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智慧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  页数:248  译者:刘娟娟,张怡,孙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部分探讨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着重思考当今文化交锋的各种重要问题,以及各方为了获益或自我保护而采取的策略;并集中探讨跨文化方面的重要关键词,如文化、跨文化、相对主义、普世主义等。     第二部分从他者视角考察文化,对应于在异种文化中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凸显相关的理解和误解之处;例如在社会宗教与历史基础原则方面,对自然、时间、工作、金钱、平等观、等级制、知识等的态度。    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对话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如语言、词语的工具化与阐释、笔头与口头的状态等。

作者简介

米歇尔·苏盖,法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现任巴黎治理与研究学院院长。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法国巴黎行政学院,先是在埃塞俄比亚山区从事培训工作,接着在法国科技交流研究小组研究第三世界的科技发展状况,随后出任联合国巴西办事处国际官员,1990一20H06年主管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出版工作,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及实践绎验。

书籍目录

引言  跨文化意识第一部分  统一性、多样性、全球化:跨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章  从文化到跨文化,世纪转折之必然    第一节  文化:说什么      第二节  文化:做什么      第三节  永恒变化的各种文化    第四节  从文化到跨文化    第五节  面对多样性时态度的多样性  第二章  文化与全球化:解“统一性/多样性”方程式的策略    第一节  统一型策略    第二节  保护型策略    第三节  另一种策略    第四节  对话型策略    第五节  管理多元文化的国家策略第二部分  考察他者的文化:认识不同的参照系  第三章  与历史、宗教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组合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性:互相无视、互相补充或是互相争斗的世界?      第二节  传统中集体的力量:“我”与“我们”      第三节  历史资本的问题与跨文化关系中的“历史债务”    第四节  宗教与灵修的影响  第四章  与自然的关系:宇宙进化论、世界观和面对环境的态度    第一节  宇宙进化论、世界观与不同的态度:控制vs共生    第二节  面对环境问题的威胁,关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概念  第五章  与时间的关系    第一节  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节  线性时间、周期性时间    第三节  时间使用方式:时间补贴方式与时间协调问题的差异  第六章  与工作、金钱的关系    第一节  与行动、行动结果、观念进展和成功的关系    第二节  与工作中不确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  与金钱、财富、贫穷的关系  第七章  与平等及等级制度的关系——人际关系、权力与知识的问题    第一节  关于平等概念    第二节  关于权威和等级    第三节  工作、私生活和个人“气泡”    第四节  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第五节  感恩问题:向谁汇报?      第六节  与荣誉及威望的关系    第七节  知识的平等与不平等:权力的跨文化赌注第三部分  词语的玄机,语言的问题  第八章  词汇和语言的玄机:言与不言,理解与误解    第一节  词语和表现:可译与不可译    第二节  语言,在词汇之上:语言的建筑学,思想的建筑学?    第三节  可以在他者的语言中思考吗?应该说他者的话语吗?    第四节  语境与言语    第五节  只是说话时说话吗?非语言交流    第六节  在不同文化中文字与口语价值相同吗?    第九章  跨文化语境下国际政治话语中的三个术语:“民主”、“公民社会”和“公民性”    第一节  民主:在翻译时被假定为普世的概念,或是为了方便而保持模糊    第二节  不同文化中“公民社会”的概念:介于不理解与工具化之间    第三节  现代公民的神话结论  做人、做事  接触另一种文化时的50个问题参考书目点评与资料库参考书目点评  第一节  关于文化、跨文化的普通概念与数据  第二节  从事跨文化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跨国职业  第三节  按地理位置区分资料库与杂志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文化到跨文化,世纪转折之必然  20世纪中叶,两位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总结并发表了他们所找到的“文化”一词的所有定义,至少有164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那之后,这一数字又增加了多少!  由于我们在论述跨文化问题之前不能不提及“文化”一词,而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定义,所以我们将会先来简略地回顾一下几个主要派别,看一下“关于文化人们是怎么说的”,然后再探讨“关于文化人们是怎么做的”——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节 文化:说什么  在现有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有上百个都与“遗产、家产、智力”概念相关,比如,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积累了大量文化遗产,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各自的身份定位。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欧洲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教养”,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告诉我们,有教养的人拥有一种特权、一种文化,这一文化不是别的,正是思想的训练与提炼(the training and refinement ofmind)。  在其他定义中,“文化”被用来指代一些“后天获得的习惯”,因此,这种定位有些类似于“文明”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权威性:“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他者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理性客观公正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直抒己见作者把客观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了解跨文化的存在、意义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接受并融入其中看清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中的矛盾与融合
  •   法国人为我这个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尤其因为法国与非洲的关系,其中有许多非洲的文化现象给我启发。 同时翻译得也是不错。值得推荐。
  •   我带着这本书上路,停留在某个咖啡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去旅行不是要看风景,而是去拥有别人看世界的眼睛.带着这样的体悟为我们分解对比文化的作者,不会你失望.
  •   作者以其独特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不同文化的特点
  •   内用稍微有点深,但是仔细阅读,还是受益匪浅的!
  •   经典的好书,无须多言~
  •   本书似乎对那些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即援外人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于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们的启迪也不可忽视。我正试图从中学到点什么。
  •   中国人很需要定位自我,通过发现我们与他人文化思维的差异才可以需找出什么是我们。但这种差异决不是“好”或“坏”,“先进”或“落后”的结论。
    引发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处境。
  •   这好像不是作者完整的表达,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观点而已。好像不搞研究的不看也没什么哈!
  •     大自然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用两倍于说话的时间去聆听。——希腊谚语
      
