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国际政治变革中新的重要理论,它建立起了一个概念性框架,这一框架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吉尔平教授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数千年来未曾改变,他综合运用历史、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来论述世界秩序中引起变革的力量。讨论集中在国际体系中不同的力量增长以及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结果。经济或军事力量平衡的变换削弱了现存体系的基础,因为改变这种体系所获得的力量取决于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吉尔平认为,其结果是行为体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扩张来变革体系,直到维持变革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当国家根据它们的利益来发展实力、变革体系时,它们会为之奋斗,不论是通过增加经济效率,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

作者简介

罗伯特·吉尔平(1930- )吉尔平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195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于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充实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讲授国际关系。1967-1968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吉尔平自称为“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转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1975)、《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1981)、《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2000)、《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等。吉尔平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冲突在于经济的双重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这一冲突并寻找解决之道;研究世界体系中政治经济关系的性质、结构、功能、动力及其规律。

书籍目录

prefaceintroduction1 the nat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hange2 stability and change3 growth and expansion4 equilibrium and decline5 hegemonic war and international change6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world politicsbibliographyindex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吉尔平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世界政治中的主要问题用睿智的启发性研究代替了乏味而空洞的理论陈述。

编辑推荐

吉尔平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世界政治中的主要问题用睿智的启发性研究代替了乏味而空洞的理论陈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不太喜欢本书的翻译,语言表达不够清楚
  •   下单前没看清楚 不过英文版的更好对比原版书...还是希望这样价廉物美的影印书能多出几部阿
  •   正文是英文,书的简介却说写的是中文,有点不专业。
  •   学习IPE必读 正在拜读中
  •   一本不错的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必读书
  •   总体说来还算行吧,可以读下去
  •   慢慢读才能读懂, 不过可以反思原来学得一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足之处
  •      中国目前不应该去挑战美国霸权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读书报告
      
