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世纪文景  作者:梁漱溟  页数:446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当我将中国问题认识清楚,并将它的前途想通了的时候,让我不能不叹息佩服许多过去的和现在的有识之士,他们没有多少凭藉而见事那样的确,真是聪明!随举眼前遇到的来说罢。那日看《世界日报》(二十六年一月某日)有《中日关系的透视》一文,其中引用素日研究中国社会的斯密斯博士(Arther Smith)说:“中国如无外面力量而欲进行改革,正如要在大海中造船一样。”这是多么罕譬而喻呢!后一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入于盘旋不进的状态,其自身永无从发生革命,完全从这句话给点透了。往日又曾见曾刚先生(纪泽)答友人书有云:“世界日辟,其机自外国运之,其局当于中土结之,其效即不在今日,亦当见诸千百年后。”横的东西两世界,纵的千百年历史变化,一语论定无遗。距今五十年前能说这话,又是何等的远识卓见!像这一类的高明识见,我从各处遇着的还有,不过一时举不出来许多。高明有识之士,是见到了;一般人还是见不到。像斯密斯的话,多数中国人大概都不懂得。像曾公的话,多数中国人更相信不及。天下事,明白的人自是明白,不明白的人总是不明白,这又不能不让我长叹息!在这里或者就用得着我这不算聪明也不算笨的人了吗?我没有将复杂问题一眼看透彻的聪明,但我有抓住问题不放手的研索力,就会有被我弄通了的一天。从这困勉工夫也能将高明人见到的而我也见到了。这本书,就是困勉研索的结果,正好给高明人的话作注解;给不明白的人作桥梁。前些日又见美国名著作家丕斐(Natheniel Peffer)到沪,在太平洋联会席上演讲“远东问题之局外观”,对中国前途似示惋惜又怀疑问。他说:欧西人士,今日已深感到陷入旋涡,无法自拔之苦;而远东方面不引为前车之戒,反思效尤,其结果岂不将同出一辙乎?日本早已从乎欧西之后,今日更无选择之自由。乃中国年来所采取之途径,概括言之,也不过锐意发展物质建设与提倡民族主义两者。此殆由某种环境之影响,中国人士或认为非采此途径不可;然循此途径以往,将来所生之结果如何,实为一极端耐人寻思之问题也!(见二十六年一月十三日《申报》)我于此有两层感想。一是像丕斐先生所惋惜而怀疑的,大概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所谓有知识的人)都不能了解;他们在今日除了发展物质建设和提倡民族主义外,真是没有第二个念头。他们或者要反问丕斐:你不赞成我们这样干,你叫我们怎样干呢?又一感想是可惜丕斐先生没有读到我这本书,他读到也许疑闷之情为之豁然吧!丕斐先生的心境倒不是我很关切的事;我所关切的是怎样让多数中国人能了解丕斐先生对中国前途的惋惜之意。假令这意思得到多数中国人了解的话,那么,我的主张也将不难获得同情了。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曾讲于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题为乡治十讲),自十八年春欲将全盘意思写定成书,中间屡作屡辍,至今七八年未成。今天这本书,前一小部分是自己写定稿,后边大部分只是同学听讲笔录的一种删订,所以称“讲演录”。不过在政治问题、经济建设各段中颇有自己动笔之处,所以又不像讲时口气了。希望将来能通体写过一遍。今只为外间总不明白我的意思,先杂凑出版,以求教于各方,其中自己不惬意处是很多的。          二十六年二月十三日漱溟记。总计在邹平六年间,前后讲此稿不下五次,末后在济宁也讲过一点大意;其时为余任笔录者有李澂、侯思恭、张汝钦、郝心静、王静如、李鼐、吕公器诸子。今附志于此,示不忘诸子之劳。            漱溟又记。

内容概要

  《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引言 
甲部 认识问题
 一 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
  甲 起于救济乡村运动 
  乙 起于乡村自救运动 
  丙 起于积极建设之要求 
  丁 起于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 
 二 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所谓治道者 
  甲 伦理本位的社会 
  乙 职业分立的社会 
  丙 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交相为用 
  丁 只有周期的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戊 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几个要点——教化、礼俗、自力 
  己 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皆为理性 
