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年代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人大出版社  作者:查尔斯·汉迪  页数:235  译者:周旭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生总在看似该失败之处成功。命运是个悖论,捉弄我们的同时安慰我们。”    我们身陷文明的森林,彷徨无助,找不到未来在哪里。    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    人生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增长而沦为某部大机器的无名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    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眼前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在本书中,汉迪为我们理出头绪,找出旧思维中的悖论与迷思、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即知即行。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去实践这些新思维、新生活,在追求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去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环境与文明的共荣共存。

作者简介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1932年出生于爱尔兰,是欧洲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英国《金融时报》称他是欧洲屈指可数的“管理哲学家”,并把他评为仅次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大师。如果说德鲁克是管理学之父,那么查尔斯·汉迪就是当之无愧的“管理哲学之父”。  他在英国上完大学后,在东南亚和伦敦的壳牌公司工作,并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学习,开始对组织管理及其运作原理产生了兴趣。后来他返回英国创办了英国首家管理研究生院——伦敦商学院,并成为该学院的全职教授。他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成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权威。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迷思  第1章 我们在哪儿  第2章 当代九大悖论第二部分 平衡悖论的三种方法  第3章 S型曲线:持续成长的秘方  第4章 甜甜圈原理:核心与边界之间  第5章 中国式契约:双赢的战略第三部分 穿越悖论的八条蹊径  第6章 双重公民身份  第7章 逆向授权的艺术  第8章 超越利润  第9章 新型企业  第10章 虚拟办公室  第11章 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 学习型社会  第13章 建立公平的计分卡第四部分 找寻人生的意义  第14章 延续感  第15章 联结感  第16章 方向感

