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土耳其] 艾雪·库林  页数:359  译者:梁永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爱在烽烟四起时,爱在战火弥漫中。《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讲述了一对不被祝福的恋人,一群不同生活背景的犹太裔受难者,登上一列带来生的希望的秘密列车。这趟列车将载着他们穿越德国国境,回到土耳其。他们能否完成这趟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从纳粹魔掌下逃离……  艾雪·库林将历史事件与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爱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浓烈情感成功融合在一起。《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是一本好读又好看的小说,强烈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土耳其)艾雪·库林 译者:梁永安艾雪·库林,奥斯曼贵族后裔,当代最畅销、最受欢迎的土耳其国民作家,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的阿那乌特科伊美国女子学院文学系。著作颇丰,长于小说、剧本和散文等各种题材的创作,并长期参与影视工作,担任制片、摄影和编剧等角色。其小说作品常居排行榜冠军之位,并屡获重要奖项,多次改编成电视剧。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面向太阳》、传记作品《名字:艾林》《现时代》《桥》《午夜回声》。梁永安,台湾大学哲学硕士,译有《孤独》《四种爱》《Rumi:春天走过果园》《隐士》等书。

书籍目录

安卡拉·1941伊斯坦布尔·1933安卡拉调派海外从伊斯坦布尔到巴黎马赛·1940-1941安卡拉·1941马赛巴黎马赛里昂安卡拉·1942马赛·1942安卡拉巴黎安卡拉马赛巴黎马赛恐怖车厢巴黎巴黎安卡拉·1943开罗·1943巴黎漆黑午后巴黎倒数计时辞别之夜安卡拉火车上前往伊斯坦布尔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莎碧哈接起电话,他说:“今晚有会要开,请不用等我吃晚饭。”“又来了,”他妻子生气地说:“你已经快三个星期没有回家吃晚饭了。亲爱的,你那边的人都是没有太太小孩在家里等着的不成?”“老天,保加利亚军队都快开到我们家大门口了,你还计较什么晚饭不晚饭的。真是的!”他说,语毕便挂断电话。他妻子就跟他妈妈一个模样,把操持家务、照顾小孩和安排晚餐视为第一要务。“枉费国父煞费苦心要把她们培养为有见识的人,”马基德心想,“看来土耳其妇女唯一胜任的角色只有妈妈或家庭主妇。”但他转念又想:真是这样吗?难道莎碧哈不是一向怠忽为人母的职责,把女儿丢给保姆照顾吗?其实,他早就感觉得到,最近他妻子的行为举止变得有点奇怪。起初,他以为妻子之所以变得冷淡,是对他每天开会到半夜三更的一种无言抗议。但她有什么权利生气呢?难道这场大战是他发起的吗?难道那些会议是他主张要开的吗?万一土耳其真的卷入战争的话怎么办?到时,只怕莎碧哈社交圈的女人们无一可以见到丈夫一面。想是这样想,但马基德又隐隐知道,莎碧哈的态度并不完全出于自私。她看来就像是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她过去喜欢在晴天亮丽的日子里去野餐或看赛马,也喜欢在雨天留在室内打桥牌,但忽然间,她却变得对这些娱乐一点都不感兴趣。她常常在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就寝、熟睡。如果他上床后用臂弯去抱她,她会转开身体。即便他难得一次同时跟她一起上床就寝,她也总是找理由马上睡着。她显然有什么心事,但她选择这个时间点出问题却很不明智。他都快被工作淹没了,又怎么可能抽得出时间关心她?哪怕是开会到半夜,他第二天照样得在早上七点回外交部上班。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土耳其发现自己像是被夹在恶魔和深蓝色的大海之间:一边是只管自己利益,老是催促土耳其参战的英国,另一边是咄咄逼人的德国。俄国也向土耳其伸出一只戴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手。他们对卡尔斯、阿尔达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觊觎犹如悬在土耳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场大战中,只要土耳其选错边站,俄国人就一定会让它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付出重大代价。