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马泽文  页数:406  
Tag标签:无  

前言

  自从踏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是一个充满新奇科技的世纪吗?这是一个充满新的灾难和冲突的世纪吗?21世纪的开头会像20世纪的开头那样希望后面紧跟着失望吗?这究竟是“毁灭的十年”还是“镀金的十年”?谁正在下地狱?谁正在上天堂?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一百年后,21世纪初的中国又是一个什么状况?21世纪前十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实现了怎样的宏观愿景?这十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何特征?国际舆论如何评价中国这十年?  感受国家的心绪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英国《金融时报》评论,2009年12月)  这个十年行将结束之际,一个不那么危险、不那么耸人听闻,却在长远看来重要得多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中国已经从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为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  ——《恐怖时代已经过去》(美国《新闻周刊》评论,2009年11月)  谁在下地狱谁在上天堂  如果用时间的尺度来考察历史,当以百年为单位时,只能窥探到历史的兴衰更替;当以千年为单位时,很多的兴衰浮沉只不过是过往云烟;当以万年为单位时,人类所有的成就、失败和痛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当以亿年、亿万年为单位时,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以十年为单位来度量人类历史时,它相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来说简直就是无法留意的一瞬。  然而,当把十年放在一个人的一生来度量时,它又是一个重大而漫长的阶段。十年足可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青涩的少年,又可以让一个青涩少年长成豪情满怀的青年……十年一剑,十年一梦……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十年也可以考察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演绎及变迁。  十年的时间足够短,短到可以三言两语、盖棺定论;十年的时间也足够长,长到可以长篇大论、娓娓道来。人类都有逢“十”纪念的习惯。到2010年,21世纪前十年已经走完。“新世纪、新十年”,当一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时光结束时,人们足可以对此做一个完整的梳理与总结。  自从踏进千禧年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2009年末,在新世纪十年行将结束之际,美联社评选出了近十年来改变人类生活的50件事物。如手机,逾85%美国人使用手机,人们以手机短信沟通,电邮已不再流行;如“Google”,网络搜索已成为人类大脑功能的一部分,想起什么,搜一搜便有答案;如应用软件,这已不是苹果公司的专用名词,它应用于像笔记本电脑等整个十年来的新科技产品……  十年前互联网还没有风生水起,一些今日忙碌奔波的IT界人物还闲得发慌,整天往模板单调的BBS上灌水。今天人们已经可以手机上网,博客遍地开花,微博一往无前,网络购物前景无限,网民力量也所向披靡。  在十年前跨世纪的时候,很多人会问:“这是一个充满新奇科技的世纪吗?”现在,绝大部分都是你我能感同身受得到的,科技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  人类历史最近的这个十年呈现的最大特征就是高速和改变,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价值观的急剧改变,信息化、全球化、商业化主导着一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生存和商业方式,不仅使得全球化内卷化的速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快,而且还改变了17世纪以来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叙述。受众产生知识,在日益抹平表面链接鸿沟的时候又形成新的社区化和部落化,以搜索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不仅在形成新的场域,也使得公共空间面临了多层的分化。”《开始的结束: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刘晖,《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月4日。从改变个体生活开始,向消费模式的转变蔓延,这个类似于“雪崩”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反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激烈而持续地进行着。  当然,相对于那些能感同身受到的生活变化外,发生在这十年间的全球性大事件则更为突出和显眼,它们时时占据着人们的视线,冲击着人类的心灵。在十年前跨世纪的时候,一些人也会问道:“这是一个充满新的灾难和冲突的世纪吗?”现在的事实似乎也正是如此。  自从进入21世纪后,这个世界就不太平。十年间,战争和军事冲突不断,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以及黎巴嫩战争、加沙冲突等;十年间,恐怖袭击不断发生,“9?11恐怖袭击”的“余孽”至今乃至未来都会持续,另外还有如印尼巴厘岛爆炸、马德里火车站爆炸、别斯兰人质事件、伦敦地铁爆炸等典型恐怖事件;十年间,各种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如以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外交危机,以“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十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如印度洋大海啸、伊朗巴姆古城大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中国汶川大地震等。  回顾过去的十年,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往往又是很残酷的十年。在全球范围内,战争冲突、恐怖袭击、疾病瘟疫、自然灾害等这些戕害因素,似乎仍然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主题,人们的安全感没有加强,相反觉得危机却越来越多。  在十年前跨世纪的时候,当时由于对完结了的20世纪充满各种见解和评价,尤其对先后两次世界大战和各国革命造成的人类历史争论不断,人们在享受20世纪后期的科技进步和战后几十年的和平以后,普遍希望21世纪的开头不要像20世纪的开头那样希望后面紧跟着失望。如今,21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走完,人类的一些美好希望正在变成现实,而“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在这十年间,一些不和谐的冲突因素仍然让人感到深深的担忧。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谈到21世纪的头十年与20世纪的头十年对比时,不禁忧心忡忡地有一种“政权末日”感:“彼时,正在崛起的是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如今,则是中国和印度;彼时,爆发了布尔战争;如今,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FT中文网,2009年12月28日。英国《独立报》则直接以“毁灭的十年”、“漂移的十年”作为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评价。  十年前,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人们都怀着美好的愿望,对世界的未来充满憧憬,但这十年间似乎并不美好,那么多战争,那么多灾难,人们甚至觉得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2009年末,总结“21世纪前十年”的得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必做的选题。“史上最糟的十年”、“地狱十年”、“消失的十年”——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21世纪前十年所作的概括总结。  的确,对美国来说,过去十年确实糟糕透顶:新世纪伊始,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美国国力减弱,让全球政治经济版图重新洗牌。  对于美国在这十年的表现,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十年是一个“大零蛋”:就业零增长,收入零增长,股市零增长。十年后的今天,虽然暂时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但已有评论断言,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美国国力由盛转衰的开始。《时代》周刊评论认为,对美国人来说,本世纪的头十年可能是二战以后最沮丧、最失意的十年,美国梦开始变得暗淡。  在世界各国媒体对“21世纪前十年”的得失总结中,《印度时报》几乎是世界媒体中最乐观的。其评论文章认为,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印度让世界走进来,那么21世纪头十年则是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派对。  从《印度时报》和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盛一衰”的对比中,可以洞悉在21世纪前十年间,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国力由盛转衰,而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全球经济实力的定位已从西方转向了东方和南方。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组成的“金砖四国”首次举行峰会;八国集团首次同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和埃及等六个发展中大国发表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宣言;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组成的20国集团首次被确认为事实上的全球经济治理决策机制,取代8国集团成为永久性国际经济协作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首次联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重申“一致立场”。  