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吃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振常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

作者简介

唐振常,史海寻渡-通才,四川成都人,生于一九二二年,逝于二零零二年,享年八十。
  出身于成都著名大户。燕京大学毕业。早年从事新闻及文学工作,任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记者、编辑、采访主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从事史学研究,专业范围为中国近代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自序饮食文化退化论文人与美食善烹小鲜 可治大国无道失德知味难适口为珍微菜之衰及其联想晋菜今何如海上饮食篇旧邦新命:为楼外楼一百五十周年做粤味篇台湾之食饮食文化之类食家与家食饮食之家吾友一食家盐商家中一食状元府上一宴乡味何在川菜和川戏偏食为佳川菜皆辣辩四川家常菜成都小吃担担面上海三家小饭馆上海小吃新竹小吃中西饮食方式之异所谓八大菜系家法何存石家鲃肺汤一行白鹭上青天四鳃鲈鱼说菜名鸡鸣狗盗之徒常州豆腐一杯一壶酒与食陆羽茶楼与Matino……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品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唐振常先生出身于成都著名大户。幼年在家,由父母延师来家课馆,到十来岁插班建本小学四年级,毕业后进入大成中学。由幼年而少年,由家馆而学校,所习尽为传统文化一路,由《三字经》、《论语》、《孟子》,而《左传》、《史记》、《资治通鉴》,而《诗经》、《礼记》。先生开始接受教育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已在中国激荡磅礴多年,但成都内地,风气未开,加上诗礼传家的家族传统,使得先生所受教育,与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路径迥异。那时的学习方法,除了阅读、理解,背诵是重要一途。背书虽苦,也少不了挨打,但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培养了先生对史学的兴趣,也锻炼了先生的古文写作能力。先生日后为文快捷,倚马千言,征引古文,便便腹笥,信手拈来,与他早年特殊的教育路径大有关系。先生天性活跃,亦富主见,在大成中学读了一年以后,便讨厌那里沉闷的空气,毅然放弃一年的学历,考入成都县立中学。这里空气清新,课程齐全,尤重英语,也能读到新文学书刊。高中时期,主要在光华大学附中学习,这是一所从上海内迁成都的学校,风气开通,比较自由。先生天资聪颖,一表人才,慧中秀外,品学兼优,同时受到英文和国文老师的赏识,被寄予厚望。毕业后,以高材生而免试升入重庆中央大学农艺系。先生是那种豪放有余而耐心不足的人,进入中央大学半年不到,就对那些狗啊、猫啊、花呀、草呀之类的动、植物课程不耐烦了。也许命运使然,就在这时,他的舅父去世,他借口奔丧而辍学。第二年,考入设在成都的燕京大学。时为1942年夏天。选修陈寅恪先生历史课,受益终身燕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先生在那里学习首尾五年,第一年在外文系,翌年转新闻系,副修历史,也选听中文系课程。燕大名师如云,风气开放。先生如鱼得水,如蜂采蜜,从张琴南习新闻学,从吴宓习西洋文学史,从李方桂习语言学,眼界大开,学业猛进。他曾选修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课,受益终身。燕京是很西化的学校,先生日后西装革履、讲究衣着,与校风熏陶大有关系。先生活跃、多才,学习之余,主编校报《燕京新闻》,宣传民主,反对独裁,名闻遐迩,亦由此发端,走上了当时许多热血青年所走的民主革命道路。
  •   书里讲了很多大话,多是泛泛之谈,有“为了出书而出书”的嫌疑。书中提到的馆子和菜,缺少个人的品味,多像没经过咀嚼和咂摸的急匆匆的路人所为..
  •   因为有了《品三国》,所以书名俗了。但内容很好,韵味十足。
  •   老辈文人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不要以为是迂腐,是能够品出滋味的幽默。
  •   比我买的其他书差很多,常识错误也不少,例如湖北鄂城两次写成麻城,可能是作者疏忽,那编辑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