章节摘录

  “万事原则”何在  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思索我们的难题与前途。假如悖论所带来的矛盾与震惊是未来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应恐惧退却。我们必须先接受悖论是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才能与它共处,并驾御管理它。  过去我总认为,悖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世界不完美。终有一天,我们会更了解这个世界,且能更有效地加以组织。我自信满满地以为,世上一定找得到一种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正确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再有发生的道理。自由不等于特权,更不能借自由之名行使暴力,甚至发动战争。有人变富,并不一定得有人变穷。我们目前只是尚缺解决悖论的知识和意志。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运作之道还不够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家所称的“万事原则”,也许还能知晓如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说的“神的旨意”。过去我所写的一些书,也曾隐约透露我当时的信念:世上一定存在着经营我们的组织乃至人生的正确途径,虽然也许我们一时无法完全确定。当时我为“科学的迷思”所惑,以为从理论上来说,凡事皆有可能加以了解与预测,因而也能加以管理。  复杂与混沌  现在,我不再相信有什么“万事原则”,也不信凡事皆有可能变得完美。如今我认为,悖论非但不可避免,且是万事万物与生俱来、恒久延续的。时代越是波涛起伏,世界越是错综复杂,悖论也越多。“复杂理论”已与“混沌理论”串连。该理论指出,剧烈波动乃是创造力和新秩序出现前必须有的前奏。因此,面对悖论时,我们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减少矛盾与不和谐,并认清困惑所在。然而,我们更要认清,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或逃脱。悖论像天气,只能和它相处,不能解决它;只能设法缓和最糟的部分,掌握最好的部分,并以其为前进的线索。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上、社会上、国际间,我们都必须接受悖论,对付它,并赋予意义。  还记得孩提时代,卧室墙上挂着的一小幅座右铭写道:“人生的道路就如同高尔夫球场,球道两侧若无草木丛生的崎岖地,便无法突显出绿草地的平坦与宁静。”我不知它为何挂在那里。我的家人对那类玩意儿并不感兴趣,很可能是母亲从某个慈善义卖会上随手带回来的。但不管是偶然或故意,“人生必须面对悖论”的概念从此进入我的潜意识中。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上帝给人类的一大恩赐,是让人有自由选择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拥有自由选择权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比如犯罪。但我们不能只要其一,不要其二。同时我也发现,悖论使我们的人生趣味盎然。假如每件事情都只单纯地带来正面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人生乏味,再也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假如要我进入一个没有悖论的天堂,我宁愿下地狱。这么说来,完美不仅不可能获得,或许也没必要追求  。  走出迷思  这一结论对我个人而言是一大启示,人生永远不可能轻松惬意,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回顾过去是了解人生的最佳途径,但实际的人生却只能向前。如果要使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加美好,就必须学习如何平衡并进而利用悖论,以找出更好的一条路。大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scon Fitzgerald)曾说,考验一个人是否智力一流,要看他的脑力有没有办法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观点,且仍有能力正常发挥功能。假如他说得没错,那么我们将处于一个瘫痪的时代,因为放眼望去具有一流头脑的人实在不多。舒马赫(E.F.Schumacher)也说:“某些人总宣称,凡事皆有最终解决之道。他们似乎认为,除死亡之外,还可找到其他终极解决之道。从追求进步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不断求取某种平衡。”  与悖论共处,既不舒服也不容易。有如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穿行于漆黑的丛林中,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浓浓密密的高矮树丛包围过来,无论朝哪个方向踏出,都可能碰到障碍物,每一种声响都被扩大,危机四伏、草木皆兵,似乎原地立定要比移动脚步来得安全。  然而,一俟黎明来临,前进的路径更明朗了。夜里听来可怕的声响,如今发现不过是林间鸟唱、草底兔奔,夜里觉得逼人的树丛自成蹊径,我们置身之处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师论汉迪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汤姆·彼得斯将其推而广之,那么查尔斯·汉迪则赋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学的优雅和雄辩。  ——领导力大师 沃伦·本尼斯  汉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组织的基本模式将如何发展,工作生涯的未来将会怎样,对于这些重要问题他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精辟回答。阅读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观点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师 汤姆·彼得斯  汉迪总是如此的优雅,他是管理领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众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称翘楚。  ——《从优秀到卓越》《基业常青》作者 吉姆·柯林斯     查汉斯·汉迪:喜用比喻的管理大师/斯特凡·斯特恩,FT中文网·《金融时报》  三叶草、空雨衣、公文包、大象和跳蚤:在过去30多年里,查尔斯·汉迪借助他的书籍及其标题,不断探究英国语言的隐喻潜能。现在这项工作还在继续。  这些意象的确引人入胜,而且总有一种严肃的深层用意。作为一位“管理大师”,汉迪并非汤姆·彼得斯那种喜欢炫耀的人。他说话声音没那么大,没那么戏剧性,但却不乏坚定。  在汉迪新出版的《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对话式回忆录中,他回顾了一生中启发他写下管理和组织方面著作的种种经历。  他把焦点放在生活中的重要瞬间,来阐明一些更深刻的主题。因此,我们很快就能把他生命中的重要时期串联在一起:英裔爱尔兰教区牧师的儿子、攻读希腊哲学家思想的牛津大学生,后来为壳牌公司招募大学毕业生而驰骋于东南亚地区。  书中也勾画了其他重大事件:与引人注目的伊丽莎白结婚、脱离壳牌、创立伦敦商学院,以及投身自由作家的“公文包生活”。  所有这些事件都支持着书中提出的各种建议和见解。虽然汉迪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但仍有更多的经验可以传授。  他回到经典著作中,特别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eudemonia(通常被译作“幸福”)概念,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但是汉迪说,这个词“更好的译法是‘尽情盛放’,或者是尽最大努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趣的是,这个概念也用于组织机构中,只是现代商业大师们称之为‘优化核心技能’。我更喜欢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不幸的是,很难用“尽情盛放”来形容战后时期的许多英国企业。汉迪在探究许多曾经辉煌的英国企业毁于一旦的根源时,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很有意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英国管理人员都受军队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一时之间,英国企业热衷于类似军官食堂的做法,管理人员可以享用有3道菜的正式午餐,而低级别的人只能将就着吃盒饭……但商业组织的运营环境却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发号施令的权利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且商业组织不能指望别人会自动接受权威以及随之而来的特权。”  汉迪认为,英国工业表现不佳的另一个根源在于会计职业的主导地位。直到汉迪及其同事开创了对英国企业老板的正规管理教育之前,在各种职业中,只有会计师能够夸耀获得了公认的正规培训。  “为会计师提供的会计培训并没有错,”汉迪写道,但是,“会计职业却意外地成为了英国的商学院。”汉迪的言下之意是,会计师可以告诉你花了多少钱,但不应告诉你该花哪些钱,以及怎样花。  汉迪说,一个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关于组织效用的理论可以在剧院里找到。节目单把每个人的名字列出,而不论他们的贡献有多么微不足道。“演出公司不会把演员称为人力资源——要是这么做,就没有演员会为他们工作了……‘经理’一词只用于管事(而不是管人)的人。”  节目单上最瞩目的位置让给了与顾客直接沟通的人:演员。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是指导,而不是管理。事实上,导演在剧目进入轨道后就退居幕后。  身居导演这个职位的人相信演员们可以独立完成剧目,而演员们往往能在导演离开后对剧目做出改善。“信任带来激励。”到最后,真正重要的人会提供直接反馈。  这正是汉迪的长处:仁慈、体贴且严肃。实际上,他喜欢自称为“社会哲学家”,奉行“常识的学术研究”。他愿意看到企业致力于变得更好,而不必变得更大。管弦乐队或葡萄园需要每年扩大规模吗?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  “组织不是机器,”汉迪写道,“这是我所有著作的中心思想。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活生生的团体。要描述它们,我们需要使用团体的语言和个人的语言。”别把事情复杂化。“管理不是什么神秘或概念上难以理解的东西,”他写道,“难就难在理念的运用,而不是理念本身。”