新世纪十年,世界在经历剧烈的变革和调整,新兴崛起的经济体集团,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其影响辐射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的各个领域。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多极化出现了一波高潮,在这波多极化的高潮中,大国之间的合作、制衡越来越多。多极化的结果是大国间的相互制约在增加,所以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一个世界格局关系的战略转换期——世界多极化加速,大国关系的调整加深,大国的合作面在扩大。  在国际格局的转换和调整过程中,“尽管在拆台和补台之间会有利益纠葛,但共治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已经是大势所趋”《专家点评全球新世纪10年风云》,黄海霞,《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1月4日。。也因此,在21世纪的前十年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冲突和灾难不断,但所幸的是,“世界没有犯下与20世纪头十年后同样重大的错误”——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武装冲突,世界性的战争得以避免,世界的总体框架还算稳定。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翻过,在无法确定的世界大历史中,它的印象和意义都无法描述,不能简单地以“地狱时代”或者“镀金年代”来做一概括,对于过去而言它仅仅只是一段继承和发展,对未来而言也只是一种开启和预示。正如俄罗斯专家诺维克夫用“成长的命运”来概括俄罗斯过去十年一样:这段命运与之前的经历相关,也可能会影响下面的一切,命运本身是无法简单评价,但一切都在成长中。《美刊用“地狱10年”为本国21世纪头十年定调》,《环球时报》,2009年12月30日。  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  在21世纪前十年的世界格局关系调整转换中,对于全球权力体系的变革,最为显现的事实是亚洲的崛起或者说“中国世纪”的开端。  在十年前跨入21世纪时,联想到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人会问:“21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还会以一个屈辱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开头吗?”——这是一个伪问题,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因此也就不会存在这样的谬问。但既然对比到两个世纪开头时的中国,就不得不联想到20世纪初(头十年)的中国是个什么状况。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北京城疯狂地烧杀抢掠。次日凌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仆臣,仓皇逃往西安。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呢,在一家国外历史网站上有这样的记载:“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太后——逝世,享年72岁。1861年到1908年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其间发生很多令人心痛的历史事件。慈禧太后还为了娱乐挪用海军的费用建造颐和园,扩建圆明园。这使得海军最终没能抵挡住外国侵略者的入侵。”  清朝统治犹如累卵、农民运动接连爆发、外国势力不断入侵,20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是处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是一百年后,21世纪初(头十年)的中国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对于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一些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媒体似乎比中国人更关心,它们在2009年末的时候曾给予过一些特别的关注。2009年11月,美国《新闻周刊》刊发文章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崛起”是全球最重大的事件:影响这个十年的实际上是许多相当不同的事件,一个不那么危险、不那么耸人听闻,却在长远看来重要得多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  这篇文章分析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十足的第三世界国家,每天的人均收入不到1美元;而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大约10%的速度增长,累计起来,这使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8万亿美元。中国工业化的速度是西方的3倍,欧洲用一百年实现的成就,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在应对这样大规模的转变时,真正令人吃惊的是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不管以什么为标准,中国成就的规模都是非凡的,这个十年真正的大事就是中国从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为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  另外,美国一家媒体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中国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十年来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在网络上的受关注度超过第2名400%,超过了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等热门新闻,成为十年来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  而在2010年初的一些大型网络论坛上,英国《泰晤士报》的两幅漫画也成了热帖,漫画的主角都是“中国龙”:一幅描述的是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状,“中国龙”匍匐在地,掌断尾折,鳞开肉裂,纵然怒目喷火也只能任人宰割;另一幅是当今的“中国龙”,被画成一派顶天立地、翻江蹈海的气势,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国似乎都不被放在“龙眼”里。虽然最新的“中国龙”表达有“中国威胁论”的意味,但两幅漫画形成强烈对比,还是让中国人感慨万分。  在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尽管一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十年来中国一直呈现一种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保持着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几乎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十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连突破10万亿(2002年)、20万亿(2006年)、30万亿(2008年)元人民币大关,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十年的最后一年——2009年,尽管中国经济只实现了“保八”(GDP增长率为8%)的增长目标,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到50%,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格局。《新世纪新千年首个“中国十年”献辞》,黄庭满,新华网,2010年1月4日。  2009年12月26日,有着世界上时速最快列车的中国武广(武汉—广州)高铁正式运行。这辆挂着“和谐号”标志的列车正是时下中国的一个绝佳隐喻。自从跨进21世纪后,中国这列东方快车载着13亿乘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啸着一路闯进对此毫无准备的世界舞台。  这个速度让中国自己都感到惊奇:2000年中国GDP总额约为1万多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位,人均GDP约为856美元;2008年中国GDP约为4万多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位,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辐射到政治和安全等其他领域。中国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在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中都拥有了不可缺少的话语权,在这十年间,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最前沿。中国工业品在全世界销售,中国工人在全世界打工,中国汉语在全世界被人学习,中国士兵出现在全球维和的行列里……无论是维护地区稳定还是解救经济危机,无论是防扩散问题还是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的态度开始发挥影响力。当中国突然出现在全球体系之中时,世界似乎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如果说新兴大国的崛起是这十年来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那么中国在其中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十年前中国正在争取加入世贸组织,还不知道可否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如今中国已经在G20会议上一言九鼎,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出演主角。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举凡重要的“演出”,中国几乎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听中国怎么说”已成为一种常态。“中国正在经历角色转换,从融入国际体系、接受国际规则到现在成为国际规则的倡导者、制定者和主导者。”《专家点评全球新世纪10年风云》,黄海霞,《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1月4日。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全方位崛起的十年。