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刊(第31卷)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陈兴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陈兴良 编  页数:602  

内容概要

  《刑事法评论(第31卷)(2012)》在“域外视野”、“域外传译”、“刑法学人”、“共犯研究”、“监狱研究”、“专题研究”六个板块,共收入24篇论文,大多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所作,其清新的文笔、前卫的观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为《刑事法评论(第31卷)(2012)》增添了一股蓬勃的朝气。

书籍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域外视野 德国刑法学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蔡桂生 一、诉讼法上的构成要件论 二、前古典的构成要件论 三、古典的构成要件论 四、新古典的构成要件论 五、目的论的构成要件论 六、新古典与目的论相结合的构成要件论 七、机能论的构成要件论 八、小结 德日刑法上的监督、管理责任/吕英杰 引言 一、日本的监督、管理责任 二、德国的监督、管理责任 三、比较与结论 美国法人审前转处协议制度的演进及其启示/叶良芳 引言 一、相关概念及比较 二、法人审前转处协议制度的适用状况 三、挑战与回应:法人审前转处协议制度的最新发展 四、无需定罪的惩罚:法人审前转处协议制度评析 五、借鉴与启示 18世纪英国刑事私诉剖析——兼谈英国刑事起诉史的重新书写/杨松涛 一、检察制度史框架中的18世纪英国刑事私诉 二、18世纪英国刑事起诉中的被害人 三、以被害人为中心重新书写英国刑事诉讼史 域外传译 辩诉交易和刑事审判的消失——来自英美和德国法律史的教训/[美]约翰朗拜因文 江溯译 一、美国与德国的鲜明对比 二、危险 三、历史 四、德国人为什么转向交易司法? 荷兰恢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 何显兵译王平校 上篇:恢复性司法制度化与刑事司法改革 一、制度化 二、关于制度化的思考 三、非正式的恢复性实践 四、刑事司法中的恢复性实践 五、将恢复性司法制度化? 六、改革刑事司法体制? 七、从恢复性实践到恢复性司法 下篇:恢复性司法与刑事法律的重构 一、导言 二、刑事司法、恢复性司法与和解 三、惩罚、制裁与规范秩序 四、对法律进行重新安排 五、重构刑事法律 六、小结 刑法学人 山色不言语——王作富教授学术印象/陈兴良 二 三 共犯研究 两种犯罪参与论之比较分析与反思/赵希 一、对二元参与体系的反思 二、单一正犯体系的启示 三、单一正犯体系的完善 未遂教唆不可罚说之提倡/赖隹文 一、范围限定:排除不能犯 二、立场选择:不可罚说 三、立场检验:价值论考察 四、关系辨正:未遂教唆与陷害教唆 五、结语 论共谋关系的脱离/吴昌植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共谋关系脱离的概念 三、学说分析 四、判例考察 五、共谋关系的脱离与中止 一、监狱设计及其特点 二、监狱设计原则 三、监狱设计的主要内容 论监狱的多维定义——以监狱惩罚为主线的多元分析/刘崇亮 一、引论 二、监狱的基本定义——刑罚学定义 三、监狱的衍生定义之一——政治学定义 四、监狱的衍生定义之二——监狱的社会学定义 五、监狱的衍生定义之三——监狱的建筑学定义 六、监狱的衍生定义之四——监狱的经济学定义 七、论题之外的话 专题研究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刑法解释学上的口号之争/陈坤 一、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在解释结论上的一致性 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在定罪思路上的一致性 三、不同解释主体得出不同解释结论的根源 四、分歧的口号性:对语义、客观性与彼此的误解 五、代结论:别让学派之争成为口号之争 论刑法归因与归责关系的嬗变/邹兵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归责,无归因 三、有归因,无归责 四、先归因,后归责 五、归责突破归因 六、结语 罪量因素:构成要素抑或处罚条件/王强 一、学说之争 二、性质定位:引鉴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前提 三、未遂论: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中国场域? 