      先简要谈谈书的框架,作者根据其经历,用三个部分分别说了些现实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理解,最后落回到技术层面:
      Part1:探讨“跨文化必要性”的问题,着重思考当今文化交锋的重要问题,以及各方为了获益或是自我保护而采取的策略;这是表象。
      Part2:“从他者视角考察文化”,突显在异种文化中工作交流时遇到的相关理解与误解之处,侧重于探讨”同一事实何以产生不同认知“;触及根源。
      Part3:对于跨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的重新理解,比如言词的工具化与阐释、笔口的使用状态等;不该被忽视的传播渠道。
      
      本书的主题无疑是”跨文化“,但”文化“本身的涵义还在众说纷纭: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写道,”有教养的人拥有一种特权、一种文化,这一文化不是别的,正是思想的训练与提炼“;法国政治家赫利奥特曾说,”文化就是当我们把一切都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普鲁斯特在一世纪前写下“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纪德也在《地粮》中坚持认为,“关键在于目光,而非所见之物”。可见,文化是人的体验,是生活方式,是思想模式,更是一种行为模式。
      曾在埃塞俄比亚和科特迪瓦的四年职业旅程让作者明白:
      “他人的时间从来都不是我的时间”,也让我懂得要以谦卑的心态询问,友好而尊重,常怀感恩之心;
      “他人的逻辑,他人对自然、命运、金钱、人际关系的看法,永远不是我的看法”,告诫自己切勿成为别人的”地狱“,时刻记忆被强加而丧失主动性的痛感。其实,只有承认相异性,以他人为镜才能找到自我,而只有成为自我才能交谈,协商,解决矛盾。萨特在《禁闭》中借人物之口说“地狱即他人”,其真正可惧之处在于其拒绝承认别人是别样的,他万万不能接受的,就是别人将他吞噬,纳入自己的范畴,将节奏与做法强加,使他再无能动性可言。
      ”有些知识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或是从实践与观察中学到的,在任何书本或是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所以要敬畏现实的经验,特别是全身投入于其中得到的真知,往往格外有新意和启发;
      ”差异,只要是可辨别的,都不会妨碍对话:不仅可以对话,还能带来有益的结果。——外派人员当然要传授雇佣机构所要求的技术与方法,但是最重要的却可能在于正确利用他的差异和他的外国人身份,激起与当地人的思维逻辑和世界观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差异所在,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看似在说一事,而实际却在“鸡同鸭讲”。
      
      如果是专业研究,本书的确过于单薄了,虽然细细品来,给自己的启发,实在而中肯;但若并非专从于此主题,而又想有一个开放的理解和对话,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特别是对那些想要从精神上了解、融于异地的人们。
      自己特意在本书的标签中强调了“职业身份”,不仅是想给这本书的“单薄”一个理由,也是想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身在他乡,做着一份与文化研究完全无关的工作,却因时刻强调自己的学者身份,而长久的读书、思考。一言以蔽之,自己目前的生活形态。
      这本书是我在离开母校的时候买下的,却在离开异地职场时读完。在这细慢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知它在稳定意志方面给了我多大的支持,但至少馈赠于我多一份割舍的勇气。
      当我身处异地、面对异思,平静的思考这样的生活和人文带给我的将是什么,继而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时,进行了这样一次感同身受的对话,是多么的让人深受鼓舞、心情温暖。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我深信异地能充实我们,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自己身上挖掘过去被我们自己忽略的东西。而当我们看着他者的时候,我们会“违背自己”,我们的内心总是被种种文化矛盾与社会的多样性意向穿透、撕裂,我们比自己想象得要更为复杂。
      但是,我更深信,只有在刀刃上抉择过,那些曾经或者反复从口中说出的话,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的元素。
      生活的道路渐渐使我们的根基更为繁盛,也使我们不能单从来源出发,或者就事论事地思考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