一个在一百年前任人欺凌的民族,如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新世纪头十年,中国不断向世界证明,这个历史上的传统大国将再一次走向崛起与复兴。  对中国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来说,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十年。尽管有人觉得“我一听到神圣光荣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害臊”,而且一些韬光养晦者也觉得每当提及“大国崛起”这样的“大话”时,总觉得脸上有一种“羞臊”的感觉。但当提及这十年的中国历史时,人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想起这些“宏大”的字眼——过去的十年是如此的灿烂,特别是对于沉默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民族来说,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从来没有像这十年那样得到如此般地光大和绽放。  21世纪前十年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仅迅猛发展成为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而且近代以来志士仁人提出的三峡梦、飞天梦、奥运梦、小康梦等所谓的“中国梦”,在这十年中都基本得到了实现和光大。  当然,在这些光荣与梦想的背后,也有许多迷茫和失望。十年里,中国贫富在迅速分化,差距不断拉大,迷茫在空气里弥漫,欲望和绝望在一起翻腾。  中国国内媒体《南方周末》在总结过去十年的中国时,用了许多众口一词的“没想到”——没想到农民也能领社保了、没想到国企又成了香饽饽、没想到考公务员比考北大清华还难、没想到怪病这么多污染这么重、没想到卖烤红薯的也在打手机、没想到左邻右舍都开上了车、没想到外汇储备能到两万亿、没想到中国经济这么快就成了世界第三……其实,大部分的没想到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没想到中国崛起得这么快;另一类是没想到从“国强”到“民富”还有这么长的路要走。  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在总结中国过去十年时选择了“变”作为关键词,其评论文章用乐观的语气写道:对中国及其13亿国民来说,过去十年是曾经自豪的中国在经历多年的臣服和屈辱后终于再站起来的十年……在经历十年空前成功和增长后,这个国家洋溢着自信。  确实,在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及其这个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在经历着成长和变化。其中既有轰轰烈烈、彪炳史册的大事件,又有波澜不惊、平淡从容的百姓琐事。本书记录的就是在这十年间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在追求“光荣与梦想”、“崛起与复兴”过程中的大事件与大人物以及琐碎事和平凡人。  本书勾画了从1999—2009年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思想、体育、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全景式立体画卷。其中不仅交代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讲述了一些“鸡毛蒜皮”琐事的具体经过。  全书分十章记述中国在这十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  全书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主要叙写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突出表现中国在这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两岸融合、中国“入世”、“三农”问题、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改革开放30周年等内容。  下半部分主要叙写人民的光荣与梦想,重点展现个体的命运特征,突出表现中国在这十年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文艺、法制、经济生活、天灾人祸等方面内容,如“选秀风潮”、“维权事件”、“讨薪惨剧”、“上学就业”、“安全事故”、“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内容。  本书从1999年记录起,从发展周期来看,这一年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谷底位置,经过“交锋”、“归一”、“复苏”、“制衡”、“突破”,在2007年达到“高峰”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到2009年刚好走完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本书在末尾部分总结各种发展教训,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预示新的梦想又在召唤着未来。“创造”会让中国从低谷出发,又走向一个越发有希望的明天。  本书在一些事件的编排上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的,而是把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看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发展事物,按照各个事物所属的领域特性和类型来安排章节结构,从横向分门别类进行叙述。  同时,作为对这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必然会涉及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相关内容的对比和回忆,寻找到相关的历史印记和故事案例,以对照和印证今日之现实,所以本书特别设置了引论章节。引论部分主要包括美国梦与中国梦、中国“和”文化、“共和”的渊源及嬗变、中国的共和之路、中国的生命周期、新中国60年历史特征、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关系等内容。  细节往往蕴藏着最真实的力量。历史其实就是一连串瞬间镜头的组合,当人们追忆某一个时代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个或若干个经典的画面。因此在每一类事件的叙述中,本书采用“讲述一个故事、列举一种现象、回忆一段历史、剖析一个背景、阐明一个道理、提出一个建议”的模式和方法展开叙述,运用新闻报道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采访材料和学术资料写成。  本书在大量现象描述中尽最大努力对问题进行事实认定和成因探寻以及背景分析,在分析问题后果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对策选择,尽量得出一个建设性的结论。这对了解这十年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此书是了解这十年中国历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对所有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些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  本书打造设置一个“中国梦”的概念和主题,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转引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的民生百态,勾连出各个具体的故事案例及论证说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复杂的十年中国经济、社会万象,一己之力显然势单力薄,因此本书选择以“实录”的形式来“叙述”这十年里众多大人物和大事件以及小人物和小细节,内容繁多,巨细混杂。但本书仍然只是这十年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正面和侧面,并不是全部,其中对于一些大事件也是往往几笔带过。  本书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越的心情来描绘这十年中国的成长、发展之路。新闻记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观察者和思考者,全书体现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良心和责任良知。因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集合,也是记载中国一段历史的备忘录。全书把重心放在来自民间的百态上,关注普通人和老百姓的民情和民心,关注时代风尚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光荣与梦想”,但是内容里多数是反思,书中所叙有大篇幅的国家建设成就,但仍以指出中国的问题为多,这不是否认国家的进步,而恰恰是要企及更好的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列宁也曾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民只有从过去的迷失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未来的悲剧重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和不断改进。所谓以史为鉴,而历史就在人们希望的地方立足等待……就此而言,本书希望为每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都提供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  一转眼之间,一个世纪的十年已悄然走过。对许多人来说,除了年轮的日渐增长外,十年几乎是悄悄地滑过,很少有人留意宇宙中这短短的一瞬到底留下了什么。很多人都想从这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回顾一下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历史,并且从历史的趋势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其实国家也如同一个机体完整的人,国土、子民等要素就好比其身上的器官或细胞,每一处器官或细胞发生异常,都会引起国家的不安。国家既要有系万民于一身的胸襟,也要有“一人不安,举国难欢”的心怀。国家也有表情、脉搏和心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跳动。跟人一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的表情、脉搏和心绪也会出现喜怒哀乐和轻重缓急。  本书所记述的每一个事件都能引起国家表情、脉搏和心绪的变化,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这十年中国的历史,共同感受国家的表情变化、脉搏跳动和心绪动静吧!  作者  2010年1月

