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理性与历史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张允起  页数:1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萧公权(1897-1981)是上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任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等一届院士。他早年留美期间专攻政治哲学,以《政治多元论》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教授政治学、法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制度等课程的同时,留下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迹园文录》、《宪政与民主》、《自由的理论与实际》、《中国乡村》、《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等中英文论著。这些著述以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诸问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现代化问题、中西文化论争,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等。萧公权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他融合中西学术之精华,以创造性的灼见和独辟蹊径的史识,深得中西学界的敬仰和赞誉。本书将在系统考察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问题意识之所在,探讨其学术思想的特征及意义。

作者简介

张允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东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范围涉及宪政理论、政经哲学、政治思想史等领域。近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有:《宪政的伦理基础》(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委号)、《萧公权的民国宪政论》(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日本有关人权的第三者效力的论说与实践》(载《宪政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日本宪法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载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中国的“自由社会主义”》(载《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荻生徂徕的封建论及其对宋儒的批判》(载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1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2年)、《萧公权的“自由社会主义”观》(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总第69期]等。

书籍目录

序 家庭环境与学术背景 第一章 宪政的伦理基础:《政治多元论》及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政治多元论》的写作背景   一、中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二、美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第二节 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多元论》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政治多元论》的影响、评价及其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 理念与现实之间: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思虑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  第二节 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判断   一、宪政与“训政”   二、选举、政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外交、国防、国际政治  第三节 “自由社会主义”的理念   一、两种“民主”   二、“自由社会主义”的内涵   三、“遂生达意”的自由观 第三章 反思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写作背景  第二节《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与特色  一、本书的结构与时代划分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特色  第三节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拓展清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一节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   一、准备阶段的治学方法论   二、《中国乡村》的核心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的持续及其意  第二节 戊戌维新的立体像  第三节 康有为研究的意图与意义   一、重新评价康有为   二、《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主要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康有为研究的意义与萧公权的文明观  跋“综合”的问题:政治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编辑推荐

