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波斯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峰  页数:331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伊朗文化连续几个世纪,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信德河岸到尼罗河,从中国到欧洲都留下了伊朗文明的足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古老的文明把亚洲、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古波斯文明圈。伊朗独特的地理位置,古老的波斯文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形成、发展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波斯文明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伊中两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就是伊中两国友谊的最好见证。在伟大的中国,中国伊朗学专家用犀利的笔锋关于伊朗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文化撰写和翻译了不少专著,丰富了两国的学术殿堂,更加巩固了伊中两国的文化关系。  穆萨·王锋先生,是我出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时结识的一位回族穆斯林学者,他以养育他的宁夏山川的真诚与朴实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成为忘年之交。从他日常谈吐中所显现的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思维和独特的学术品格,使我感到他是一位在学术上颇具个性的穆斯林学者。中国儒家说“道德文章”,西方学者说“风格即人格”。所谓“文如其人”“表里如一”,正是说明了文格与人格的一致性与不可分割性。作家和学者的人格境界决定了他的写作态度与学术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十分敬佩穆萨·王锋先生数年来为伊中之间的文化交流不畏艰苦、辛勤耕耘,他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伊朗学著述,而且成就了这部书。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透视波斯古文明与伊朗社会现象的拓荒之作《解读波斯》是穆萨·王锋先生继《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穆萨·王锋是一位在学术上颇具个性的穆斯林学者,他曾应邀多次赴伊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考察和讲学。这部书稿,他用务实的眼光解析了伊朗丰富的文化历史;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中,全面考证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侧重对鲜为人知的伊朗社会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触,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介绍,并以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客观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的拓荒之作。  凡是读过此书的人会发现本书最突出的特点:著者从波斯的伊朗、伊朗的波斯交相辉映的特定文化背景来解读今天的伊朗,并力求在较为开阔的多元文化参照中,对波斯的伊朗、伊朗的波斯进行新的探讨与审视,从而也廓清了多年来围绕伊朗学研究的盲区与误点。我们喜爱这部书,是来自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深深激动和激动之后的冷静审视。这审视不只是分析这部学术专著本身所具有的拓荒性意义和独创性特色,不只是赞叹收入本书中的《波斯古文明的积淀:德黑兰与伊斯法罕》一文曾于2003年10月荣获由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委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评奖颁发的“第四届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优秀作品一等奖,而是在更广更高的参照系中把握它的价值。正是在这种审视中,笔者发现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伊朗现代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以及一幅幅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画卷,翻阅此编的过程,犹如前往我国各地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如环境、交通、国民教育、妇女现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等。从人到物、由动至静,无一不描写细致,触及了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在本编中作者从伊朗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向中国乃至世界介绍了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国家发展所取得的各项进步与现存的不足,为世界人民认识伊朗、促进中东和平与地区稳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这里,作者通过《守望与思索》解读了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走读在德黑兰大学》透视伊朗办学理念的特色化与教育体制状况,通过《难忘他乡之旅》映射伊朗高水平的国民素质。整部书稿庞而不杂,思维跳跃,生动而逼真。读罢,有身临其境之感。下编对波斯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  作为本书的一个特点,还有一点值得指出,那就是全书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开阔,领域新颖,理论色彩浓厚,现实关照性强。从书中内容和注释看,作者不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亲身去观察、体味伊朗社会的现实。