内容概要

这是史无前例的十年。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十年间得到了空前的光大和绽放。在这十年里,这个国家及其人民都在经历着成长和变化,其中既有轰轰烈烈、彪炳史册的大事件,又有波澜不惊、平淡从容的琐碎事。本书记录的就是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及其人民在追求“光荣与梦想”、“崛起与复兴”过程中的大事件、大人物与琐碎事、平凡人。    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走上崛起之路,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而所有宏大的历史主题,最终都会归结为个人的细微命运。一个国家再伟大的成就,终究要落实到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中,历史的评价标准都在于人民是否从中趋利避害,以达到求仁求德求爱求福之目的。    一个国家既要有系万民于一身的勇气,也要有“一人不安,举国难欢”的担当。历史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也会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所谓以史为鉴,而历史就在人们希望的地方立足等待……

作者简介

马泽文,媒体从业者,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系贸易与经济专业毕业。在财经、历史、传媒方面颇有涉猎,并有多篇相关文章发表。曾供职于陕西电视台,现供职于北京电视台。即将出版新作《理想国与未来梦--决定我们发展趋势和未来变革的一般原理及潜藏力量》。

书籍目录

序言 感受国家的心绪  谁在下地狱 谁在上天堂  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引论  第一章 追梦    第一节 美国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最后的帝国    第二节 追梦中国      百年中国梦      梦想照进现实  第二章 共和    第一节 和与共和      中国“和”文化辨析    第二节 走向一统      跨越60年的握手      和平统一的曙光    第三节 倒行逆施      圣城阴霾      疆城烽火  第三章 复苏    第一节 柳暗花明      普天同庆      我向总理说实话      中国的根本问题      五千年来从未这么好过    第二节 蒸蒸日上      我们的休假年代      WTO时代的幸福生活      中国列车稳健提速  第四章 制衡    第一节 东成西就      高峡出平湖      神奇的天路      东成西就    第二节 谋篇布局      重振“东方鲁尔”      中原定天下安      谋篇布局  第五章 突破    第一节 跨越时空      飞离摇篮的中国人      亘古未有的大变局      一个民族关于速度的记忆    第二节 扶摇直上      大国崛起需要怎样的股市      30年转折大调整下篇  第六章 寻乐    第一节 艺海浮沉      “大片”景象      艺海悲歌    第二节 平民造星      选秀造就的庶民胜利      “恶搞”带来的快感      草根娱乐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全民找乐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      穷人很苦富人很烦  第七章 法为    第一节 制度之恶      被收容者之死      冤案是如何诞生的    第二节 制度之惑      疯狂的“拆迁运动”      “猫与鼠”的暴力游戏      法治的光芒  第八章 生民    第一节 三大痛殇      世纪初的大瘟疫      汶川大地震      让生命之光愈发鲜亮    第二节 农民工、矿工、奴工      城市“边缘人”      卑微的伟大      被击穿的文明底线    第三节 “三座大山”      病不起的天价医药      为学费绝望的人      从“精英分子”到“普通劳动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四节 为民立命      “治理时代”的先声      为民生鼓与呼  第九章 迷失    第一节 生态之危      强本节 用      立德立信1    第二节 精神之失      误入歧途的人们      个人恐怖主义      痛不自生  第十章 创造    第一节 中国创造      科学与和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复兴”、“启蒙”抑或“新人文运动”    第二节 和平崛起      崛起不是为了复仇      60年复兴之路后记 下一个十年:责任与自由  中国的责任  “集体中国”与“公民中国”  各章节进一步阅读、参考与摘引资料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中国生命  中国的生命周期  古今中外,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演进都会呈现出周期现象,历史运行中呈现出的某种规律性和看似偶然的巧合常常令人惊叹不已。美国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研究西方霸权兴衰史时,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国家就像人一样,其生命存在着一个周期,从婴儿到生命力旺盛的青年时代,再到中年,然后逐渐老去,直至生命终结。金德尔伯格把这个观点称作“国家生命周期”。  把某一物象当作人一样来研究其生命周期的不仅仅限于国家这一个抽象体。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试销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国家生命周期论”和“产品生命周期论”表明,任何国家或产品尽管不是一个有机体,但它们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成长就会有下降,有加速就会有减速,有黄金期就会有衰落期。  “国家生命周期论”和“产品生命周期论”也适合中国历史的王朝循复。每个朝代都类似于一个生命有机体,在当时的生存、发展环境中,从奠定基业开始达到鼎盛时期,然后逐渐衰落,中间一般都要经过动荡、中兴、繁荣、鼎盛、衰落、瓦解等阶段,到最后被新的王朝取代。  在综合“人的生命周期”、“国家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对“国家生命周期”理论也作出了权威研究,并概括出了“中国的国家生命周期”参见《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胡鞍钢,《新华文摘》,2006年08期。。  胡鞍钢研究认为,“国家生命周期”就是“用生命周期来描述、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个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准备期或准备成长期,其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准备各类条件,如新制度建设、工业原始积累、技术引进、开发人力资本等;第二个阶段是经济迅速发展期或迅速成长期,即经济增长加速期,也称之为经济起飞,一个大国的经济起飞就是迅速崛起期;第三个阶段是经济强盛期,这是一个大国的鼎盛期,但此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第四个阶段就是高峰期,同时也是相对缓慢发展期;第五个阶段就是国力衰落期。  胡鞍钢采用了五个指标来计算、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的生命周期。这五个指标是:一国的GDP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出口额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人力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依据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以上五个指标,胡鞍钢分析和描述了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当然这个经济是农业经济。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二个阶段,即准备期和快速成长期。从1500年到18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性的停滞。1500年之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人均GDP差距开始出现,1750年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750年之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在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发展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在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强盛期和缓慢发展期。  1820—1840年以后中国农业社会逐步解体,进入到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四个时期,即衰退期,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49年。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将近33%,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30%以上。1870年中国出口占全世界总量比重的2.5%,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后来中国的出口迅速下降,到1950年跌至历史最低点。在194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按照1990年的价格是439美元,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中国会从强大中很快衰落下来?胡鞍钢分析认为,当世界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时,中国却仍然是农业社会,这样势必就要衰落,除非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转变。而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具有几千年农业传统文明的社会里,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是导致中国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  从1950年以后,中国才开始进入到现代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经济准备成长期。其间1952—195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2%,出现了经济起飞的趋势,是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年的4.5%提高至1957年的5.5%。然而此后的“大跃进”中断了这一黄金发展期,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到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下降到4.9%。但在1950—1980年这一时期内,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初期的目标,加速了工业化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1980年以后,中国进入到现代经济的起飞阶段。从国家生命周期来看,1980—2020年间,中国都处在现代国家生命周期中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经济起飞阶段和迅速崛起阶段,衡量国家生命周期的各项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不断提高。  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堪称是世界的奇迹。中国打破了二战后日本创造的世界经济增长的纪录,经济增长率和高经济增长的时间都超过了日本。1978—2008年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30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7%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增长了近100倍,从2004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1978—2004年间,中国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6.8倍,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2%;另外,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内地总人口突破13亿;2007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迅速上升,2009年12月末,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在综合国力排名中,中国排名世界第七。同时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1980年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相对差距为4.75倍,到1990年减少到3.92倍,2003年进一步缩小为2.23倍。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提高了全球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扩张。1990—200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新增GDP的贡献率为27%,而美国为21%,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  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或接近世界人均水平,GDP占世界总量约1/5左右,贸易增长将超过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将由三倍缩小为两倍以内,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  从2020年以后,中国将进入现代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的第三阶段,即经济强盛期。这是一个大国的鼎盛时期,经济总量将不断增大,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历史总是充满着神秘和奇迹,它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某种因果轮回的周期。