这个恶梦已经持续两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土耳其学到了惨痛教训,而伊诺努总统并没有忘记这个教训。所以,如果有哪个算命师可以告诉他谁会取得最后胜利,他将不惜一切去换取。只不过,既然没有算命师可以预测这种事,那预测结果的责任便落在总参谋部和外交部的智囊团肩上。他们开了无数次拖沓到深夜的会议,把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都细细讨论、评估。马基德以自己是智囊团的一员而自豪。不过,自从意大利对希腊发动攻击以后,战争的阴影已经愈来愈逼近土耳其。政府雇员和他们的家眷会感到神经紧张,也是理所当然的。首都安卡拉已经准备好迎接又一个热死人的夏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安卡拉的四季无比分明:冬天刮大风雪,冷得要命,夏天则热得让人受不了。各种迹象都显示,这个夏天会比地狱还热。大约一星期前,德国大使冯巴本为总理送上一封希特勒的亲笔信。总理在会议上请人读出信函的内容,大家都屏息静气聆听。马基德猜中了信函说些什么。表面上,希特勒态度客气,充满善意,说是愿意提供土耳其任何武器装备,以便土耳其可以加强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又答应德军绝不会踏入土耳其的领土。然而,希特勒又在字里行间暗示,该是土耳其下定决心的时候了,他还暗示土耳其若不选择站在德国这一边,等大战结束,德国就会秋后算账,让土耳其失去它那些珍贵的水道。在冗长的会议结束时,伊诺努说:“德国人叫我们别考验他们的耐性,暗示说他们随时有可能跟俄国人达成协议。目前英国人正在希腊作战,又在利比亚吃了大败仗,无暇顾及我们。所以,我们应该避免惹恼德国人。各位先生,让我们想出一个两面都不得罪的法子吧。”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拖延时间的方法,好让土耳其可以不用对大战的任何一方说“好”或“不”。换言之,土耳其需要轻轻抚摸虎背,把两边暂时安抚住。第二天,总理把英国大使邀到外交部,向他解释土耳其目前危险又敏感的处境。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迈向最可怕、最具毁灭性的年头。这大战就像燎原大火一样烧向四面八方,而厮杀的双方都希望得到土耳其助阵。在办公室里,马基德点了一根烟,吐出两团烟雾,然后在水晶烟灰缸里把烟捻熄。回到会议室的时候,他发现外交部长和秘书长已经离席。他的助理说:“马基德贝伊,总统想要看今天的评估结果。我已经把报告准备好。总统正在办公室等你。”马基德匆匆回到他位于总统府里的办公室。为方便马基德可以随时向总统呈递报告和接受指令,外交部把他派在总统府办公已经有一段日子。他从抽屉里拿出几小时前更新过的报告,扫视了一眼,然后匆匆向总统办公室走去。伊诺努坐在一张大桌子前,看起来要比平常更纯真、个子小和烦躁。他一页页翻阅秘书从马基德手中接过并放在他面前的报告。他的狐狸脑袋快速运作,但没有说话。坐在桌子四周的其他人同样鸦雀无声。他突然问马基德:“你们今天听收音机了吗?”“听了,总统先生,我的同仁一直都在留意欧洲所有的电台广播。即使没有一刻得闲,他们仍然持续收听保加利亚的电台广播,每半小时便会准备一份报告。”“总统先生,”另一个年轻官员说,“我们在保加利亚的情报人员也会每天捎回来情报。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知道希特勒是打算南下,还是向北攻击俄国人。”那个年轻官员离开后,马基德留了下来。“总统先生,”外交部长说,“拜您的指挥所赐,我们已做好各种准备,相信大火一定不会烧到我们这边来。所以,您明天大可放心到亚诺瓦去。我们会随时向您报告最新的变化。”马基德听到伊诺努喃喃自语:“但愿我知道德国人会从哪个方向过来。唉,要是我知道就好了。”自从德国人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以后,德国势力就等于已经来到土耳其的边上。伊诺努因为不知道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所以非常忧惧。德国的现代化大军说不定会想要穿过土耳其,进攻埃及或高加索。除了希特勒的几个心腹以外,没有人知道他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所以土耳其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最坏的情形是德国和俄国达成协议,那等于为土耳其敲响丧钟。马基德等着总统把报告读完,然后跟秘书长一起回到会议室。另一个冗长的会议又要开始了,有更多的报告要阅读、评估,以便再呈报给总统。几小时后,当马基德走路回家时,他感到相当忧虑,只觉得政府为了避免席卷世界的战火波及土耳其,已经付出了高昂代价。