编辑推荐

  如果说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个学科,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开山鼻祖的话,那么查尔斯·汉迪则沿着德鲁克开创的思路继续前进,探究组织和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当今社会的个人提供了应对严酷的组织的强大压力的精神依据。德鲁克告诉你组织是什么和为什么,汉迪告诉你面对组织时个人该怎么办。德鲁克关注的是体系,查尔斯·汉迪关注的是人本身。《汉迪作品:觉醒的年代》是查尔斯·汉迪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查尔斯·汉迪对管理界的贡献颇丰。他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主要贡献包括:  自雇工作者  适当的自私  联邦制组织  三叶草组织  3I组织  甜甜圈原理  四种管理文化  中国式契约  S型曲线  权力补贴(逆向授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觉醒的年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大师就是大师,管理的悖论演绎得非常精准,是值得组织管理者和个人学习的一本好书!
  •   没想到,看过这本书后,感觉超出了原先买书时的期望值,还很少买书以后从头到位看到底的,这本书越看越有意思,对公司、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形态都让人产生新的认识和想法,非常值得一看,最近又买了汉迪的其他一些书,正在看,可惜不能买全,随缘吧,哈哈
  •   说来也巧,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刚工作的适应期,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工作剥夺了,很不舒服看了这本书,心态调整了一些,也了解了应该追求什么,怎么去做没想到本以为是一本管理专业的书经带来了最适宜的意外收获每个人,在不同时间,看书的感受不同,在适当的时候看到适当的书,是种幸运
  •   这本书不错但我看到有一本丁远峙写的《管理方与圆企业文化》怎么当当网没有,太让我失望了
  •   大师就是大师,值得细读
  •   大师的书就是不一样。
  •   只能表示遗憾···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又开始怀疑了·····
  •   心灵的震撼很久没有的感觉了
  •   写了很多矛盾,让人看到思考的痕迹。。。
  •   买来收藏的,小说精彩
  •   虽说作者是西方人,但是思想中不乏东方式的哲学。据他本人说也是管理学中的哲学,或者是哲学式的管理学。在当今全球化的驱使下,公司全力无限大,利润和企业第一的价值观下,人好像就是企业的工具,完全忘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老先生觉得应该觉醒。但是生存是要面对的,所以老先生提倡多种职业并行,但愿觉醒的企业主越来越多购买人的智慧和产品,而不是时间。还说到企业的兴旺时间多不超过四十年的规律,可口可乐例外。这还是没有说明白的,成功创新是唯一的原因么?我看未必。总的说来还是容易读,而又有冲击力的一本管理学著作,比德鲁克更宏观一些,喜欢预测一些发展趋势。太容易读,还有预测,似乎都不是值得读者骄傲的特点;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原因,所以没有人发表评论?但是读后的思考让人愉快,使确实的。
  •   可能是因为人家七八十年领悟到的东西及写书的人的风格不同,内容看起来有点吃力,一次看上十几页,就想放下了。
  •   正在阅读中。。。。。。打算多看几遍,仔细领悟值得仔细阅读的一本书,不是简单的教条。
  •   很好的内容,看了很有奔头!再生纸印刷,字体大,很轻。便于携带
  •   看汉迪的书有点累,他老人家絮絮叨叨,绕来绕去地没有德鲁克的书好看,起码德老先生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风格就很好.汉老先生的书读一本<个人与组织的未来>就差不多了.
  •   查尔斯汉迪,是好书
  •   这次是给领导买的。。还不错
  •     我喜欢这本书,的确它让人觉醒,在剧变的年代里,如果蒙昧、昏睡,作为逃避,也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可能是对生命的浪费,通过提问、定位,认清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然后做出相应的改变,寻求生命的意义。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     [空雨衣-变革时代的商务哲学].查尔斯﹒汉迪.扫描版
      生命的内涵远比胜利丰富得多,否则我们几乎都将是失败者。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一个竞争世界,每件事物都是互相交易的,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组织最终会获胜。
      通过对工作定价越来越将更多种类的工作算成正规经济。这样一来,人们鼓励专业化和效率的结果是将一些新的工作定义为不存在,从而剥夺许多公民的技术,创造出这样一个阶层的人们—如果没有工作的话,他们便没有任何事可做。
      时间和金钱之间的权衡抉择。
      时间变成一种令人困惑的商品。一些人花钱以节省时间,另外一些耗时以省钱。
      Gucci因素,以嫉妒为基础的及其世贸的奢侈交易。
      生活就像翘翘板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事情如何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我们就能和生活中的得意(上升)、失意(下降)相处得很好,知道对礼物对双方都是必要的。
      使你到达现在位置的事情和方式几乎很少可能是使你继续到达哪儿的事情和方式。 相信改变
      相信世界和一切事情实际上是一条S形曲线,每件事情都会有它的上升和下落,没有什么能够永远持续或永远停留在那里。
      要让曲线逻辑在一个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话,第一条曲线的英雄们一定要有组织之外的生活。
      过去可能不是未来最好的指导。
      要管理悖论,你必须要和它一起相处并且去分析它。
      如果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一条能够保证我们到达终点的标准路线和确切路径,我们将会失望。自己的空间须有自己填补。
      只要那个共同的理由是一个值得做的理由,那种状态就会持续。
      只要没有人可以确切的知道未来,我们就有权利去梦想。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时间,而不是我们用多少时间。
      事实智力
      逻辑智力
      语言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实践智力
      身体智力
      直觉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
      