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发现中国历史大约每800年可分一段落,也就是一个历史周期,亦即每隔70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历史的“大兴盛”。  公元前8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周公摄政时期,成为当时中华民族史上最强大的世纪;过了700年,公元前一世纪,西汉进入强盛时期,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强盛的国家,有句话叫做大汉尊威,汉人的说法也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世界上最强大鼎盛时期而来的;再过700年,就是公元7世纪,这是唐朝的强盛时期,唐朝在当时是全世界的中央帝国,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的繁荣景象;又过700年,到了公元14世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明朝的枪支、弹药、造船技术都是当时世界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当时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再过700年,正好是公元21世纪,各种预测和迹象表明,中国将再次登上历史的鼎盛时期。  有预测认为,中国将在2040年左右GDP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另有研究认为,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演进是以两百年为单位,在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如史学家唐德刚所说,中国要完成向现代文明的转型,需要两百年的时间,这刚好也是在2040年左右。  对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有分析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英国的工业、政治和帝国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并开发出电话、汽车、电视、喷气式飞机、因特网等各种主要的新技术,改变了世界;21世纪则是中国的世纪,作为全球最多的人口国家,拥有无可比拟的市场规模、工业产品、世界贸易、债券价格……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改变全球供求关系的格局,中国将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  2007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用《中国世纪》做标题,通过驻北京、曼谷、巴黎甚至包括非洲多个国家共12名记者的联合采访报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中国世纪来临”的画面: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持续上升,海外投资和对全球天然资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经济,外交上也积极进取,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因此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这组《中国世纪》的报道无不感慨地认为:闭上眼睛想想中国近两百年来的历史,你会觉得中国正目标明确地走在新时代;经过200多年的战争与动荡岁月,中国目前正处于二百年来前景最灿烂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在同未来约会。文章引用密歇根大学的一位学者的话说:“中国人都很谦虚,但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一点也不夸张。”新加坡资政、国际知名政治家李光耀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步伐时曾不断感叹,“时时令我惊愕”。他估计到2050年,中国就会赶上美国。世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认为,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每800年一个轮回,世界风水轮流转。历史在冥冥中昭示着“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到来。  关于未来中国将如何跳出历史兴衰的周期率,走出国家生命周期的紧箍,走上一条持续的发展之路,这需要探索和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很多,而在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一次谈话也许给出了其中的一个答案。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十年一梦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1949—2009年,弹指挥间,沧桑巨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60年是一个甲子,也是一个重要循环周期的完成。一个甲子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不算太长,但对一个人来说,要是到了这个年龄,也就是“花甲”之年了,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后期了。2009年又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刚过30年,也还处在“30而立”的年纪。按照中国的元运说,比如“皇极经世”的说法,一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世就是三十年。按此说法,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世,亦即前30年和后30年。  对于这两个30年,不少研究者认为:前30年中国走的是“政治、精神、平民”的路线,后30年走的是“经济、物质、精英”的路线。——前30年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治上,平民路线使精英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为政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呼百应,众志成城;后30年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让人性获得巨大解放,物质财富空前繁荣。概括地说就是,前30年收获的是政治、民心和精神财富,后30年收获的是经济、人性和物质财富。  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关于后30年的讨论格外热烈,而前30年似乎被人们遗忘。这种划分和论述有“人为地割裂了新中国前30年和后30年的历史连续性”之嫌。而且在涉及这两个30年的讨论时,还往往隐含着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倾向——一些讨论在强调中国经济改革高度成功的时候,总是隐含着一个对前30年的否定前提,似乎只有否定前30年才能够解释后30年的成功,这使得新中国前后30年的关系问题变得分外突出。  对于共和国60年的历史,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整体性视野和纵深向史观。无论从哪种角度,把前30年和后30年对立起来的论述都有失偏颇,而且难以真正解释共和国60年的整体历程。  其实,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为“富民强国”梦想而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富民强国”为主旨的“中国梦”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60年一个甲子循环周期让中国的富民强国梦想变得清晰可见,而这一个大的周期和大的梦想却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周期和梦想逐步完成和实现的。  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历史上的大目标和大周期往往也都是由阶段性目标和阶段性周期分步完成的。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认为,两党政治使美国历史每隔12年就出现一个阶段性周期,前后两个阶段性周期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相互否定,而是在延续政策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纠正。如此往复循环,美国社会才得以沿着螺旋式轨迹不断提升。  中国虽然不是两党制政治,没有政党轮替之制,但中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五年计划/规划”模式,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周期特征。这个周期的时间并不是“5年”,也不是亚当斯的“12年”,而是有中国特色的“10年”。如果按“五年计划/规划”模式来考量,5年时间相对太短,很多的政策和计划都难以实现,阶段性周期特征也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在中国政治换届方面,每届政府一般都会谋求两届连任,这也是为了保持政策和计划的连续性。十年的时间一般都会达成一个大的目标,阶段性周期特征也就会呈现出来。因此,亚当斯的“12年”阶段性周期在中国就变成了“10年”阶段性周期。  当然,中国每“10年”为一个阶段性周期前后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断裂和否定的,而是在延续和修正下继续前进,让中国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和提升。  十年寒窗,十年一剑,十年一梦……中国人在做事时也常常用十年的时间来为自己制定一个中长期计划。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一般每隔十年的时间就会呈现出一个阶段性的周期特征,而其中又基本以逢“9”之年作为分水岭。从1949—2009年,中国每一个“十年梦想”及其阶段性周期特征都如下般呈现出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曾在中国引起过热烈反响,尤其是影响了许多新闻媒体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看到一本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如今,这本《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终于诞生了。这是一本有中国特色的“光荣与梦想”,无意与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作比较,但这本书的确写出了这十年来中国的真实变化和真切情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本书。  ——新华社记者 孟永民   “光荣与梦想”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在寻找的内心支撑。在大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照和鼓舞。在《中国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曾经的那些精神力量,会明白我们为何而出发以及在这些精神力量光芒的探照下看清未来的方向。  ——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 赵梓汐    我们只有从过去的迷失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和不断改进。而本书为我们每个关心这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提供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记者 辛明    130亿年前,宇宙中的第一颗恒星才刚刚诞生。而将130亿年平摊给13亿中国人,正好是十年,十年有忘不了的人,十年更有说不完的事。此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巨细无遗又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十年来,大中国的小与小国民的大。所述所思,至真至诚。每个中国人,都是这本书的主角。  ——《新京报》记者 孙旭阳    十年中国,使媒体从没有像今天这般自由和自信;而十年媒体,则使中国变得越来越法治和民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的集合,更是一段中国历史,尤其是媒体与国家互动进步的备忘录。  ——《华商报》记者 崔永利    作者基于新闻实践与思考,并不满足于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实录,而是用独到眼光审视与剥离,穿过表象走进深处,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富有创意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为人们研究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提供了有效信息。  ——中国电视受众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电视台高级记者 于聚义    过去的十年既是民族强盛、光荣绽放的十年,也是危机丛生、备受考验的十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机会和梦想的时代,《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正当其时。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既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中国经营报》记者 丁玉萍  本书内容巨细无遗,宏大而细微地记录了这十年间中国在追求“光荣与梦想”、“崛起与复兴”过程中的大事件与大人物以及琐碎事和平凡人,堪称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的百科全书。  ——《中国体育报》记者 部国华    细节往往蕴藏着最真实的力量。本书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书写这十年间中国的社会万象,勾画出了这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的立体画卷,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  ——北京电视台记者 刘虎    十年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从这本书中可以考察出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演绎及变迁,并且能从历史的趋势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及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辛苑薇

