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丙中,袁瑞军  页数:475  
Tag标签:无  

前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是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编的一部反映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基本状况的学术著作。它包含了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的问题:既包括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又包括公民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既包括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全景式的描述,又包括对公民社会发展中不同层面上各种问题的具体分析;既包括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背景分析,又包括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质与作用的分析;既包括国家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的分析,又包括公民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析。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08年《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书中具体收录了:政府转型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对社团全景图的定量描述、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关系策略与合作机制建构、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等内容。

书籍目录

导论 迈进公民社会专论 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第一编  公民社会发展的环境  第一章  政府转型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二章  明渠与暗道——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  第三章  事业单位的主导性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制约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第二编  公民社会发展:综合概况  第六章  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对社团全景图的定量描述  第七章  中国公民社会指数报告  第八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演变第三编  公民社会发展:门类报告  第九章  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关系策略与合作机制建构  第十章  中国环境保护领域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第十一章  民非的现状、特质与作用  第十二章  行业协会研究综论:经验与课题  第十三章  公民社会在草根社区中崛起  第十四章  中国农村民闻组织的定义、分类和发展  第十五章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问题及其走向  第十六章  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  第十七章  INGO在中国第四编  公民社会发展:案例报告  第十八章  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  第十九章  官办社团的“转型”实践:中国扶贫基金会案例  第二十章  中国社会事业家的崛起与民间组织的发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实际上,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过度商业化问题,不仅在医疗领域中存在,而且在教育、社会服务、文化等领域中同样存在,而各级公立教育机构收费居高不下的问题在2005年成为公众诟病的焦点。昂贵的医疗、教育还有住房甚至被民众列为“新三座大山”。面对事业单位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非营利组织视为改革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一种替代性选择。①通过引入“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来改革事业单位的努力在医疗领域最为突出。  2000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新的医疗改革措施,即将城镇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同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并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来决定。非营利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服务提供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②  根据这项新的政策,现有医疗机构必须重新确定其组织性质,确定的原则为“自愿选择与政府核定相结合”,具体办法如下:  ·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代表地区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由举办的政府加以核定,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  ·原来由政府举办的、但现在政府决定不加以核定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选择注册为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机构;  ·由企业和事业单位兴办的、主要为本单位成员服务的,可定位非营利机构;对外开放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选择其组织性质;  ·由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兴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选择其组织性质。  ·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乍看起来,有关城镇医疗机构改革分类管理的新政策,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法人化和民营化开辟了制度空间。新政策明确提出,在实施医疗机构的分类过程中,鼓励新型管理机制的形成,如建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等,是医疗机构成为真正自主管理的法人实体。而相当一部分原来由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办的医疗机构,也可以走向民营化,转型成为民办的非营利组织。现有的制度框架似乎为医疗机构对组织模式的各种选择开辟了空间。

