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学典,陈峰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百年来中国史学中以史撰为传统的“新史学”和以史考为传统的“新汉学”的斗争和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学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考量评估。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8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一  早期阶段:“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交替(1900—1929) 1.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学”的发轫 2.胡适、顾颉刚的“新汉学”对“新史学”的腰斩 3.“新汉学”的正统化:史语所的设立二  中期阶段:唯物史观派的主流化(1929—1989) 1.“新史学”的重生:唯物史观派的亮相 2.“新汉学”的下滑与分化 3.唯物史观派跃居主流及其意识形态化 4.未曾中断的史考传统三 最后十年:从“新汉学”复兴到“新史学”归来(1989—2000 1.“国学热”席卷而至 2.执两用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3.“新史学”归来:社会史研究的繁荣结语

章节摘录

一 早期阶段:“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交替(1900—1929) 1.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学”的发轫20世纪中国史学由“新史学”思潮开篇。“新史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也有独立的内涵特征。梁启超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l902年的《新史学》等文拉开了清季“史界革命”或“新史学”运动的序幕。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人,激烈批判传统史学,同时提出一套新史学的设想和方案。他们受日本文明史学的启发,不但从理论上重新规定了历史学的性质、目的、范围和对象,而且进行了编撰新史的初步尝试,推出了一批“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教科书”性质的作品。其中,1904—1906年出版的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最为著名的一部。1903—1904年东新社出版的曾鲲化的《中国历史》同样风行一时,1905-1906年刘师培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也有不小的影响。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王学典和他的学生陈峰可以说是当代史学理论方面的实力派学者,山东大学做学问扎实也是出名的。这本书以新史学和新汉学的斗争为主线。对学术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   反思历史,才能正确前进。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创造了辉煌,也多灾多难。本书是好书。
  •   也还行,不值得细读。
  •   书很好服务也好
  •   写的很好,但有些简略了。
  •   非常不错,值得购买。书很好,大家之作
  •   可以退吗呼呼&……帮朋友买的&……结果名字错了&*
  •   脉络清晰高屋建瓴
  •   很好的一本书,不过篇幅稍显单薄,而且比起08年北大出版的《史学引论》,有点粗浅。
  •   这本书总体不错,只是没想到作者有两人。
  •   定价奇高,唯内容尚可。
  •   买来作为参考,还可以
  •     大家可以参阅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摘要】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派分,与道统论渊源甚深。晚近学人尤好以学派讲学术,并且奠定了学术史叙述的基本框架。而判定流派的标准,包括宗师、学说、方法、师承与传人的谱系化、流变以及地缘关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认。循此探寻学术发展变化的渊源脉络,容易倒述历史。深入门户,超越学派,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和趋向。
      
      
      王的主要观点见王学典《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
      【摘要】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桑与王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学路径和历史表述,可以相互参照,各取其长。
      
      
  •   感谢提醒
  •   哈哈,共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