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评传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戴美政  页数:438  

前言

曾昭抡先生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化学会会志》主编,曾以自己的薪金支持《会志》出版,他对办好学会刊物有十分精辟的见解,认为会刊是学会的灵魂和生命所在。他1931年出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在民族危亡关头,怀着科学救国之志,大力倡导教学改革,规定教师做科研,学生做论文,为北大化学系的复兴做出卓越贡献。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有机化学处于萌芽阶段,曾昭抡是最早引进西方有机化学富有远见的少数科学家之一,为这门学科在中国植根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曾昭抡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中国化学名词等领域,均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化学界公认的通才。如今,有机化学已成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重大作用的学科,拥有相当规模的科研队伍和一批在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曾昭抡等前驱者的工作不可磨灭。新中国成立后,曾昭抡担任中央高教部副部长,主管理工科大学工作,在高校设点布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他还兼任中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等多种职务,参与制定化学名词15000多个,全力促进新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1957年整风“反右”期间,曾昭抡从振兴中国科学的愿望出发,提出科研“六条”意见,但被诬成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被打成右派。他本可在罢官之后躲进小楼(燕东园)成一统,却告别妻子只身南下武汉大学开辟中国元素有机化学新学科。“文革”当中,曾昭抡夫妇含冤致死,后来虽经平反昭雪,然而斯人已缈,为之奈何!笔者虽忝为先生弟子,曾有一段时间跟先生有过密切接触,也想出先生传记,而终未如愿!今有历史学者戴美政不辞辛苦著24章60余万字的《曾昭抡评传》。不仅让广大海内外化学界人士对曾昭抡先生加深了解,也完成了我个人的夙愿,是为序。    2010年3月9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曾昭抡评传》为国内外第一部曾昭抡传记,全面真实反映了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民主人士、评论家曾昭抡曲折丰富的一生,涉及其家庭亲情、社会关系、教育业绩、学术成果、学会活动、报刊出版、抗日救亡、高教改革、国内外科学考察等各个方面。对以曾昭抡为代表的中国化学家引进西方化学,开创中国化学研究,创立高等化学化工教育,创建中国化学会,制定中文化学名词,创立科学文摘,建设国防化学,致力新中国高教建设等重要历史及社会原因,均作了严谨可靠的叙述探讨。《曾昭抡评传》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史据确凿、史实准确、阐述严密,涉及中国现代众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特别注重传主历史社会环境关系的揭示与剖析,许多重要史实均为首次研究披露,力图在环境个人分析史学治史方法上有所突破和进步。

书籍目录

