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奇生  页数:592  字数:5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通史》十卷中,以本卷时间最短,前后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历史风云变幻之急剧,为百年中国所罕见。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革命党国民党与成立仅三年的新革命党共产党,携手合作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与晚清由单一党派主导革命不同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激变为多个党派的共同诉求。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革”发展成为“多党竞革”的局面。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节改组前的国民党 第二节  苏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初期形态第二章  广州国民政府与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黄埔军校与党军的创始   第二节  大元帅府与革命基地的奠立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及其初步建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和军事   第五节  两广统一与革命基地的巩固  第三章  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与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第二节  临时执政政府成立 第三节 善后会议   第四节 国会的衰亡   第五节  国民军的崛起   第六节 军阀之间的循环混战  第四章 五卅运动与反帝高潮   第一节  反帝废约与国民会议运动   第二节 从惨案到运动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对策   第四节 五卅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省港大罢工  第五章  国共纷争:南方革命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弹劾共产党案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 第三节 戴季陶主义 第四节 西山会议派 第五节  国民党二大与沪粤分裂 第六节 中山舰事件 第七节 整理党务案第六章  北伐战争:北方形势与南方的胜利   第一节  北伐前夕的北方形势 第二节  国共对出师北伐的歧见   第三节 从广州到武汉 第四节 从南昌到沪宁   第五节  南北地域观念与宣传战  第七章 从迁都之争到宁汉分裂第八章 南北三政权的鼎立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组织形态第十章 急风骤雨:工农运动第十一章  三大政党的“革命”观念及其政治文化主要参考文献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建立笼罩每一个党员的基层组织。这是列宁主义政党在组织结构上与西方议会政党的基本差别,也是此次国民党改组着力的重点。列宁主义政党不是由独立散漫的个体成员组成,它是以“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细胞。俄共党章规定“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础”。国民党仿照设立“区分部”,规定“区分部为本党基本组织”。“支部”和“区分部”,均是以党员生活居住和工作的区域来划分。这种基层细胞的特点,一在于它对每个党员个体的笼罩性,每个党员必须是某个“支部”或“区分部”的成员,连党魁也不例外;二在于它对每个党员个体的平等性,如在以地域划分的某个区分部里,属于同一区域的不同职业和不同级别的党员一起出席区分部会议,如孙中山住在甲区,即属于甲区的某区分部,逢区分部开会,便得以党员资格,和同一区党员中的花匠、司机一样列席;三在于它对每个党员个体的凝聚性,在同一区分部里,党员之间一起开会、活动,交流思想,共同行动,既相互了解,也相互监督,使每个党员对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维系每个党员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四在于它深入民间的渗透性,一方面“使国民党得尽力于民间”,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组织考察吸收新党员,以确保党组织的群众性和严密性。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只有上层组织,没有基层细胞,“不特党员之行为言论纯任自由,未有指导,甚至一经入党,住居何处,所执何业,亦莫之悉,故名有数十万党员,实则贤者人自为战,莫收统一之效;不肖者或挂名投机,或自由进退,组织不完,因而训练不能周到,致有党员不明党义,遑言政策。”①国民党改组以前,挂名党籍的党员号称有20余万,“然按之实际,则除册籍载有姓名者外……毫无活动,衡量党力,更属微渺”。②党员之间因缺乏基层组织相互联络,散漫游离如同一盘散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