  庚 士人即代表理性以维持社会者 
  辛 周期的乱 
 三 旧社会构造在今日崩溃的由来 
  甲 旧社会构造崩溃之由——中国文化的失败 
  乙 中国对西洋之一种比较——团体组织 
  丙 短处正从长处来 
  丁 自毁与他毁 
  戊 自身的真缺欠 
 四 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 
  甲 伦理本位的社会之被破坏 
  乙 职业分立的社会之被破坏 
 五 中国政治无办法——国家权力建立不起 
  甲 消极无力的政治 
  乙 思想分歧 
  丙 没有阶级 
  丁 社会事实与意识要求不符合 
  戊 中西精神之不同 
乙部 解决问题
附录一 我们的两大难处——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讲演 
附录二 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 
附录三 “朝会”上的讲话(选录八则)——年前后讲于山东邹平乡建院研究部 
附录四  怎样阅读《乡村建设理论》 
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认识问题甲部西洋有一句话:“知识即威力。”又说:“要于服从他之中来控制他。”大概所谓有好办法的人,并不是有好办法,而是于问题有明彻的了解而已。因为一切办法都是以遵从他的法则来制驭他。中国问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迫着要解决。然而要想解决他,还须先认识他,所以认识问题为要。更须知道的,我们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与自然界的问题不同。自然界像是静的,而我们人是动的,仿佛可以由我们来摆布他,他听我们摆布。社会则不然,他沿着过去历史向前演变,时时刻刻在变化中,而不是静的。又我们自己原也是社会之一人,不能超居社会外来对付他,如对付自然那样。“社会大过我们”,这是千万要记着的一句话。社会在变,我们也随着变而不能逃,好像大海波涛中的一沤一滴,又能将大海怎样呢?凡自以为有办法的人,好多都是妄想。不过人类历史不完全是机械的,我们于中可以有反省、有自觉、有料度,因其大势之所趋,从而为之所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要不外如是而已。这样,认识问题的工夫就更要紧,并且要本着历史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眼前社会事实固须知道,而单看眼前事实是不能发现他的意义的;要从其来历背景而有以测其前途将要如何才行。我们以下藉着谈“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来帮助大家作认识中国问题的工夫。一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现在乡村建设运动已为国人所注意,有很多人都在那里争着谈乡村建设。但乡村建设由何而起呢?天下事没有凭空来的,而人们每不留意。所以常有人问我:你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不行呀!韩主席一倒,研究院不也要随着倒吗?我回答他说:我不是无端做梦,韩主席也不会陪我做梦。研究院不是偶然出现的,他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上有他的来历,虽假手于我,却非自我而来的。我固不敢保山东的研究院不被取消;但我相信取消于山东,不难再出现于山西;取消一个,不难出现两个或更多个。现在大家看见乡村建设运动已在一天天的开展,势力蓬勃,遂也无人再问我那个话了。但我们如果反省乡村运动何以会如此蓬勃起来?我们可分浅深四层言之:甲 起于救济乡村运动从浅的一层来说: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乡村破坏而激起来的救济乡村运动。近年来农村经济日趋于崩溃,这是很显明的事实;我们如果稍一留心,就可看到许多杂志都在大出其农村经济专号,开头没有不谈农村经济破产的。如政府方面组织农村复兴委员会及上海的银行界都是在极力倡导救济农村。救济农村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声浪一天一天的高上去——好多乡村运动是从这里来的。乡村所由破坏不外天灾与人祸。所谓天灾,例如长江大水灾、黄河水灾、西北连年大旱、南方江浙旱灾等;所谓人祸,例如一九三○年中原大战,以及种种兵祸、匪患、苛捐、杂税等。又从破坏乡村的力量去分,也可分为国内的与国际的两面。上所叙多偏乎国内;而国际的力量破坏所及,尤为深远。所谓国际的,例如日本强据东北,影响于内地农村者甚大;列强经济侵略尤为谈农村经济崩溃者所殚述,可无待言。有时我亦采用三分法:一、政治属性的破坏力——兵祸匪乱、苛捐杂税等;二、经济属性的破坏力——外国经济侵略为主,洋行买办等也为破坏乡村的助手;三、文化属性的破坏力——从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的改变而来的种种(此处文化二字是狭义的用法)。