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与迷群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惟佳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看到邓惟佳的博士论文《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即将付梓,我和她一样欣喜。  惟佳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方向是广播电视学,她同时也是这个领域的青年教师,在读期间一直为本科生教授与广播电视相关的理论和实务课程,因此从一开始考虑博士论文选题,就觉得无论从她的个人喜好还是专业发展,都应该在广播电视领域寻找一个基于中国媒介发展现实的生动鲜活的案例,并通过这样的案例来尝试一些理论建构。惟佳在硕士阶段求学英伦,耳濡目染,对大众文化研究颇有兴趣。于是,在年轻人当中被热议的海外电视剧,开始走进她的研究视野。  从关注海外电视剧基于互联网在中国的特殊收视方式和产生的影响,到最终确定以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受众如何通过其行为来实践自身的能动性,进而深入诠释出能动的迷群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建构身份认同的特征、方式和意义,整个研究的过程之辛苦之纠结自不待言。所幸惟佳以她的刻苦勤勉,为自己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十分不错的句号。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作者简介

邓惟佳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发言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曾有若干年电视台记者的职业经历;后赴英国留学,获英国Leeds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2004年初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09年获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博士学位。在《国际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并主编广播电视专业英语教程,参编教育部专业教材,编写专业英语词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取径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研究框架第二章 从“着迷”到“成群”:美剧及其网上论坛成就美剧网上迷群 第一节  美剧在中国的“沉”与“浮” 第二节  美剧为什么那样“红” 第三节  美剧迷的家园:“伊甸园美剧论坛” 第四节  网络社区成就“美剧迷群”第三章 迷群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建构 第一节  多途径的自我认同建构   第二节  迷群的实践活动    第三节  维度之一:自我意象与他者评价的统一和自我认同建构 第四节  维度之二:意向与情感投射和自我认同建构 第五节  维度之三:反群体个性消费与自我认同建构   第六节  维度之四: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建构 第四章 迷群“多重边界”的群体认同建构第五章 结论: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附录1附录2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3.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一对共生的概念,制定目的是为了实现它,而只有实现了目的才会显示出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人类学研究中质化研究的方法,在受众研究领域中,以身份认同建构这种文化研究的取径切人,重点关注美剧网上迷群的媒介使用行为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将具体通过对美剧网上迷群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试图在这些表象之下剖析他们在文化层面上的作为,研究他们在此过程中真正获取和生成的是什么,并以此深层次探究迷群这部分特殊的受众是如何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建构身份认同的。  另外,从这整个文化现象来看,它同时也属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玮教授曾经说过:“在以前的大众文化研究话语中,媒介一直是受到极度关注的环节,但基本是以负面形象出场的,在这样的话语中,媒介代表的是市场力量,或者是市场与行政的合谋力量,压制民众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在90年代媒介以及大众文化的市场化之后,这种批判话语渐成主流,法兰克福学派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迷与迷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身份认同建构六个字吸引了我,但是明显没有达到我的期望。虽是博士论文,但是写得不够深入,语言不够流畅。很多论述流于现象总结,缺乏进一步的分析。看了书的标题还以为会分析媒介会怎样把个体对这个身份认同建立起来的,哈哈,书里的确是说了,可惜说了跟没说一样,根本没说清楚,我觉得要解释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心理学范畴来讨论,可惜这是一篇传播学的论文,心理学写多了估计就跑题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