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小波 编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文澜认为摄影记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记录国家的变革。三十年波澜涌起,三十年大浪淘沙,三十年峰回路转,在历史的时空中,王文澜已经从中国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无尽的影像宝藏。他平淡的影像中充满人性与人间烟火,一种精神力量和人文的魅力贯穿其中。罗伯特·普雷基这样评价王文澜:“他有点像魔术师,又像一个诗人。他的照片中有一种不平凡的清白、厚度和复杂,这是他对自己的同胞和他自己有着深刻的理解的结果。”

书籍目录

中国的视觉诗我尊重王文澜的工作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智慧中国新闻摄影的”双子座”从音乐发烧到摄影司马迁也会跟他交朋友框的边界从《广场漫步》说起小相机拍出大中国摄影是讲年头的事“玩”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街头——试论厄韦特与王文澜流动的长城慢是一门失传已久的艺术藏着自己找回相依为命的感觉王先生不好说的王文澜洗牌偶然(1977—2007)静静拍摄——王文澜访谈未完成的瞬间自拍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偶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王文澜是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一个里程。看过这本书后,对王文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王文澜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的普通人,对准了最底层的社会生活,虽然他的作品很少轰轰烈烈的场面,但那些质朴幽默的画面能另人思考。此书是用几位摄影家对王文澜摄影生涯的评论和记述,较全面地介绍了王文澜前半生的生活和工作,语言生动,耐人寻味。不愧为纪实摄影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   由于下雪,送货上门晚了两天,但已经及时说明了原因
  •   非常值得购买!~
  •   一本需要慢慢读,反复品位的书。
  •   平平常常才是真。
  •   这个系列的书正在一本一本地收集,对王文澜所说摄影是要有年头的事儿这句话很赞同,当时看平淡的照片,有了年头之后,就成为鲜活的历史证明了。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他的朋友及摄影家们写的文章,其中的照片更是经典,总而言之,喜欢摄影、喜欢王文澜摄影的,可以收藏一下。
  •   看看中国记实摄影的各个方面,不过好像流派的痕迹还不太清晰,缺少整体的感觉
  •   王先生的摄影作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现在来看,许多仍是上等佳作!好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     看到王文澜的黑白照片,心里有一种震撼。图片应该独立于文字和概念,图片能传达更多、更深、更广。王文澜不是拥有了相机就出去玩玩乐乐的青年。他坎坷的人生有一部分是摄影师的身份决定的。1976年,人祸天灾与他迎面撞击,积累和勤奋得到回报,但抓住机会的代价却可能是坐牢,甚至失去生命。《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重修长城》等组照就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摄影师在历史决定性时刻挺身而出的最好见证。不惧危险,过人胆识是真正的摄影师应该具有的精神。摄影必须得表达什么,必须是珍贵的影像。
      
      同样的,机遇需要摄影师自己去抓住。唐山大地震时,他在;四五运动时,他在;国际车展,他在;重大的时刻,他总在那里。
      
      《自行车王国》,《爱乐》,《肖像》,《符号》,《广场漫步》等组照让我看到,在同一个大主题下,可以有多种情感,多种主题,多种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丰满。
      
      
      
  •      王文澜就像生活中离得不远不近的一位朋友:我的同事做过他的采访,我认识的一位姐姐是他的好友,我的一个朋友是他的同事……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并加以验证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如此算来,我和王文澜的距离挺多就是个“二度好友”:只要在某位朋友的聚会上相遇,便能寒暄客套上一两句。但,我一直站在角落里,用一种旁观者冷静的眼光看待他的摄影作品。有时候,对待一个你欣赏的人,看到他努力地生活和工作,偶尔有让你灵魂为之驻足的作品出现,这种感觉挺好的。
      
      
      
       我一向很崇尚纪实摄影,因为方寸之间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瞬间,或许忧愁,或许悲愤,或许只是某一个特殊时刻的定格。我喜欢,喜欢这种凝炼的艺术。尤其是,一张照片胜过万语千言的时候。
      
       中国是王文澜的艺术主题,他的照片既不浪漫,也不怀旧。王文澜只是用这些照片展示中国社会的状态和灵魂。他用画面给我们讲述着这些人和他们周围事物之间的故事。他不用说话,但却轻松而简单地让被拍摄对象自己说话。
      
       也许,王文澜在《中国日报》的任职经历改变了他对摄影的理解。
      
       《中国日报》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把图片放得很大,而且都是一些老百姓的生活的图片。这些照片不一定是大事件,也不是重大活动的图片。而,王文澜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一份中国最大的英文报纸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很多很多场面,打开了他的眼界。
      
       一个记者,以历史的眼光记录下现实,这本身就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王文澜是一个善于思考,且艺术修养极高的人。或者这么说,如果他不是一名摄影记者,那么他很可能成为《爱乐》杂志的主编。
      
       一幅照片不动声色地放在那里,你可以说它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或者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但你也可以说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张照片。摄影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一种精神。
      
       每天,我们眼前都会过千千万万张图片,但是你很快会忘记它们。而王文澜的照片,让人过目难忘。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了,因为那里面有灵魂。我想,我对他的尊重便来自于此。好照片难得,而王文澜拍了不少好照片。
      
       摄影界有种说法,一个人一年能拍出一张好片子就可以了。甚至,这一生,能有几张让人家一看难忘的图片,身为摄影师,你已成功。毕竟,照片好坏之间可能就差一点点,早一点,或者晚一点都不能成为好照片。
      
       因此,王文澜活得很累。
      
       快门太短暂,每天的拍摄太短暂,一个人的生命也太短暂,有价值的景象每分每秒在消失。
      
       王文澜说,我的照片应该比我会说话,我再累一点,全是为了这个。
      
      
  •     陈小波的这一套摄影丛书,我细细读过<黑明与1000人对话>和<王文澜偶然>,粗略翻阅了<姜健档案的肖像>.
      
      照片们在说话,摄影师在说话
      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他们都有两个共性:1,书中任何一张照片被单独的摆出来时,可能无法说明什么,并且不足以震撼你,但是当你以一种完整而系统的姿态来阅读,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照片正在一点一点的告诉你历史,告诉你生活,告诉你社会.不经意间的渗透你.这正是他们出色的地方.
      2,他们的照片中,主角都是人,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或许是农民,或许是知青,或许是80年代街头的时髦女子...但是却带给你内心的不平静.
      
      你在阅读一部部的社会学历史学著作
      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国家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隔十年就能看到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好照片要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而我一次次的看到了这些优秀的照片收录在册中.它们感动着我,生动的把一个个喜怒哀乐的故事讲给我听---那些在我出生之前的,和我同在的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事.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充满未知.我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人们充满了好奇.
      
      黑明以一种严谨和学者的态度展现给我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群相.但是仍不乏趣味.
      王文澜则以一种看似随意和幽默的态度,带给我更深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推荐所有对生活,历史,社会,人充满了好奇和热忱的人们读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