这种分法也不算很好,因这三种破坏力很不容易分;如教育是属于文化的,可是他也属国家行政。又三者是相连环的,互相影响的,如政治制度改变了便影响于经济,经济也影响于文化,而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是由文化问题引起来的(由新思想的输入)。三者相连环的辗转影响,加紧加重了乡村破坏。中国乡村破坏不自今日始;稍一回省,当发见其由来已久。盖自近百年来,世界大交通,西洋人东进,老的中国社会为一新环境所包围,激起一剧烈而严重的变化——此变化自始至终是一个趋势,即中国乡村一天一天破坏益加尖锐刻露的趋势。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在近百年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直接间接都在破坏乡村,即中国人所作所为,一切维新革命民族自救,也无非是破坏乡村。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所谓中国近百年史即一部乡村破坏史,可以分成两期来看:一、前半期——自清同光年间起,至欧洲大战;二、后半期——自欧洲大战,直到现在。何谓前半期?在这一期间内是一个方向,是跟着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中国乡村。何谓后半期?在这一期间内是一个方向,是跟着反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中国乡村。西洋近代从自由主义发达了工业资本、都市文明;日本所模仿成功,我们所景仰而未得者,便是这个。同时,有一个相反的潮流孕育而潜伏着,由俄国爆发出来。此前期、后期者,非果我所自成分段则然,特以西洋近世有此转变,其所以为我刺激者前后分殊,于是我被动的截然有二期。但无论为都市文明之景仰或都市文明之反动,总皆离开乡村说话,不从乡村起手,其结果不破坏乡村不止。举例言之:如教育、如法律,从工业社会产生出来,于都市文明中有其位置与作用。搬到中国来,既安插不上,又失其意义,乃大生其反作用。其他种种罔不如是。尤其厉害的是练海陆军;乡村出钱练海陆军,而海陆军都用在自己打仗上,完全破坏了乡村。这似乎是当初所不料的;而细思之,也何尝不是应有的结果。因为这种海陆军制度是西洋资产阶级政治的所有物,而中国是一个散漫的乡村社会,西洋资产阶级拿得住这个海陆军,中国乡村人哪有这个力量?外力之破坏乡村尚属有限,我们感受外面刺激而起反应,自动的破坏乡村,殆十倍之不止。如果将近百年来外面世界给我们的刺激,我们从而发生的反应与自身的变化,每次变化所给乡村的影响,前前后后、方方面面,辗转相为因果,写成一部中国乡村破坏史,实在是一部很好的书。(所不容易的是把他辗转变化的路线找清楚,再就是可靠的统计材料不易得。)《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二十二号古棋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之改造”,他说:“……中国乡村之破坏远在二千年以前,并不因为学西洋都市文明或反都市文明才开始破坏;而另有其他破坏乡村的大力量在:(一)地主阶级的兴起,是破坏乡村的第一种力量;(二)水利制度的失修,是破坏乡村的第二种力量;(三)官僚政治的巩固,是破坏乡村的第三种力量;(四)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破坏乡村的第四种力量。”他意在驳我,但他实在犯了严重的错误。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后来的事,水利制度的失修也比较是后来的;那末,他既说破坏不自近百年始,显然他是认地主阶级与官僚政治为破坏乡村之大的破坏力了。其实:(一)这顶多不过是一种阶级剥削,阶级剥削为各社会通有的现象,历史所必经过,即在被剥削一面也不是绝对的受害;因为任何一种社会构造都免不了内部的矛盾冲突,而同时彼此又是互相依存,断不能说谁破坏谁。(二)人类历史截止到现在,任何社会里面,乡村都是居于不利的地位;但我们不能说任何社会史都是乡村破坏史。(三)说作乡村破坏史,必须在这一段历史里面,乡村破坏成了一种趋势,日进无已;若虽有乡村破坏之事,而不成趋势,便不能算。(四)在欧洲工业都市兴起的时候,农村衰落亦成了趋势;但亦不算乡村破坏史。因为工业发达是其更重要的正面的趋势。本着这四点来看,大概没有那一处社会的历史,或那一阶段历史的社会,可以称得起乡村破坏史的;有之,那唯独一部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百年史里面,乡村是一直破坏下去不回头的,其关键全在要走都市文明的路而未成之一点。假令中国也像日本一样,成功了近代的工业国家,走上了一条新路,则乡村虽毁亦不成大问题。无如新路未曾走通,而所靠惟一吃饭的道儿——乡村农业——又毁;问题就大了!