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盖伊  页数:167  译者:刘森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实主义小说家真地是在“写实”吗?在历史学家看来,真相远非如此简单。狄更斯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与其说是个历史学家菇倒不如说是个宣传家,在他的《荒凉屋》一书中,英国司法以及整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被严重夸大了。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凭借其令人目眩神移的独特风格蠢施展了他对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报复。至于托马斯·曼,他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为读者勾勒出的几乎就是一幅讽刺漫画:一个正在式微的高傲中产阶级的文化。    本书融合了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家,剖解小说家、小说、历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无论是论题本身,还是写作方式奢都极其考验作者的知识素养和表述技巧。对彼得·盖伊而言,这一难题却正是他一展长技的绝好机会。    盖伊告诉我们,一个老练的、善于发现问题的读者,可以把历史知识和文学经验融为一体,让小说也成为发现过去真相的辅助媒介。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美国文化史家,德裔犹太人,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9年离开德国,1941年移民美国,后加入美籍。先后就读美国丹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9年执教哥伦比亚大学,1969一1993年在耶鲁大学任教。现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盖伊著作等身,论题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以倡导“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此外,他还致力于探讨弗洛伊德对德国文化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以“启蒙运动:一种解释"第一卷(1966年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期完成五卷本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1984一1998年版)。2004年,盖伊荣获美国历史学会(AHA)杰出学术贡献奖。

书籍目录

序曲 超越现实的原则第一章 愤怒的无政府主义者 狄更斯的《荒凉屋》第二章 患有恐惧症的解剖师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第三章 叛逆的贵族 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结 语 小说的真理参考文献致 谢

章节摘录

书摘一本写实主义的小说在内容上可以说包罗万象,且寓意也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小说将其人物置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头,好像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其文化和历史天地里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稳固地附着于他们所生存的世界之中,他们会有这样的成长过程:起先当他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像是他们所生存的社会之小型综合缩影,他们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长辈和师友——父母、兄弟姊妹、保姆以及仆人、老师、教士、学校同学——那里学得行为的准则、品味的标准和宗教信仰等等,因此,一个生长在意大利的小孩会讲意大利语或圣公会的小孩会依附圣公会的信仰,这必然会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小孩在经历了早年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后,他们便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兄弟姊妹、学校同学以及权威人物,有时会成功,但有时会失败,成功时获得奖赏,失败时则是惩罚,总之,他们必须学会生存之道。写实主义小说家们即是根据这些状况来塑造其小说中的人物,让他们尽量吻合生命中的一些基本道理。    小孩子在早年所习得的教训,不管是轻易学来或是经过一番顽抗而得来,总是会不断持续下去,这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此,在古希腊时代亦然,从柏拉图的时代以至19世纪初瑞士的教育改革者裴斯塔洛齐(Pestalozzi)的时代,情况都是一样的。早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曾经下过与此相同的定论,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甚至说过这样有名的话:小孩乃人类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1850年,福楼拜去近东旅行时,在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最初的印象总是无法磨灭,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过去往前生活,在我们一生的历程当中,总会时时感觉到保姆的存在。”总之,一个人成长之后,是永远脱离不了小时候家庭生活对他所造成的影响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家经常抱怨说:“中产阶级”的写实主义小说总是无法充分描绘出其人物所生存和活动的社会背景,他们当中一位重要的理论家普列汉诺夫(G.V.Plekhanov)认为,中产阶级小说的批评者应该把艺术的语言转译成社会的语言。但是我们不必去学习辩证唯物论即可认出我前面说过的,大与小之间不断而紧密的互相作用现象。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红字》(Scarzet Letter)一书中大肆发扬美国的清教徒精神,他并没有凭借任何的文学理论。陀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yesky)写《卡拉马佐夫兄弟们》(Brothers Karamazor)时,并未得助于任何有关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写出了俄狄浦斯情结。    我在本书中将阐明,想像的人物如何通过(或通不过)这个世界加诸他们身上的各种试炼,在最私密的领域里,在内心中——比如在《荒凉屋》里主角对早期受虐的反应,在《包法利夫人》里女主角对婚姻的觉醒,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一个商业家族家道衰落的过程。所有这些人物的反应都离不开文化上的因素,但他们对这些试炼的理解却都是相当个人的,他们企图试探其中之缘由,然后估量其所引发之结果。因此,我的做法不但可行,甚至还会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对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生而言,读小说时就像摆荡在大与小之间,然后探索其交互作用的道理。简而言之,小说就像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P10-1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狄更斯的脸庞……是一个经常在奋战的人的脸庞,他公开战斗,毫不畏惧;这同时也是一个豁达愤怒的人的脸庞,换句话说,这样的一张脸庞正是19世纪自由主义和知性的典范,而与腐朽颟顸的传统体制互不相容,我们今天继续在此抗争的,仍然还是类似这样的体制。                                    ——乔治·奥威尔论狄更斯(1939)    福楼拜终其一生不断反复强调,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现实世界展开报复,对他而言,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正是这种负面的心态。                      ——里奥沙(Mario Vargas Llosa)论福楼拜(1975)    对艺术家的感性而言,唯一可行的战斗方式就是将之诉诸于现象和经验,而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就是表达和描绘。这样的反应做法(套用心理学的激进论调来讲),可以说是艺术家对他个人经验所展开的美妙报复,报复行为越是激烈,他的感性就会显得越文雅。                                  ——托马斯·曼论托马斯·曼(1906)

