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不是先秦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陈骁黎  页数:223  字数:14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先秦的历史中,诸子百家的思想犹如璀璨的明珠,千载之后也依然辉煌灿烂。他们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并且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  而这结论是如此的深刻,哪怕是现代,也只能做到不断地去发现其中的精髓,而无法超越。  一本《论语》,聚集了多少灵光;  一本《道德经》,又是否揭示了宇宙的本源?  以法治国,法家思想被世界所接纳;  辩证对立,阴阳的哲学展现了事物的矛盾。  这些值得全人类永恒记忆的东西,却逐渐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只能通过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去幻想当时的传奇。  那是怎样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内容概要

  彻底颠覆以往所有历史书的模式、口吻、角度,提供给我们充满无限遐想的历史画面,打开了历史的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背后隐藏着这样的重重玄机。
  对历史进行大胆的重构,假设当时的繁荣一直延续,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成哪一般模样。

作者简介

  陈骁黎,图书出版人,历史作家。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研读历史多年,思维天马行空,文笔轻松幽默。出版有《一口气读懂明清史》《改革者》等多部畅销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实与思考
 战争带来的发展
 统一天下的不同道路
 真理,也许不止一个
第二章 领先世界的诸子百家
 名家:事物的异同之辩
 杂家:博物学家的前辈
 小说家:反映民声的先行者
 农家: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纵横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阴阳家:五行阴阳今始分,正反之间演洪荒
 兵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墨家:非儒即墨,千载之后有余音
 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法家:以法治国,名闻天下
 儒家:智信圣仁义忠,六德传世;孝友睦姻任恤,六行流芳
第三章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古希腊哲学与百家争鸣
 文艺复兴与诸子论道
 真理的火花,来源于智慧的碰撞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第四章 惜,焚书坑儒,一朝文章付火海
 统一天下之争,法家胜
 秦法,失之严苛
 得天下与治天下
 焚书坑儒,薪尽火传
 堂堂大秦,二世而终
第五章 憾,独尊儒术,万世经典再无存
 窜改儒术董仲舒
 百家不存
 给自己盖一座监牢
 思想,再无建树
第六章 如果
 如果,没有焚书坑儒
 如果,先秦诸子继续流传
 如果,以墨家治国
 如果,再无如果

章节摘录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当人们捧着牛顿的微积分学,热烈地庆祝人类光荣的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时候,躺了两千多年的阿基米德“气急败坏”地从古希腊遗稿中蹦到了人们的视线里,原来,公元前200年左右,他就已经对微积分的理论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并且发明出了一种用与微积分计算的特殊工具。美国科学家感慨,如果这本遗稿早牛顿100年发现,那么人类说不定早就登上火星了。是啊,历史给了我们早一百年登上火星的机会,可是这机会却在坟墓里沉睡了。  文艺复兴之前,上帝和佛祖打了个赌,比谁在海上跑的快,于是就有了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政和下西洋的历史。历史曾把东亚与西欧摆在同一条起跑线。在1500年时,欧洲与亚洲相比,并不具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欧洲的相对弱点比它的力量更为明显。  当时的欧洲资源不算丰富,人口更无法同印度和中国相比;地缘政治上,欧洲大陆北部和西部被冰山和海水包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部构成强大威胁;政治制度上,欧洲支离破碎,自罗马帝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法、英、西班牙等国之间争斗不休;在科学技术、文化和军事力量上,当时的欧洲只能算是亚洲文明的学生。可以说,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都处在相同的水平上。15世纪时的欧洲最多也只能说是像今天一样,是几个最重要的力量中心之一。  大航海时代却成了历史的转折点。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参考历史不难发现,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初叶,比欧洲大航海更早,航程更远,使用的仪器更先进,出海的船只更大更坚固,使用的人员也更多。可以说,在这次东西方的比赛中,一开始中国具有更好的潜力。