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罗峰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前言

  政党权威,尽管在现实中可能会表现为一定的组织实体或者人格化主体,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既定的事实加以审视或接受。但是,政党权威的本质内涵在于政党要能得到权威客体的认同和支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将政党权威与合法性理论关联起来,作者在书中论述过这方面的理论关联),因而,在探讨政党权威问题时,要考虑其形成的环境,要分析不同时代背景或场景下引发人们对政党认同的各种要素。从理论上讲,政党权威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理念之上,政党的政策主张如果不能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或者政党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不能契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它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形成权威性影响力。问题是,无论是人们的利益诉求还是其价值主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是具体的,甚至是动态的,这就给执政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者分析政党权威及其重塑问题,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从现实层面讲,政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实体存在,要推进组织的发展,必须考虑政党所运作空间的变化,必须考虑其他主体的现实诉求。因而,政党权威的树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党要赢得他者的认同,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地分析,找出能引发这些主体对其认同的各种要素,并注意一定方式和手段的选取。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党组织及其组织中的个体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组织的构建、方针政策的提出和政治社会化等活动来形成权威性影响力。同时,对一个政党来说,无论是引发认同的各种结构性要素,还是政党的活动方式与手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内容概要

  在现代社会,政党权威主要来自人们的认同与支持。政党权威的形成与散布过程是一个以政党为中心的社会整合过程,同时,有效的社会整合也是政党在社会层面汲取资源和权威不断提升的过程。政党要有效地整合社会,离不开对自身的“内整合”。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变动,政党权威的基础也会发生变化,因而。政党权威树立并不意味着其权威问题得到永久解决,政党必须关注其作用空间的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对其权威基础的侵蚀。本研究在对权威与政党权威、整合与社会整合以及嵌入等概念进行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权威生成模式与嵌入方式,针对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对政党权威基础的挑战,执政党必须从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回应,将其权威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执政党的制度性权威。  在理论基础部分,本研究在政党与权威、社会整合与政党权威、政党权威与“嵌入”间建立起理论关联。政党主要是“嵌入”到一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这些权力网络和社会结构为政党权威的形成与散布提供了平台。“嵌入”理论强调具体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政党权威的树立与拓展,政党的社会整合要能有效展开,它们需要政党同其关联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在历史考察部分,本研究认为,在近代中国,中国社会整合上的危机(主权不独立、政权的分割、政治组织的缺失和文化认同的迷失)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它将追求民族解放的现实性要求同自身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念引领、制度设计、社会动员和政治革命来展示自己的权威性力量,实现着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党权威和社会整合是通过“一元化”的执政体系、人格化要素、意识形态的树立和政治动员等来维系的。新中国执政体系的构建具有明显的政党推动的特点,政治关系的设定和制度化是执政党主导的结果。  在现实挑战部分,本研究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侵蚀了单位体制,出现了单位整合的限度;市场社会强调了利益整合,却可能形成政绩合法性困局;社会价值的多元与社会意义的缺席、认同的迷失提高了执政党价值整合的难度;政治现代化的制度需求呼唤着执政党的“法治性嵌入”。  在回应挑战部分,本研究认为,在转型期,执政党要回应挑战、重塑权威,必须有效解决“外整合”与“内整合”的问题。“外整合”要求执政党要尊重其行动空问中其他主体的发展逻辑和运作规律。具体来说:在政治层面,执政党在其组织嵌入和人事嵌入过程中,要考虑公共权力理性化的要求,注重党政关系的规范化;在社会层面,执政党的嵌入与公民社会的生产以及对公民社会的引导和规范联系在一起,其组织嵌入要考虑其嵌入的有效性;在文化层面,执政党的嵌入既要考虑形成一种有利于政党组织发展和政党功能履行的政党文化,又要考虑意识形态整合的有效性,在价值整合中要注意其适应性、包容性以及其社会化手段的科学性等问题。“内整合”要求执政党要提高自组织力,通过制度激励、价值内化、精英发展、党内关怀和惩治腐败等“选择性激励”来促成有效的集体行动。  执政党制度性权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合力推动,并且在现实中应遵循渐进性的原则。

作者简介

  罗峰,1972年12月生,湖北大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行政管理硕士、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政府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于《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术月刊》和《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合著《行政监督论》(2001)、《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2004)、《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2006)和《执政党与社会整合》(2007)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六项。

