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农,匡桦 著  页数:193  字数:210000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正规金融体系得到长足发展,由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共同组成的正规金融市场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较落后地区,都仍然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规金融,这种地上地下二元化金融格局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本书基于国内外学者针对非正规金融展开的已有研究,包括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声誉约束机制、非正规金融的潜在风险和非正规金融的演进路径,遵循制度经济学范式,从非正规金融内部这一崭新视角,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阐释非正规金融的产生、运行、风险及其发展,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制度创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金融深化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非正规金融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声誉约束机制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声誉约束机制在非正规金融交易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源自何处,非正规金融风险具有什么特征;非正规金融遵循何种路径演进,其未来情况如何。  本书的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基于强调制度原因的金融抑制理论和强调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交易成本理论,围绕正规金融“隐性约束”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求解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借款者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即“隐性约束”是借款者选择何种途径贷款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借款者存在挤出效应,而非正规金融将人情、关系、面子等无形资本有形化,避免了正规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设置的“隐性约束”。进而使用Logit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因子法分析问卷数据证明结论。

内容概要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正规金融:根源、运行及演进》基于国内外学者针对非正规金融展开的已有研究,包括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声誉约束机制、非正规金融的潜在风险和非正规金融的演进路径,遵循制度经济学范式,从非正规金融内部这一崭新视角,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阐释非正规金融的产生、运行、风险及其发展,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制度创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金融深化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杨农,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导师。出版《战略合作经济学》、《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实用手册》等多部著作,主编“NAFMII金融译丛系列图书”(《债券市场导论》、《回购市场导论》、《货币政策:理论与实务》、《公司财务战略》、《银行的秘密》、《管理信用风险》),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匡桦,经济学博士,专职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金融市场研究工作。在《经济科学》、《国际金融研究》、《南开经济研究》、《上海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财会研究》、《国际金融》、《财贸研究》、《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非正规金融概述
  1.1.1 非正规金融遍及全球
  1.1.2 有关非正规金融的争论
 1.2 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1.2.1 非正规金融的概念
  1.2.2 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
 1.3 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
  1.3.1 内容概要
  1.3.2 论证框架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已有非正规金融研究成果述评
 2.1 非正规金融的根源
  2.1.1 金融抑制理论
  2.1.2 非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理论
  2.1.3 借款者选择理论
 2.2 非正规金融的声誉约束机制
  2.2.1 声誉机制的形成
  2.2.2 声誉机制的作用
  2.2.3 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2.3 非正规金融的潜在风险
  2.3.1 非正规金融潜在风险的逐渐暴露
  2.3.2 非正规金融风险的根源
  2.3.3 非正规金融风险的防范
 2.4 非正规金融的演进路径
  2.4.1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历史发展进程
  2.4.2 我国非正规金融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2.5 小结:非正规金融研究成果纷繁复杂
第3章 非正规金融根源:声誉约束机制降低交易成本
 3.1 金融抑制背景下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制度基础
  3.1.1 利率管制与所有制歧视
  3.1.2 金融抑制是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根源
 3.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对非正规金融交易机制的需求
  3.2.1 信息甄别、利率与商业银行期望收益
  3.2.2 道德风险引致正规金融信贷配给
  3.2.3 信贷配给的几何说明
 3.3 基于借款者选择的非正规金融产生根源
  3. 3.1 正规金融机构的“隐性约束
  3.3.2 “隐性约束”的挤出效应
  3.3.3 非正规金融可以实现借款者声誉价值
 3.4 实证检验:基于Logit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借款者行为
  3.4.1 基于Logit检验中小微型企业选择行为
  3.4.2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农户选择行为
 3.5 案例
  3.5.1 案例一:华北地区某农村的民间借贷情况
  3.5.2 案例二:西北地区某农村的民间借贷情况
 3.6 小结:非正规金融源自正规金融“隐性约束”的挤出效应
第4章 非正规金融运行:声誉约束机制正常运转
 4.1 非正规金融声誉约束机制的建立
  4.1.1 非正规金融参与者声誉的内涵
  4.1.2 非正规金融参与者声誉的形成
  ……
第5章 非正规金融风险:声誉约束机制失灵
第6章 非正规金融演进:声誉约束机制重建
第7章 非正规金融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私营经济受到禁止,非正规金融不仅由此失去了市场,也经受着国家政策打压,逐渐退出信贷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仅存的非正规金融形式,但由于产权关系的模糊和政府的过度参与,并不能将其视作真正的非正规金融组织。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逐渐在我国成长,民间资本积累加剧,非正规金融重新浮出水面。现代非正规金融的初始形态仍然是亲戚朋友之间的自由借贷,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逐渐出现了非正规金融组织,甚至出现机构化程度很高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如“银背”、私人钱庄、基金会等。整体看来,我国近代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王劲松,2004)。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正规金融重新产生。这一时期非正规金融开始出现,但规模、范围都还很小,当时的主要形式是一些企业的内部集资,信用工具主要是所谓的股票(保本付息、退股自由)。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繁荣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提出要“适当发展民间信用”,因而这个时期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从广度来看,一是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出现了各类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同的非正规金融行为或组织;二是非正规金融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次发达地区甚至落后地区,都可以看到非正规金融的“身影”;三是非正规金融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从深度来看,一是非正规金融行为或者组织不断完善、成熟,逐渐形成了行业的惯例与准则,出现了行业通用的操作程序;二是非正规金融对整个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与金融行为当中;三是非正规金融涉及的金融工具逐渐复杂。但必须注意到,这个时期的非正规金融系统处于政府政策的灰色地带:一方面,这些非正规金融活动处于中央政府规范与监管视野之外;另一方面,这些非正规金融活动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另外,一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在这个阶段爆发了的风险,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正规金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是非常不错的,老师推荐的,但是送过来的时候有些脏,不是很新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