  《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或政治思想史研究,而更接近学术史研究的范畴。因此,在关注研究对象作为政治学者与知识分子这两重身份的同时,更侧重其学术的一面。《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有两个目的:其一,具体考察萧公权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其政治判断的具体内容;其二,追踪其学术研究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及西方政治学者的关系,思考其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判断背后隐蔽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特征,阐明其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依时间顺序考察、分析其主要著述及其学术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宪政、理性与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很有学术价值
  •   我觉得书写的很好,很有学术价值。
  •   一本非常不错的好书。
  •   总体论述还行,只是感觉有的论述太薄了点儿,尤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论述……
  •      之前感觉吴老师布置的论文是最简单的,现在发现其实不然,选择萧公权作为写作对象其实不是什么好的决定,在这个论文泛滥的季节,要写像公权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前些日子看完了他的《宪政与民主》,并准备将之作为论文的重点,但仅仅看一本书是很明显不够的,最近几天又看完了北大张允起老师的《宪政、理性与历史》,这是一本介绍萧公权学术与思想的专著,另外还看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发现研究萧公权先生的人虽不多,但文章的质量都属上乘,起码在文采和归纳概括能力上是如此。另外,还准备最近看看萧的《问学谏往录》,全部看完自然是不可能的,先挑重点看等放假以后在把剩下的看完。先将张老师的这本书归纳一下。
       萧公权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次第在《宪政与民主》一书的附录中已经由其学生汪荣祖先生详细介绍过,本书对此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重点则是对萧先生的六部主要著作和一些论文的系统介绍,这六部著作分别是先生的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政论集《宪政与民主》、演讲集《自由的理论与实际》、专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等。其中第一本书是萧先生的西方政治思想著作,可以看作是其宪政思想的伦理基础;第二、三本书则反映了一个政治学人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怀;第四本书则集中反映了先生对中国传统的反思;最后两本书以及一些论文则代表了先生力图运用政治学和史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并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本书的写作思路是首先交代每一部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接着对其影响进行评价,并指出其问题意识和使用的研究方法。这其实也与萧公权先生治学所强调的研究对象要与其背景相联系的方法相符合。本文反复引用卡尔﹒曼海姆的科学政治学或知识社会学观点,认为萧公权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其主张的理论与其发生背景相联系和调和的所谓第三条途径(区别与类型学和纯历史方法)相类似,或许也可以从中发现萧先生的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联系。
      《政治多元论》的写作与出版奠定了萧公权先生的学术地位,他对多元论的批判也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多元论的代表人物拉斯基还为该书写了书评。这本书在肯定政治多元论在“主权的重建”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政治多元论的理论缺失,指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元论的影子,进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反对抽象性、强调具体性的“具体一元论”。这本书还奠定了作者以后的主要学术立场,之后的诸多著作都反映了作者在这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哲学理念。
       萧公权先生自美返国之后即开始教学研究工作,但国难当头的时候没有哪个人都真正超脱事外,萧先生也是这样。作为学者的他选择通过时事评论的方式参与政治,从1932年到1948年他撰写了大量的时政文章,表达了他对宪政民主、地方自治、选举、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的主张,其中大部分被收录于《宪政与民主》一书,张允起先生的这本书就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分析,指出萧在宪政问题上主张加强民众教育、在宪政过程中完善宪政以及各党派经过妥协实现宪政等观点;在地方自治和选举方面主张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地方自治以及不能因为选举过程的弊端就放弃选举,而要在选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选举;在外交与国际政治方面,主张加强军备,实现国内民主以及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力等。虽然这些主张有一定的书生气,不一定容易实现,并且很多在学理上也需要推敲,但考虑到政治现实,这些评论或者建议却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反对纠缠于思想上的争执,而要求在实践中完善民主宪政的思想很值得当政者和参政者思量,毕竟在理念和法律规范上争执已经太多,并且很难达成最终的共识,而在实践中真正使得那些尽管不完善但也不至于无法实施的宪政条文以及各类程序得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则能够对宪政的完善和民众的教育起到真正有实质意义的作用,正像萧先生所反复强调的“未闻先学养子而后结婚者”。张允起在书中还分析了萧公权的民主观,认为他发现了自由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民”的看法的差异,即二者在赞同民有的同时,前者偏重民治,后者偏重民享。萧对此进行了调和,提出了“自由社会主义”的概念。张在本书中首先了分析霍布豪斯和胡适的“自由社会主义”主张,并指出萧与这些思想的共通性,进而指出其本质,认为它是“传统的自由主义”和“民主的社会主义”折衷的产物,自由和平等的这一思想的必要条件,二者不可偏废。之后张还分析了萧的“遂生达意”的自由观,即是“用政治自决的方式以建立经济管制的社会”以“同时兼顾人类遂生和达意的全部自由”,并且这种自由不仅是“积极地满足人性”,它还是“人类社会性的满足”。
       本书三四章集中反映了萧公权对中国问题的理论研究,张归纳了这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即在“放眼看书”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得出假说,并获得相应的证据,然后经过“小心求证”或证明或推翻假说,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看书并抉择。萧公权反对西方学者那种先提出假说在寻找论据的做法,指出那样会在论据选择时带上先入之见。可以发现,萧公权的著作基本上都能反映出他的这种方法论。本书在第三章对萧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的结构进行了归纳,指出其时代划分的两种标准,即“思想演变之大势”和“思想之历史背景”,根据前者可以划分为创造时期、因袭时期、转变时期和成熟时期,根据后者可以划分为封建天下时期、专制天下时期和近代国家时期,其中转变时期跨越了专制与近代国家两个时期,成为一个过渡阶段。萧先生在这本书中运用了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不拘泥于前人的定见,而强调根据历史背景和学术理论得到结论,并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并非停滞不变,而是不断变动发展的。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反对将西方政治思想附会于中国政治思想,但也注重两者的比较分析,从中找到差异。应该说萧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具体的研究对象会不同,比如第四章所讨论的萧对中国乡村问题以及康有为的研究。他在《中国乡村》一书中通过分析乡村各部门、乡村统治及其效果等内容指出帝制后期已经危机四伏,出于稳定政权考虑的皇权统治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而对翁同龢和康有为的分析,作者也同样强调清王朝本身已经难以维持统治而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另外特别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利用新发现的康有为书稿,对康有为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在分析了其哲学、变法和乌托邦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其试图调和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实现文化综合进而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张允起指出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萧公权的思想在康有为思想评价上的投射。
       严格的说,这本书是许多书的读书笔记,于是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就显得有些混乱,很难分清是在总结这本书,还是在总结这本书所总结的那些书的内容。不过有一点还是能够发现的,就是本书侧重对萧公权著作的正面分析,而忽视了对所涉内容的批评,人无完人,萧的思想也经历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对这些思想中的不当之处(或者是误解、或者是不完善,等等)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本书的一个重大缺憾。
      
      
      
      
      《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
      
      作者:张允起
      目录:
      序 家庭环境与学术背景
      第一章 宪政的伦理基础:《政治多元论》及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政治多元论》的写作背景
      一、中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二、美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第二节 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多元论》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政治多元论》的影响、评价及其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 理念与现实之间: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思虑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
      第二节 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判断
      一、宪政与“训政”
      二、选举、政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外交、国防、国际政治
      第三节 “自由社会主义”的理念
      一、两种“民主”
      二、“自由社会主义”的内涵
      三、“遂生达意”的自由观
      第三章 反思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写作背景
      第二节《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与特色
      一、本书的结构与时代划分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特色
      第三节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拓展清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一节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
      一、准备阶段的治学方法论
      二、《中国乡村》的核心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的持续及其意
      第二节 戊戌维新的立体像
      第三节 康有为研究的意图与意义
      一、重新评价康有为
      二、《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主要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康有为研究的意义与萧公权的文明观
      跋“综合”的问题:政治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148千字
  •   “未闻先学养子而后结婚者”......
    先学习养子再生子未必不好啊,多少家庭教育失败导致家庭悲剧啊。
    鲁迅《随感录二十五》: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
    http://www.douban.com/note/23684397/
  •   估计这里的意思主要还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毕竟没有实践的学习只能是抽象的,
    实践与学习其实并不是对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