      
  •     因为一场讲座,认识了罗老师,知道了7kc,然后发现了老熊。不曾见面,却很欣赏他的脑袋。会看这书,也是因为他在空间里对作者大加赞赏。可惜啊,我终究不是老熊,或者说还没到他那个境界。
      
      惟一的收获是知道了,日本人年平均工作2159个小时,德国人年平均工作1546个小时,其他国家介于两者之间。
      
      100502上外公家
  •     经理人,不能只做“经理”不做“人”
      
      ——读查尔斯·汉迪《空雨衣》
      
       来源:思卓书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f96b30100elsh.html
      
       职业场上,每个经理人都在扮演着角色,开始是普通人,然后是职业人,然后是职业经理人,然后呢,只见“经理”不见“人”……读到查尔斯·汉迪的《空雨衣》,深有感触:经理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经理。所以给广大的经理人提个醒:别拿下属不当人,别拿老板不当人,更别拿自己不当人。
      
      
      
       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2000年写了一本《空雨衣》,听名字好像一本小说,其实是一本商务哲学。书名源于明尼波利斯露天雕塑公园里的一尊雕塑,造型是一袭铜铸的直立雨衣——笔直站着,但是里头却空无一物。这是一具“空雨衣”,创作者为之命名“无语”。
      
      
      
       当查尔斯·汉迪看到这尊雕塑时,联想到“空雨衣”正是变革时代的组织与个人非人性化的象征:组织只顾追逐效率和经济增长,个人只顾整日忙忙碌碌、失去自我,最终组织、个人都变为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除了不停地转动,生命别无意义……
      
      
      
       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中,经理人是最容易成为“齿轮”的一类人,也是最容易沦为“空雨衣”的一类人。查尔斯·汉迪指出,生命本不应该如此。那么,经理人如何避免生命成为“空雨衣”,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有三点:
      
      
      
