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党员生活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曹大臣  页数:210  字数:232000  

前言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90年间,党员人数由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至今的近8000万。这支浩浩荡荡的党员队伍,犹如势不可挡的洪流,荡涤一切污泥浊水,不断推动着革命事业滚滚向前。  在党的队伍中,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大领袖,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党员。党的领袖,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他的个人利益,完全融合于共产主义事业之中。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在漫长的革命路途中,任何领袖和英雄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即使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普通的党员,同样在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这一部分工作和责任比起伟人的那一部分,当然是小得多。然而,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整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所以,每个党员只要做好了一部分工作,就算尽了自己的责任。  在革命事业中,领袖的作用犹如巨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们在行动中的深谋远虑,他们独特的个性,乃至他们的婚姻家庭,通过他们的著述,他们身边的人回忆,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口口相传,我们已经多少有所了解。  而那些普通的党员,在部队,他可能是普通一兵;在地方,他可能整天泡在庄稼地里;在国统区,他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在日占区,他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党史中有时会提到他们,张三或者李四,或是某某,他们的名字被略去了,甚至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的私事以及家庭生活,都若明若暗,长期堙没在宏大的党史叙说之中。在革命队伍中,最初战争年代加入共产党的人,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不同,目的和动机不一,有些人甚至抱着个人打算,或不正确的想法,比如,有些农民以为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共产主义;有些工人以为增加工资、参加罢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有的人是为了不出粮、不当兵,或是打赢官司;有的人是为了参加秘密会议、消息灵通;有的是为了能“吃得开”;有的是为了看看稀奇;有的是为了摆脱家庭束缚和包办婚姻;有的是为了找出路;有的是严格考核加入的,有的是被亲戚朋友带进来的,有的是马马虎虎被拉进来的,等等。这些党员,起初,可能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辛,没有坚定的立场。平时,比吃,比穿,比住,比家业,比地盘,比待遇,比谁升得快……在某个转变关头,在某些恶劣的情况下,少数人就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但是,经过党的教育,经过革命风雨的磨炼,大部分的人总能祛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懂得党员的责任,把过去一切不好的打算丢掉,成为对革命有功的人,成为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主要动力,我们不能忽略了他们的工作,忽略他们所作的贡献。  这是一本关于普通党员的书,记述的是他们在战争时期的生活。战时的女党员是可爱的,她们,身着土布,唇上没有口红,发问没有波浪,有的只是朴实的仪态和淳朴的微笑;战时的男党员是可敬的,他们,端着枪勇敢地跨过一个又一个战壕,“谁的身上都有几次中弹的伤痕,谁的身上都有牢狱苦难的烙印”,但他始终在前进,常人不能到的地方他能到,常人受不了的他能受,这一切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劳苦大众的自由和解放!他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是那么平凡,只发出一点点光亮,有时因为迷雾,因为距离远,显得平淡无奇;但当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在他们为真理而斗争的时候,在他们为未来而努力的时候,他们的形象就变得高大起来,明亮起来。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在革命中的血、泪、汗,悲、喜、愁,惶惑和犹疑,转变与进步。  第一部分记述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加入共产党,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代表,不是图谋私利的小团体。要在对敌斗争中,生产运动中,土改运动中,战勤工作中,物色那些能为劳动人民服务、坚决勇敢的人,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党的主张,发展他们入党。入党的条件有三个,即承认党章党纲、加入党的组织(支部或小组)、交纳党费。这是起码的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记述的是党员在加入共产党之后,要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共产党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几个党员,不能算是党的组织,这几个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组织起来,选举一个小组长或支部书记,才能成为党的组织。有了这种组织,就会凝聚为新的力量,革命的力量就是组织。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三部分记述的是党员的教育、学习及思想改造。共产党员的口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承认党纲是每个入党者的先决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入党时就要精通党纲。要求入党的人,特别是要求工人、农民精通党纲,这样不仅会把许多值得培养的优秀分子拒之门外,实际上是否认了党对于党员的教育责任。革命的环境万分复杂,变化多端,每个党员都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加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  第四部分记述的是党员的武装斗争。1921—1949年间,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具体的奋斗目标,最主要的就是推翻反动统治,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党员的任务就是围绕着这个根本目标,积极参与对敌斗争,无论是在前线,在后方,还是在狱中。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口头上拥护党的决议,他的责任还在于坚决地执行决议,令这些决议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实现。在实现党的决议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党员必须以大无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这些挫折和困难。  第五部分记述的是党员的经济生活。包括党员领导及参与的改善群众生活的运动,以及党员自身在革命过程中的衣食住行。事实证明,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只是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提高工资等,还有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如果一味地动员参军,要多少粮食和军鞋,而且一概是分派,就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在革命年代,极为险恶的处境下,党员的衣食住行不能得到满足,这就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部分记述的是党员的文化生活,既指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也包括党员自身的娱乐活动。党员们进行文化工作时,走和_丁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以生动活泼的多种艺术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陶冶了党员的情操,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第七部分记述的是党员的婚姻及家庭。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并不是说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杀、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有一部分私人问题需要处理,并且也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原则的范围内,去建立个人以至家庭的生活。同时,党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给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在必要时,还会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护同志等。这些都是为了党的整体利益。  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在内容及史料的运用方面有以下三大特点。  展示战时的党员生活。1921—1949年间,在革命的队伍中,有党员,也有群众,而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在整个革命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注普通党员的生活。力求通过一些实例,展示党员的组织生活、对敌斗争、经济生活、学习生活、婚姻与家庭、以及他们在革命过程中的彷徨与矛盾。  使用了许多党员个人档案。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在革命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人资料,如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历史自传、思想汇报、登记表、鉴定表等,这些材料,是党员个人经历的生动浓缩,是党了解党员的主要依据。