但中国没有能力把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力量。西方的大航海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经济利益的诉求是源源不断、没有尽头的,这种动力推动大航海运动百折不挠地进行着,同时促发了西方为从新大陆掠夺财富而必须进行的技术革新与军事改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还能以冷兵器加炮船击败荷兰人的火器,但当西欧人卷土重来时,船坚炮利的情况已非昔比。  而中国的航海,则出于向世界显示中国皇帝的权威和富有,所到之处赐与当地人大量的财物,以换取当地人对中国皇帝的“臣服”。缺乏利益生长的航海,无法触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统治者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的绝好时机,因而最后以一道圣旨叫停而告终。在全球历史展开的关键时刻,中国将力量转向内部,把无穷无尽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者。  而不久之后的文艺复兴唤醒了欧洲“人”的觉醒,人文主义使得社会力量空前增强。而同时代的我国,却成了炮灰。历史给过我们征服的机会,我们却摆着阔太太公款旅游的姿态给人以“温柔的施舍”,而把自己甩在了竞争对手的后面,还娇滴滴地大喊:“我妈喊我回家吃饭咯”。  社会的动荡让整个时代的人都很受伤,最受伤的就是那些有思想的人。诸子百家思想的迸发是身经战火纷扰后人类的感性折射。但是春秋战国时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朝代内部单纯的领导班子变换,也不是新朝代代替旧朝代的天下“易姓”,而是一个从朝代不断更迭,到政治方针时有变动,再到掌权者频繁变换,横向与纵向,外部与内部翻天覆地相互交叉进行的时代大变局。而在中国发展史上,这样的时代大变局并不多见,在此之间,仅有的一次就是从皇帝到夏启,社会结构由“小国寡民”向以天子为大家长的“家天下”的过度时期。不难发现,这样的大变局尘埃落定之后,各个方面的进步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在黄帝之前,天下是部落散居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这也是老子所宣扬的“小国寡民”时代,即后来文学中经常称道的“伏羲氏”、“葛天氏”时代。黄帝至大禹期间,技术上进入了青铜时代,农耕文明基本确立,工商业开始萌芽,经济基础完全是农耕;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有人为人的奴隶,有私有制出现,有贡赋的形成,部落要向部落联盟进贡,诸侯向共主进贡;组织上有天下共主与诸侯自治相结合,有了行政的大体分划,形成了“国家”的雏形,资源配置权主要掌握在诸侯(部落首领)手中;思想上形成了华夏民族、敬天宗教、人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设官治理的政治思想。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天下尊奉一家一姓为天子,天子则将天下分而治之,制度、军事行动,则统一于王室,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夏商周三代,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是天子易姓、王权易人而已,制度上并无大的变化,经济上仍然是农耕,科技上处于青铜时代。而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依然崇尚集体思维,人的独立性至此还没有体现出来,没有人宣扬自己的个性,所以说,这个时代的大变局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它告诉我们,中国还需要继续变革。  两千年过去了,社会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历史把这样的机会摆在了中国面前。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技术上铁器时代来临,农耕工具与兵器在技术上飞速进步,开疆辟土成为易事;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推动了开疆辟土;产业分工开始出现,农耕文明完全成熟,工商业地位初步确立。于是乎,大国崛起;大国崛起,使得王室衰落;王权旁落,又使得旧制度逐步崩溃。新旧制度的交替、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学术的繁荣,使得意识形态转向多元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当世界其他角落还不知文明为何物的时候,我国已经在思想上爆发出了惊人的智慧,以致我们的泱泱大国得以实现统一,其文化的新潮及先进令海外望尘莫及。这就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体制的大变动让曾经严密的社会结构出现裂缝,为了弥补这个裂缝,就出现了一大批想办法的人,那就是诸子百家,他们有的倾向于研究天上,有的侧重于研究人间,但不管“天上人家”有啥差别,他们都悟出了一些道理,成为解释人与天关系的纽带,并延伸至人类世界。比如说,老子的“道”,“天人合一”等等。有人打了个比喻,说当时那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乱世是不是能够医好,怎么去医,是一个大命题。而诸子百家就是为了这个命题求解。  于是,为了寻求不同的“治国方略”,不少有思想的人学者们开始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首先有老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孔孟倡导的“仁政”,墨子的“兼爱,非攻”,到商鞅韩非的“法治”,再有稍有侧重的“兵家”提出用兵之道,“农家”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名家”着重于理性思考,研究逻辑学及哲学,小说家开创民声平台,最后就是集各家思想之优势为一体的“杂家”。