编辑推荐

  新世纪十年,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如何迅猛崛起为地球上第二大重要国家。  百年中国梦,近代以来志士仁人的强国富民梦想如何在十年间照进现实。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忠实记录,全景展现,一位记者眼中的大国十年,十大记者鼎力推荐。  中国版的《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书架前的你,就是《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的主角。  新世纪十年来最激动人心的创作,不只是总结,更为了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中国当代史,场面宏大。
  •   在该书中,作者特别分析、介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阶段性经济周期特征。其中:1979—1989年为第一个周期,高峰出现在1984年(GDP增长率为15.2%),低谷出现在1989年(GDP增长率为3.9%);1989—1999年为第二个周期,高峰出现在1992年(GDP增长率为14.2%),低谷出现在1999年(GDP增长率为7.1%);1999—2009年为第三个周期,高峰出现在2007年(GDP增长率为13%),低谷则出现在2009年(GDP增长率为8.7%)。
    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周期基本上是每10年为一个循环,虽然这些周期性波动都没有出现“大起大落”,GDP也没有出现绝对下降,只是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   这样的书给我很多感触,人会因为思考而又深度,这本书是给人深度的,尤其是在这充满虚妄与荒诞的社会里。希望马泽文再接再厉!
  •   我深感于中国的觉醒与演变,希望她越来越好;也希望作者有更多这样厚重的书面世,给我们饕餮一下。
  •   观点较为新颖,反映一个真实的中国
  •   最近比较喜欢看时事类书籍,总觉得中国言论不得自由,审查又严格,大多数是歌功颂德的,但是这本书在我看来比较中肯,不虚美,不隐恶,这是难能可贵的。
    希望多出这样的良心之书,唤醒更多功利而冷漠的中国人。
  •   纸质一般,有点非正版,整体还可。
  •   这本书,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好书,推荐大家看一看,呵呵
  •   非常有内涵的书
  •   挺好的书,读完很有点小感触。关键是不闷,又有思考的深度。这年头,能做到这样的书也不多了!
  •   是本很不错的书,观点比较新颖,使我受益匪浅
  •   非常满意,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   还行,记者写的东西还是挺新鲜的.
  •   帮别人买的书,不错
  •     本来不想写书评的,结果一看所有的书评都是一个明显的托写得。于是写点吧。
      