编辑推荐

狄更斯《荒凉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三部优秀现实主义小说。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这些作家却不是真正地在写实。本书融合了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家,剖解小说家、小说、历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教你把历史知识和文学经验融为一体,让小说也成为发现过去真相的辅助媒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很想买这本书。
  •   但是适合高中生
  •   看看历史学家怎么读小说?换一个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从来没有阅读过类似的书,听一个高材生说自己喜欢,于是买来,果然不错
  •   没法对这本书进行定位,原先以为是解说一些小说创作时的历史大背景,结果却只是写了狄根斯,福楼拜等人的各种作品,有些类似大学时的论文,分析作家的个性,经历和在小说中的表现发泄。但如此来说,又没有必要起这样一个不明所以还误导人的标题了。
  •   读了以后,实在不知作者所云,写得比较凌散,主题亦不明确。不过作者写的弗洛伊德传,到着实不错!
  •     美国学者彼得·盖伊的著作《Savage Reprisals: Bleak House, Madame Bovary, Buddenbrooks》,不知为何翻译为《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而本人也属被书名所吸引,从网上订购了一本。看完之后才觉得书的内容与书名有些出入,虽然作者想尽力地从狄更斯、福楼拜及曼三人的小说中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形,且也给予了读者一个作品与作者的大致背景,但作者的着力点还是在对三部小说的剖析之上,用的仍是文学评论家的眼光,而非历史学家的判断。不过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小说家眼里的真实,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小说里的历史,是否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狄更斯、福楼拜与曼分属英、法、德三国,这是西欧的三个大国,基本可以代表西方文化,他们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历史基本上也构成了一部西欧历史。而这三位小说家皆可算作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而《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和《布登勃洛克一家》皆可算作家的代表作(《荒凉山庄》或许应加上之一?),同时这三部小说亦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力作。三部小说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而那个时代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作家们以他们的眼光,给后世的读者们提供了一幅当时的社会图景。  不过,这幅图景真的就是当时真实场景吗?这正是需要我们讨论的问题。   ... 书中所分析的这三位作家的描写肯定是真实的,作品中的人物亦是鲜活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无论是狄更斯,还是福楼拜,抑或是曼,他们笔下的人物真是栩栩如生,他们或颦或笑,总是带着鲜明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更是精心雕琢,拿着解剖刀,深入于人物的内心,细细地将她从外表到内心,展示给我们看。但这些人物就是真实的吗?盖伊在书中引用了毕肖普的一句话:他们将想像的蟾蜍放到真实的花园里头,即使这只蟾蜍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可惜的是,不管那只蟾蜍如何的栩栩如生,如何能跳能叫,但它毕竟不属于这个花园。这只蟾蜍带有太多作者的色彩,它是那个时代花园众多青蛙中的一只,却是最为独特的一只。它的真实是一种文学的真实,并非历史的真实。    盖伊的原书名直译应为“野蛮的报复”,其实这个名字更符合书的主旨。在书中,盖伊分析了三位作家的心理,并从作家生平中寻找症结所在。他认为,这三位作家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于社会的报复心理,也是这种心理的存在,让他们深刻地描摩着那个让他们痛恨的社会,从肌理上去解剖着这个社会,从而完成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狄更斯的小说中,对于当时英国的司法制度多有揭露,并予以毫不留情的火力凶猛地抨击。福楼拜则对当时虚伪而沉闷的资产阶级人士充满了痛恨,他借包法利夫人的悲剧,预言着这个阶级的毁灭。托马斯·曼既哀叹着德国贵族社会的没落,同时又对限制着他自由的社会满怀仇视。因此,他们在描写这个他们所亲历的这个社会时,就不可避免地带着他们的感情,甚至带着他们的偏见。斯汤达曾经将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而本书的作者认为此话不完整,后面应该还要加上一句,这个镜子是扭曲的。    因此,作者盖伊认为,小说中的真实是不能成为历史真实的,因为它经过了作者内心太多的折射,让事件本身发生了扭曲。当然从整体上,它反映了当时的世界与真实的历史,但细节上却无法深究。