书籍目录

序王邦佐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二、核心概念及相关说明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四、主要观点五、基本的架构与分析方法第一章 政党权威、社会整合与嵌入:理论解析一、权威与政党权威(一)比较视野中的政党理论(二)权威概念的理论分析(三)政党与权威的理论连接(四)政党权威的特质二、社会整合与政党权威(一)社会整合的理论内涵(二)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的关联三、“嵌入”视角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一种比较分析(一)政党权威与“嵌入”:概念上的关联(二)政治层面与政党权威的嵌入(三)社会层面与政党权威的嵌入(四)文化层面与政党权威的嵌入第二章 政党权威、社会整合与嵌入模式:历史考察一、社会整合的危机与政党权威的生成(一)近代中国社会整合的危机与艰难(二)政党权威的生成与“革命性嵌入”二、革命后政党权威的构成要素与社会整合(一)集权的政治体系(二)权力结构中的人格化要素(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立(四)政治动员三、政党权威与“一元性嵌入”(一)政党推动与执政体系的“一元化”特征(二)政党权威的“一元性嵌入”与自主性问题的产生第三章 合法性挑战吁求“法治性嵌入”:政党权威重塑的现实背景一、合法性视角中的政党与政党权威(一)合法性:经验与规范之间(二)政党合法性与政党权威(三)政党合法性的结构性要素二、市场社会、整合的限度与政绩合法性困局(一)再分配体制的弱化与市场社会的形成(二)单位体制的弱化与单位整合的限度(三)利益整合与绩效合法性困局三、价值多元与意识形态的挑战(一)价值的多元与秩序感的缺失(二)社会意义的缺席与认同的迷失四、合法性中的制度需求与法治性嵌入的逻辑、基础(一)合法性与政治现代化中的制度需求(二)法治性嵌入的逻辑与基础:权利与市场第四章 政党权威的重塑与执政党政治层面的嵌入一、理性化:执政党在政治层面嵌入的价值取向(一)理性化是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二)执政党理性化嵌入的动因二、组织与人事:政党嵌入的双重路径(一)组织嵌入与党组功能的开发(二)人事嵌入与党管干部三、党政关系的规范化与执政党的制度性嵌入(一)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关系的厘清(二)党政关系与党政关系的规范化第五章 政党权威的重塑与执政党社会层面的嵌入一、社会的重组、生产与政党权威(一)政党权威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政党嵌入与社会的重组(三)社会的生产:价值、任务与动力二、治理视野中的政党权威与公民社会的生产(一)治理视野中的政党权威(二)公民社会的生产:自组织与他组织三、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一)公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政党权威的冲击与影响(二)组织延伸与有效运转:政党的组织嵌入第六章 政党权威的重塑与执政党文化层面的嵌入一、制度、文化与政党权威(一)制度与文化:一种理论关联(二)政党权威的文化意蕴:嵌入性视角的分析二、政党权威与转型期政治文化的构建(一)政治发展、政治文化与政党权威(二)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三、意识形态整合与政党权威(一)意识形态及其功能(二)挑战与回应:政党权威重塑背景下的意识形态第七章 执政党的“内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一、政党的自组织力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一)政党的“内整合”与政党权威(二)选择性激励与政党权威的树立二、党内民主中的制度建设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一)执政党的“内整合”与党内民主(二)党内民主中的制度建设结论执政党的制度性权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政党权威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政党权威是政党被认同的一种状态,是政党影响力的合法化。政党如果没有一定的认同,或者这种认同没有规范的价值理念上的支撑,政党就很难实现夺取或影响国家政权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政党都需要追求权威性。  第二,政党权威不同于政党影响力。具有权威性的政党当然具有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是同社会的价值规范相一致的。但是,对有些政党来说,其影响力是非法的。这种非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党的影响力同当时的政治体制是对抗的,政党处在“非法”的状态,但并不能说这个政党没有权威,因而政党的权威是建立在大多数民众的认同的基础上,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对有的政党来说,特别是处在衰败状态的政党,尽管在一定范围内它还具有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或社会价值上的支撑,因而这时的政党影响力并不等同于政党的权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所有的政党都追求一种权威状态,但并不是每一个政党都具有权威。政党并不必然与权威相伴随,它是否具有权威不是来自自身的宣告,而是自身的作为所引发的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三,政党的权威不同于一般社会集团或利益集团中的权威。从规范的权威理论上说,任何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认同和支持。但是,一般社会组织的权威基础同政党的权威基础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社会组织也能满足其成员在利益上的诉求或价值上的心理需求,但它们同政党组织不同的是没有谋求国家政权的动机,其价值上的追求也往往带有特殊性或个性化的色彩,因而同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相去甚远。而政党总是同国家政权紧密相连的,并且,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要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必然要反映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政党权威后面有着深厚的社会价值支撑。

编辑推荐

  政党权威是政治学和当今中国现实政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必将在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在变革社会中提高和加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并将执政党的权威内化为制度性权威,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其现实意义也不可忽视。《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正是以解决此问题为目的的一部政治学专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