这时,乡村农民自是受苦,而格外着慌的更在乡村农民以上层级的那些人。因此,救济乡村,逐为各方面普遍的要求。乡村建设虽最初不是从这里发动,而在今天却全从这里扩大起来。乙 起于乡村自救运动第二层——是起于中国乡村无限止的破坏,迫得不能不自救;乡村建设运动,实是乡村自救运动。我们上面曾说救济乡村为中国社会各层级、各方面一共同的要求;但严格的讲,中国尚不能有所谓“救济乡村”这回事。因说个“救济乡村”当然是要乡村以外的一大力量来救济乡村;但此一大力量在今日中国是寻不出的,譬如日本倒是可以说得上救济乡村。日本现在农村问题甚是严重,而以其工业发达、都市兴起,总还有余力来救济乡村;又其政治有办法,有统一有力的政府可以负责,讲求他们的农村问题对策,而主持进行。像这两点,中国那里有呢?这两点实是一点。日本之工业发达、都市兴起,实由其政治有办法而来。而中国经济上所以无办法,亦实为政治上的无办法。归根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由其政治上之无办法,将只有乡村自救运动。此理待细剖才得明白。我前曾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的乡村破坏,是一种绝对破坏,为世所仅见。此破坏之所以成为绝对的,都为中国近二三十年间政治上之无办法。虽然破坏乡村的,有天灾,有人祸,有国际的因素,有国内的因素等分别。细按起来,天灾不能怪天,皆由人事未尽;其责实在政府。所以人祸固属政治问题,天灾也是政治问题;国际的侵略压迫也亦不能怪人家,而实由自己不能应付环境。其最大原因在自身陷于分裂冲突,不能凝合为一个力量以对外。所以国内的因素固属政治问题,国际的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总起来说,中国乡村之破坏完全在政治。所谓问题全在政治者,不是政治不良、政府当局不好那些意思,而是特指没有惟一最高的国权,陷于分裂的局面那一点——这实在是不成政治,或“政治的没有”。在此分裂局面下,南一政府、北一政府、东一政府、西一政府,不但无法应付国际环境,无法防救天灾,更且造成特有的人祸——乡村成了绝对牺牲品。乡村虽在任何一社会总是居于不利地位,但绝不会落于牺牲的地位。任何一社会,都要在一种社会秩序下,进行他的社会生活;而且一个国家,必有其秩序——国家与秩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是秩序就有保全(尽管他是一个不平等的秩序),所以无论如何的不利(尽管他怎样严重的榨取剥削或妨碍),都不致作牺牲。其故即在一个政治力下,统治的一面、被统治的一面,总不过是两面。此两面有时对立、有时相依,成为一个结构,此一面也少不得那一面,如何能不留余地毁灭他呢?但中国此刻不然,他不是两面,而仿佛分成三面了,此一政府与彼一政府为对立形势,乡村社会落于第三者地位。从国际的、国内的许多关系上,都表现有统一的要求,而政府间也有不容第二者存在的互相排斥性。但又到底不能浑一全宇,建立惟一的统治力。(其所以然,另有详细分析见后。)于是内战连绵不断。假令索性分裂成几个国家,倒也没有许多战争。苦在分又分不开,合也合不拢,就纠缠不清了。在杌陧不安的对立中,彼此各以应付对方为急,便顾不得第三者,而乡村乃落于纯被牺牲地位。对于乡村常是说:“今天可讲不起了(挖地壕、炮火烧杀、或征夫派款),明天必不如是”;但到明天依然是一今天。战争是常;不战是暂,或说是战争的休息、再战的预备。如中国养这么多的兵,完全不是为的国防,而是内部问题。四川一省养兵最多,甲于各省,即为其内部分裂,又仿佛中国的小缩影。民国二三十年的日子,就这样常常处于一种临时状态中。在此时谁来顾惜乡村?自然反逼出乡村自救。乡村自救正为寻不出一个超于乡村而能救顾他的力量。乡村自救运动,其工作第一步就要防止直接的破坏,对于土匪和杂牌军队的骚扰,必须武装自卫。地方武装自卫,在此刻中国很明白地成了一种必要。此种必要即政府亦承认的。(二十年三月国民政府督令各省办保卫团,有“以兵卫民,不如使民自卫”之语。)本来武力是只许国家有的。国家最低限度的作用就在维持秩序,而不许国内人于法律外各自拿武力来解决问题。乃现在中国却要乡村与土匪以武力赌其命运;这就证明中国国家在一特殊状态中。乡村之自卫、自救,在任何国家可以没有,也不应有,独于今日中国乃必然发生,不能不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编辑推荐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村建设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7条)

 
 

  •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国一直在探索中。梁老既是乡村建设理论的提倡者也是实践者。书中的一些理念对现今社会仍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   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乡村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不局限于梁先生那个年代,读此书,对了解中国乡村走到如今这一局面,也有所帮助。