       本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后国际政治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目前的国际形势已经与当时已大不相同。因此,本书的有些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实了。但是其基础理论仍然没有过时,我也基本上是接受的。现在,我尝试用本书提出的国际政治变革的一些思想理论来评估21世纪10年代初期的世界形势。
       本书认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历经数千年一直也没有发生变化,即国际关系仍然是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对于这一基础假设,我是认同的,我不认为当代技术、经济和人的观念的转变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在此基础假设上,我认为在国际政治没有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中国在20年内不应该去挑战美国的世界霸权,而应该致力于国内巩固。用中国的古语来说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一、当今国际体系没有出现不平衡
       首先,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国际体系的现行治理方式与这一体系的基本权力分配之间还没有出现不平衡。本书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不平衡,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突飞猛进咄咄逼人,而美国处于守势不断进行战略收缩,这以当时的眼光去看是对的。但是,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全面溃败,美国最大的挑战国已不复存在。现今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已差不多沦为了二流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对美国构不成威胁。而在欧洲没有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英、法、德这几个老牌强国论单打独斗谁也不能与美国相抗衡。日本则仍然是军事侏儒,处在美国的绝对支配之下。况且,这几个当今世界仅次与美国的强国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在国际体系外围,中国、印度、巴西这几个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国内问题一大堆。另一方面,美国八九十年代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复苏,国力大为增强,至今还没有出现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明显的衰落现象。可以说,美国霸权中兴了,虽然不如90年代和21世纪初那么强势,但至今仍然天下无敌。因此,当今世界没有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国家,现有的国际体系是稳定的,没有出现不平衡。
       二、中美实力对比悬殊
       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对比差距还很大,挑战美国的成本太高。本书认为,“国家在确定对外政策时会对成本利益进行核算”。中国是否要挑战美国,是否要变革现有的国际体系,首先就要进行成本利益的核算,要考量中美的实力对比。本书认为,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这些自然增长的因素,是构成国际政治变革基础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影响变革的环境因素有交通与通讯系统、军事技术和经济。
       首先来看经济,经济实力在当今世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这也是中国这些年最引以为傲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美国GDP估算值为150944亿美元,人均48373美元。中国GDP初步核算数为73011亿美元,人均5432美元。中国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一半。但是,光有经济总量是不够的。Peter Brecke根据贝洛赫数据得出184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高达37%,世界第一,远超英国,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却战败了。1894年中国GDP仍然数倍于日本,结果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经济实力很重要,但是GDP总量只是经济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有14亿人,GDP总量高一点是正常的。况且中国经济在技术和效率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后发优势,依靠人口红利,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可能长期维持。根据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社会的经济增长往往呈S形曲线。最初,社会增长缓慢,接着就以较快速度发展,直到最终达到增长的最大限度为止。此后增长的速度有缓慢多了。中国这二十多年正处于S形曲线的中间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将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会达到S形曲线的第三阶段,经济将会缓慢增长。今年第三季度增长率只有7.6%,首次破8,这是否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前兆,有待观察。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提升,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再看军事技术。中国的正规军约为230万人,美军现役部队总兵力为146.093万人,中国在人数上占优。但论组织、效率和技术装备,中国军队和美军相差几十年。美国一百多万人就实现了威慑全球。技术上的差距先不说,单论海军装备数量,美军航空母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2艘,核潜艇76艘;中国分别是航空母舰1艘(不能作战),巡洋舰0艘,驱逐舰25艘,核潜艇不详(根据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在20艘以内)。若是论海空军实力,打海战的话,中国恐怕连美国的看门狗日本都打不过。当年苏联的军事实力那么强大都没能斗过美国,中国还差的很远。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目前应该首先致力于国内巩固。德国历史学家奥托•欣茨指出,现代世界国家的财富与权力的基本决定因素是社会本身的内部效率和秩序,“现代国际关系的特征不是国家趋向于无限制的扩张它们的权力,而是努力以一种更有利的方式完善他们的领土,并使其更加巩固”。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看似一派和谐盛世的景象。但是中国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且越来越呈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这些社会问题不处理好,中国甚至还存在社会总崩溃的可能,更别提与美国争霸了。
       本书认为,“国内社会安排必须确保其成员为完成社会交给的任务而可能得到收益,将超过其成员所必须付出的可预见成本,这是一个国家想要变革国际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当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本和成果的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少数人花费了很少的成本却得到了大部分收益,而很多人承担了大量的成本却收获甚微。目前,国内组织制度不完善,有的甚至存在重大的缺陷,存在制度坍塌的可能。况且中国尚未统一,疆独、藏独的分裂威胁也仍然存在。
       本书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所谓国际分工)的地位,成为该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比较落后,效率低下,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这限制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为什么近年来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摩擦不断增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同处于低端,直接竞争激烈。如果中国能够完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而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形成互补关系,那么争端也会相对缓和。
       中国应该适度的有重点的扩展军事力量。本书认为,“霸权战争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政治体系变革的基本机制”。《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谓适度,就是说要与经济增长相符,不要学苏联穷兵黩武。所谓有重点,我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发展导弹、核潜艇、驱逐舰和战斗机等武器装备。航母应该适度发展,有三艘就足够了(一艘训练,一艘保养,一艘巡航备战)。因为在没有突破第一岛链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被锁困于近海,航母难以发挥作用,反而是累赘。近海作战中,驱逐舰可以灵活作战,能够及时从陆地获得补给,也能够得到岸基火力的有效防护;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一般也足够返回陆地。导弹与核潜艇则既可以近海作战,又可以远距离威慑美国。我认为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两岸统一,那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大规模的建造航母战斗群,东出太平洋,直接威慑美国本土,或与美军舰队鏖战于太平洋了。
       中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争锋相对,而尽可能让俄罗斯去斗美国,将俄罗斯塑造成美国最大的敌人。本书认为,“最终受益于国际体系成就的,往往是处于该体系外围的第三国”,“那些直接卷入争斗中的国家,由于削弱了他们自己,实际上常常是为外围国家的征服消除了障碍”。从历史上看,德国一直公认是对英国霸权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是美国。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德两败俱伤,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自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原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美国相左,自然被认为是美国潜在的威胁和对手。如果美国认定中国是最大的挑战国,集中力量来对付中国,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国要避免被贴上美国最大的敌人的标签。这就需要给美国树立一个假想敌来分散其注意力,由俄罗斯来充当这一角色是最理想的。
      
  •     按照西方游戏规则,中国所谓和平崛起完全是虚晃一枪,吉尔平说的再清楚不过。按照西方规则玩的中国老委屈地解释,完全是徒劳,西方国家就这么过来的,很清楚规模做到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美国除了复活凯南,还有什么办法;中国除了耐心周旋,还有什么应对。
      毛先生总是说的一针见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要以为,今天和你觥筹交错了,你就以为人家和你和解了。
  •     大量运用经济学原理渗透到国际关系研究中,令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国际体系转变,其理论的解释力比纯粹的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论述增强不止一个档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