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画的旅程

出版时间:2011-9-1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承志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前言

  大概从六岁上幼儿园时起,我就喜欢涂抹勾画。一年后上了盔甲厂第一小学(即汇文小学),大概是因为有了课桌吧,画画的爱好,立即就成了痴迷。记得我把课本每一页的边角空白都密密画满,被老师罚用橡皮擦干净。大约在二年绷B年的新年,我给班上的同桌和好友都画了一张贺年片。  盔甲厂一小的同学们那时有一项享受:课间操后听孙敬修老师讲故事。须知孙敬修和收音机播出的他那劝善如流的娓娓故事,是北京五十年代的一个象征——孙老师远远在台上讲,我们全校千余名学生,就那么一班班原地站在大操场上,一片寂静,听得如醉如痴。  应该是我上三年级(1957)那年,孙敬修老师当了我们班的图画老师。不用说,我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如鱼得水,成绩一色五分。只有一次例外:那次孙老师说画自由画,但也可以临摹他拿来的一张。后来才知道全班都画临摹,唯有我一个独自陶醉,在心在意画了一幅《黄继光堵枪眼》。万没想到,从来慈爱绵软的孙老师突然不高兴了,带着气给了我三分!  我震晾无比。图画课的三分,于我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此刻回想琢磨,或者当时我没听见孙老师改了主意让大家都画临摹?抑或是那天孙老师有心事、而我却表现得狂妄招嫌?  可能是后者。三年级的我在图画课上得意忘形,几乎是无疑的。  一定是那时我尾巴翘翘的样子,让和善柔顺的孙老师反感了……只可惜这反省,晚了半个世纪!  那个三年级是我人生中第—个厄运之年。唯能忆起的一件事,是和班上—个混血儿打了架;而班主任,我以为她决心要把我逼人死地,盘算给我学生手册的“操行评语”写“差”。因为她执犟地逼供,要我承认“屡教不改”。而这四个字,乃是将“勒令退学”的“差”级评语的原文。  我心里唯有—个念头:要是承认了“屡教不改”,母亲会出什么事?那一天母亲劳累的影子充斥了脑海,我咬紧牙关,就是不回答这一句。天渐渐昏暗了,学校里已空无一人。班主任还在坚持问:“你说,你这算不算屡教不改?”  就在那绝望的时刻,突然孙敬修老师从一旁路过!  孙老师认出了我:哟,这不是……他怎么啦?班主任轻描淡写:他犯错误了。  孙老师喃喃说:“是么?张承志在图画课,可是好学生呀。”  早想了事回家的班主任借坡下驴,“死刑”突然缓期了:哼!看在孙老师的面上,今天就算了。以后再犯……  今天我写着依然感动无比。  多少年了,我牢记着他这几句话的原因,尚不是为了追述我与孙敬修先生之间短暂的私淑之交,而是因为他的救援结束了“屡教不改”的纠缠,让操劳的母亲遭受连坐的恐陌,被化解了1  十大建筑的兴建,终结了我们贫寒丰富的胡同生活。搬家以后我发觉,朝阳区的艺术气氛远较城区高得多。合唱团,诗朗诵,很快我被选入朝阳区少年之家美术组,在—位姓董的辅导员门下,进入了准专业的美术训练。  董辅导员是位出色的画家和教育家。