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死在QQ上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马伯庸  页数:180  字数: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都市的雨夜,五名少男少女同时死在了电脑之前,惟有他们的QQ兀自跳动着,无名无头像地闪动着“上路吧......”。女高中生小诺为了追寻表姐的死因,无意中竟身陷离奇的灵异事件。扑朔迷离的死亡疑团,错综复杂的关系线索,在网络生活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爱恨别离?那句“上路吧......”是死神的命令还是一个复仇者临死前的预言?“他”还会袭击下一个人吗?作者马伯庸本人也化身其中成为一位衣着奇特的大学学长,一个侦探,与小诺携手逐渐将案情节节深入。

作者简介

马伯庸,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类-死上班族。昼伏夜出,杂食动物,好独居。生平耽于网络,事少食烦,偶有文字,尽皆游戏;播耕数载,所获寥寥,文名俱微,唯手熟耳。夜来披检笔墨,竟只《寂静之城》、《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风起陇西》、《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数篇勉可一观,可为谈资逸事,余者皆不足道也。迩来年届而立,且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善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她死在QQ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马伯庸的悬疑小说很有特点,他的推理性以及大众化让人满意
  •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   还行吧。。。。。。。。。。。。。。。。。。。。。。。。。。。。。。。。
  •   没内容_____________晕头转向不知道说什么
  •     
        父母外出時整天上網,透過QQ與眾多網友閒談聊天的唐靜,在六月中的一個午夜突然死在電腦前,當時她的QQ傳來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上路吧……。」
        從凌晨三點讀到早上六點的一本,劇情實在緊湊,叫人無法釋卷。
        最初以為是以玄幻鬼怪為幌子的偵探推理故事,但結果竟然是不折不扣的鬼故事,真是的……。
        對於馬伯庸,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篇田中偽作,其次是運用一面鏡子把龍槍和哈利波特兩個世界聯繫起來的那篇同人作品,卻完全沒想到他會寫鬼故事,更讓自己在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印象中的馬伯庸也許就像他筆下的那樣:總是讀些稀奇古怪的雜書,對於正事如就業問題也不大關心,可是我又會覺得要是身邊有什麼怪異的事情發生,他未必像他所寫的那位「馬伯庸」那樣的可靠呢!簡而言之,他就是予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覺,也就是欠缺了行動力的感覺。
        我沒見過他,這些都是一種印象,一種想象。
        說這個故事劇情緊湊﹑忍不住一口氣看完,這話是真的,不過結局卻是意料之內,整體上算是合情合理,沒注意到明顯的犯駁處,在適當的地方埋下線索引人追查,也就是引導讀者按照一定的線索去找出「兇手」來。反而是對於書中其中一個人物,一直抱持懷疑態度,很怕作者來個「勢估唔到」的發展,幸好,最後都說明了這個人物是何許人,算是釋出內心的疑惑,但同時又感到點點的無奈和唏噓。
        有點不太喜歡的是書中的插圖和用色,似乎要靠那些營造恐怖氣氛似的,其實大可不必,馬伯庸的功力是毋容置疑的。
        不知道下一次再見到他的作品是什麼時候呢?
      
      Tuesday, August 01, 2006
      
      
  •     以为是侦探推理的故事,却更像是恐怖灵异的故事。神神叨叨鬼鬼祟祟,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作为中篇小说,又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写成这样也算是中规中矩。我觉得吧,本来是可以写成推理小说的,但是网撒大之后就很难收回,只好借助于鬼怪来解释大部分的行为。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没有存在感的主角+怪力乱神的一通乱炖了。不是我刻薄,但真不是我的菜
      
  •     看到马鸣说小诺身上有东西那段我就疑心,这不会真是个鬼故事吧。
      我本以为作者会在最后给出一个稍科学的解释,即便有点牵强,我也能接受。
      一直到铅笔圈人那段我彻底无语了,真的有鬼。虽然说以科学解释鬼神的作品看了很多。但这科学里夹带鬼神的还第一次见,特别结尾部分笔仙也出场了,法坛什么的,感觉没意思起来。
      说实话,马鸣表妹出场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一点怕意了,只是失望。想着这个故事被毁了。
      不过,纵观全书,故事的整个构思还是挺合理的。精神即信息,网络上当然也能承载。结局虽然飞沙走石,但把鬼(信息)格式化,这个思想还是挺创新的。
  •     情节感觉很乱。。。。但还是不怎么喜欢看这类的书籍。。没一点实际意义。 昨天看完眼睛有点疼,闭不上眼的感觉,今天起来眼睛是肿的,难道说我也受了盅惑,哈哈,真不好说。
        
        不过作者很有想法。把网络与破案联系起来,有点看头。
  •      这是一个中篇小说集,主打的《她死在QQ上》应该是老马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和本集中另一篇《灵异监察社》两部中篇小说都是2000年前后网络风行的灵异小说类型,在同类作品瞎扯淡已属出类拔萃,但仍令人有笔力不足之憾。
      
