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构论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杭生,杨敏 著  页数:579  字数:58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一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一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是我和杨敏教授共同完成的。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着重做几点说明,也许对增进本书的理解有某种裨益。(一)本书起因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重要性的认识这可以从本书的副标题“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讲起。应该说,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这主要归因于对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现实的学术感悟。对我的社会学思想发展过程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在1987年11月出版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中,还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突出出来了,成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不面对的利益焦点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处理的现实热点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是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01ASH002)的最终成果,提出了“社会互构论”这一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社会互构论”是在以前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将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质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理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阈,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与变迁,揭示和阐述了这一总体过程和重大现象的本质。这项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理论建构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作者简介

郑杭生,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土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多视角分析——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 第二章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与社会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的范域:拓移与创新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恒久不移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探索与推进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元问题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学的元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方法中的元理论折射  第四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学方法论的探索 第四章 新型现代性与社会互构论  第一节 西方旧式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困境  第二节 旧式现代性与西方社会学的两大谱系  第三节 新型现代性与社会学的新时代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的重建与社会互构论 第五章 “个人”与“个人化”  第一节 社会学“个人”:意涵与类型  第二节 “个人化”与个人化类型  第三节 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个人化第六章 个人分化与类型  第一节 个人分化  第二节 个人分化的条件与机制  第三节 个人分化的类别化 第七章 个人丛化  第一节 个人丛化:概述  第二节 个人丛化的转型.  第三节 关于社会转型期个人丛化的构建与调控 第八章 现代性过程“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  第一节 个人及个人间关系的“现代性”  第二节 创生于“集体化社会”的“个人,,  第三节 “大写的历史”与“大写的理性”:新兴科学与“集体化个人”  第四节 社会学对“集体化个人”的强催化;  结语 第九章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的基石及其世纪挑战  第二节 个人主体性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再次奠基  第三节 个人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扩展和修正  结语 第十章 “社会”(上)——理论预设与模型  第一节 关于“社会”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社会”的理论视野与解释模型  第三节 社会互构论的社会观 第十一章 “社会”(下)——绝地眺望与社会互构  第一节 自然社会时期  第二节 人为社会及其转变  第三节 新型人为社会时期的到来 第十二章 社会与国家的互构  第一节 社会与国家  第二节 社会与国家的互构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与国家互构机制的思考  第四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与国家的互构 第十三章 国家与利益群体的互构  第一节 论题的背景: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动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利益群体的互构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利益群体的互构机制 第十四章 社会互构论:理念与逻辑  第十节 社会互拇沦的视野:维度与体悟肋  第二节 社会互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互构论的理论逻辑  第四节 社会互构论与相关理论的逻辑界分  第五节 从主体间性到个人间性:“社会互构”的确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当今时代,“普遍弥漫着一种‘与过去决裂’的感觉”(阿尔布劳,2001:3),在关于一切人类的规划工程、鸿篇叙事甚至历史本身面临终结的话语广为传布的情形下,对尘封已久的悠远往事的追忆,似乎多少有点令人感到不合时宜。然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的发展、变迁的核心内容。正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经历的从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裂变,更新了整个人类生活。因此,这种追忆能够刻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动态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的产生、拓展与裂变,并呈现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性意涵,从而成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追忆促使我们进一步追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会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前现代社会:从人与群“浑然一体”向等级制结构社会的过渡从社会学的视野看,前现代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两个转变和一次决裂。所谓两个转变,即由自然人与自然人群社会的“浑然一体”向血亲社会的个人与社会的初始结构化关系的转变,再由这种初始结构化关系向个人与社会的等级制结构性关系的转变。所谓一次决裂,即指在两次转变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同原始的自然非结构性状态的决裂,进入了不可逆转的结构性状态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前现代性质,以及与这种关系的性状相联系的社会现象的前现代特征。(一)从人与群的“浑然一体”到个人与社会的初始性结构关系由元自然(meta-nature)——或者前社会阶段的纯粹自然——分离出了最初的自然人群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萌生,两者的彼此卷入与相互构建也由此展开。

编辑推荐

《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互构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体系。
  •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努力
  •   页数很多,看起来有点压力,没办法为了应付考试才买的
  •   很好,非常好的一本书,
  •   非常好的书,很受启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