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韦正  页数:4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正文注释采用页下注,而且同一注释采用重复出注的方式,以便于读者。为制图的方便、简明,图说、表格中的资料出处采用略写。
  二、插图来源通过注释等方式可以直接查找者,不再注明出处,以节省文字,否则附注于括号中。
  三、为便于浏览,部分插图也采用了重复出图的方式。
  四、收集和采用材料以2008年6月之前为限,但限于所见,仍有少数材料在相关章节撰成后才发现已经公布,因而无暇再做调整,特此说明并向读者致歉。

作者简介

  韦正,男,1968年1月生,扛苏淮安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课程有《中国考古学(下)》、《魏晋南北朝考古专题》等。先后主持重庆巫山、江苏徐州、河北赞皇、河南渐川等地汉魏晋南北朝遗址墓葬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发表《鲜卑墓葬研究》等论文20余篇。
  主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与其他学者共同主持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

书籍目录

引言 六朝墓葬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分布和分区
 第一节 分布状况
 第二节 分区
第二章 分 期
 第一节 长江下游地区的分期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期
 第三节 赣中南、闽西北地区的分期
 第四节 福建沿海地区的分期
 第五节 两广地区的分期
 第六节 西南地区的分期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墓葬形制研究
 第一节 东吴西晋墓葬形制演化中心的转换
 第二节 砖柱墓的流布与变异
 第三节 四隅券进式墓顶问题
第四章 随葬品研究
 第一节 陶器
 第二节 瓷器
 第三节 俑
 第四节 漆器
 第五节 金属器
 附 花纹砖与画像砖
第五章 墓葬制度研究
 第一节 东吴墓葬的等级因素
 第二节 东晋墓葬制度简析
 第三节 南朝陵寝制度的渊源
第六章 文化交流研究
 第一节 与北方地区的交流
 第二节 与朝鲜半岛的交流
附 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古武昌地区能够向马鞍山地区输出本地的丧葬文化因素,绝对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因为其具有固定的丧葬文化特征和输出上的优势地位。这里已经发现的东吴墓葬约有二百余座,大中型墓的形制有多室墓、前室带耳室墓、吕字形墓以及横前堂双后室墓和双室并列墓等①。多室墓、横前堂双后室墓和双室并列墓为东汉遗制,不具备独立分析的意义。吕字形墓公布材料的有鄂钢西山铁矿M105和郭家垴16号墓②,是古武昌地区比较重要的一种墓葬形制。前室带耳室的前后室墓,前后室墓顶均作券顶,为古武昌地区新出的类型,已见于报道的有四例之多,它们是今武场任家湾黄武六年道士郑丑墓、武昌莲溪寺永安五年校尉彭卢墓、今鄂城孙将军墓和上述将军孙邻墓。四座墓葬的主人中,三位为高级将领,一位为道士,这位道士肯定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四座墓中最早和最晚的相差35年,这种类型的墓葬当为东吴武昌中高级贵族的首选形制,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古武昌地区墓葬形制方面有别于他处的固有的丧葬文化特征。古武昌东吴墓葬的随葬品也有比较稳定的种类构成,大约以赤乌前后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④。前一阶段有东汉遗风,以陶器为主,器物的总体形态较为高瘦,主要器类有直口长腹多系罐、扁腹四系罐、釜形罐。后一阶段主要为新出器形类,以瓷器为主,总体形态较为矮胖,代表器类有四系罐、盘口壶、洗、香薰、俑、镇墓兽、坞堡模型等(图二十二)。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两方面看,古武昌地区的东吴墓葬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考虑到古武昌在东吴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可以将这里视为东吴墓葬的一个中心区域。今马鞍山地区宋山、佳山墓中的古武昌因素,正是后者借助政治优势向外扩散的结果。那种内壁带砖柱的长方形双室墓,本习见于今江西地区,大概东吴时期受古武昌因素裹胁,一同下江而人马鞍山地区。

编辑推荐

《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没事看看,就当是学习了,书的质量很好。
  •   书的包装和纸质很好,内容更好
  •   六朝历史和考古研究的必读佳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