现在,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像合唱一样,齐声抱怨物价飞涨。如果连安卡拉的公务员和他们的家属都觉得日子难过,天知道安纳托利亚的穷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为了照顾政府雇员的生活,政府以相当低的价钱卖出国家生产的衣料、鞋子和糖。另外,为了防止黑市和囤积,政府也开始实行配给制度。这表示每个人的身份证上都盖了一大堆印章!不过,虽然有种种预防措施,黑市照样欣欣向荣。许多寡廉鲜耻的人看准这个发财机会,大捞了一笔。大部分人都觉得愤怒,却无可奈何。他们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基本的生活物资,只能将就靠面包和麦片填饱肚子。但向伊诺努报告这些民生疾苦是没有意义的。对像他这样一个经历过战争恐怖的人来说,如何避免让土耳其卷入战争,比其他一切事情都来得重要。一天工作下来,马基德已经筋疲力竭。不过,既然伊诺努第二天一定会到亚诺瓦去,那就表示,他们接下来一星期都可能不用加班开会。也就是说,他可以早点下班回家,暂时不用受到莎碧哈的责难。            ※ ※ ※    “黑桃一。”“方块二。”“弃权。”“我也弃权厖不对,等一下。黑桃四。”其他三位女士的眼神同时离开手上的纸牌,望向莎碧哈。她涨红了脸,身上淡紫红色套装让她显得消瘦和弱不禁风。“你今天心不在焉哦,怎么回事?”乌梅雅拉问她。“没事,我昨天晚上失眠,无法集中精神。乌梅雅拉,可以让纳丝莲代替我吗?”“当然不行!我们喝点茶,歇一歇吧。那可以让你精神好起来。”“但我还是五点前就得走。”“为什么?”“我得去接舒丽亚,她的芭蕾舞课五点结束。”“不都是保姆去接她的吗?”“保姆今天有别的事情。”“哈,老天爷,保姆除了照顾小孩,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她月底就要回英国,想要在离开前采购点东西。”“我不知道她要走了呢,莎碧哈!她为什么要走?”“舒丽亚长大了。她已经是个大孩子,不需要保姆跟前跟后。”“但她不是可以教舒丽亚英语吗?”“她的英语已经学得差不多了,而且她爸爸希望她可以处理自己的事情,独立一些。”几位女士放下手上的纸牌,离开牌桌。莎碧哈走向已经摆设好茶点的小厅。她不想喝茶,也不想吃桌上那些点心。她唯一希望的是尽快离开,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但因为怕别人问东问西,她还是拿起一杯茶,啜了一口。另外三位女士尾随莎碧哈走向茶桌,一面走,身体一面随着收音机播出的音乐摇摆。突然间,音乐声停止了,收音机传出一个紧急的声音。“各位先生女士,现在我们要暂停播放音乐,插播今天早上由国家安全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几位女士马上改变前进方向,朝收音机走去。“嘘!嘘!听着。”贝基丝说。莎碧哈也向收音机走近,手上拿着茶杯,微微颤抖。据报导,驻守色雷斯的部队已经撤退到恰塔尔贾防线之内。政府下令伊斯坦布尔所有市民把家里的地下室改装为防空洞。另外,政府也鼓励老家在安纳托利亚的市民回家,政府会提供免费交通工具,每个家庭最多可携带五十公斤行李。“老天,多么破坏心情的消息。拜托,乌梅雅拉,把收音机关掉。”纳丝莲说。“不,不要关掉。”莎碧哈说,“说不定会有关于法国的消息厖”纳丝莲打岔说:“法国关我们什么事?谁在乎法国的死活!”莎碧哈不快地看了她一眼,把杯子放在桌上。“来吃点水果蛋糕,你最爱吃的。”乌梅雅拉说。莎碧哈婉拒她的好意:“我有点恶心想吐,一点食欲都没有。我一定是上周末看赛马时着了凉。”“你们有没有听说政府正在撤离埃迪尔内的居民?”贝基丝说,“换言之,战争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大门口了。”几个朋友的谈话让莎碧哈感到窒息。她向乌梅雅拉致歉,匆匆走出屋外。安卡拉的空气中飘着丁香和紫藤的香气。漂亮的紫藤悬垂在家家户户的围墙上,乍看像是一串串葡萄。但她唯一与这个环境协调的只有身上的淡紫红色套装。走回家的途中,她的脑子里有万千思绪。途中,她一度撞上一个老人家,然后又被石头绊了一下,差点摔跤。莎碧哈非常不快乐。她无法把心思放在女儿或丈夫身上。她渐渐分崩离析,逐渐疏远亲人朋友。女儿从一开始就让她失望,因为她想生的是儿子;丈夫只挂念着工作;父母老是生病;她觉得自己跟朋友愈来愈少共通之处。看起来,她就像是跟自己的人生决裂。马基德是那么的忙碌,以致察觉不到妻子的变化(至少莎碧哈自己是这么觉得的)。不过这也好,因为这样让她可以少面对他。至于朋友们,她总是找借口不参加她们的各种聚会。她甚至开始对她们撒谎。事实上,保姆今天并没有要去采购东西,而她自己也不必到芭蕾舞学校接女儿下课。唯一的实话是保姆要在月底回英国去。这是马基德的主张。他觉得女儿已经上小学,不应该再依赖保姆。另外,他也觉得这样可促使妻子多陪陪女儿。莎碧哈意识到,她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已经有一段日子。现在,掌控她生活的是那场该死的战争!