史实结合、史论结合,考察源流,尤以理论和实践交融的特色,使全书朴实真切,明白晓畅而富感染力。无论是带有总论性质的导言,还是分章各节、字里行间,随处可以看到实践对理论的呼唤,理论对实践的概括。  全书形成了一个由具体现象到客观考查、内涵丰富、论证有力的升华过程,一步步从容走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读来使人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接受愉悦。  目前,伊朗学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领域,世界各国热爱伊朗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在伊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撰写和翻译了不少专著,这无疑对于增进人类的团结和友谊,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时至今日,欲考证、探索波斯文化大有压沙求油之感。穆萨·王锋先生的这部力作,无疑会成为研究伊朗珍贵文化的一个新的起点和基石,对推动伊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我谨向穆萨·王锋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天,在先生书稿付梓出版之际,特缀数语,以致贺忱!2008年3月21日本序作者阿高杰利(博士)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继《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用务实的眼光解析了伊朗丰富的文化历史;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中,全面考证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侧重对鲜为人知的伊朗社会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触,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介绍,并以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客观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的拓荒之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伊朗现代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以及一幅幅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画卷,翻阅此编的过程,犹如前往我国各地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如环境、交通、国民教育、妇女现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等。从人到物、由动至静,无一不描写细致,触及了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情况。下编对波斯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

作者简介

王锋,经名穆萨。回族。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伊朗国家科技与文化国际合作协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

书籍目录

序自序:情缘德黑兰  穆萨·王锋上篇  守望与思索  重返德黑兰    伊朗的首都因《德黑兰宣言》而名闻世界    德黑兰的俗与伊斯法罕的雅    德黑兰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伊斯法罕的波斯情调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在这里和平共处    波斯地毯是伊朗民族艺术的至尊  孤寂与静观    难忘那一天清晨    驻足凝望花园街    阳光洒满石榴园    德黑兰市区看环境污染    在德黑兰乘中国地铁    德黑兰大街的广告牌和献爱心捐款箱    出乎意料的国民素质教育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波斯自古多佳丽    艾滋病狂潮基本上没有渗入这一地区    边走边看,亦幻亦真    革命广场大街购书乐    伊朗人如此办婚礼  衣食住行在伊朗    衣:男性随意但须得体,女眭则要求甚多    吃:与中国相比单一,但营养而又卫生    住:伊朗人梦寐以求的核心    行:交通方便快捷  走读在德黑兰大学    伊朗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教学规模与内容    研究中心    风格独特的大学图书馆    办学理念的特色化与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别具一格的德黑兰大学女子学院    阿依莎教授、帕丽教授    参加德黑兰大学毕业典礼  平静寂寞的日子    亲情在右爱在左    人生只有情难忘:侯赛因和我    友情和感动:我与苏来曼    我的伊朗忘年之交——拉苏勒先生    想起我的异国朋友穆罕默德·迪巴杰    拥有一分思念,生命更加珍贵:我所认识的伊布拉欣米  难忘他乡之旅    自觉与规范    侯赛因和我里海走笔    游走哈马丹    旧时期的朝都哈格玛塔那    犹太美女以斯帖与马尔杜蔡    甘奇纳麦(意为“宝书”)      阿里·萨德尔岩洞    勃尔杰·古尔邦金字塔穹顶建筑    “精通多学科”的世界著名医学家伊本·西拿    山谷中的古城一大布里士    我与拉苏勒漫步于“伊斯兰绿松石”    叹为观止的波斯伊斯兰宗教建筑    走进伊朗清真寺    伊斯法罕广场皇家清真寺    马什哈德阿里·礼达大清真寺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清真寺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    什叶派的摇篮——库姆    马什哈德与伊玛目·里扎陵园  蜚声世界的伊朗四大著名诗人与音乐     菲尔多西与他的《王书》      走近萨迪和他的《果园》《真境花园》      鲁米《玛斯那维》与《爱的盛宴》    抒情诗大师哈菲兹    感受“伊朗交响乐”    你所不知道的——流浪者音乐  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    “《古兰经》城门”    “波斯水轮”“空调”与园林艺术    波斯细密画    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    四十柱宫    波斯语中的巴扎    自由纪念塔    