       别拿下属不当人。时间紧迫,客户有求,偶尔让下属加个班,本也无可厚非。你就不能说声抱歉?一定要黑着脸:“爱干不干,不干滚蛋!”加班到凌晨,你就不会关照一句,明天别起早了?更有痴迷者美其名曰:“狼性文化”。久而久之,你已经成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有一天你被炒了鱿鱼,大家岂不要开香槟庆祝?下属也是人,同样需要关心。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问候一声,关爱一句,给下属多一些暖洋洋,少一点冷冰冰。
      
      
      
       别拿老板不当人。有些经理人过于天真,总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老板,老板不能发脾气,老板不能犯错误。老板得罪了你,必定以牙还牙,甚至弄到对簿公堂。何必呢,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既然不是仙,难免有缺陷。老板不过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七情六欲,烦恼多多。如果你认定是选错了老板,是他的错还是你的错?他不行你还不走,不是一错再错?既然想来想去还是不能走,那就要容忍。老板有他的快乐,也有他的苦恼。你有像对待父母一样关心过他么?你没有,怎么只要求他像对待儿女那样呵护你呢。
      
      
      
       更别拿自己不当人。经理人兢兢业业,你的血肉全被工作吸收了,你已经完全成为汉迪所说的“空雨衣”——把工作当作生命的全部,在不分昼夜的忙碌中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工作机器,不会玩了,不会笑了,不会爱了,迷失了真我。查尔斯·汉迪一声棒喝:经理人你首先还是一个人,经理不过是你一件“雨衣”。我的感悟是:经理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经理。
      
      
      
       你会问了:谁不想爱自己多一点,可这难啊,要是真的是拿员工当人,拿老板当人,就只有拿自己不当人了。看你走进死胡同了不是?抬头看看《空雨衣》吧,那“无语”之中何止万语千言,你会品读出那里面哲学寓意:假如你真的能拿员工当人,拿老板当人的话,你已经恢复了人性。
      
  •     汉迪的书很有文学性,而且喜欢通过比喻和事例说道理。可是这本书的翻译让我怀疑是不是汉迪写的,读起来让人难受之极。
  •     汉迪大师“预测”了很多未来的可能,我同意,因为无论如何,我看着他们已经发生。并且对于其中的很多,我甚至自己就已经筹划着去实现。比如更自由的工作,比如甜甜圈的生活态度。
      
      其中,作者提出有两种互相矛盾,很难调和的生活可能——4F和4P。
      
      4F是FAMILY,FRIEND,FESTIVAL,FUN。这种生活往往钱少闲多。
      
      4P是PROFIT,PERFORMANCE,PAY,PRODUCTIVITY。这种生活往往闲少钱多。
      
      since when钱和时间变成了两个对立的事物?
      
      当然事实上,还有两种可能存在——钱少闲少,钱多闲也多。
      
      人们通常拿一些高薪酬的行业说事。比如投行,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行业内人士也常常抱怨自己付出了高出别人几倍的时间。可是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每月拿着1000块工资的流水线女工,很可能拥有的是比投行们更少的睡眠时间。
      
      作者说,未来,我们必须按成果计价,而非按时间。难道现在不是已经是这样的状态了吗?
      
      究竟有没有4F4P共存的生活可能呢?我想是有的。假设4P+4F的总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定的,那么我要做的,就是停止奢望巨大的财富和无限的乐趣。取而代之,应该是适当的财富和一定的乐趣。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总量是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定的”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始终是个悖论(paradox)。
      
      这个世界究竟公不公平,这个问题只能交给上帝来回答。
      
      BTW,到最后,我也没搞懂空雨衣所比喻的是什么。
  •     读《觉醒的时代》,即《空雨衣》。(1)书中谈到“先知”和“国王”的不同角色,说先知只是提供航海图,不应该决定航向(p2)。这和James March 说的学者和经理人的不同不谋而合(哈佛商业评论2005年10月号)。(2)工作组合包括有偿工作、志愿工作、家政工作和学习工作。学习成为需要持续进行的活动。
  •     (一)
      
       每次在机场候机,有空就去书店里逛逛。候机厅里的书店一般管理类的书比较多。店门口,就放一VCD向外,直接把最火的管理学讲座播给你看。空旷的大厅里,有一个热情似火、口水飞溅的人在电视里面给你训话,有一种魔幻般的感觉。
      
       搞讲座的人,一般西装革履,和电视台的主持人一样比着夸张的手势。随着语言的一挥一摆,嘴皮翻得飞快。他们一会儿说砍掉这个,一会儿说砍掉那个,还不停地在身后的白板上奋笔疾书。动作幅度夸张有力,语言光滑幽默,熟练得好像没有啥是搞不定的。
      