      两部作品都是以道士马鸣作为斩妖除魔的主角,文中涉及以一些相关的占卜、法术知识,显示出作者马伯庸的知识储备水平已经很高,当年大多数以意淫和瞎扯淡的方式写这类作品,马伯庸已将这类作者甩在身后。
      
      本书中的《湘西航班》感觉是迟一些的作品,剧情设计,情节排布上好多了,海外赶尸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奇思妙想是常人难以企及,结尾之冷更可以让人笑足三天。写这几段话的时候,我想起这个结尾还冷笑了一阵。
      
      本集中另有一个短篇小说《这里是古北口》,说的是野长城里“长城蛇”的小灵异故事。前面部分情节铺陈过长,让人一度以为是一个悬疑长篇,结果感觉到了最后却匆匆结束。不过,《这里是古北口》还是将神话与现实结合,写了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掩卷后仍能让人瑕想很久,有意犹未尽之美。
  •     “别看某某平时大大咧咧,其实做起事来有条不紊,极有条理和逻辑性,有着和某某开朗性格不大协调的冷静“这句话真是弱爆了。
      不懂为什么要对苏雪君的描述是:一脸青春豆。。。
      正如其他朋友所说,文中有很多很多漏洞,比如电脑,警方是吃干饭的吗。。。
      而且,结尾太让人无语了!所以本书是劝告小朋友不要在晚上11点上网吗,还是不要没事写什么武侠小说?哇咔咔,好可怕!
  •      比如第一个死者的电脑,这种大型的证据怎么会不引起警方注意的?这种挺明显的缺陷还是有一定数量的。
       不过还是挺好的一部作品,情节流畅,故事紧凑,塑造的形象贴近生活,就好像身边的人,几个遇到灵异事件又执着追查的我们。
       这本书,可以算是我开始一系列灵异小说阅读的第一部,感觉挺不错的,推荐!
  •     刚刚开始注意到这本书其实是因为它的名字,《她死在QQ上》,这的确可以吸引玩QQ的人,还没开始看的时候,我很害怕,但是在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和《名侦探柯南》差不多嘛!但是在看完之后,我却再也不敢在12:00之后玩QQ了……总是害怕12:00的时候我的QQ会发来一条信息:“上路吧……”  我在想这本书出版后,腾讯公司会不会有意见啊……赫赫、、  不过这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子山(也就是夏惟一)对是同性的惊鸿(第一个死掉的唐静)的感情,我相信子山不是同性恋,只不过她喜欢上的惊鸿是个和她一样的女生罢了,但是她却比任何男生都爱惊鸿。  最后,我想按照书上写的那些网址去搜一搜“残星楼”的论坛和“梯云纵”的博客,赫赫、、  希望搜得到~~
  •     瑞祥亲王是在接触到《亲小说》之后才知得其人的。
      那时候的印象大抵只有一个——鬼才。
      而这小说却是更早时候(06年?07年?记不太清了啊……)在一本地摊上的D版杂志上读到的连载。
      可能是排版时候的全黑的背景和充满诡异感的插图起到了作用,反正那时候我是一直紧掐着书才看完的……那一回连载(貌似是第一回)……嘛,之后嘛,之后想找来看却无从下手,那D版书里署名都是错的囧……再之后就忘记有这么本书了。
      毕竟,这终究是本充满娱乐性的恐怖【小说】而已。
      看or不看,其实都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后来有了《亲小说》有了《午夜灵异手册》知道了马伯庸,在“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的强大感召下,搜到了瑞祥玉兔,搜到了《她死在QQ上》。
      点进去读,才觉得这么的似曾相识。
      
      和第一次阅读时跟着紧凑的故事情节走而瑟缩不已相比较,昨晚我仅仅从10:23躺在床上开始摁着MP3看到11:46把整个故事看完,这用了一个小时有余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恐怖其实早已不恐怖。
      相反多了很多趣味。
      马大的鬼魂科学观简直令我拍案叫绝。
      “鬼就是人的精神,也算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聚合体”。
      “而一般的这种带电粒子聚合体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不见,但某些人因为死前执念太强,所以导致带电粒子聚合体久久不散——这个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厉鬼了。”
      
