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过程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秦亚青  页数:274  字数:25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由秦亚青著,是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第一章主要是论证中国是否能够产生国际关系理论。承认社会理论的基础在于社会实践和文化体的生活方式,则会得出国际关系理论是可以有中国学派的。第二章提出了中国学派的一个可能的核心概念,即“关系性”,并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以克服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追求确定性的静态问题,解释动态的国际关系活动。第三章讨论过程建构主义的方法论。这主要是理路方法论问题,也包含一定的认识论内容:提炼一对元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对偶关系;并根据中国辩证法的原理,将这对元关系的关系性质定位于和谐,将元关系的互动视为和谐化过程。第四章是使用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国际社会的治理问题,提出一种规则治理和关系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第五、六章是将过程建构主义模式用于分析东亚地区进程。

作者简介

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高级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名人小组研究队成员(2003-2004),中国东盟名人小组名人助理(2005)。主要著作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权力·制度·文化》、China’s
New Diplomacy等二十余部,在中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与社会理论
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理论
第二节 理论建构:硬核与成核过程
第三节 社会理论的文化胎记
结语
第二章 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
第一节 社会过程与社会性关系:国际关系体系理论的缺失
第二节 过程本体: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
第三节 关系本位: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假定
结语
第三章 元关系与中庸辩证法: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为例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社会:身份的困惑
第二节 实体与过程:理解国际社会的两种视角
第三节 两种视角下的身份认同与理念制度
第四节 过程视角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结语
第四章 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
第一节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方式
第二节 规则治理:国际关系领域的主导模式
第三节 关系治理: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的理性探索
第四节 关系治理:中国哲学文化视野下的社会观照
第五节 规则与关系:构建一个综合治理模式
结语
第五章 东亚地区合作(Ⅰ):对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为什么东亚地区会出现和平与合作?
第二节 权力结构是和平与稳定的基本保障吗?
第三节 制度环境是地区合作的必要条件吗?
第四节 观念结构是身份形成的先决条件吗?
结语
第六章 东亚地区合作(Ⅱ):过程建构主义的解释
第一节 过程主导的地区合作模式
第二节 东亚地区合作:过程、规范与大国的社会化
结语
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进而,波普尔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讨论问题,当然与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这一目的相关。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社会世界,总是有着无数的问题,总是有着现有理论无法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这样的问题被发现,新的理论也就有可能出现。56比如,在国际关系领域,人们发现美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对伊拉克两次使用武力,而对朝鲜则一直没有使用武力。如果使用理想主义的理论,这一现象是难以解释的,因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对朝鲜的态度可能比伊拉克更加具有敌意。还有,冷战结束是苏联单方面退出冷战,是对峙双方中的一方决定自我放弃,这又是现实主义难以解释的现象。再比如,同样是国际规范,东盟会接受“共同安全”规范,而不接受“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这也是建构主义单向规范传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如此说来,波普尔是将一个理论的问题(question)与一个在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problem)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理论起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既包含理论问题的意思,也包含现实问题的意思。 在国际关系理论建构方面,“问题意识”(problematic)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波普尔的观点相近,只不过波普尔讨论的是自然世界的问题,而国际关系理论界讨论的更多的是社会世界的问题。实际上,“problematic”这一概念在考克斯那里得到了更加详尽的讨论。考克斯认为,理论始于“problematic"。他进而指出,首先,理论是一种视角,这样的视角来自时空(尤其是社会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某种位置。这种视角被称为“初始视角”。我以为,这恰恰是理论硬核的某种初始成分。一种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理论可能会超越这种初始视角,甚至人们后来难以清楚地表述这种初始视角是什么,但是,任何理论自始至终都包含了初始视角的印记,也永远不会完全与之相分离。我们在看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时候,那种产生于启蒙文化的初始视角是难以磨灭的;而我们在看依附理论的时候,那种殖民地生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初始视角也是一目了然的。58每个初始视角都会有一个与之共生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c)。考克斯使用了“problematic”这个词,认为它涉及理论建构者跟他试图理解和诠释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初始对话(the initial dialogue)。问题意识是以历史为条件的、对现实问题产生的意识。理论始于这个问题意识,并被这个问题意识所建构。  考克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论点。首先,理论具有某种视角(perspective);其次,这种视角是与问题意识(problematic)相关的;第三,问题意识又是对特定时空语境中的具体问题(problems and issues)的感知。如果我们认为考克斯的论点是有道理的,并且据此再向前思考,就会提出一个观点:任何社会领域的理论都必然起始于特定的文化境域,不存在完全脱离时空支点的所谓纯粹理论,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一致的。考克斯之所以提出“视角”和“初始问题意识”的概念,是因为他意识到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现象。但是,考克斯所说的还毕竟只是理论硬核的部分要素,主要还是对于第一层面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亦即主要是对具体问题的意识与反思,因为考克斯的主要观点是现实作用于思维。这样产生的理论必然是“为某些人和为某种目的”的理论。换言之,这是经由硬核的形而下成分发展起来的理论,这种理论与行为体意识现实世界中的当下的问题直接相关。如果初始问题意识不同,则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理论,而不同的理论可能恰恰是新的理论。比如说英国学派。英国学派虽然与美国主流理论最明显的差异似乎是方法论差异,但实际上,英国学派的问题意识与美国主流学派大相径庭,这才出现了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重视国际体系,英国学派重视国际社会;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注重体系制度,英国学派注重社会规范。由于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的问题意识不同,才使得英国学派从“国际社会”这个所谓的大理念开始,发展出一整套理论体系。 以上的讨论已经指向了第二层面或是形而上成分。形而下成分的确十分重要,也可以导致新的社会理论的产生。但是,仅仅有着形而下成分对问题的感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充分条件,这就是,经由形而下成分产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经过形而上成分的反思之后,才能提供某种答案。恰恰是在这里,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形而上成分的作用,没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和共同作用,也就没有理论的成形。如果理论的形而上成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或是一致的,那么,由不同形而下成分开始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乍看起来似乎不一样,但最终会汇合统一,因为它们从根子上是相近的。

编辑推荐

《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关系与过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秦老师的新作,是一本值得慢慢看的著作。
  •   理论性强,超值
  •   秦老师的思想、功力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听秦老师讲学的时候就知道他要写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买到了!太好了!
  •   内容还算是比较充实的,不过一贯的秦氏风格,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初学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