第1章  家世与故乡  第1节  曾昭抡家世  第2节  故乡与家宅第2章  童年与求学  第1节  童年生活  第2节  长沙雅礼大学堂求学第3章  清华岁月  第1节  初进清华园  第2节  中等科到高等科  第3节  高等科学习生活  第4节  校内生活与校刊编辑  第5节  “五四”洗礼第4章  从清华学校到麻省理工学院  第1节  清末民初留美学生  第2节  从清华到麻省理工  第3节  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和MIT的初步印象  第4节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概略  第5节  声誉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第5章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博士  第1节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化工系  第2节  留学时期的科学会社学术活动  第3节  留学生活与学生组织  第4节  博士论文第6章  上海完婚与广州任职  第1节  俞氏家族与夫人俞大!因  第2节  远赴广州就职军工第7章  引进有机化学与创设国防化学教育  第1节  初进中央大学  第2节  教学基础建设与有机化学教学  第3节  引进近代有机化学  第4节  创建化工科与首开国防化学专业第8章  中基会助北大中兴  第1节  就任北大研究教授  第2节  初进北大理学院  第3节  蒋梦麟与刘树杞  第4节  化学系革新先创人才设备基础第9章  引领北大化学系改革  第1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思想  第2节  译编外文教材  致力学术自主  第3节  开创近代有机化学研究  第4节  推行毕业论文制度培养化学人才  第5节  曾昭抡改革与全国高教纠偏第10章  创立中国化学会与科学会社活动  第1节  教育部化学讨论会和中国化学会成立  第2节  30年代中国化学会发展与当选会长  第3节  参与中国化工学会会务与编辑《化学工程》  第4节  中国科学社等团体的科学活动  第5节  中央研究院顾问、评议员第11章  30年代科学活动及成果  第1节  国立编译馆专家与化学译名  第2节  《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  第3节  主编《中国化学撮要》  第4节  开创化学外文文摘事业  第5节  主持《时事月报》科学新闻专栏  第6节  支持会刊与编辑《世界动态》第12章  从南京到北平的家庭生活  第1节  傅厚岗家宅  第2节  曾氏兄妹  第3节  北平家宅与课余生活第13章  国防化学活动与赴日考察  第1节  “九一八”后的北大局势  第2节  国防化学著译  第3节  国防化学教育与防毒宣传  第4节  慰问绥远与防毒考察  第5节  赴日考察化学工业及教育第14章  长沙临时大学与湘黔滇旅行团  第1节  “七七”事变后南北奔走  第2节  从上海到长沙临时大学  第3节  湘黔滇旅行团三千里征程第15章  开创联大化学教学新路  第1节  联大初期  第2节  联大化学系与课程设置  第3节  战时化学教育思想  第4节  任课情况和教学风格  第5节  开创化学教学新路  第6节  求同存异共度时艰  第7节  参与战时大学课程调整  第8节  培训中学师资与受聘大学用书编委第16章  战时科学考察及成果  第1节  1939年西康科学考察  第2节  西康科学考察报告书与西康日记  第3节  1941年大凉山彝区考察  第4节  川康科学考察成果  第5节  科学考察思想及作品特色第17章  艰难时代的多样生活  第1节  初到昆明的家庭生活  第2节  勤奋学习与忙中有乐  第3节  师生同事  第4节  投资实业与创办学校第18章  战时中国化学会  第1节  战时化学会工作重心转移  第2节  诸会长年会缺席之谜  第3节  再次当选化学会会长  第4节  迎接胜利曙光探讨战后建设第19章  抗战报刊与广播活动  第1节  报刊专栏撰稿人  第2节  主持和编撰报刊科学专栏  第3节  抗战报刊思想  第4节  创办《海鸥周刊》纪念戴安澜将军  第5节  抗战广播演讲第20章  时局评论与军事论述  第1节  军事论述为抗战救国而生  第2节  军事论述内容与特色  第3节  军事论述的时代特点第21章  抗日救亡与胜利北返  第1节  接近中共参加进步组织  第2节  抗日救亡演讲与讲学  第3节  投身民主运动  第4节  《民主周刊》专栏撰稿人  第5节  接收北大与化学系恢复第22章  赴美考察原子弹  第1节  MIT军事教育与战争武器论述  第2节  高层秘密策划与赴美人才挑选  第3节  启程赴美与助手入学  第4节  曾昭抡的考察活动  第5节  《原子与原子能》等专著  第6节  《今日美国》及其价值  第7节  美国考察的初步评价第23章  任职高教部与赴苏考察  第1节  暂住香港  第2节  重返北大  第3节  新中国的新机遇  第4节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第5节  率高教部访问团访苏  第6节  50年代科学工作与科研成果第24章  执教武大与平反昭雪  第1节  科学纲领与反右风浪  第2节  初到武汉大学  第3节  开创元素有机化学新学科  第4节  平反昭雪与百年诞辰纪念曾昭抡年谱简编曾昭抡著译论文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2节  故乡与家宅    按历史区划,曾昭抡无疑是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人。