他用油画和彩墨画了两幅京剧肖像(扮演苏三的女演员就是他的女朋友)。油画浓烈透明、彩墨挥洒自如,如在我痴痴凝视的眼前,展示着美术境界的可望不可及。  他对我们的素描训练完全是科班水准。美术组分为初中组和小学组,初中那伙大哥大姐已然是艺术家派头,他们画那种卷发的石膏头像,忙着考入美院附、中之前最后的临阵磨枪。而我们小学组则永远对着石膏六棱体或三角锥,每周日画一个上午。董辅导员要求我们自己把自己积累的素描时间写在画纸上,他强调:你能找出的“面”愈多,你就能画更长的时间。  已是三年饥荒的边缘,美术组除了白纸、水彩、铅笔之外,不能提供任何画具。油彩像梦一样遥远,辅导员的方针是坚定地画素描。一次,他把吃剩的半个窝头替换了石膏。我们一边画得眼花,一边懂了为什么打基础:窝头真难画啊。 创作画的机会很少。但董辅导员不是孙老师,他让我们“爱画什么画什么”。这回我在心在意画的是一幅《收麦子》,一辆大车上坐了几个红领巾,一位老大爷扬鞭吆车,梦想中心爱的马,占了一半画面。辅导员把我的这幅创作装进镜框,挂在美术组的墙上。这一回我可没敢得意:满墙的画里数我这一幅最差。何况我已懂得,展示的作品未必优秀,有时是为了比较讨论,才挂到墙上的。  一天,看见董辅导员端详它,我们也围过去。辅导员转过脸问我:“你是不是见过赶车的坐在右边?”  我茫然。他却高兴地说:我一直觉得有些怪,今天终于发现,老大爷坐在车辕右边!一般赶车人是坐在左边的……  我也猛然看清了。就在那一天,一种关于生活真实与画面平衡的思路,植入了我的心里。  每个星期天,从三里屯步行走到下三条,喊上一个美术组的伙伴,出神路街,进入坛口,走过静谧的日坛,推开红墙小院的木门,削尖几支中华牌的铅笔——唉,日坛公园里的少年之家!难忘的美术组的每一个小时!  这是一个文人骚客如蝇似蚁一拥而上、狎书玩画的时代,这是一个假画臭字如垃圾堆塑料袋一样,污染中国的时代。  为了区别,在出版这本收集了数十年速写、草图、画作的心爱小书时,我想强调:  我不冒充画家。这本小书收入的并非“文人画”,也不敢做美术的炫技。正相反,眺望着自己迟疑的线条和失准的色彩,堵噎我心里的,唯有达不到绘画境界的遗恨。  我再次掂量了自己——终此一生我只能是一介作家了,虽然我也很喜爱其它语言,包括色彩的表达。  和此书的姊妹作、摄影集《大陆与情感》一样,此书宗旨并无改变。描写我的三块大陆,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天山南北——阐释大陆上各异的文明,为生息于斯的民众辩护,记录他们与我的关系。  只不过这一本的手段,是草图、速写,以及绘画。两脚踩上的土地,也更扩展到了欧洲、日本、地中海的西半、加勒比与中南美——都是这个地球的关键地域。  如上追述,甚至与许多吃着美术饭的职业画家都不同——画家不仅是我整个少年时代的理想,而且我还有过一段不算短的学画史。所以,在自警和不吹嘘的同时,我也不掩饰自己的另一种语言憧憬,不掩饰此生要画成几幅油画的野望。  不知我能否说——  这不是什么才能的炫耀,而只是一种学习的记录。是的,也许已经到了总结的时候:从孩提的往昔,到人生的迟暮,就是这如画的理想,以及不歇的学习。使我愈来愈扎实地靠紧了——他者与世界,并逐渐完成了—个作家的故事。  谨以为序。  张承志  2011年8月18日