伊朗发行的第一枚邮票    伊朗的宗教阶层人士鲁哈尼  波斯湾:伊朗石油与水上要道    波斯湾最美的歇息之地:基什岛    风景秀丽的格什姆岛    蓝色的港湾阿巴斯港    霍尔木兹岛与葡萄牙城堡    伊朗驰名世界的名优特产    藏红花,一种生长在伊朗的奇特植物    伊朗诗人把丰满女陛的隆胸比喻为丰硕圆形的石榴    阿月浑子(开心果)在伊朗被称为“匹斯泰”      鱼子酱:里海中的黑珍珠  伊朗人的传统宗教礼仪与生活饮食习俗    春季新年与民族圣节    伊朗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俗    伊朗人的禁忌习俗    我所知道的伊朗“临时婚姻”      波斯人的语言特点及其他习俗  伊朗不同民族的风情礼仪    伊朗主体民族:波斯人的服饰    伊朗少数民族服饰    伊朗城市男女服饰    土库曼族的族源、婚俗与风情礼仪    伊朗俾路支人的婚姻习俗与民族风情礼仪    伊朗卢利斯坦人的服饰与婚俗礼仪    伊朗吉兰人的婚俗与民族风情礼仪  伊朗城市家庭经济与消费经济的主要特征    善于经商的社会经济特征    宗教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一定比例    讲究卫生,从事饮食业,是伊朗家庭经济的又一特点    对美的追求与感悟是伊朗妇女消费经济走向的一大趋势    影响制约伊朗家庭经济和消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中国人在伊朗    伊朗是中国海外承包的最大市场之一    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在伊朗    短期内不大相信会爆发战争    伊朗与中国相似的节日    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妁司回药方》    丝绸之路与中伊关系发展之前景    中伊正式交往始于公元前世纪张骞出使西域    双边政治关系    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在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双方交往与合作  伊朗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与投资商机    外国直接投资现状    主要经济特区和投资激励机制    适合于开发投资的领域    投资许可办理程序    投资机会    下篇  解读与感悟  自然地理环境与波斯之起源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和人口    波斯古文明之起源    波斯文明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    波斯古文明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的心脏  不同宗教对波斯与伊朗社会发展之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波斯帝国的国教    什叶派兴起的历史、信仰和制度    伊朗人:一个哲学的种族    作为个体哲学的什叶派学说对民众的影响    作为社会、政治哲学的什叶派学说对整个民族的影响    忏悔与安魂仪式:为生者与归真者  感受伊朗的民主与改革进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一部新宪法的诞生与民主政体的确立    选举活动与政治势力    树欲静而风不止    遏制伊朗发展的外部主要因素附录一:波斯与伊朗历史大事记年表附录二:伊朗采风绿色美玉雕琢德黑兰生命与学术(代后记)

章节摘录

  阳光洒满石榴园初夏的午后,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浮泛出一片慵懒的气息,花园街里静极了,困乏的商人已回家休息了,绿叶也放慢了生长的速度,沉睡了。在这样的时刻,我独自一人行走在花园街周围,用心倾听来自大地深处的梦呓。  新鲜的阳光在脚下的泥土上无声无息地流淌,我看见我的影子在身上相随,心中一阵地悸动:新鲜的阳光、自己的影子一多么单纯、多么美好的事物,而奔波在城市楼群阴影下的我,竟多年未曾感受。  我索性放逐一直以来束缚身心的各种规则,不管不顾地张开双臂在石榴树下拓展,站定,仰望,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绿云般在大地上汹涌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繁密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迷离的光泽,如梦如幻。清风徐来,缕缕清香扑鼻,我贪婪地呼吸着,不知不觉已进入石榴园深处。  置身于这静谧的石榴园里,许久以来在尘嚣中左冲右突的心灵,陡然间回归到宁静中,我得以与自己的灵魂对白。  我在树下积满隔年落叶的泥土上坐了下来,静静地注视着林中斑驳的树影,陷入冥思。林中清脆的鸟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天籁般启迪着我的心智。在这纯净的大自然怀抱中,我思考着尘世生活的本质,思考着生命的要义。  阳光透过嫩翠的枝叶静静地洒落下来,林间光影斑驳,亦真亦幻;凋落在地的石榴花,已融入泥土,回到温暖的大地;融合了落花的泥土,在阳光的熏蒸下散发了潮湿而芬芳的气息。在这静谧的石榴园坐久了,我的气脉便接通了大地的地气,我的灵魂便吸纳了自然的精气。于是,心灵有了顿晤,精神得以升华……乡居德黑兰的日子,我每天都散步于花园街这片石榴园周围。置身于静谧的石榴园里,我始终在想,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生活,或者说应该怎样度过我们仅有一次、不过百年的一生?我曾经仔细地观察过许多人的生活,也试过许多种生活方式,变换过许多个生活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而迷茫。因为我试过的许多种生活方式和变换过的许多个生活目标,都是在潜意识里效仿别人,抑或说在追逐别人奢华的生活。这样做,如同与众多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人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只会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而又找不到丝毫快乐。茫然之余,我认真地反省后认识到,这场赛跑没有终点,可人生却是有终点的,我盲目赛跑的结局便是迫使自己匆忙地奔向死亡。有了这种认识后,我停下了脚步,开始认真地反思。  在这宁静的花园街里,我不停地反思着自己以往的生活。我发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是在无知地按照人们惯常的价值标准去生活的。然而,在普遍意义上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其实,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不过是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而事实上,一个人倘若只是简朴地生活,穿朴素的衣服,吃简单的食物,住简易的房子,使用简便的交通工具,那他的需要会很轻易就得到满足。