编辑推荐

  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深刻了解转型。公民社会中这个无组织部分对公民社会的意义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对于公民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这个领域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但对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全能主义国家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第一章是政府转型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因为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的每一重要变化均可在政府自身变化上找到原因,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是如此,所以该文从政府转型的角度,考察民间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原因,以达到加深公民社会研究的目的。(中国经历了两次政府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型到经济建设型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型,与之对应的是经济重心主导下的严格管理、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培育与管理。作为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当然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企业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社会组织要么不存在,要么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企业而大受政府限制;随着政府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社会组织便大量产生并发挥作用)。第二章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非营利组织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而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因而从私法角度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语境,非营利法人包括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和基金会法人。作者在文章中将“非营利法人”与“非营利组织”视为等同。文章通过对中国现行的非营利法人制度框架、社团准入、民办非制度缺陷、基金会立法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指出非营利法人基本法律缺位、法律制度缺乏整体架构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和公民社会建设。(中国现行的非营利法人制度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宪法层面的结社自由、民法的法人制度以及特别法(如工会法、注会法、消保法)的非营利法人具体形态的规定。)第三章是事业单位的主导性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制约。作者认为,在中国,民办非营利组织顺利发展,才能促进公民社会形成。而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民营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和事业单位的民营化两个条件的支撑。但是,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支配性,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对民办非营利组织的排挤效应,压缩了其成长的空间;同时,事业单位也没有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如医院看病贵、教育上学贵)。因此,作者才将事业单位的主导性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理论研究。本文质疑将“非营利组织”概念引入事业单位改革的效果,提出用能促型国家的理念来启发、引导事业单位改革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观点。(他从Yang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三种关系即补缺型、互补型和对手型三种关系入手,认为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民间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如何实现从补缺型向互补型转型的问题。)第四章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变迁对国家/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而国家/社会关系包含着公民社会。因此分析社会结构变迁对深入理解NGO的发展趋势有重要帮助。作者认为,当前社会结构分层已经定型化。社会精英也经历了从联盟、寡头统治到赢者通吃的状态。这种社会结构层面的变迁,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使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由于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社会形成了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这种力量的失衡导致群体间的财富掠夺,加深了两者的裂痕。强势的利益主体发育比较好,由它所支持、形成的NGO可以轻易获得强大的资源保障,而相对弱势的利益主体则由于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本身的各种原因,而导致其“市民社会”发育不好。如果按照以NGO组织发展为标志来衡量公民社会发展程度的话,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引发,如作者所发出的疑问:谁的市民社会?第五章是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作者对当前研究遵循的“社会组织(发展)——自主地位(确立)——公民社会(形成)”的范式表示怀疑,因为使用这种范式来衡量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国的实际观察结果有所冲突。这种挑战表明这种研究范式难以达到满意地处理公民社会论题。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即社会言论中的正当性理据。所谓正当性理据是指社会成员对某种行为、态度以及行动进行正当化(或非正当化)时所采用的逻辑。作者通过分析三个刑事案件及其当时的社会言论,梳理出各自的正当性理据。从这些正当性理据变迁的过程中,发现公民性正在微弱地逐渐成长。这种公民性是发生各种公共关系、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来源,对于公民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部分是公民社会发展的综合概况。第六章是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在本文里,作者根据国家和社团关系,将我国社团划分为四大类:人民团体、准政府社团、注册社团和草根社团。作者得出结论,我国至少存在813万社团,并且这种社团版图已经多元化了。第七章是中国公民社会指数报告。作者使用全球公民参与联盟开发的“公民社会指数”,从结构、环境、价值和影响四个维度显示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得出中国公民社会的主要弱势表现在公民参与不足和社会组织发育水平低两个特征;主要优势存在于价值和影响两个维度。因此,增进公民参与、建设公民社会内外部纽带、完善法律政治环境是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关键。、第八章是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演变。本文首先梳理治理结构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大部分主要是根据门类介绍公民社会发展的概况。第九 章是徐老师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关系策略与合、作机制。为有效发挥环保作用,民间环保组织需要与政府、公众和媒体等各种力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采取相应的策略,形成相应的合作机制。西方环保组织开展的策略主要包括出版与研究、请愿、媒体披露、直接行动、抵制和示威、游说与诉讼等。由于中国本土的特殊性,中西方环保组织所采用的策略,有相同的但也存有差异。徐老师总结出,环保组织对政府的策略是在倡导中渐进。对于公众,则是宣教、实践和同部分专家学者开展论战。对于媒体则是传递信息,同时借助媒体实现监督。这些策略和合作机制,有助于环保组织实现环保的目的。第十章是中国环保领域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分析。本文从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入手,以环保这一迅速扩大的公共空间为背景,从实证角度分析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存在方式、发展趋势、主要功能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的政策建议。作者提出构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环保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思路,具体设想了一个公众参与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并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表示了警惕。
  •   北大的《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和清华的《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都是了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情况的非常重要的资料,清华和北大尽管对于中国处于公民社会发展阶段的看法有不同,但是基本观点并无大的差别。公民社会发展需要得到政府支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国现行制度究竟是否能够支持公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缺乏理论依据,需要实践来证明。
  •   为了这本书等了好几天,内容很丰富,对写论文很有帮助
  •   权威性、综合性、前沿性,值得一读啊!推荐给想了解NGO的朋友们!
  •   书挺好,可惜是08年的自己大意了,
  •   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值得一读。
  •   书是好书,网银过账也很快,订单处理速度还行,可能因为大过年的,邮寄也比平时多了一至两日,但是可以理解。总体来说,服务挺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