虽然大战不是在她的国家里开打,但商店里却什么都买不到,谁都无法出国旅行,人人谈论的话题净是战争。马基德已经成了“战犯”,整天无法回家,就跟一个正在打仗的军人没两样。他们曾经是快乐的一对,共享过许多美妙时光,但那是她妹妹出国以前的事,是大战爆发以前的事。她怀念从前的日子。另一方面,每当读报或听广播时,她又忍不住要感谢真主。起码,安卡拉这里是安全的,没有警察或士兵会在半夜敲门,也没有人会像烙上印的驴子,被逼迫别上黄色标志在街上走。烙上印的驴子?这形容是谁说的?八成是芮吉拉,因为这种没品的话只有她才说得出口。莎碧哈想起来了。那是两星期以前的事,那时她们在打桥牌,正当大家谈着什么的时候,芮吉拉忽然说了一句:“那些可怜的犹太人现在都得在胸前别个黄色标志,就像是烙上印的驴子!”“你这是什么鬼话!”莎碧哈厉声说,“你怎么可以把人比做驴子?枉费你还是个外交官夫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样的指责几乎让芮吉拉哭出来。她要求其他朋友评评理:“她发了什么疯?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大吼大叫?”“战争把我们每个人都搞得快发疯了,”女主人说,设法化解尴尬气氛,“小小事情都足以把我们引爆。来吧,继续打牌吧。轮到谁出牌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感谢勇敢、无私的土耳其外交官为拯救犹太人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一本紧张刺激的小说。故事绝对值得搬上大屏幕,你非读不可。  ——法国读者Jean-PierreAllali本书故事流畅、易读,且不落入犹太人大屠杀之历史俗套。它再次证明人性的光辉以及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总会有人愿意伸出友谊的双手。  ——立陶宛读者Viola in Vilrljus艾雪·库林将历史事件与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爱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浓烈情感成功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本好读又好看的小说,强烈推荐。  ——美国读者B.Mercankaya这是一本成功融合历史与虚构故事的小说。最后一百页张力十足,读来心跳加速,令人大呼过瘾。  ——土耳其读者Dilek Bulut

编辑推荐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一段大时代下的动乱历史,一列为命运带来希望的秘密列车,唯有搭上它,苦难才有办法终结,灵魂才有可能自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人物鲜明故事紧凑,翻译的也非常棒,文采斐然喜欢
  •   同样描写二战时期人生百态,《开》远远没有《法兰西组曲》那样能将纷乱复杂的场面如画卷般娓娓道来,最多只能控制一两人的心态变化。而即使是如此少的角色,作者也无法刻画得深刻而细致,所作的描写只能让人感到太浅白。全文看起来有诸多线索,但重点又是刻画逃亡时的场面,因而显得前面关于碧哈萨的描写有些不伦不类。如果说作者的着眼点是描写种族冲突或宗教冲突,故事又完全不能像《耶路撒冷异乡人》那样以沉静的笔法去掀起内在的波涛,只是单调地以婚姻矛盾来呈现,功力也不如《穆斯林的葬礼》。唯一有看点的是马基德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努力寻求生存机会的弱国的无奈。
  •   老实说,我看了觉得有点平淡,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原因,这个故事没有太多起伏,最喜欢的部分是对长女的刻画
  •   包装不是一般的差,连塑封都没有,书跟旧的一样!
  •   凑单卖的 质量不错 内容还没看
  •   也许我得慢慢琢磨 无奈啊
  •   虽然是老书但是很好 很值
  •   不用多说绝对的好书质量还特别好很厚很有质感降到10元以内的时候入手的非常满意~
  •   封面和材质都很好,适合旅行时阅读
  •   挺好看的一部作品呀。
  •   最后几章写得太好了,紧张、精彩!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了解二战历史,了解真实的土耳其人和当时各国犹太人的价值观、婚姻观等等,超级有趣!不过要先耐心看完前面几章~~
  •   亚马逊发货很快,包的很好。书没有任何破损。暂时没看。比较期待。
  •   这本是特销书,很便宜,但是质量挺好,希望好看
  •   虽然有三百多页但很快就看完了,一直放不下想快点看到后来。结局很好,不像别的写纳粹的书那么让人揪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