      其实剧情不过是邋遢嗜书鬼才马鸣巧遇身陷迷局无出口的女一小诺——没有预期里的两人因为案件而将彼此的命运深系在一起(……),顶多是惊鸿和子山的网恋成就了一段咒怨版东方不败……终究离言情很遥远。
      突然想起子山发的那个帖子“东方不败只恨自己和杨XX(不好意思我忘记名字了……)是同性,不能长相思守,受尽世人唾骂。贾宝玉不也钟情秦钟么?”
      想想,这着实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就是这样大多数恐怖小说都能构造恐怖气氛更好的一部小说,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呢?
      马亲王营造紧张气氛从来都是一流(这里我不提惊悚……因为真的没怎么惊悚……),这从《午夜》里就可以看出来。
      节奏紧凑,情节跌宕,人物个性鲜明(缝隙那家伙想性格不鲜明都不成)……总之就是一个词儿:引人入胜(囧)。
      
      ……于是,昨儿看完之后我美美一觉睡到今天打开电脑之前。
  •     2005年夏天我还很装逼地研究过基于电脑网络的即时通讯工具若干问题。那时候是我玩QQ的高峰期,同时拥有十几个小号,从外套到内衣,从礼服到马甲,不一而足,应有尽有,配备齐全,内部结构完善得像一个特务体系。后来家里断网,我又去北京,使用QQ的机会日渐稀少,但直到2007年夏天,QQ依然作为我扯淡的重要工具。再然后我到小镇隐居,把绝大多数好友拉黑,以后的扯淡工作只有着重依靠博克。
      
      在北京认识几个玩艺术的朋友,也都有QQ号,但他们不是朝九晚五每天固定时间上线。没事儿时一个月24小时天天在线,有事儿时半年都不会亮一下号。真正有事找他们还得用电话,短信都没时间给你回。虽然现在我已经很不理解用手机上QQ这种脱了裤子放屁貌似有洁癖的行为,但2006年初在外地时我也偶尔用手机上一下QQ,很事儿逼地看看有没有人找我。
      
      我总结了一下用手机上QQ是个什么心态,就好像一大群人在一个地方开一场盛大的PARTY,而你身在异地无法赶到,只好用另一种方式前往,抱着一个偷窥的心理,变身之后去参加那场化妆舞会,凑个热闹。这是一个生怕落单的心态。当然也有不怕落单甘愿孤寂的,比如我高中一女同学,直到毕业还不会开机关机,更甭提使用聊天工具了。我总觉得我就够电脑白痴了,没想到还有比我更白里透明的。而且此女极无上进心,甘愿落后于时代,对上网表现得十分性冷淡。
      
      我估计她结了婚有了孩子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快奔三十了雌性激素大量分泌老公已然很难满足她了的时候,寂寞难耐,才会上网,并且开始学习使用QQ。那个时候,她的某些初中就开始玩QQ从QQ98版本起家的同学早就不知道QQ为何许玩意儿了,早关心别的事儿去了。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玩QQ的人可以很自豪地对我这位女同学宣布:我们不是一代人。如果碰巧这些QQ元老早恋早婚早育早产,还可以进一步对我女同学宣布:你跟我儿子是一代人。从使用QQ的历史时间上,同龄人甚至可以相差20年,你就知道中国人是多么杂乱无章步调不一。
      
      QQ玩过头特容易把自己玩拧巴,我见过好多人在QQ签名上强调要戒QQ,其实戒QQ就像戒酒,这种誓也没必要发,该用还得用,我就从来不发这种誓,拉黑任何人之前也不会在QQ签名上事先装逼通知,那都是玩QQ走火入魔人士干的。
      
      以后网络更加发达,兼容了电话,挤占了报纸,一切传统媒体靠边站,电报书信被淘汰,就剩包裹专递公司苟延残喘,贝尔发明的东西面临被吃掉的危机,因特网一家独大,既是媒体又是通讯工具,那时候MSN、QQ会更值钱,更像量多日子里的防侧漏卫生巾,须臾不可离身。以后人类除了擦屁股也不用纸张了,都改液晶屏幕,书和笔记本就此消失,报纸早进博物馆了,电话也不必了,即时通讯工具早能传声了,还可全球无线视频,音容笑貌环境背景脚本解说全套齐备。
      
      跟情人在床上零距离交流时老婆的QQ信息就别接了,一定要作好隐身工作。当然在全球范围无线上网之前一定要做好海底光缆维护工作,不要哪天不慎断掉一根引得整条中关村大街都哭爹喊娘。
  •     据说这是一部恐怖的小说,好吧,我承认看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有点恐怖,但是或许很多人觉得一点都不恐怖。我很不情愿的承认,我的胆子真不是普通的小。
      
      总觉得对于恐怖片来说,书没有电视或者电影来的好看。没有配乐和镜头幻化带来的恐惧,它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推理的小说而已。
      
      但是胆子小的如我的人,还是建议不要晚上看了~
  •     一个在新西兰的男生怎么会在临死前知道子山他们的事情呢,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告诉其他人的,要死了还会去打字?
      