内容概要

  《涂画的旅程》中的每件作品要么叙述一则生动的故事,要么蕴藏一番深邃的用意。他的美术作品,一如他的文字,不只与心情有关,同样表达思想。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山东,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历史学硕士。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以来,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多次在日本求学与写作,在东洋文库进行研究。迄今出版著作一单行本)800余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大陆与情感》、《鲜花的废墟——西班牙纪行》、《敬重与惜别——致日本》、《你的微笑》,以及用日文写作的《鞍与笔》、《从回教看中国》等。

书籍目录

序:如画的理想

 革命瞳憬
 泰姬陵的祖先
 草原十张画
 我文学的起步
 考古与学习
走向祖国
 持续四分之一个世纪
 对一座家屋的速写
 关川路
 西马营
 在农民的炕头上
 白面河战场
 萧关何在
  家里
 你是和平
 桃花对联
 冰山之父
 鱼游小巷
 无花果怎样移植新疆
 从祁连山到积石山
 卡力岗初探
 河上诸峡
 东乡的出路
 呜咽的马头
 德令哈:金世界
 收容的大地
 中原迷茫
 北京
 京东北的地理
 中游黄河
 羊肠坂
 泉州:心仪的建筑
 石头寨
 ……
他者与世界

章节摘录

  如它的蒙语名称(tal,平原,草原)表述一样,乌珠穆沁草原的地理特征是平原,是舒缓和辽阔。以前我没留意这里缺少河流,没发觉井和水泡子(淖尔)只是脆弱的水源。乌珠穆沁或许就因此不能成为历史的中心,虽然它确是草原的奥深。不过小湖和水井即是尚无近忧,无论如何,天下还是数这儿牧草茂盛。  即便在古典时代,这片草原的辽阔也具有封闭作用,所以古老的磨制小刀能上溯匈奴时代。它还具有神秘的消融性,走马灯般过往的民族都渺无踪迹,剩下的蒙古语是唯一的通用语。考古是困难的:人群文化类近,包括游牧技术的传统都代代因袭。  谁也没有料到,当这里被铁丝网划分为以户为单位的私用营地以后,亘古的牧草居然不够吃了。一页已经呼啦翻过,一切都迎来了质的改变。  对牧人来说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重要的了,此时迎接的不仅是生命,也是财富。接羔季里,女人的作用无可替代。她们驯服(该说是劝服)不认羔的母畜的技巧和耐心让人叹为观止,接羔中她们哼着对奶歌的情景,是草原上最动人的场面。  由于生产对象和财富、家畜生命的一体化,在游牧世界中很少有无视生命的例子(如其他世界对私生子的歧视)。游牧技术的秘密,就在于唯牧民能如对待人一样,看待家畜的生命。不用说,在这干系重大的季节里,学龄儿童处于两难。牧区学校在这时放假,不仅由于忙、不仅由于儿童在接羔生产中分担着重要的任务,也因为:念书远不及接羔中的接触生命重要。为什么知识青年很少能独立地放牧一群羊?为什么外来户很难成为职业牧民?原因在于他们的血液中,缺少牧人式的文化和生命观念。  白马比喻夏季的奶食和丰饶。  虽然有酷暑和暴雨,但是青草茂盛,马儿肥胖,舒适的日子毕竟来了。在繁忙的一春辛苦之后,人们搬到—个绿油油的夏营盘。羊群和人都懒洋洋的——羊群像粘在草地上一样原地吃草,人住得稳定,消磨着酷暑和丰腴。汉语中有—个词叫“驻夏”,它用以描写这种日子特别贴切,以致我总怀疑它来源于某种游牧的启发。  “白色食物”(ealan yidege)中包括奶食和奶酒。奶茶相对于无奶的黑茶,令人感到惬意。酸奶豆腐和鲜奶豆腐、黄油,以及美味的奶皮子,是食生活中的佳肴,相当于农民们的菜和肉。还有奶酒,它是一种低度的蒸馏酒,它供给了蒙古草原以最大的享受,当然也浇灌了愈来愈重的酗酒奢侈之风。 在富裕的积累之上,文化和传统诞生了。 草原的游艺聚会,多是与游牧生产和传统宗教连接的。祭敖包,是最基本的丰足吉祥庆典。虽然也有“白月”(即汉地农历春节)的祭典,但它一般举行在夏末,水革膘情都最为肥美之际。百姓们惯用宗教意味清晰的词儿(nair)称呼它,而并不用意为戏耍的新词“那达慕”。近年来恢复了由喇嘛主持的方式,各庙宇在周密研究之后,排列了各地的当祭敖包。祭会的宗教内容有高僧们颂经,而赛马和摔跤,则是祭典中最基本的两项世俗竞技。  秋天的草结了实,而且前面就是可怕的严冬。在这个季节里,家庭大都把老小留在毡包或瓦房里,轻便出牧,追逐多汁饱油的草。走场(otor)这个词应该古老且多义。而在乌珠穆沁,词义变得狭窄,走场快要成了一个秋季的代名词。它的含义也衍变为多搬家、吃好草、少饮水,使牲畜油膘结实。当然,不排除冬天雪灾降临时的逃出围困。  游牧的本质就是迁徙。大约到1970年为止,乌珠穆沁草原的年迁徙数,大约有十五到二十次之多;也就是说,大约到西历1970年为止,游牧方式在北亚草原的存在,超过了二十几个世纪。  回忆起往昔秋季的走场,那是快意的时光。拆下毡包的顶子,落地搭一个三角窝棚。一两天移动一次,羊群就在跟前吃草。那是天空湛蓝、白云浓厚的季节,没有什么繁重的劳作,而羊群却一天天肥胖起来了。 一年之中,有一半是严寒的冬季。  气候在那时(仍以1970年为限)如古代一样冷,人越冬需要穿上皮裤、有马蹄袖的大羊皮的袍子、毡靴以及皮帽子。青营盘,避风坡,补充盐,种种经验决定着生死。 你再也看不见——穿着厚厚的羊皮德勒和方头毡靴,却能轻灵地跃马而上,马蹄溅起雪雾,寂寞地飞驰在白蒙蒙雪海。你再也看不见,那升起暖意的炊烟的、星点蹲踞于雪原的灰黑毡包了。  怕冷的人,未曾深思熟虑就慌张选择了更结实的土木房屋。人们已经快要忘了——车和毡组成的棚圈,也曾奇异地御寒。那时早上发抖的山羊挤在车下,死命挤到雪下取暖。无疑那样的防御是薄弱的,带有冬贮草的房子,自亘古以来就遥远地诱惑。  新时代的定居趁虚而入。