  •   梁漱溟终其一生在实践,在乡村、在党派之间斡旋,办学堂,继承传统文化;行文朴素,句句踏实,字里行间无不关切实际问题。
  •   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
  •   梁淑溟的乡村建设论可以启发我们建设乡村。
  •   梁先生的书虽然难免带些乌托邦的色彩,但他对中国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一篇赤诚之心,对人生的纯净追求都让人肃然起敬。虽然他们是近百年前的实验,最后也失败了,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深思。他们是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者,这是我们这个浮躁年代最缺失的一种精神。每一个关心三农问题,关心国家大局的读者都应阅读和参考下这本书。
  •   我不得不佩服梁漱溟先生,在很早以前就预见到了中国的现在,什么也不说了,很值得一看,能够大大的拓宽你的思维面。
  •   认识乡村,认识民国。认识民国时期的中国
  •   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梁漱溟的扛鼎之作,读后受益匪浅。
  •   这是一本好书,对当下中国的农村建设极具启发意义。扎扎实实,从细微处做起,然后才能改变中国,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梁漱溟,我本人还是非常非常欣赏这样的人,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不断地做,“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是失败的”。
    当当送货及时,非常感谢。
  •   梁漱溟的经典著作,必读,必藏!
  •   这个就不用说了哦,梁漱溟,大家之作,经典推荐
  •   梁漱溟的书 很好很不错
  •   不错,有机会买梁漱溟全集
  •   梁漱溟的书,一直都很喜欢。
  •   梁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值得现在人参考,从文化层面拯救农村值得思考
  •   好书,值得一看。有意研究者可先读梁写先生的姊妹篇《中国文化要义》
  •   让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哲人的思想。
  •   之所以看先生的书,其一是佩服先生之风骨,其二是这书于专业有益,有不少思想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思考。书内容好,但物流不给力啊,书脊破了呀!!!
  •   书还没看。仅从当当的包装和快递来看还是很好的,书的品质没有任何问题。
  •   还没看完,大概翻了一下,很不错,思想大家的书值得一读。
  •   大慈悲大思想
  •   书的内容好,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也有批判性,发货很快,质量好
  •   中國的治道根本在鄉村自治,毛壞之,梁復之。尚未成功,繼續努力!
  •   名人名著,理论与实践的天作之合!
  •   这次买书有一本是烂的,要求换货,还要平邮去北京才可以换,简直就浪费消费者的时间,书是从广州过来的,要兜个圈才寄过来,真晕,希望以后出货前检查一下。不要以为送券就可以发烂的书!
  •   期末了 结果遇见这么一本好书 还是咬咬牙一狠心把这本书看了真的是大师之作 相见恨晚 又似曾相识 读这本书 自己很开心然后也通过这本书让我梳理了我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些体会
  •   理论性强,视野开阔,论证充分
  •   锭本书很不错.
  •   对于作者我们更多是关于荧幕上的他,率真睿智。透过本书我们更好把握名主持的心智成熟过程以及不形容的爱恨情仇。
  •   怎么精英都处在那个年代啊,很好的一本书啊,一定要好好学习下啊
  •   好书,非常值得一读,很喜欢。
  •   一本好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是长期的,时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
  •   质量不错,实惠啊
  •   据说写的不错的,当年跟胡适之观点鼎足而立
  •   还没读,期待,这个得好好看看想想
  •   送得很快,收到的时候书很不错,慢慢看吧
  •   我更喜欢上半部。
  •   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还让我帮他朋友买,支持当当!!