这些不同立场、不同认识、不同见解、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答案,并且而有争议的派别却背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摆脱乱世的现状。他们做到了。  互相抨击交流,四处游说,著书立传,他们的付出不仅让统治阶级,同时也让天下人们的目光聚集到个人的身上,人们开始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体现。有人说,这得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鲁国一位名叫叔孙豹的大贵族。他在春秋时期的半个世纪谈到人生的意义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叫“三不朽”。  意思就是说:人世间只有三样伟大的事业,可以使人生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  何谓“立德”?就是根据天地间的根本法则、自然之理,设计出人间的理想秩序、人类的行为规范。按道家的说法,黄帝就是“立德”之人,因为黄帝设计的治理秩序,完全是顺天之道;按儒家的说法,周公就是“立德”之人,因为周公建立了理想的礼乐制度;按墨家的说法,大禹就是“立德”之人,因为大禹治水,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人类的根本大道;按法家的说法,则他们自己就是“立德”之人,因为他们当政所实施的新法,就是顺从天道、应时代而建立的人间的理想秩序、人类的行为规范。  何谓“立功”?就是顺天道、因人事、按照那些“德”的要求,在人间建功立业。按道家的说法,无为就是立功;按儒家的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立功;按墨家的说法,为他人谋利益,就是立功;按法家的说法,为国家富强而尽力就是立功。  何谓“立言”,就是既没有立德、也没有立功,但说了一些话,影响了天下人去立德、立功。道家认为,什么也不说,就是立言;儒、墨、法三家认为,教授弟子、著书立说,就是立言。  不管是不是这个思想的引导,总之,我们曾经握有这么一大笔思想财富。我们至此都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能够把他们的思想加以传承,那么,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杂家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就得改名为哲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数学家等等。那么,那个开启一代物理学纪年的苹果或许会先长成于我国的土地上,那个绕过除数为零的尴尬引入极限概念并创立微积分学说的或许出自公孙家或者张家李家……  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机会。可是,我们不禁想到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笑话,说一家大人要出门,给自己的孩子烙了一张大饼挂在脖子上,估计孩子绝不会饿着,然后就出门了。而当这家大人返回家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活活饿死了。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就是那个孩子,至今脖子上都挂着先人们给烙的“饼”。可是,我们不是没有转动那个饼,而是已经无数次的转动,并且已经啃的差不多了,饿的哇哇直叫。  自春秋战国之后,除了一部部对于诸子百家的编纂雷同作品,能够超越诸子百家的几乎没有。而对于那些蒙尘灰暗的思想,我们更是绕进了古人的圈子里,甚至难以解释和猜测那些“古语”的深意和所指。当我们发现脖子上的“饼”已经不够吃或者不好吃的时候,“比萨”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们光鲜的外表和谄媚的姿势让我们垂涎欲滴,于是,我们开始吃那些源源不断的“比萨”。吃着吃着却忽然发现,咦,这造型,这味道跟我们的“饼”是多么相似啊,除了“馅”露在外面,花样比我们丰富之外,其本质就是一个“饼”嘛。  于是,一代代的人开始翻老祖宗的“百宝箱”研究与这“饼”相关的渊源,从发明史到工艺改进翻来覆去地研究,一手拿着“比萨”,一手拿着“饼”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地把相异之处列了个甲乙丙丁的单子,而且还公开宣布,我们的祖宗做“饼”的时代先与你们“比萨”,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那你们干脆不要吃“比萨”,吃“饼”去啊。可是,“比萨”依旧大行其道。  我们能够红遍全球,让自己登上世界第一的机会就在两千多年前,我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的机会就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可以在科学技术造诣上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机会也在两千多年前,可是,我们“饼”还是一股土味,既没有新的造型,也没有新的口味,很多人宁愿啃“比萨”。这是我们国人的悲哀,也是古人的悲哀,追根究底,更是思想智慧的“星星”之光没有发展成“燎原”之势的悲哀……此刻,历史或许已经把我们正在感慨的这一页翻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假如这不是先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如果一年前评价,可能是五星了,现在看的多了,要求也高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