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志华 李秋香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台北龙虎文化基金会的朋友说:“只要你们做乡土建筑研究,我们就支持”;我们说:“只要你们支持,我们就做。”于是,在完成了龙虎文化基金会支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研究之后,我们又着手江西省婺源县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从1993年春季开始,到1995年春季完成,历时两年。不过1993年下半年因故停顿,实际用了一年半时间。我们为什么选择婺源作为我们的第四个研究题目,这事情有几句话要说。我们想,乡土建筑研究,最理想的工作步骤是先有一个相当大范围的大致的普查。既然是普查,一要有人有单位参加,二要有通盘的计划。要做到这两点,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个正式的协调机构。然而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普查,靠我们几个人自己跑,人单力薄,选题就相当难,不免带点盲目性。照我们理想的研究目标和方法来说,我们对选题要求比较苛刻。至少应该是一个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聚落,一个生活圈。它在一个建筑文化圈里有很高的典型性,有家谱、方志可供参考。最好这个建筑文化圈在一个有特殊历史文化的地区里,这样,它的个性可能鲜明一些。在到婺源之前,我们做过三个课题。一个是楠溪江中游村落,一个是新叶村,一个是诸葛村,都在浙江省。楠溪江中游的村子,一派淳朴的田园风光,村子和房舍,都是明朗而平和的。原木蛮石,天然与山水亲和。新叶村是一个封闭的宗法制的农业村落,但发育得很充分。诸葛村则是一个农业地区的商业中心,村落和建筑表现出从血缘的农业村落向地缘的商业村落转化的初期历史。我们在研究和写作的时候,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色。写完了诸葛村,下一个课题有可能选什么样的呢?到新疆去、到云南去、到四川去,那是很诱人的,但那对我们有太多的困难。  恰好那几天到皖南跑了一趟。我们并不喜欢那些近几十年来远近闻名的村子,它们的建筑商业气很浓,过于封闭又过于雕琢。它们所反映的那种生活方式,很使我们感到压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有不少地方是很精致的,也有比较丰富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选题,主要的根据是它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我们的口味爱憎。因此,我们想,徽州乡土建筑不失为一个好的题材。

内容概要

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六郡之一,明清时期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是理学之邦,又是重要的徽商老家:婺源乡土建筑的研究包含十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把眼光投射到一大片土地上,领悟村落在它们自己的环境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又为何要保持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文化历史。  另外,本书在研究村落的同时,对婺源县级行政区域乡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第一次确认了县行政区域内所容纳的乡土建筑类型,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泽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有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近二十年来主持了十多个古聚落的汜录和测绘,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并出版相关著作数十种,发行海内外,影响深远。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乡土建筑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丁村乡土建筑》《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镇——尧坝场》等,合著《新叶村乡土建筑》《郭峪村》《流坑村》《十里铺》《碛口古镇》等,主编“乡土瑰宝”系列书籍《宗祠》《庙宇》《文教建筑》《住宅》(上、下)和《村落》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经济、文化背景与建筑 第一部分  村落访查  一  延村  二  思溪村  三  甲路村  四  黄村  五  洪村  六  风山村  七  理坑村  八  清华镇  九  汪口村  十  李坑村 第二部分  建筑类型  一  城池·紫阳镇(即县治)  二  防御性建筑  三  行政建筑  四  礼制建筑  五  崇祀建筑  六  文化建筑  七  居住建筑  八  工商业、手工业建筑  九  交通类建筑  十  社会公益建筑  十一  风景建筑  十二  水利建筑 附录:婺源县建筑调查统计表  表一  桥梁  表二  路亭  表三  粮仓  表四  古驿路及石砌山路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昔日俎豆馨香之地,而今拴着牛,一地的污秽。下大夫第在崇本堂之东,前些年卖给景德镇,拆迁到那里去了。本来崇本堂也要卖掉的,赶上县里把延村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不许卖了。1993年,村民写了一份要求拆卖的申请书,盖了七十二个手印,红彤彤的一大片,政府没有批准。面对着一批又一批来收购精美的建筑木雕和民俗日用工艺品的“福建佬”,村民们因为不能拆卖祖庙,牢骚满腹。他们丝毫没有兴趣去修缮和清洁这座祖庙。保护文物建筑,如果不能给村民带来实际的利益,恐怕是不大容易实行的。据村长说,清初延村盛时,有三百六十多户,一百零三幢住宅,粉墙连绵不绝。现在只剩下一百一十户,五十七幢住宅。村里有一半是遗址,成了菜园。拨开菜叶,常常可以见到大青石条垒成的整齐的墙基和一些雕成莲花瓣的青石柱础。景象虽然凄凉,却使村子有了喘一口气的空隙,不像别的村子那么封闭沉闷。在把延村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关部门鉴定,现存住宅有两幢是明代的,其余都是清代的。雨下得太大,我们赶紧从公路下坡进了村。延村仿佛没有边界,参参差差的房屋直接挨着水田,从四面八方都能进出村落。虽然田里不见有人劳作,村里人也很少。我们还是老办法,挨家挨户推门进去,不管有人没有。看了一多半,这几十幢住宅很使我们吃惊,它们的基本形制竞完全一样,连面积也差不多。住宅包括三部分。主体叫堂屋,三开间正房,左右各添一条夹弄,其中之一是楼梯问。前后都有左右厢房一间,前后厢房之间夹着极小的一个天井。正房明问的前后檐都敞开,正中设太师壁,壁前叫前堂,壁后叫后堂。太师壁两侧向后退大约一米,正面、侧面各开一道门。老年代里,平日只开侧向的门,以防从前堂看到后堂。那时候前堂是礼仪中心,有时接待外客;后堂供日常起居、读书,女眷常在这里活动,怕外人窥见。徽州向来以“程朱理学之乡”自许,婺源又是“朱子阙里”,礼法更严。厢房前檐全是槅扇窗,从正房中榀屋架向外侧闪出一米多一点,让正房次问能朝天井开一个窗子。这窗扇外侧,窗台上装一块横向的栏杆式构件,大约四十厘米高,雕饰很华丽,叫做“护净”,为的是窗扇打开时可以遮挡一下,因为次问是卧室。正房中央两根檐柱跟着移到厢房前檐一线,明问廊前略略宽畅了一点。正房次间和厢房之间有一段过道,次问和厢房的门都开在这里,叫“退步”,在正房檐步设门。前堂有外客的时候,便于女眷回避。正房的两条夹弄之一,便是用来连通一侧的“退步”和后堂的。小姐的卧室挨着这条夹弄。卧室、退步、夹弄、后堂,这就是年轻女眷的天地。