  •   大师作品,正版图书
  •   不乏有了先驱者,只缺了后来人
  •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梁先生的书总是切中要害,不拘一格,也许他坚持的正是中国人最后的一点尊严。
  •   给女朋友买的,还不错,物有所值。
  •   对了解中国乡村建设很有裨益
  •   冲着梁漱溟买的。看起来不错。
  •   看过西方哲学后,看梁师的叙述方式略有不习惯,可能主要是在语言的精炼和逻辑上,不过了解中国的历史这些国学大师一点不会逊色的
  •   梁公秉承儒家外王之风,亲身实践。认为我中华之出路必在农村,无阶级,而有阶层之分,此观点影响后世诸多学者。
  •   不错,是正版!出差,忘记评了!
  •   书很有深度,现在这样的书不多
  •   内容没的说,非常好。书的质量极其一般,疑似盗版,很令人泄气。
  •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科教兴国等词语高频次的见诸报端,以至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但是,如何落到实处则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明确的共进方向。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分析,精辟的指出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农民不应永远担当低收入低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不应永远为了给城市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失去自身多元发展的机会,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必由途径便是切实加强教育,给予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以知识和技能,帮助其看到和抓住发展的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 有个体才有整体,只有当每一个农村人都具备更强的生产和生活能力时,新农村建设才不是面子工程,城乡统筹才能真正对等互利,大师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前瞻论述,理应成为今日的重要参照。
  •   之所以打3分,是因为太少人去关注了,这么深刻的思想大众关注少,现在政治阶层估计也要立为另类吧,那翻过来我想问问大家,梁大师毕生心血的结晶,作为社会学家的根本,落到这个下场,究竟是谁的悲哀呢?反观书中的问题,乡村建设之路仍然遥遥无期,只是现在我们人文、精神、思想领域欠匮乏得太多,没有人再把乡村建设当作一个问题了。说到底,我们欠缺从人性角度出发去思考、行动和建设的思维,也许我们一直缺少一种勇气,一种肯定平等和个人价值的勇气,往往太容易就像权威权势弯腰低头了。这一点上,我们永远应该向梁大师学习!
  •   因为手边曾有本梁先生的小集子,讲谈录,认真翻看得时候发现里面大多是梁先生在农村的一所学校任教时的早课演讲,里面自然谈到许多关于中国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在于乡村,乡村的重建就是中国的重塑。因此这书另名就是《中国民族之前途》。为了详细了解梁先生的理论,又买了这本乡村建设理论,好笑的是,读了之后,发现又必须看另外一本——《中国文化要义》,这都是后话。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梁先生分为两部来阐述,甲部认识问题,为何需要乡村建设,乙部解决问题,怎样进行乡村建设。梁先生认为文化问题是中国所有问题的总根源,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因此甲部主要论述的因文化而来的经济、社会组织等问题,而乡村正式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保有地。当乡村经济和社会组织被破坏,也就意味者崩毁——这种崩毁并不是乡村的崩毁,而是向城市蔓延,也并不是仅仅经济的崩毁,而是包括伦理和思想。既然一个东西已经崩毁了,面临的自然是重建。随之而来的乙部即讲了如何重建。在这一部分中,梁先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他的观点,并且给每一个角色——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政治家——都安排了舞台。历史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是20世纪上半叶的那个中国,乡村建设理论也无从实践,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梁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比较与论述也仅是一家言。但是让我感动和振奋的是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前途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实践。另一方面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的巨大问题,8亿农民的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梁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农村的解放没有农民的参与,中国无法真正强大。最后,为什么这是中国可以读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应该说是不难懂,粗看即可。
  •   书的内容不缺浮云,都是作者经深思考而得的文字!
  •   两年多了没写过书评,很遗憾!梁先生的书绝对值得看,屈指一算,他的书这已是我买的第五本了。
  •   当今的中国正在掀起全面乡村建设,成败决定未来。
  •   梁漱溟的经典,大致翻了下,值得一读
  •   所提倡的不少理论到现在依然管用,甚至可以说现在的不少政策当年就已经提出来了
  •   书不错,充分的展现了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好评!
  •   很棒。值得信赖。很棒。值得信赖。
  •   书的质量很不错!希望今后大师们的真知灼见能拂去灰尘来到我们的生活里,教育我们的孩子真实的世界和正确的人生观!