按现今区划,曾昭抡又是双峰县荷叶乡人。那么,曾昭抡究竟是湘乡人还是双峰人呢?究其原委,须简述两县历史沿革。    §1  湘乡沿革与双峰由来    湖南自古被称为清浥之地、芙蓉之国,湖南中部,有片山清水秀、峰翠雁回的丘陵地带,一条蜿蜒曲折的涟水河镶嵌其间。此地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兴盛,这就是著名的湘乡县。湘乡地域古代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周成王时,封熊绎为楚王。湖南当时属楚国南部边境地域。在楚平王时代(前668~前685),楚国势力渐次进入湖北时,湖南仍然是三苗、百濮的自由天地。秦国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湘乡地域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时湘乡县域分属连道县和湘南县。按《汉书·王子侯表》,西汉建平元年(前3),汉哀帝刘欣封长沙王之子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由此得来。以后朝代更迭,县名、隶属、区划均有变动。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为湘乡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湘乡州降为县,属长沙府,以后一直沿袭至清朝。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湘乡县辖12乡,乡以下分为都(坊),计44都3坊。曾昭抡的故居万宜堂所在属24都。另外,从明朝开始,湘乡县就有上、中、下三里之分,其中,中里在清朝辖16都,称为16里。民国十九年(1930),湘乡县划分为10个自治区,但当地人习惯上仍把一、二、四、五区称作下里(亦称首里),三、六、七区称作中里,八、九、十区称作上里。曾昭抡故乡荷塘乡地处中里,仍属湘乡县辖地。因此,按历史区划,曾昭抡确是湘乡人。按清华学校高等科四年级同学录,曾昭抡所留家乡地址也为“湘乡二十四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乡的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基本上是按该县原来首里、中里、上里的划分,分建湘乡、双峰、涟源三个县。其中,原湘乡县的中里三、六、七区加上二区的少部分共114个乡镇划出建双峰县,县政府设永丰镇。永丰镇东南面有一座两峰对峙的双峰山,犹如县城的天然屏障。清乾隆年间,永丰城内曾建有双峰书院传播儒学,该县由此得名而称为双峰县。曾昭抡旧居所在地原属湘乡县荷塘乡,区划调整后就是双峰县荷叶乡,按1951年的行政区划,曾昭抡应属双峰县人。但作为史学著述,以曾昭抡为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人叙述,则更符合历史和现实状况。    湘乡是湖南大县,北邻宁乡,东北接湘潭,东南界衡山,南邻衡阳,西靠邵阳,西北接安化。在清末已是人口近百万的大县。湘乡离省会长沙约90公里,按县志载,“东西广,约二百里;南北袤,约二百四十里。”全县面积5500余平方公里,涟水是县境内的主干河道,纵湘乡全境,俗称湘江河。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涟水是与澧水、沅水、资水、湘水并列的湖南五大河流之一。湘乡境内,山丘崛起,冈盆起伏,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以曾昭抡故里荷塘乡所在东南部丘陵山地而言,域内岗地、丘陵、山地占80%以上,平原不到20%,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频繁,夏天暑热期长,秋日天气多变,冬季严寒少但小雨天多。民国学者描述当地物产时说:“县境首里多平畴。土质肥沃,产米最富。常年除足自给尚可以其十之一二之羡余,接济菲邻境。其余如麦、粱、茶、豆、棉、麻之属。皆有所生产。上中二里,亦产米,然常年亦仅足其当地民食,半年以上之需用。所幸尚多各项杂粮之收获,故以差足自给。而其地下煤、铁、磺,各种矿藏之蕴藏,最为富厚,惜无人集资,大加开采。”而当地民风则是:“县境民情淳厚朴实,性勇敢,不惮远行,绝少安土重迁之态,又勤苦耐劳。惟乡间散漫,不成村落。