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套装共2册)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旭东  

内容概要

吴澄(1249—1333)是元代为数不多的大学者之一,本书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他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本书认为,吴澄的学问根底是从朱学中来,他一生勤于著述,在经学方面用力尤深,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朱熹一系重视“道问学”的特点。在理学上,吴澄主要是继承了宋儒尤其是朱熹的很多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推进,例如,他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成为明代理气一元论的先声。在教法上,吴澄主张尊德性以道问学,这常被误解为倾向陆学或和会朱陆,其实,吴澄所说的“尊德性”是“主一持敬”,它是典型的程朱一系的功夫路数。总的说来,吴澄既坚持了朱学立场,又较少门户之见,卓然为一代大家。

作者简介

方旭东1970年生,安徽怀宁人,哲学博士,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起执教于上海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有中英文论文20多篇发表于《哲学研究》、Da0:A.j0umal
of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国内外期刊。另有著、译数种行世。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绪说
一、略历
二、定评
三、门径
第一章 吴澄的理气论
一、气生万物,理为主宰
二、理在气先,理在气中
第二章 吴澄的太极说
一、太极即道
二、无极即太极
三、太极不在阴阳外
四、太极本无动静
第三章 吴澄的性情论
一、论性本张、程
二、天地之性善,气质之性三
三、气者,性之所寓
四、性为一本命万殊
五、性发为情
六、四端之情与七情之情
七、性其情与情其性
八、心统性情
九、知性养性以复性
第四章 吴澄的心学观
一、舍心无以为学
二、本心为万理之所根
三、以仁为心,随事用力
四、心能觉知
五、心为主宰
六、心具众理
七、收心与放心
第五章 吴澄的格物说.
一、外之物格,内之知致
二、实悟为格,实践为诚
第六章 吴澄的主敬说
一、敬说之源流
二、论敬述程、朱
三、持敬工夫先于用处着力
四、敬之辨析
附录
一、吴澄传记资料纂证
二、吴澄文集版本源流考
三、吴澄传记叙事学研究
参考书目
索 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一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指出吴澄所用的“根”与“本”字的“先起”意义,这是因为:“本心”的“本”字以及“万理之所根”的“根”字,在现代汉语中都很容易被理解为“根本”之意,从而把心(本心)与理置于决定与被决定、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模式中考察,使解释走上歧途。其实,虽然朱熹与陆九渊对“本心”之“本”字的解释未拘于字源意义而侧重于“本”字的“本来的、固有的”之义,但与现代汉语中“根本”的用法仍旧有很大距离。本心为万理之所根,一方面,如上所述,是说“本心”先于万理而生。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先起的本心对于后生的万理还有一种引导作用。本来,心只是知觉器官,是能指。但是当孟子说“仁,人心也”①,陆九渊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②时,这里的“心”、“本心”就已经包括心所知觉的内容在内了,从而变成了一种所指。严格说,仁义礼智只是心之德,而非心本身。不过,既然“本心”被当作所指,且被规定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那么,能思之心就不能不以此为起点。孟子提出所谓四端,意谓人要实现仁义礼智只需要扩充此端而已。按照陆九渊的解释,本心即四端,因此,欲求仁义礼智之理,扩充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代表道德理性,如果扩充本心即能达到仁义礼智,那么,本心实际上就被当作各种道德原则(万理)的基础。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吴澄评传(套装共2册)》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吴澄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荣获我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出版改府奖』,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套装共2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