内容概要

曹大臣等的《战时党员生活》是一本关于普通党员的书,记述的是他们在战争时期的生活。战时的女党员是可爱的,她们,身着土布,唇上没有口红,发问没有波浪,有的只是朴实的仪态和淳朴的微笑;战时的男党员是可敬的,他们,端着枪勇敢地跨过一个又一个战壕,“谁的身上都有几次中弹的伤痕,谁的身上都有牢狱苦难的烙印”,但他始终在前进,常人不能到的地方他能到,常人受不了的他能受,这一切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劳苦大众的自由和解放!他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是那么平凡,只发出一点点光亮,有时因为迷雾,因为距离远,显得平淡无奇;但当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在他们为真理而斗争的时候,在他们为未来而努力的时候,他们的形象就变得高大起来,明亮起来。《战时党员生活》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在革命中的血、泪、汗,悲、喜、愁,惶惑和犹疑,转变与进步。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伟大的航程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
第二节 土地革命
第三节 抗日战争
第四节 解放战争
第二章 入党的条件及程序
第一节 早期的党员发展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员发展
第三节 在抗战中发展党员
第四节 公开建党
第三章 支部制度
第一节 地方支部的建立
第二节 支部建在连上
第三节 抗战中的支部
第四节 解放战争中的支部
第四章 党员的支部生活
第一节 乡村支部生活
第二节 连队支部生活
第三节 抗战女支部
第五章 党员的教育
第一节 党的教育政策
第二节 农村的党员教育
第三节 党员课本
第六章 党员的思想改造
第一节 文献学习
第二节 坦白运动
第七章 党员的鉴定
第一节 鉴定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整风鉴定
第三节 土改鉴定
第八章 武装斗争
第一节 反蒋斗争
第二节 抗日英豪
第三节 狱中斗争
第九章 经济生活
第一节 打土豪分田地
第二节 万里长征
第三节 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土改运动
第十章 文化生活
第一节 党的文艺政策
第二节 红军文艺
第三节 抗战文艺
第四节 解放战争中的文艺
第五节 祝寿活动
第十一章 婚姻生活
第一节 党的婚姻政策
第二节 “二八五七团”
第三节 地下党的婚姻生活
结语
后记