       你没事的时候,看着看着,觉得挺可乐的。就如同看一位大厨在他们家做菜一样。别人锅里的菜,那就不叫菜,那是让人流着口水的大餐。
      
       我想起,管理热最热的时候,东西铺天盖地的:从高建华开始,然后是余世维,后来就是曾仕强,然后又是《水煮三国》、《孙子兵法》、《鬼谷子》,再后来就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杰克·韦尔奇的《赢》啥得。反正是能沾边的全冒出来了。
      
       你若没看过这类的,就好像小孩缺钙没吃蓝瓶的一样。
      
       啥叫管理?啥叫MBA?
      
       跟人谈起,跟谈一美国大片一样就像自家的东西一样熟悉。那敢情,真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有诗为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知道管理的人,走路都象在云上踩棉花一样。
      
      
      
      (二)
      
       不过,热血过后是冷血,看多了,才知道大家谈的管理说起来,大概也就这么几类:
      
       【1】战争论
      
       显然,自有战争以来,军队就一直是人类最高效的组织形式。所以,战争的策略自然地延伸到管理中来。
      
       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是游击战。官方说法不是跑,叫战略(呼叫)转移。
      
       这招力量特别小的时候管用,配套的管理就是精神胜利法,管理的重点就是政委做人的思想工作。
      
       先画一个大饼,然后说:这个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了。我们现在暂时不吃,是为了将来这大饼能变成现实。
      
       这时,远景就特别重要,既可以鼓舞士气,加班不给钱,也可以让人自动下岗,降低成本。
      
       有人不信,就撤了。有人信了,冲锋陷阵,就挂了。
      
       领导们是肯定相信未来的,他们相信:为了远景,所有的炮灰都是值得的。
      
       什么是战争?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就是要流血牺牲。不惜代价和成本,去取得胜利。
      
       战争中的管理的本质就是一切为胜利服务,领导是不会错的。领导错了,也没有关系。
      
       【2】权谋术
      
       人和人是有差异的。管理的本质就是聪明的人用智慧管理愚笨的人。
      
       当然,聪明的人不能直接用粗暴的办法去管理下属。而是要用韬晦之计。就好比赵本山卖拐,把范伟忽悠瘸了,还让范伟觉得是为了他好。
      
       这样的管理,很和谐,很强大。
      
       【3】螺丝钉法则
      
       有时,在现代管理学里,谈论任何东西,都像在谈如何使用一颗螺丝钉的问题。
      
       精确管理的定义,就是“螺丝钉法则”:每个岗位或职位都是按功能来切分的。组织的肌肉都是刚性的,人和人的差别在于螺丝钉上的位置不同。
      
       不合格的螺丝钉需要通过末位淘汰的方法做掉。同理,好的螺丝钉一定是一颗和谐的螺丝钉。
      
       一颗“螺丝钉”怎么也不可能是一个变形金刚,因为这影响稳定。
      
      (三)
      
       其实,这些智慧大多合情合理,很容易理解。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看清楚了,大多数的管理之道的屁股坐在哪里,你就明白:并非奴隶社会才有奴隶。任何时代都有:用来禁锢人的不一定是锁链,也可能是组织的思想。
      
       其实,管理学只谈论效率,不关心立场的话,那么,当然了,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立场是预先就预设并埋伏好了的。讨不讨论,有啥关系呢?
      
       不知道的人,还学得高山仰止的,还学得五体投地的。
      
       问题的关键是:你是组织一拨的,还是螺丝钉一拨的?
      
       组织那拨的,当然是,葵花宝典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螺丝钉那拨的,有啥可高兴的呢?
      