日常生活,普通人不免因陋就简,农事种植,商业经营,各沿成法,故步自封,不思所以改良耳。”这些叙述,还是民国初年的情形,在清末曾昭抡童年时,当地保守封闭的状况,恐怕比此程度更深。他所在的中里,自然条件与物产比起首里要差,农民生活也较困难,由于山岗重叠,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免不了随遇而安,当时的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均是如此。曾昭抡的故里荷塘乡,其景况当然与湘乡全境相似。不过,那是个颇有些神奇色彩的地方。    §2曾昭抡故乡荷塘乡    曾昭抡度过童年时代的荷塘乡,而今称荷叶乡,是一派丘岗山地,既无湖泽也不见荷塘,但如何又有如此好听的名字呢?原来,它是以该乡的地形而得名。不过,在地势较低的地方都看不出来,只有登上全乡最高处紫峰山观看方知原委。紫峰山坐落在荷塘乡西部边沿,最高峰仙女殿海拔818.8米,也是现今双峰县境内的最高峰。攀上仙女殿俯瞰山河,那会有一种叱咤风云的气概。在峰顶放眼眺望,周围山岗尽收眼帘:东面黄牛峰、麂角寨若隐若现,云雾缥缈;南面高嵋山、九峰山峻拔挺秀,云气缭绕;西北是地势险要的黄巢山、白石峰;北面为坡度稍缓的周公寨、铜梁山。若转身环视,就会发现一片巨大的荷叶展现在眼前,周围环抱的山峰就像这片荷叶的边缘;全乡最低点新桥涓水河谷,就是这片荷叶的叶心,那涓水河及其支流,就是荷叶的叶脉;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塘、河堤,自然就像荷叶上的大小水珠。    荷塘乡离湘乡县城40余公里,离永丰镇也是40余公里。从永丰镇去荷塘乡,沿途有多处名人胜迹与故事传说。永丰镇古称定胜镇,“乾隆三年移县丞驻此,为宝庆府水陆通衢。”历来为湘中物资集散地,是湘乡县内最繁荣的集镇。从这里出发,沿着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道路向东行20余公里,经过白石峰、紫峰山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便是传说中唐朝末年起义领袖黄巢驻兵的黄巢山。沿山路再行数公里,便到了三国时蜀国名相蒋琬的故地蒋市街.今称井字镇。至此再折向南走,一会儿就到了荷塘乡中心,现今荷叶乡乡公所在地。这里离永丰镇已有45公里之遥。离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不过两公里远。从荷叶乡公所往西南方向,沿迂翅延伸的路上走七八公里远,转过一座小山岗,就是一派宽阔的山问田地,路右侧一列山岗前,一排青白色山字墙宅第挺立,在青山绿野中分外醒目。这就是曾昭抡的故居万宜堂。    §3故居万宜堂    曾昭抡的故居万宜堂坐落在荷塘乡硖石村,这是曾国潢继修善堂之后建造的一座规模颇为宏丽、带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宅第。硖石村因村中有一条长而狭的小石坑而得名。万宜堂的命名,取自曾国藩的家训,所谓“耕读传家”就能“绵延世泽”,因此是“万世咸宜之举”。万宜堂建造于同治十二年(1873),至今,厅中的正梁上还可以看到当时题写的建造年份。万宜堂建成时,曾昭抡的祖父曾纪梁刚好31岁,而曾昭抡的父亲曾广祚还未出生。    P6-7

编辑推荐

《曾昭抡评传》是部沉甸甸的书,体例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考释之精当,让人禁不住与“叹为观止”四字联想起来。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曾昭抡先生的传记,书中详细记录了曾昭抡先生的人生轨迹,触及到传主的每一个角落。从曾昭抡先生的家世求学到进入教育领域,从引进近代有机化学到开辟国防化学,从创立中国化学会到参与各类科学团体,从投身抗战事业到时局观察评论,从参加民主运动到献身新中国高教事业,可以说应有尽有,无一遗漏。为了表现这些过程,书中考察和分析了影响曾昭抡先生成长的不同环境、不同因素、不同人际关系。尤为可贵的是,曾昭抡先生与中国化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不少关键环节,是经过作者戴美政的努力,才得以弥补和纠正的。阅读这部书,让人犹如沿着曾昭抡先生的足迹,走进了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让人感受到时代与人物、时代与事物之间的互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昭抡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很好,封面设计颜色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