  •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农村建设专家,他在民国农村建设的创建和理论上造诣首屈一指。他先后研究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村建设经验,尤其是日本的近代农村建设,日本近代的情况和中国近代很像,封建残余严重,农业人口暂全国的比列很高,但其国内资源很是缺乏,其能迅速崛起为著名的工业国家,它花费在农村建设的心血不少。梁漱溟先生在通过对比和研究之后,提出应当吸收日本... 阅读更多
  •   经典之作,值得珍藏的好书
  •   就冲梁漱溟的名字,这本书我也喜欢
  •   很好~~~只得一看的书。。。。。。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   绝对的经典之作啊。
  •   很不错,下次再买
  •   很经典的乡村建设著作~
  •   伟大的著作
  •   很好,你得来一本,最好一人一本
  •     梁漱溟先生的这本书,是以三十年代的乡村运动救国的实践为背景的。全书分两部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梁先生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虽然有些看法现在看来并不恰当,但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农村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本书正可以从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常规看法的角度给予读者一种警醒和思考。
  •     1. 季风书店买的,其他地方还真难注意到这本书。我也是农民,所以看到这本书很亲切。
      
      2. 自序中说:“中国如无外面力量而欲进行改革,正如要在大海中造船一样。” 精辟。如何走出轮回的怪圈,打破所谓的“超稳”结构,外力是必须的啊!
      
      3. 行文朴素,可能欠缺理论的纲要,但是字字关切实际问题,以小处见微,这种踏踏实实的寻找出路的态度让人敬佩。
      
      4. 显然,里面的理论跟执政者的理论离的很远,比如赞同垄断,对阶级的看法,等等,30年代写的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又现实意义。
  •     近代中国少有的几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像马一浮、陈寅恪、马寅初等,梁漱溟先生必居一席,他可以为了某些问题可以跟毛泽东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并付诸实践,办学堂,传承优良传统。在学术上,写了中西文化的比较,并坚持中国文化前途光明,今日看来,梁公确实有许多先见之明。这个世界会好吗?他父亲说了这句话就自杀。梁公一直在追寻,这个世界会好的!
  •     农业原本是人与自然互动、交流、劳作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它依靠自然、在人类劳作中有限地改造自然,以供给其生活必需品。其特点是劳作性、乡土性、有限性,它要求人类不断地付出自己艰辛的劳作;它要求人类紧贴乡土、依靠土地而生,由此发生了天然的乡土文化(我不愿将其称为原始农业文明,这种称谓首先就确立了现代城市文化对于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它不要求人定胜天,不要求征服自然以完全保障其生活必需,相反自然的气候、灾变正严格地限定人类向自然索取的界限。
      
      现代农业依靠不断发展的技术,尤其是工业技术,企图突破传统农业的种种限制。首先现代对舒适生存的追求使得农业的劳作性变为一种恶,必须将人从这种艰辛劳作中解放出来,于是就有了农业机械,使人可以轻松地驾驭自然。而随着这种机械的扩展使用,人也被从乡土性中剥离出来,而趋向现代的城市文化,乡土文化的根基被一铲而尽,乡村也就失去了其立足的根基而沦为城市的附庸,其功用就是提供农业产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文化上的承担。任何所谓先进性文化无一不来自城市,乡村再也无法自足自立。
      
      最后,现代征服自然的妄想不断膨胀,认为科技进步可以使得人类能从自然的气候、灾变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完全地不受限制地保障其生活必需。于是机械与技术结合起来不断地对农业进行改造、工业化,农业已完全沦为工业的附庸,农业发展以工业发展为前提,后者提供前者所需的机械、技术和能源。农业的工业化后果就是农业不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方式,而是严重依赖石油能源和工业产业链,任何一环节出现波动,对现代农业而言都会产生相应影响。农民的命运愈加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不见得现代农业给农民带来任何根本的转变,而却是变本加厉地依赖于城市,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从属于城市。现在为何农民都不愿待在农村?难道进城能改善他们的状况?(看看农民工就明白了) 最根本的是,城市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一最集中的强势者,农民只能从属、依附。原本农业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可以保持其精神上的独立的,而现在一切都向城市看齐,以城市为先进,或曰时髦。农村没有了向心力,一切经济、文化都被城市集中吸纳,否则就被边缘化。这是现代发展观的逻辑。
      
      面对此,难道农业现代化本身没有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或者这种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