      
      (四)
      
       文明的进程,就是个性跟组织相和谐相博弈的过程。
      
       命运是个悖论:我们每天去公司上班,赚钱,把一生的最重要的时间奉献给组织,用赚来钱赎回本就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休闲。
      
       很多时候,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就是某部大机器上的无名齿轮或螺钉,终日急转,还不知道自己转的对不对。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组织薪水表上的编号,经济学或社会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或是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某个财富英雄的垫脚石,或是炮灰。
      
       这样的人生,其实,就是“空心化”的,谈不上什么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生,大抵被聪明人所操纵,所压扁,生命的迷茫和内心的冲突,都是卑微的。
      
       我们身陷文明的森林,彷徨无助,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五)
      
       就如同原子弹一样,人们发明了它,首先使用却是为了杀人,后来,才觉得核能本可以用在其他和平的方式上。
      
       管理学也是一样。它本来是为组织服务。但仅仅为组织服务,显示出它的极限和底线。
      
       任何科学或技术,一旦被贪婪所控制,不考虑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环境和文明的共存,就散发出罂粟那样迷人和罪恶的气息。
      
       查尔斯·汉迪是这样说的:我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个雕塑公园里看到一尊雕像,那是一件无人穿着的空雨衣。
      
       这使他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他穿行在一排又一排的桌子、一间又一间的办公室之间,他感到那里的人们正处于为了他们的角色而牺牲掉自己个性的危险之中,也许他们只是些无名的角色的扮演者。
      
       组织的强势使人生充满了悖论:我们知道越多,反而越迷惑;技术能力越强,反而越无力;我们能送人上太空,却解不开自己的家庭难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职场赢家,生活输家。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把自己真正当“人”的想法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重新开始思考?
      
       《觉醒的年代》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汉迪在书中,为我们梳理出头绪,把我们从旧思维的迷茫中拖拽出来,他试图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面临的挑战,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他告诉我们管理的另外一个落脚之处是关于人自己的,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新的思维、新的生活和新的未来。
      
      
      首发: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     
      
      
      一个管理者最大的痛苦在于要克服自己天性中散漫的一面,并且尝试从一个内部人变成一个外部人;其次的痛苦在于指令的有效性和传达的清晰度,因为天才的思维往往是在含含糊糊的言辞中、跌跌撞撞的变成灵感;最后的痛苦在于,必须让每个组织人都运动起来,当他们满载负荷、无暇旁顾的时候,成功的管理者就可以在一个旁若无人的海岛或游艇上,通过享受悠长的假期来瑕想下一条战略上的曲线了。
      
       在个人、组织与社会的结构中,催生社会变革的力量首先存在于组织中,其次是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而个人必须成为组织人,才能迸发出积极的智慧、乃至于获得某种心灵上的自由。
      
       家庭和工作作为组织的两种形态,前者正在趋于瓦解,而后者则充满了凝聚力--越卓越的团队,其用于内部交流的时间越长。
      
       在21世纪上半叶,商业组织比政治组织更有可能成为主导社会变革的力量。在商业的力量全面崛起,达到某种假想的利润和利益临界值之后,它就要开始追寻权力的自主之路。
      
       引导社会变革已经不需要理论支撑了,它只需要一种通俗易懂的观念,一个词汇,一种情绪,甚至是一张照片:如世界是平的、众生平等、史上最牛钉子户。
      
       激励他人是管理者的天职,这比紧盯竞争对手的数据更有效,当一个组织自顾自的成长之后,其前行的速度往往令对手连尾灯都看不见。
      
       回到管理者的痛苦当中来,他仍然要为此倍受折磨:隐藏天性中的散漫、在进行有效率的交谈,以及,当每个人都在场上不断运球时,发现自己的身份切换令人生疑:教练、场上队长、裁判。。。。。
      
  •     一个上午,读完了觉醒的年代,挺过瘾。S理论尤其形象。
      
      空雨衣是现在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忙碌中忘记了生活的意义。
      
      自己的生活自己作主。
  •      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将于2007年9月来访中国,目前的计划是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企业家圆桌和特别论坛。
      为了保证交流效果,此次我们将采取指定受邀人的办法,如果您想参与,请联系service@cheersbooks.com
      请在邮件中简单介绍您的背景,并提出想与汉迪交流的问题。
      也可以在新浪查尔斯汉迪作品blog中留言。
  •   我觉得还行的
  •   里面很多句子背后有深意,有点察觉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   “BTW,到最后,我也没搞懂空雨衣所比喻的是什么。”
    呵呵,与我心有戚戚焉
  •   晕。。。这个世界究竟公不公平,这个问题只能交给上帝来回答。
    前面已经说到了,估计你没看细或者忘了
  •   难得坐次沙发~~
    哈哈~
    写得好呀,你的文章总引人思考~
  •   记一笔,写的很好
  •   写的很值得深思
  •   在围绕“组织”公转的同时,要维持我们“个人”的正常自转,不能只公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