章节摘录

  大革命时期,不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也发展起来,共产党注意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渐渐有了吸收农民入党的做法。最早提及吸收农民人党的是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通过《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议决案》,充分认识到了农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必须“加紧地在农民之中工作”,尤其是在北伐过程中,建筑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而达到国民革命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①据统计,1926年5月,农民开始占党员总数的5%。1926年7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于广东农民运动议决案》,提出了广东农民运动的最低纲领,并拟定了“怎样在农村中发展党的组织”的具体方法:(一)要把党的基础建筑在乡农民协会上面。乡农民协会是农民集中的地方,所以应当在乡农民协会中发展党的组织。(二)实行有定期的乡农民协会全体会员大会,这种会议是训练农民的好机会,在会议中间可以吸收同志。(三)要利用时局问题或农民与地主发生冲突、革命潮流高涨时吸收同志,必要时可指定专人组织特别委员会负责此责任。(四)在乡区协会中,可以附设农民俱乐部,当农事不忙时,组织向党组织靠近的农民开讲演大会或讨论会,在这中间也可以吸收同志。(五)在可能范围内,各县农会可以开办训练班,专找农民中间的进步分子来学习。但人数不要多,时间不要长,宁可继续多办,我们便可在其中找同志。②1926年11月,在农民党员占全国党员总数11.75%的情况下,广东的农民党员却占了当地党员总数的30.14%,这种状况改善了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党员发展T作转向农村积累了实践经验。  在发展党员问题上,除了阶级状况的变化外,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体现在准入标准的宽严度上。  一大会议确定各级组织必须慎重发展党员,手续是一人介绍,所在地委员会至少两个月的考察,大多数党员同意,如该地有执委会,还要执委会批准。到了1922年的二大,党章规定的程序则更加严格,入党不但要地方执委会的认可,并且还要区及中央执委会次第批准。待到三大的修正党章。虽吸收党员的批准权下放区执委会,但却规定党员入党得由两名正式入党两年以上的党员介绍,再经小组通过,地委审查,区委批准,并且第一次规定了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甚至中央直接通过的党员也要候补期。如此严格的规定,显然忽视了党组织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此在1924年5月扩大执委会上,就要求工人进党只需三个月的候补期,修正了地方委员会酌量伸缩的权力。在四大党章上,除把吸收党员的批准权进一步下放到地委外,并无别的变化,这同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严重不符,也说明准入政策依然偏严。1925年8月31日,党中央发布介绍新党员的变通办法,对准入标准做了相当大的调整。按四大党章规定,党员入党需由两名正式入党半年以上党员介绍,这里改为两人中只需有一名正式党员即可,并且这个正式党员也不必入党半年以上,更进一步规定,只要候补者在当时的革命运动中能活动且诚实无过,就宜尽量缩短候补期,以前的保守做法开始急剧改变。1925年10月,在扩大执委会上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免除工人、学生、农民入党手续上的繁重形式,工农候补期一个月,知识分子三个月,大大缩短了候补期,党的组织得以迅速扩大。而在1927年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仍要求努力扩大党的数量,把产业工人、进步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规定入党者只要有一个正式党员介绍,支部通过,市委或县委批准就可入党,并且劳动者(工人、农民、手工工人、店员、士兵等)无候补期,非劳动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候补期三个月。这次党章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规定了年龄满18岁,并且20岁以内的入党者要参加过青年团,军人除外。  郭沫若的入党经历一波三折,颇为不易,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入党特征。  ……

编辑推荐

  《战时党员生活》主要介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在内容及史料的运用方面有以下三大特点。展示战时的党员生活。1921—1949年间,在革命的队伍中,有党员,也有群众,而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在整个革命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关注普通党员的生活。力求通过一些实例,展示党员的组织生活、对敌斗争、经济生活、学习生活、婚姻与家庭、以及他们在革命过程中的彷徨与矛盾;使用了许多党员个人档案。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在革命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人资料,如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历史自传、思想汇报、登记表、鉴定表等,这些材料,是党员个人经历的生动浓缩,是党了解党员的主要依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时党员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