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文化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双秋  页数:415  

前言

我国现处于解放五十多年来最好的时期,神州大地,一派生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安康。全国人民沿着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地建设和谐社会。伟哉中华!盛哉中国!美哉和谐!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民政为党分忧,为民解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民政的职责更加重要,民政的任务更加繁重,民政的作用更加突出,是治国安邦、稳定社会的基石。当前民政正认真贯彻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积极完成民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深入发展,促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民主政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民政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民政真正成为为民之政,爱民之政,利民之政。民政事业的大力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三支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民政干部职工队伍,一支是“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一支“爱众亲仁”的宏大的志愿者队伍。而民政队伍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民政教育、在职干部培训和提高民政理论研究水平。众所周知,民政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这三项的发展都需要一套工作门类齐全、内容新颖、适用、够用的民政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民政理论和教育界知名学者金双秋教授总策划,资深专家王辅贤、孟令君、李少虹、周良才、王晓玫等教授领衔主编,全国九所民政院校合作编写的2l世纪全国高校民政类规划教材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该丛书规模之大、速效之高、编写之顺利是与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刘晓院长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这套丛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新”。丛书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第十二次民政会议内容为依据,反映了民政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改革成果,探索了民政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全”。丛书第一期计划出版15本书,第二期计划出版7本书。这22本书不仅覆盖了所有的传统民政工作门类,而且还覆盖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民政工作项目,如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低保工作等。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历史分期的写法,共编17章,在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政工作时,都以介绍历史概貌开始,以评介这一时期的主要民政思想结束。本书的特点是以现代民政的内容为主线,而又不囿于现代民政的范围,把民政工作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上来考察,更加清晰完美地突出了各个时期的民政特色。    本书主要供高校民政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民政干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参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前、中期的民政文化现象  第一节 历史概况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  第三节 殡葬习俗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  第五节 氏族社会结构及氏族的生活生产区域  第六节 有关原始社会战天斗地的传说    一、有关治水方面的传说    二、有关抗旱方面的传说第二章 原始社会后期的民政文化现象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观念、私有财产的出现  第二节 司徒与教化  第三节 具有地缘关系因素的“行政区划”  第四节 救灾及有关的传说  第五节 婚姻和殡葬习俗第三章 夏朝商朝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历史概况  第二节 夏商涉及民政职官及职掌内容的揣测  第三节 “地区部落”式的行政区划  第四节 迁徙及婚姻殡葬习俗    一、迁徙    二、婚姻习俗    三、殡葬习俗第四章 西周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一节 历史概况  第二节 施民于教化  第三节 交错型行政区划及基层政权管理  第四节 救灾与救济  第五节 处置夏商旧遗民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    一、婚姻形式    二、媒聘制    三、婚姻的方式和性质    四、国家管理婚姻的机构——“媒氏”    五、严格的外婚制  第七节 民政机构和职官    一、“天地各半”等级地位显赫的民政机构    二、中央民政机构的主要职掌范围    三、民政机构管理的特点  第八节  民政理论及思想    一、民政思想的类型    二、民政思想的特点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历史概况  第二节 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管理和户籍管理    一、行政区划    二、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    三、户籍管理  第三节 救灾    一、灾荒概述    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态度    三、救灾的活动  第四节 救济和优抚    一、救济    二、兵役法和优抚制度  第五节 婚姻及其管理    一、夫权制的婚姻    二、婚姻形式和婚姻管理  第六节 殡葬习俗    一、西周的“丧礼”    二、春秋的丧葬习俗变化  第七节 民政理论和思想    一、民为主体的思想主张    二、孔子的民政思想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第七章 秦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第八章 汉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政文化(公元220年—公元589年)第十章 隋朝唐朝的民政文化(公元581年公元907年)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的民政文化(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第十二章 元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第十三章 明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第十四章 清朝前、中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644年—1840年)第十五章 清朝后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840年—公元1911年)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第十七章 红色政权下的新民政文化(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民政并非是有民便有之,它也如同国家一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原始社会不存在国家,并不等于没有民政现象。在远古的原始社会里,我们可以追寻到中国民政的渊源。由于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崩溃过渡到奴隶社会时期的最后三个君主,这时期有关民政方面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以前不同的一些质的变化,因此本书把它们列为下一章论述。人类有阶级的社会历史只有四千多年,而人类无阶级的历史却有几百万年。19世纪初美国民族学家和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把这漫长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划分为两大时代:即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蒙昧时代大约有300万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抗野兽的能力很差,只能群居生活,多则五六十人,少则四五十人,住在树上,靠吃水果度日。那时候往往人多果少,饥饿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中国传说的有巢氏阶段。第二阶段即中级阶段,火的使用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加上能使用简单的石器,于是增强了抵抗野兽的能力。人们开始从树上走到地面,从吃水果到捕鱼猎兽来补充体力。这就是中国传说的燧人氏阶段,从而人类进入了以女性计算氏族的母系氏族社会。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弓箭是这个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加上人们已会制作更为锋利的石器,因而抵抗和猎取野兽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活较以前有了一定的保证,从而开始由游动生活转向定居生活。

后记

民政自古无史。笔者自1935年涉足于民政教育,就开始研究中国民政文化史,至今二十余年。从古人的二十五史到今人的通史,从考古的拓片到少有人问津的野史,笔者上下求索,苦心耕耘,今天得以成书,自感欣慰。在这里,笔者首先要感谢黑龙江省民政干校老校长石磊先生,他是笔者民政史入门的启蒙老师。没有他的引路,笔者可能会在黑暗中多摸索几年。其次,要感谢北京民政干部管理学院的孟昭华和王明寰两位先生,他们撰写的《中国民政史稿》不仅为笔者的《中国民政文化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启发了笔者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最后,要感谢那些曾经一道刻苦钻研民政史的同仁和朋友。在1988年,笔者联系全国8所民政学校的民政专业老师,一同编写我国第一部采用编年体的中国民政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笔者担任主编并撰写其中的八章(全书共有17章节),其他章节参与撰写的是杨凯、李少虹、李红、孙树仁、姜琼、饶学锋、刘秋阳、郭苹、韩德敏、漆根顺、王令策、李铁民、胡旭昌、杨根来、赵玉海、邓兆泉等16位老师。笔者的《中国民政文化史》吸取和借鉴了他们的成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笔者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吴坤娟编辑,为保证这本书的质量,查证古籍引文,纠正谬误,孜孜不倦,认真负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编辑推荐

《中国民政文化史》主要供高校民政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民政干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参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政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个民政文化史不错,虽然内容啰嗦了点儿,但了解民政文化方面的知识而言,还是很有用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