      
      追随着某位自号圣x的足迹看到这本书的,满以为能够看到一本我们亲自生活过的时代的印记的著作,结果只看到了一些没有营养的文字,我倒不是期望说是愤青,但我希望是真正的有深度的切面。有人说这本书采用的是万历十五年的写法,实在是差之甚远,不可并提。
      
      作者是从追梦开始的,结果花了大篇的篇幅在说美国的梦想与精神,害得我一度以为是书印错了。其实从这里开始倒也没错,关键是吾国之梦,总结了半天也不知道是是什么。
      然后整个上篇基本上全部是属于歌德派,而且很多的数据全部是从建国或者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统计的,总体描写我们的飞速发展,请问断代史的意义何在?
      
      关于下篇的内容,虽然也是总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了切面,这个确实是模仿万历十五年,但是切面之间的关联和深度分析太少,没有很深刻的主题在里面。
      
      不过,不管怎么说,做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有这样一本书,毕竟也是一种记录和总结,值得肯定。
      
       总结一下:论述太多,深度太浅;堆砌太多,关联太少;废话太多,总结太少。 离题太远,要害太少;
      
      简单的总结就是:有选择性的罗列,没深度。
      
      写完以后,才意识到,这是一本记者写得书,不是搞历史的人写得,于是加一个星。
      
  •     不是愤青写的书
      --------------------------------------------------------------------------------
      2010-3-8 9:47:14 杨慧  来源:深圳晚报
       上海人民出版社图编一部兼重点图书编辑中心主任、编审齐文深是《中国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他说这本书稿在他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让他眼睛一亮。因为齐文深一直以来就熟读那本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一听说有一本《中国的光荣与梦想》,他的心就被撩动起来了。这部书稿的写法有些模仿美国版,兼具了那种宏观与细腻的笔法。齐文深被书稿的质量所打动,立即进入了出版的流程。
      
       齐文深称,自己在大学时候就对那本美国版《光荣与梦想》非常喜欢,做出版工作以后他还曾经琢磨过如果版权限制时间到了,是否可以再拿过来出版一次。关于这一类的书和作者,齐文深都非常关注,比如阮次山出的那本书就是盯了阮次山5年的结果。马泽文就是这样进入到齐文深的眼睛里的。
      
       读完马泽文的书稿以后,齐文深立即向社里写了选题报告,选题很快就被通过了,从组稿到出版也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齐文深看来,稿子并非一般的愤青所写的文章,而是基于深刻的思考和大量的事实。作者虽然也谈到了社会问题,但是却是在肯定这个国家强大了的前提下。作者是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经历者,对于事实捕捉往往最敏感,对于真相探究往往最敏锐。
      
       为了彻底放心,齐文深到北京约见作者马泽文,希望能当面感受作者的气质。马泽文曾在陕西台做过记者,现在在北京电视台工作。齐文深在与作者谈话中能够很强烈地体会到作者富于责任感的思想,同时也被马泽文的刻苦精神所感动。这本书是作者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之外熬夜写出来的。为写这本书其研究的材料之多,在书后所附的长长的索引目录上可以看出来。对于这个索引目录,马泽文反复叮嘱出版社一定不能删除,可见其治文的严谨。
      
       齐文深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十年来写,是因为这十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齐文深说,虽然这一本《中国的光荣与梦想》与那一本美国的《光荣与梦想》在视野力度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它却让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光荣与梦想,提取精神与力量。感受中国心、感知中国梦,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新一轮中国梦开始启程,而给予人们更多思考的机会和前行的力量。齐文深为自己能够主编出版这套书感到骄傲。
      
      
  •      十年问梦
       中国之花光荣绽放
      
       张念贻(时事评论员)
      
       怀揣一颗中国心,抱有一个中国梦。解读中国梦,似乎可以分为个人中国梦、国家中国梦、世界中国梦。具体说来,个人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体梦想,国家中国梦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世界中国梦就是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梦想。
      
       21世纪,中国就是梦开始的地方。2010年2月2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人在被问及这个世纪将更可能是“美国的世纪”还是“中国的世纪”时,对于两国的经济,41%的人说是中国的世纪,40%的人说是美国的世纪;在世界事务方面,43%的人说是中国的世纪,38%的人说是美国的世纪。
      
       是的,这是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这个世纪刚刚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问梦,中国梦圆几何?作为新闻记者,美国人威廉·曼彻斯特无法预知,他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当年在中国一经出版便引发热潮,尤其是对媒体从业者影响甚深。此刻,我们已经站在2010年的春天,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马泽文的《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便是对问梦中国所作出的一份相对完整的答卷。
      
       十年之前,这个国家刚刚雪耻百年屈辱,将苦难终结在20世纪;十年之后,这个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由此所实现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中国梦想。十年一剑,十年一梦。十年问梦,殊非易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部中国的断代史,又是一幅勾画了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十年之间,中国经济保持着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几乎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接连突破10万亿(2002年)、20万亿(2006年)、30万亿(2008年)元人民币大关,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十年之间,近代以来志士仁人提出的三峡梦、飞天梦、奥运梦、小康梦等所谓的“中国梦”,在这十年中都基本得到了实现和光大,让人着实有些“十年一觉中国梦”的感觉。
      
