多故事,心却有点麻木。不过现在再读那段历史,却不能不感动。是的,即便你对现实有多么不满对制度有多少异议,却不能否定历史,你不能不承认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长征中的男人……
  •     选了这本书,是想通过一位外国人从而客观地了解长征.一九八四年作者哈里森重走了长征路,采访了长征幸存者,并参考了众多的回忆录.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长征,了解了长征.不仅仅是教科书上所述的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不再是一味称颂红军的胜利.就好象你看到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会工作,也要吃饭睡觉.
      
      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人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概六千人.掉队的不仅是沉重的辎重,离开的挑夫,更多的是牺牲的战士.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被排除在李德\博古\周恩来的三人团领导之外的,由苏共派来的李德只能用书本理论来指导战争因此造了红军的失败,实践才能出真知.毛泽东是农民,红军士兵大多是农民,只有他才更了解农民,只有他才能带领这支队伍取得胜利.
      
      国民党根本不知道此前毛泽东失势,一直以为是在和朱毛的红军作战.共产党人对内部政治争吵是严守秘密的,有的至今仍秘而不宣.
      
      长征在行进中不断改变路线,且并非有最终目标,他们失却对外的联络,只能埋头走自己的路,只是得知在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才奔赴会师,开拓了延安这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不然很有可能去了西藏或是新疆.
      
      他们没有地图,只有从课本上撕下的地图,只标有省会及重要城市,和大的河流山脉.在边远地区打仗,这样的地图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教会取得一张法语版的贵州地图,这令指挥员非常高兴,借助传教士帮助译地名.
      
      用兵如神,红军靠的就是快速\灵活机动取得很多战争的胜利.一天要行进四五十英里.谁要是掉队了那下场就是被捕被杀.红军面对的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军队,当地军阀的部队,还有少数民族的敌对.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二十二个人有十八个人活了下来,受到了奖赏.每人得到一套列宁服,一本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大的奖励了.
      
      不但枪炮是从敌人那儿获得的,服装也是从敌人那取得的.更多的士兵以及技术人员,报务员\医护人员\机枪手是红军争取的对象.
      
      在长征途中,妇女面对比男性更多的困难,怀孕生子,通常面临的就是要革命还是要孩子的选择,往往是产子后即刻留在当地老乡家,那些没有名字的小地方,致使将来的寻访可能性变得很小.
      
      把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战斗比喻成迪斯尼的著名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小老鼠总是能逃脱大笨猫的爪子,很有意思.
      
      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但在表层的喜悦之下,流淌着另一种潮流:怨恨\敌意\猜疑.四方面军的人多兵强,张国焘认为应该有绝对优势取代毛泽东和中央委员会.以前一直听得是批判张国焘左倾分裂路线,但不了解具体为何.这次终于明白了.
      
      毛的目光在庐山上为什么变得如此冷峻了?他为什么要残酷地整起自己长征中的同志而使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呢?
      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各位将领受到的迫害,在红军长征中受反AB团事件的清洗杀害的共产党人,大家不是兄弟姐妹么?为什么要自相残害.内部相争,比遭到敌人的杀害更为令人感到寒心.
      
  •     
      前些日子看了中国国家地理以前做的长征地理专辑,再看了这本书,唯一的感受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得太少,因为种种偏见或者心理暗示而不愿意以平实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事件。
      
      因为是外国人写的吧,书里面只是平和客观翔实地描述了整个经过,没有政治口号,也没有那些总是让人想起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专用词汇和语句,作者一如所有西方学者般严谨地在附录中解释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的出处。早在1984年进行的采访及时地保留了很多当事人的亲口回忆,使这本书因为这些珍贵资料而更加具有价值。
      
      然而抛开所谓的学术,历史,政治等等因素,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对长征没有认识的人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多的收获。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这本书的可读性高的令人惊讶,这完全就是一篇不逊于任何传奇小说的文章,最最不可思议的事实会让你感动不已。以一个全知者的身份对比我们的现状,你更会深切体会到这次不为人知的壮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为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叙述,所以党派间的恩怨,历史,民族,政见的分歧对于这个第三者来说不存在,你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明显偏见的纪实作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作者自身的背景或者心态如何,当他以崇敬的目光追寻那些战士们的脚步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当他接触的全部当事人都是其中一方的时候,他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人,他对自己的倾向性是非常克制的。
      
  •   这本书的谈到的许多细节 已经被基本"证伪" 比如 "飞夺泸定桥"
    真实的长征现在还是不存在
  •   牛顿的万有引力未必是苹果所赐,华盛顿也没有砍过樱桃树。
    岳飞不可能五百破十万,而历史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所以,企图彻彻底底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往往是过于天真了。
  •   在我看来
    大凡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 无不是马基利维亚主义者
    在他们的心目中,为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暂且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为了权势,至少当初不是),杀掉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同志也是没什么不可以的.
    所以一部共产主义发展史充满了清洗和党内斗争.
  •   这个就当是看一看吧,浪费点时间。我想我会读的!
  •   咳咳。
  •   好浪费时间啊!太长了!我还要抄上本子上呢!%>_<%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