      再说唐静死前应该动过电脑,鼠标上带血的手指印可以说明的,那么她做了什么的,到最后都没答案
  •     
       应该说是当年红极一时流传极广的作品,至少在我当年厮混的m-book上,是曝光率很高的一篇。除了《QQ怪谈》,还有例如《她死在QQ上》这一类辛辣的名字,当时好像是肥佬力向我推荐过,一来我不沾大热门,二来对恐怖小说不是很感兴趣,就此作罢。现在看来,倒也不觉得其恐怖成分有多少,估计这一次马达会说“可能看起来这更像一部侦探玄疑小说,只想说,我故意的。”好吧,总的来说我大概已经对他的性格有了点觉悟了。
       不是一个很长的故事(貌似被归为了中篇小说),1/4个下午解决了问题。没有那种意味深长的讽刺、无病呻吟的忧伤或是其他,读起来很轻松。涉及的小说类型很多,诸如前文提到的侦探类,校园类,“路边摊鬼故事”,打了一个同性恋的擦边球(果然打死都无关言情么...),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是----武侠!其中重要的线索便是通过这样一个专题联系在一起的,文中更有大段蛮有味道的武侠的描写。这些不同的类型和天南地北各种知识的运用,使故事看起来丰富可信,妙趣横生。就比如说,文中对“鬼”的解释就特别“科学”,“鬼就是人的精神,也算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聚合体”。
       幽默感从来就是马大生命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上一段才刚说完“很多人就在网上以自己和朋友为主角,写出一篇篇或动人或幽默的故事,自己就在故事其中,以此为乐。”下一段就真的出了个“马伯庸”来。打扮有点小邋遢,但是很有亲切感,呵呵(大概我就是喜欢这一类的吧,啊~杨~)。大概是聪明却又不欺人的那种(本身会比较哈纵云梯)。
       如果一定要挖掘深意的话,也不是一件难事。上纲上线的说,是超越了一般恐怖小说内容无营养、浅薄无意义的模式,开出了另一片天。首先,否定过度沉迷网络、沉迷聊天;接着,鼓励青少年多读书,广泛的阅读保证你在见鬼的时候也能清醒地找到解决办法;再者,揭露了社会上对同性恋者的不认同;最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去享受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
       在阅读的时候,我很享受其中的一些小小细节,仿佛是在跟马大玩这一场寻宝游戏,我找到的是我的,你想必也能找到你觉得熟悉有趣的细节。
       最后,摘出马大自己对本篇小说的介绍,和对剧情影响不大的情节,抛砖引玉。
      
      
      
      +
      
       (马说)这一篇就是曾经在网上以《她死在QQ上》和《午夜凶Q》等名字流传的鬼故事,不过它的本名是QQ怪谈……我承认这个名字缺乏激情。这一次的更新,我将其修订了一下,改正了几个BUG,使之至少能够自圆其说。
      
  •     高中生、上网聊天、大学学长、网吧、论坛、全是青春校园的元素。
      然而青春是单薄的、校园是狭隘的,这本书并不具有其他的惊悚文学那样放开的视野和绵长的时间跨越,因此也就没有反应社会生活的宽度和深度。没有那些沉重的对爱情的讴歌、人性的思索和时代的无奈-----
      窃以为本书的读者定位是还在读书的小女生。
      大家貌似可以从书中得到两点启示:
      如果有什么至亲好友在离奇事件中遭遇不测,那么,没有必要仅仅依靠警察叔叔,也可以DYI进行调查,并有查明真相的可能性;
      假如身边的某位网友或同学有什么与主流不太相容的嗜好或倾向,不要嘲笑挖苦,否则,后果可能很严重。
      总之,如果有大把的时间来消遣,或想要回顾一下单纯的校园生活,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     不过看完以后我不敢超过24点再用QQ了,都不怎么敢用QQ了。腾讯公司该有意见了吧
      昨天看完眼睛有点疼,闭不上眼的感觉,今天起来眼睛是肿的,难道说我也受了盅惑,哈哈,真不好说。
      
      不过作者很有想法。把网络与破案联系起来,有点看头。
  •   ……然后呢?
    我想知道这和着本书的联系在哪里……
  •   写得挺有意思啊
  •   到底想说啥?这东西发自己博客就好了
  •   你要符合逻辑的话,这本书最大的不符逻辑的就是世界上没有鬼的,干脆不要些书了
  •   很明显是在跟鬼在说话,她知道是谁来找她了,辩解,恳求……最后跟鬼的聊天记录自然也没有了
  •   本来就没说有鬼啊,鬼知识噱头
  •   一个在新西兰的男生怎么会在临死前知道子山他们的事情呢,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告诉其他人的,要死了还会去打字?
    ——————————————————————————
    没错。新西兰绝对是马伯庸的失误........逻辑出了点问题。
  •   我是奇怪,调查唐静案子的警察都瞎了么,那么简单的逻辑连主角一个学生都看的出来不是自杀,警察却看不出来,也太藐视警察智商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