       作为一部由新闻人完成的十年中国镜像,《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特别注明“著”并“记”,这是两个严格区分的概念,所谓“历史是由人写的”,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本身来讲,新闻人能做到的只是“记录”,而作为一种思想表达才能称之为“著作”。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正处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水流最快、变化最莫测的点的附近”, 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社会成分日益复杂。
      
       是“光荣与梦想”,同时也有着“反思与隐忧”。一些现实的遭遇,如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洪水肆虐等,这些天灾考验的是中国的快速反应机制;一些现实的问题,如食品安全、民工讨薪、车祸矿难等时有发生,考量的是中国处理问题的力度,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经历者,对于事实捕捉往往最敏感,对于真相探究往往最敏锐。回望十年,这是一个最佳的节点,悲欣交集的同时往往需要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对于十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和盘点。值得欣慰的是,这部“十年中国镜像”立足高远又深入底层,既有一种站在山巅,仰望苍穹日月流转之感,又有一种漫步山间,俯察每一朵花草上的露珠之意,读来令人为之感奋,为之欣喜。
      
       2009年3月3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在美国耶鲁大学所做的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中谈到“中国梦、美国梦”时,他说:2008年,在奥运举办的这一年里,“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一个遥远边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头,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如果说白岩松的这番话还仅仅是对“个人中国梦”的一种表达与阐发,那么对于更多的类似的梦,以及包括“国家中国梦”、“世界中国梦”等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梦,可以翻开这部《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相信这是一趟记忆的火车,一部怀旧的电影、一篇恢弘的史诗,让你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
      
       感受光荣与梦想,提取精神与力量。感受中国心、感知中国梦,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新一轮中国梦开始启程,而回望十年中国,问梦十年中国,中国之梦如同中国国花牡丹那样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展现给世界的是别样的姿彩。
      
      
  •      人民的梦想与价值追求
      
       中国的国家光荣与梦想寄托着每个中国人个体的梦想,中国梦是由无数的个人梦想组成,同时也在构造着无数的个人梦想。
      
       人民的个人梦想总是和国家的大梦想紧密相连,人生的梦想也是要和国家的梦想具有一致性也才最好。中国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的个人梦想总是和国家的现代化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个人梦想里面带着浓重的“国家主义”倾向,让人们觉得只有对国家有贡献才会有个人梦想的实现,只有诸如发明创造、建设家园等才被认为是“成功”,纯粹私人的梦想被认为是“痞子生活”或者“道德堕落”。那时个人的梦想总是期待着国家的承认。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庞大的市场与灵活多样、不断变革的管理模式,生机勃勃的消费潜能与有条不紊的政治调控,让个人的成功之梦逐渐从国家的规范当中走了出来。那些所谓“玩物丧志”的事情,也有可能成为个人梦想成功实现的标志,而那些与国家梦想一致的选择,也因为被涂上个人梦想成真的色彩而受到关注。中国社会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个人“造梦工程”。
      
       经过改革开放这场狂飙突进的历史运动后,国家对于个人的梦想、尊严、命运和权利的释放、关注和支持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21世纪前十年间,中国的国家光荣与梦想得到空前绽放,中国的个人荣耀与梦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长假休息制度、网络个人民意、全面建设小康、选秀风潮盛行……人民为实现个人梦想的自由冲动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更多的农民在走向城市,寻求新的就业发展机会;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在追求财富的增长,寻求利益调整的机会;更多的城市白领和都市年轻人在努力工作,向着中产阶级迈进……
      
       在21世纪前十年间,在一些人顺利实现个人梦想光环的另一面,还有一些人在为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遭遇了种种出人意料、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和命运。“佘祥林杀妻冤案”、“最牛钉子户事件”、“天价医药案”、“黑砖窑奴工事件”、“民工讨薪惨剧”、“黑心食品”、“杀人药品”、“矿难”、“车祸”、“安全事故”……盛世繁华的背后,在那些霓虹灯照不到的地方,一出出让人无法想象的悲剧在上演。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实现梦想的大众,那些被遗弃的可怜人群,那些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那些满腹积怨而误入歧途的失衡者……他们还生活在贫乏、落后、荒蛮的环境中,还在承受着令人心酸的悲苦命运。
      
       社会发展进步当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每一条支流都不能被抛弃,每一个个体更值得关注。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诸多不平衡、不和谐的隐患也正把社会推向一种失衡的境地。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诚信缺失、生态危机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很多人无法承受的极限。在一片世相纷繁、经济高歌猛进之中,如果能拨开迷雾,人们会发现中国在改革的公平、自然以及社会生态建设的平衡及协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不平衡的经济、社会、自然结构,导致不平衡的矛盾冲突,让中国的民生仿佛在30年市场改革的高额成绩单面前丧失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个人在实现梦想过程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个国家再伟大的成就,终究必须要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一个国家只有在人民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在21世纪前十年间,带领中国人民造出高峡平湖、辟开雪域天路的中国共产党,其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在普罗大众的生活琐事上,在上学、就业、看病、住房、养老等这些民生问题上。
      
       中国在崛起与复兴的过程中一直在坚持着“中国梦”,所谓中国梦,是包括不再悲苦讨薪的农民工,是能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是可以看得起病的贫困家庭,是大学毕业后能找得到工作的学生,是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的城乡居民,是能够平等获得成功机会的每一位公民……
      
       (摘自《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引论第三章《国脉》“人民的梦想与价值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   感受光荣与梦想,提取精神与力量。感受中国心、感知中国梦,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新一轮中国梦开始启程,而回望十年中国,问梦十年中国,中国之梦如同中国国花牡丹那样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展现给世界的是别样的姿彩。
  •   顶山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