后记

我们在婺源县的工作,得到县文化局金邦杰、胡或两位先生的热情帮助。他们给我们提供线索、复制资料,这些都是他们多年辛苦工作的成果。金先生调查婺源文物的时候,公路还很少,汽车更少,常常是一只包裹,一把雨伞,翻山越岭,整天跋涉在道路上。我们在婺源调研的村落,都是金先生建议的。他给了我们无私的帮助。我们所调研的十几个村落,分布在婺源的北乡、东乡和西乡,范围远远大于楠溪江中游。而婺源的交通却很不方便。我们从浙江乘车到婺源,过了“十八跳”,下到山脚,水泥路面像刀切一样断了,水泥路面结束之处,就是浙江和江西两省的交界线。以后就是布满了坑洼和泥泞的土路,汽车蹦蹦跳跳,一会儿熄火,一会儿又爬不动了。到了婺源,下乡去,多数道路就是这样,江西省自产的三轮蹦蹦车,乘七八个人,东倒西歪,一陷进烂泥塘,要下来推。有好几次,眼看就要颠覆,不知为什么竞幸免于难。先后去了婺源四次。两次人数多、时间长、工作规模大的,都在春天雨季。虽说云绕雾遮,一派米芾山水风光,清绝、幽绝,但工作起来却很不方便。摄影难,测绘更难。图稿被雨水溅湿,会漫漶一片。不小心脚下烂泥一滑跌了跤,就前功尽弃。满地青苔,架梯子登高尤其危险,曾有一位女学生随梯子摔了下来,幸亏没有伤着。梯子断了,赔了几个钱。学生们脑子活,办法多,在黄村测绘百柱厅的时候,把打谷的稻桶竖起来搭了一个窝棚,挺管用。不过,工作效率毕竟打了折扣,有些本来应该做到的,比如,在平面图上绘出一幢房子的左右前后的环境、路面地面的铺装等,就不一定都能做到。有一些可以在秋季找补,有一些只好留着缺憾了。我们再三考虑过,是花工夫补得更完美些好,还是用那些人力去开辟新的课题好。结论是,去开辟新课题更好。因为乡土建筑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我们不能旷日持久地精雕细刻。我们在楠溪江,在新叶村和诸葛村工作的时候,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很有价值的建筑,在我们赶去前三两天烧掉了,或者在我们离开后三两天倒踏了。

编辑推荐

《婺源》: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婺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婺源,人杰地灵,大自然的恩宠,特别是那古老充满乡土气息的徽派建筑,孕育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怎样让这种气息世世代代地继承和光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很喜欢这本书,是买来用作自驾游的,本身是学建筑的,又喜欢旅游,正好能让工作与生活相结合,边走边玩边学习.
  •   炎炎盛夏,期望明年油菜花开的季节了
  •   本书有测绘后建筑图,适合专业人士使用。文化方面的理解有些不愿意苟同。
  •   图片很好,
  •   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感觉,看在眼里,是满心的喜欢。真是不知道清华大学出版的书如此之好,喜欢民居艺术和旅游的朋友,看好了哦,不买,绝对是你的遗憾,作者是清华的建筑学教授,而且是三人合写……除了笔墨好,内容好,还有纸张极好,强烈推荐。
  •   比较《关麓村》价格更平实,纸质更柔和亲切。不错的乡村研究书籍。
  •   很全面的介绍了当地风土人情
  •   对于不是走这方面的研究的人来说,实在给不出有用的评价。不过我很喜欢这方面的书。而且这本书对了解人文有很大的帮助
  •   放在床头看很有感觉,挺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