从1984年畜群和草场实行分割,定居和草场私有化的发展迅疾如风。  如今返回乌珠穆沁,次第只见座座的房子,红瓦砖墙,遥遥蜿蜒的铁丝网,阻断道路。难得见英武的骑手从山顶冲雪而下。现在的放牧——每天把羊群赶进铁丝网就是了。草地不争气地褪化了。拨开稀薄的草根,阴险的沙,已经露出。自夸草海的乌珠穆沁,破天荒地感到了牧草的穷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涂画的旅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一直以来被张承志老师的理想主义的的精神所吸引着,在学习生活中坚持着,要自己做一个异类,永远不被同化,《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每一本作品都是经典。从开始文学之后,他就坚持着为人民的文学,和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的”为生活“异曲同工,都是现实主义的伟大的践行。在当前浮躁的空气中,已经这种清新的文学之气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几乎都是商业化的了,可喜的是张老师还在坚持,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文学之气。
  •   这是张承志最新出的一本书了。几十年过来,从黑骏马、北方的河、绿风土、清洁的精神……几乎一本不落,张的风格仿佛也变了。犹清晰记得大学课堂上,当代文学老师朗诵黑骏马时的情景……
  •   张承志的两部作品。他的文字从最开始知道,一直追到现在。这些年也随着他的文字游览了许多地方,更从他的绘画里看到了一些那些对我充满了吸引的地方。
  •   张承志的每一本书我都会认认真真的读,在中国像这样踏踏实实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文字总能够让我感动和进步。这一本是他至今出版的唯一画作。
  •   张承志先生的绘画作品如同他的文字一样有力优美。
  •   去青海旅游,在青海的大清真寺看到一张宣传张承志签名售书的海报,很向往但由于旅途时间所限不能成行,很遗憾没有当面看到可敬的张老师。
    这次得益于当当搞活动,买了一本,虽没看完,但立刻就被吸引,决定先把评论写完。对于张承志的作品,我看了很多年,他就是陪我从中学到成年的一位长者,很多时候给我以勇气,让我不断前行,谢谢了,张老师。仔细拜读。
  •   喜欢张承志作品的那份虔诚
  •   简洁的封面和内容,风格各异且恬静的绘画,深刻领会的文字。读这本书,像是在随着作者在周游世界,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只能说比看电影还要精彩!
  •   不知道张老师还有这么好的美术底蕴。而关于孙老师的指导一幕,如同电影换换划过我的眼际。
    小小的建议:张老师的画作如果再放大点,看看清上面的字就更好了。
  •   给朋友的礼物,他很喜欢。
  •   还是喜欢他的书,当然,这是他的画。
  •   绝对是好书,值得拥有。
  •   张先生的书,一直在收藏,一直在看;自从用了智能手机,已两三年没有买书了;买了这本,其他缺的三四本,陆续再补齐吧。
  •   说实话,买这本书之前犹豫再三,原因还是囊中羞涩啊。但下决心购买的原因有二:一是这本书看起来很精致有张承志的画作,值得品鉴和收藏。二是支持张承志的写作,尽管力量是非常小的,希望更多的读者支持像张承志这样的作家。张承志是完全靠写作谋生的,而不愿苟且于各种低俗的来钱之道,所以向张承志致敬。由于张承志脱离了体制的圈养,所以只有靠“以笔为旗”了,这本书有部分文章是以前随笔的内容,而张承志又不愿靠随便写点什么的所谓高产来糊弄读者,所以说原谅我们的作家吧。推进购买此书,有愿意与我就相关问题交流的加qq905975034。
  •   张承志的转向,慢慢体会
  •      《涂画的旅程》就这么看完了,是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因在兰州上的大学,走过青海、宁夏,对于那些对西北的描绘特有感触,因曾经走过,时过境迁,回想起来,觉得自己走得不那么深刻。该沿着一条道,不断去探索道上分叉小路上的风土民情,深入腹地,走不寻常的路,才会有别致的风景。对生活也会更有感触。
  •     无论如何,人都要有个家。
      这本书我没看太懂,但张承志对西北某些地区的描写却让我有种莫名的触动,那些地方应该就是他的归属吧。
      其实,我想说的是,能有归属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于我来说,总是渴望着漂泊,仿佛那样才能显示个性,但这种渴望总被现实的家羁绊。我总是反复劝诫自己,走吧,勇敢地闯吧,世界很大,总会有个地方是你的归宿。
  •     张承志老师的特立独行,是不同于其他人的。
      其他人的特立独行,是要悲哀的加上所谓这个字眼的。
      没有对文化、历史、民族、人民的那种深厚的感情和理解,所谓的标新立异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欺欺人。
      张承志老师无疑是这种时代具有宽广胸怀和高远视野的人。
      张老师是不屑于与国产的作家侏儒们同流合污的。当然,外国的作家侏儒和骗子们也是比比皆是。
      这种时代,是需要有骨格和有气节的作家的。
      也许我并不懂张承志,但是我觉得,我应该去懂他,这是我作为一个人的责任。
  •   里面有一个文章是写厨房的。 很有家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