四、违法论:真正的客观处罚条件之辨 五、责任论:构成要件要素抑或不真正的客观处罚条件 六、构成要件要素:绝大多数罪量因素的归属 七、小结 中止犯自动性的司法认定/张鹏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自动性认定理论的基本脉络 三、本文观点:新折中说之提倡 四、自动性司法认定中的具体问题 五、简要结论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马卫军 一、适格的自我答责能力 二、任意、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体 三、法规范上不存在他人阻止危险现实化的特别义务 四、复数法益下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 五、结论 假性竞合与想象竞合之辨/郑世创 引言 一、行为之辨 二、假性竞合构造与类型之厘清 三、想象竞合之构造 四、真假竞合之分野 五、真假竞合之法律效果 结语 侵犯著作权罪与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关系——以“复制发行”与“销售”的关系为中心/王静 一、问题的提出 二、立法沿革 三、理论现状与反思 四、复制或发行说之提倡 五、复制或发行说的应用 量刑辩护及辩护律师在量刑程序中的作用/汪贻飞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一种新型的辩护形态:量刑辩护 三、量刑辩护的比较考察 四、我国目前量刑辩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五、我国量刑辩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六、求法与求情:量刑辩护的策略 “由刑及罪”逆向路径在司法实践中之体现与应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及司法解释为样本/聂昭伟 一、“由刑及罪”逆向路径在罪与非罪认定中的体现 二、“由刑及罪”逆向路径在区分此罪与彼罪时的应用 三、“由刑及罪”路径在犯罪形态、主从犯区分及转化犯中的应用 四、结语 公众参与刑事政策评估实证研究/汪明亮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公众对刑事政策主体的态度 四、调查结果分析(二):公众对基本刑事政策的态度 五、调查结果分析(三):公众对若干具体刑事政策的态度 六、结论及进一步思考 恐怖主义犯罪案件庭审结构比较研究/倪春乐 一、英美法系国家反恐诉讼庭审结构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反恐诉讼庭审结构 三、反恐庭审结构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再犯危险性评估在英美法系的应用/文姬 一、再犯危险性评估的种类 二、再犯危险性评估的应用 三、再犯危险性评估的实体和程序要求 刑事案卷制度研究/谢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刑事案卷的价值与结构 三、我国刑事案卷制度的面目 四、我国刑事案卷制度的改革 五、结语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线人以及犯罪情报的使用。Diplock审判证据规则中的另一个特色之处是,对线人提供犯罪情报和证据设置特别的规则,以提高对组织性恐怖犯罪活动追诉的成功率。这种线人情报的使用规则允许对某些嫌疑人的罪责予以豁免换取其提供的有关主要犯罪人的指控证据。具体而言,只要法庭认为某嫌疑人在主动停止其犯罪活动且没有理由和动机隐瞒事实的前提下,向控方提供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控诉证据具有无需补强的证据的效力。表面上看,这种立法可以看成是对当事人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完全处分权的认同,但实际上,在缺乏口供任意性和真实性程序保障的体系下,口供补强规则的缺失无异于赋予控方新的控诉“武器”,成为其卸除证明责任的重要方式。这种规则在在扩大控方证据材料来源的同时,也引起了定罪证据充分性和公正性的问题。 (3)判决形式及上诉。根据Diplock审判规则,无论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法官都必须出具详细的法律依据和推理理由,这与陪审团审判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裁判的说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判决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也为上诉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在Diplock审判中,上诉是一种自动程序。上诉法院可以从案件的事实基础和法律问题两方面进行审查,这种规定具有程序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上的缺陷。 在英国,Diplock审判模式也颇具争议。支持者的意见认为,鉴于北爱尔兰的恐怖主义犯罪现实及其特殊的政治环境,采用无陪审团审理方式有其特定原因。一方面,北爱尔兰的分裂恐怖主义在当地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其宣扬的政治主张可能得到潜在陪审员的认同,因而陪审制会阻碍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定罪和打击;另一方面,恐怖主义犯罪案件的审判常常面临陪审员遭恐吓等现实难题,陪审员的判断可能受到外力的不当干扰,从而影响判决的客观性。而反对意见认为,Diplock审判模式改变了英美法传统的对抗制本质,这种程序操作更类似于大陆法系传统的纠问制,其有罪判决几乎都建立在供述可采性的基础上。

编辑推荐

《来源集刊:刑事法评论(第31卷)(2012)》竭力倡导与建构以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来源集刊(第31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