即使是标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家,亦是如此。其实,事情往往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作家们描写得越生动,描写得越真实,也许离现实越远,离历史越远。对于反映历史的小说来,可能更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人们对于真实历史的视线。盖伊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理查三世。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我们印象中的理查三世形象,却并非来自历史资料之中,而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而莎剧中的理查三世这个驼背,就与历史的真实人物大相径庭了。在中国,不也是如此吗?三国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一段中国史了。我们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缘故。而《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却深深地影响着国人对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判断。    有人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侍女。其实,历史本身是无法粉饰或者歪曲的,历史一旦发生,就无法逆转。厘清历史,靠的是证据,需要的也是史料。人们要粉饰历史,很少通过伪造史料或者物证的方法去达成,更多的是以文学的形式,重新塑造一段历史,重新打扮或者歪曲着历史人物,这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文学的东西,更易于打动大众的心,更易于让大众所接受。那些动人的所谓历史故事,往往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将一种错误的历史知识灌输于大众之中,并让他们深切地相信,历史本来就是如此。这样就有两套历史在运行着,一套是真实的有着史料支持的枯燥的历史,另一套则是存于民间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渐渐地真实的历史虽有历史学家在坚持着,但另外那套虚构的历史却已深入人心,赢得了大众。这么些年来,我们不是已经接收了不少这样虚构的历史了吗?当真实的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时,我们还先是震惊,后是抗拒,仍然坚持着那套虚构的东西。当然,这是题外话。    盖伊的这本《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的阅读经验,于我而言是既往有着较大的区别。阅读此书过程中,我先是觉得有上当之感,是一本并非我所想要之书。然后又感觉此书挖掘得并不深,相反倒像三部小说的文学评论集。当全书看完之时,才渐觉有些味道。然后在写此篇读书杂感之时,又不时地重新翻阅书的有关段落,才觉盖伊很多的论述其实很精彩。我以前对此问题未有过深入的思考,想当然地认为小说等文学作品自然可以作为历史的史料,除了幻想类的作品之外,无论如何现实描写类的作品总是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至少当时的情景可以窥之一二。现在我却改变了想法,这类的作品相当的可疑,可能会改变我们对于历史的看法。    那只放入真实花园里的想像蟾蜍,也许正在历史的花园里叫得欢呢。然而无论如何,那不是它应该蹦跳的地方。 更多书评见本人博客:[...]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还是蛮值得读的,就是书送来的时候,看上去略有一点点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身封面色调的问题……不过不是很影响啦
  •   作者受到精神分析的影响,试图在社会、作者的深层心理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并对三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   小说即使是现实主义的,仍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天渊之别。这种“现实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这种区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区别,本书会告诉我们很多我们想知道的东西。
  •   没有软胶包着书 不过还是很好 没有脏掉
  •   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写来写去不知所云。顶多能算是读后感或者导读之类的东西,跟“小说课”没啥关系啊。没什么参考价值。
  •   我一直觉得判断一本书是否被成功翻译的标准就是读下来没有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本书的翻译无疑做到了。从著作本身来讲,偏向文学并夹杂精神分析的写作方法让它读起来非常可亲,并不高高在上端着理论的架子,让人难以理解。从文学家和文学著作的角度如何解读历史,无疑是个有趣又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严格来说彼得盖伊并不属于新文化史家,但从他的尝试中可以看到文化史的前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