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四卷(1895-1945)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宋志勇,王美平  页数:342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作者简介

王美平,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历史学博士。曾在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留学。现任天津大学近现代史教研室讲师。从事日本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研究与教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日本学刊》等期刊上发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舆论为中心》、《辛亥革命时期北一辉的对华观》、《北伐期间日本的“满蒙观”与“九•一八”事变》等十多篇学术论文。 宋志勇,男,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副秘书长、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从事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日本政治外交史研究与教学。合著《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发表关于日本战犯审判、历史认识及中日关系等方面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国亡国观”的雏形——走上侵华之路1一世界文明中心观的转移与甲午战争的发动
二日本对华观的全民性逆转
三“东洋盟主观”的形成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中国亡国观”的雏形36第二章“中国亡国观”的形成——“入欧侵亚”42一“三国干涉”与“东洋盟主”意识的受挫
二列强对中国经济权益的竞争与“中国亡国观”
三对列强瓜分中国的认识与福建省的“不割让”
四“入欧侵亚”路线的统一60第三章“中国亡国观”的巩固——与列强“共舞”76一日本政府的义和团观与出兵决策
二民间的初期认识及其煽战舆论
三战争过程中的中国观察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中国亡国观”内涵的拓展120第四章“中国亡国观”的升级——“大陆政策”的强化131一日俄战后民众的自我观与对华观
二“中国客体观”与“大陆政策”的强化145第五章“中国亡国观”的“应验”——分裂“满蒙”164一日本政界的辛亥革命观及对策
二大陆浪人的辛亥革命观
三知识分子的辛亥革命观212第六章“中国亡国观”的变动——走向十五年战争232一币原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二田中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三“满蒙领有论”与皇姑屯事件268第七章“中国亡国观”的实践——灭亡中国的梦魇275一对华认识与“九?一八”事变
二对华认识与东亚“门罗主义”
三走向侵略战争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四蔑视中国与“七七事变”
五《支那抗战力调查报告》的中国认识及其影响
六“大东亚新秩序”的梦魇与中国325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参谋本部的强权主义“分裂论”及其对策 陆军最为重要的政策是极力推进大陆政策以及强化军备。相对而言,山县、寺内作为陆军的最高层,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的能动性,其大陆政策也主要集中在“满洲权益”的巩固和扩大上。而参谋本部作为军令机关,持有中国客体观,无视中国的能动性,把中国视为日本扩张的客体对象。他们对于大陆政策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东北,而是着眼于全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辛亥革命对于参谋本部来说是日本分裂中国、操控中国的大好时机。 1910年12月,陆军省内部起草了名为《对清策案》的文书,其中预测中国政变将近,列强有可能动用武力加以干涉,届时日本将成为核心成员。对清作战的胜败当然是明确的,但日本在中国本土上扶植的利权较少,而清政府的赔偿能力也极为有限,故有恐再次出现庚子事变中劳多得少的结果。而且,如果对清作战不能推翻清朝统治,就会陷入以庞大的国土和国民为对手的长期泥沼化战争。该方案从战略合理性出发,主张对清作战应以“获取利益”为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陆军省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加入如下内容: 有人往往过于乐观地解释支那。然支那并不逆世界大势而动,纵然有所迟缓,但其进步之状与甲午之役时相比一目了然。随着回收利权、排外思想的发展,他们产生了民心渐次统一的倾向。故对于过度的轻视必须要慎重。 对于担心战争长期化的内容,参谋本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地广人多的清国人是最易驾驭的人民。他们为君国献出自己的生命,国民奋起斗争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假令有也是)”。参谋本部主张删除有关担心战争长期化一节,但被陆军省拒绝。上述内容的插入以及保留,反映了陆军省最高首脑即寺内正毅的意见,山县也阐述过相同看法。从上述经过来看,参谋本部绝大多数人都持有中国客体观。 北冈伸一的研究表明,日俄战争以后,陆军内部逐渐确立了寺内体制。寺内于1892年3月就任陆相,一直到1911年8月历经九年五个月才下台。尤其是在为日俄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儿玉源太郎死后,寺内不仅成为陆军长州藩阀的要人,而且成为整个陆军实际领导人中的头号人物。虽然也有不少人在日俄战争中立功,但寺内一方面与山县、桂太郎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将少壮派军官集结在自己周围,从而确立了寺内体制。在寺内体制中,长州人不仅在陆军内部占据优势地位,而且还将触角伸向参谋本部,陆军省通过渗透到参谋本部的长州人确立了相对于参谋本部的优越地位。这就决定了参谋本部过度推行大陆政策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陆军高层的抑制。

编辑推荐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4卷)(1895-1945)》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四卷(1895-194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可以查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