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焦虑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小新 等 著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前言

  建设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并获得中央的支持付诸实施以来,一个具有更大视野的台湾海峡经济区的设想,便受到海峡两岸政治界、经济界和学术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讨论和期待。它不仅作为海西建设的战略前景,而且作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一个平台,成为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将对亚洲经济、世界经济发生重要影响。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每一个经济区的形成,并非偶然,都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作为基础,并且还将随着新的经济的发展,伴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因此经济区的概念,同时往往也是一个人文生成和发展的文化区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台湾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尤其是晚明以后,便有着密切的人员往来。随着南徙闽粤的中原移民在长期定居之后再度跨越海峡,东徙台湾,成为台湾社会的人口主体,中原文化也随同移民的携带,以闽南和客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形态,成为台湾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使台湾社会的发展与祖国大陆社会同质化和同步化。在中国的文化地理上,闽台——或者更准确地说,以福建为中心包括浙南、江西和粤东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海峡东岸的台湾,一向被视为一个共同文化区,即今日我们所说的台湾海峡文化区。对海峡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华文化在两岸延播、承传、发展,并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信仰和纽带的一份历史见证,而且对今日关系两岸和平发展、两岸经济互补双赢、两岸文化和谐共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概要

  建设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并获得中央的支持付诸实施以来,一个具有更大视野的台湾海峡经济区的设想,便受到海峡两岸政治界、经济界和学术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讨论和期待。它不仅作为海西建设的战略前景,而且作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一个平台,成为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将对亚洲经济、世界经济发生重要影响。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后现代论争与后殖民转向第一节 “翻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第二节 “后现代”论争第三节 从“后现代”到“后殖民”的话语转换第二章 台湾后殖民理论思潮第一节 从“依附理论”到“后殖民论述”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兴起第三节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诸种分歧第三章 “殖民现代性”的幽灵第一节 “殖民现代性”概念的缘起第二节 从“近代化论争”到“殖民现代性”分析第三节 “殖民现代性”分析与当代台湾文学研究第四节 “殖民现代性”的幽灵第四章 本土论思潮的形成与演变第一节 “本土”的歧义第二节 当代台湾本土化思潮的兴起第三节 “本土论”的意识形态化第四节 “本土论”的反思与批判第五章 传统左翼的声音第一节 传统左翼的困境与复苏第二节 “内战.冷战意识形态”与“台湾社会性质论”第三节 “第三世界文学”论的提出与重构第四节 “杨逵精神”:现代台湾左翼传统的重认与锻接第六章 后现代与新左翼思潮第一节 从马克思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节 《南方》的“民间社会”论第三节 《岛屿边缘》:后现代与左翼的结合第四节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与民主左翼思潮的形成第七章 宽容论述如何可能第一节 “悦纳异己”概念的“冒现”第二节 “悲情意识”与怨恨政治学第三节 容忍、理解与“大和解”第四节 从“宽容”到“悦纳异己”第五节 “身份无解”与“世界一家”第六节 “对他者的欢迎”第七节 迈向“友爱的政治学”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世界汉语学界,台湾当代文学理论对美国和欧洲的理论新潮历来十分敏感,往往较早引入欧美最新的概念、范畴和体系。许多事实表明,长期以来,西方理论的引入深刻地影响了台湾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形成了所谓“翻译的思潮”。我们从台湾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变迁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这一方面显示出台湾地区文学理论研究的开放性和前卫性,另一方面学术生产的“西化”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台湾对西方理论的依附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一次颇为典型的“翻译的思潮”。饶有意味的是,后现代在台湾的兴起与衰退同样快速,人们的热情突然高涨,这种热情却十分短暂,没有多久,“后现代主义”就被“后殖民主义”所取而代之。后现代主义是如何被引入台湾的?它对台湾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台湾理论界如何理解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关系?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快速被后殖民理论所取代?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真的销声匿迹了吗?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转换——本土主义的高涨——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去中心”和“去主体”的后现代主义被追求重建主体的后殖民理论所取代,因为对于本土化思潮而言,后殖民论述似乎更具吸引力。回顾汉语学界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程,显然不能不提到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roeBon)在台湾海峡两岸的著名演讲。众所周知,1985年詹姆逊在北京大学为期12周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演讲,使人们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到左翼版本后现代理论的主要范畴、框架与知识脉络,这引发了祖国大陆理论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兴趣。詹姆逊的讲演后来由唐小兵翻译整理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由陕西师大出版社于1986年9月出版,进一步扩大了詹姆逊的影响。这一影响迅速波及海峡彼岸的台湾学术界。1987年6月,以“面对世界”、“反省本土”和“评介思想”为宗旨的文化杂志《当代》介绍了詹姆逊在北京大学演讲的主要内容,并预告了詹姆逊应邀也将到台湾“清华大学”演讲:“今年7月中旬,詹氏应清大之邀……将作四次演讲。过去由于政治的禁忌,学术上也造成一些禁区,詹氏来华做学术讨论,相信可以使台湾学术朝开放而健康的路走去。”(配合詹氏的演讲,《中国时报》发表了《文化的剧变:后现代主义大师詹姆逊访问记》,台湾另一份前卫刊物《文星》在1987年7月号同时刊登了詹姆逊的重要文章《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以及蔡源煌的评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  随着《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8年在台湾的出版,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一时蔚成风行的理论思潮。理论方面可谓尽心尽力。1989年1月出版的《当代》第33期刊载了詹姆逊为台湾版《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撰写的序和唐小兵的译后记。詹氏认为:与现代主义美学相比,最初产生在西方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意味着更加深刻的决裂。而这种彻底的决裂在其他艺术领域甚至“任何地方”都已经发生。这促使人们提出一个根本性的疑问:“是什么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了这一更为彻底的决裂?是否可以把这样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变,看做是标明社会本身正发生同样势不可挡的结构性转变的征兆?”值得注意的是,詹氏指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本质上是西方的形式,西方的“文化技术”,西方的“出口物”,后现代主义也如此,但它与新型的多国资本主义相一致,更富国际性和全球性,更容易翻译成“西方以外的其他文化语言”。唐小兵的译后记同样强调了后现代主义与第三世界以及全球文化政治的关联性意义,认为s詹氏的理论可以“成为我们对西方甚至自身文化(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文化)认识的一部分,从而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全球文化的把握”。译者提醒人们第三世界在引入后现代主义时需要辩证认识其内容与形式的冲突,这种辩证认识不是要建立本土优秀论或所谓“纯粹的民族精神”,恰恰相反,后现代主义正是要揭穿“起源”、“纯粹”或“真理”的神话,张扬文化的差异性和“他性”,“进而建立彻底的批判意识”。有趣的是,这一提醒颇具后现代精神,而恰恰是唐小兵所指出的这一精神倾向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被渐成主流乃至“政治正确”的本土话语所排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阐释的焦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