但是,人们却紧盯那些居住豪宅、穿高档时装、吃盛宴、坐拥豪华轿车的奢侈者,亦步亦趋地跟风追逐,以致把自己沦为物质海洋中随波逐流的附生物。岂不知,欲望是海水,愈喝愈渴。人,一旦对物质享受产生强烈的欲望,必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成为被物欲驱使的奴隶,从而失却高贵的思想和灵魂。  “以笔为旗,执著追求。”在斑驳的花园里,我靠在一棵粗壮的石榴树上坚定了信念。坦率地讲,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曾为此深深地迷茫过。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我的人生坐标更从容,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最主要的是,我因此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比如衣服,那些年几乎成了我生活中一项主要内容,我一天到晚把主要心思都花在了着装上,攒点钱就去买衣服,买回来穿不了几日就厌倦了,又盯了更时尚的服装;而且总是为自己没能穿尽各大品牌的时装而烦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断的置新弃旧中,我的青春悄然而逝,一去不返。某一日,我忽然觉得这样活着很无聊。这种以添置新式衣服来换取短暂新鲜感,以刺激麻木的神经,填补空虚的心灵的做法是那么的不可靠。因为终有一天,我会容颜老去。到那时,倘若精神缺乏能量,灵魂没有依托,那么,我只有目光戚然地站在华服充斥的商业街头望“衣”兴叹。  当我把目光从衣服的潮流中打捞出来,开始转向自己的心灵世界时,我苍白的精神获得了拯救。回归后的我,在书籍的殿堂里,在自然的摇篮中,找到了一片清澈而明净的天空,内心由此变得宁静而淡泊。  “衣服只是我们最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角质,凡夫俗子的烦恼。”在洗尽铅华,回归内心后,我时常咀嚼着梭罗的这句话。是的,一个人的气度与内涵,不是朴素的衣服可以遮蔽的;而一个人的粗鄙与肤浅,也不是华丽的衣服可以掩饰的。倘若一个人心无旁鹜地为自己看准的目标而努力时,他是无暇在衣服这类表面的事物上花费心思的。一个有信念的人,内心一定是充实的。他甘愿过一种俭朴、诚实的生活,以期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像那通过苦行修道,以求取得神谕和真经的苦行僧。我想,这也是追录人生真谛的必要途径。  至于饮食,谁也不否认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有足够的饮食保证,才能保持我们体内的热量。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美味佳肴,以满足味蕾的享受,那我们岂不成了欲望的奴隶?倘若我们对此不加节制,沉缅其中,那么,它必消磨掉我们坚强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浑噩、堕落。克制外在的感官享受,内心便会积蓄能量,从而产生旺盛的精力,使智慧在头脑里生长。而在精神生活上,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么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独立而高贵。  大凡追求个人价值和精神境界的人对此都会深有体会。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有过精妙的阐述,他说:“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就奢侈和舒适来说,最明智的人甚至比穷人生活得更简单、更朴素。古代的哲学家,外部生活比谁都贫穷,内心却比谁都富有。”一个甘居于贫穷的环境中,为内心的信念苦苦求索的人,更容易接近生命的内核,成就非凡的事业。当代许多作家如果不是到俄罗斯的图拉拜谒托尔斯泰时亲眼所见,谁会相信《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部名垂后世的不朽之作竟是在一间只有十来平方米、陈设简陋到仅有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只小茶几、一张单人床的小屋子里写成的。  多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自然、纯朴的生活。此刻,夕阳的余晖透过茂盛的石榴树枝叶斜斜地照进来,温暖而恬静,我忽然有了感动,倘若我像梭罗那样,抛却俗世的一切羁绊,在这石榴园附近依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所简单的木屋住下来,在木屋前开垦一片土地,自种自吃,那我的生命将会如同这茂盛的石榴树,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这样,我便可以在清晨的鸟鸣声里醒来,神清气爽地走出木屋,静静地注视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容不迫地迎接崭新的一天;在每一天里,我侍弄木屋前的庄稼和菜畦,干活累了,就躺在石榴园旁的沙地上看云卷云舒,思考一些曾在尘嚣中无暇思考的生命本质问题;在劳作之余,我可以走进邻近园艺人的生活中去,与他们一起呼吸最芬芳的泥土气息,倾听最生动的植物生长的声音,观赏最明澈的天空,让绿树、清风、鸟鸣、流云环绕,做自己最喜欢的事——读书和写作。  追求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途中,一定也在不断思考着幸福的涵义。许多人也许会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得到了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食品、宽敞的住宅、豪华的轿车,就追求到了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奢侈的物质享受往往会滋生更多的烦恼。身陷狭窄的物质空间,灵魂便丧失了自由,诗意的幸福更是无从谈起。  关于幸福,我极其推崇叔本华的阐述,他说:“心灵的宁静,是人类幸福的根基”。这句话,时常让我联想到分娩过后的母亲,安静地注视着怀里的婴儿时的情景。那种源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让她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每次置身于德黑兰,走进花园街这片僻静的石榴园,便久久不愿离去。我的内心充满了神圣的安宁,我的思想自由地飘升到高远的云天。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读波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