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芳草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芳草后  页数:300  

前言

周林同志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跟随铁军东进的洪流,奋战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整整8年,接下来在4年解放战争中又转战于华东中原战场,为经营华东和创建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经历了长期战争的考验,由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成长为我党优秀的治国理政的领导骨干。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林同志长期担任贵州省的主要领导,为这一边疆省份的建设与开发,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在以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和许多老干部一样遭受严重冲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他作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又满怀激情地投入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在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中,周林同志都积极参与,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使我们新四军的革命后代感到衷心仰慕:周林同志是我们新四军将士的光荣与骄傲,他毕生奋斗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周林叔叔及夫人宗瑛阿姨也是我父亲陈毅军长、母亲张茜同志的老同事、老战友。从皖南到苏南,从苏北到山东,从华中敌后到华东前线,他们一起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共同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因工作地域的不同而削弱他们战友之间的深情,他们仍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共享国家建设的成就,也共同面对革命征途的考验。我父母亲先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逝世,周林叔叔和宗瑛阿姨艰难地度过了那场劫难,能在历史新时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若我父亲、母亲有知,当会感到快慰而含笑于九天之上。    在周林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他的女儿周芳芳写了一本传记献给其敬爱的父母。我作为与周芳芳经历相近的革命后代,深知她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打开尘封的记忆,让今天还健在的老一辈的战士找到感情上的寄托,而让更多的革命后代了解那些越来越遥远的往事。我们的父辈作为第一代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为使社会主义扎根于这片土地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伟大事业,我们决心传承他们的伟大理想,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虽然我们在这个事业中所能做的工作不能和我们的前辈相比,但那种奋斗的激情和牺牲的自觉,还是一样的。我相信周芳芳的书为我们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组织的各种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证明。我谨向周芳芳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盼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功。    最后,我以新四军革命后代的名义向周林叔叔和宗瑛阿姨表示诚挚的敬意!愿周林同志的革命精神长存于世,永远给我们以前进的伟大感召。    2012年2月5日    (作者系陈毅元帅长子,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概要

  周林同志1912年5月生于贵州省仁怀,青年时期即参加革命,是新四军老战士,长期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先后奋战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东中原战场,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林同志从1954年至1964年一直担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为贵州省的建设与开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周林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他的女儿周芳芳写了这本传记《打开尘封的记忆:忆我的父亲周林》献给其敬爱的父母。  《打开尘封的记忆:忆我的父亲周林》是由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作序的传记性著作。本书由芳草后著。

书籍目录

序言自序第一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第一节  父亲的家乡在贵州  第二节  赤水黔山一书生  第三节  燕京市上读列宁第二章  抗日烽火起,挥戈上战场  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反日大罢工    一、“日本纱厂工作委员会”成立    二、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工作提纲    三、总罢工前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四、大罢工前后的日日夜夜    五、上海及全国各界的支持    六、大罢工的胜利及深远影响  第二节  一支特殊的难民队伍  第三节  陈毅麾下沐浴雨露春风  第四节  军法处执法除奸保平安    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    二、军法处处长执法锄奸    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第五节  短枪队神出鬼没逞英豪    一、苏中区军政委员会成立    二、苏中区反清乡斗争方针    三、神出鬼没的短枪队    四、火烧竹篱300里  第六节  巾帼不让须眉    一、母亲出生在革命家庭    二、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    三、新四军中有个“女八队”    四、跟随陈毅巧设空城计    五、带领伤员三过封锁线    六、女中英杰,模范政工    七、我们的女书记    八、后话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章附录第三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一节  华东野战军成立  第二节  第一任徐州市委书记兼市长    一、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接管徐州建立新政府    三、首要任务是使徐州市工作正常运转    四、头等人事是支援前线    五、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第三节  接管上海的日日夜夜    一、接管上海前的准备    二、陈毅市长接管上海一幕    三、两颗“花生米”吓不倒军管会    四、接管上海的方针和步骤    五、管理和局部改造阶段    六、反封锁、反轰炸斗争    七、抗关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    八、团结各界人士建立人民政府    九、怀念陈毅与潘汉年第四章  “荣归故里”的游子  第一节  调动工作引出的一世情缘  第二节  只身返乡,任重而道远  第三节  “一五”的重点与中心  第四节  千年筑路史上的奇迹    一、要想富先修路    二、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第五节  打破洋框框,走自己的路    一、在空中楼阁上修电站    二、巧妙灵活地运筹省际资源    三、工业全面开花  第六节  震动中央的麻山事件  第七节  令人痛心的三年自然灾害    一、从狂热的顶峰跌入低谷    二、中央批转贵州公共食堂报告    三、骇人听闻的湄潭事件    四、有错必纠全力自救    五、当面向毛主席作检讨  第八节  求真务实,为政廉洁    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放手大胆地任用干部    三、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四、脚踏实地,深入基层    五、三过家门而不入    六、平易近人,真诚宽厚    七、也谈治黔“功”与“过”  第九节  茅台酒乡的名人轶事    一、无愧中国第一酒    二、毛泽东想去贵州    三、毛泽东为遵义题词    四、老红军对贵州的眷恋    五、质量第一,多品开发    六、悠悠赤水河,拳拳赤子心    本章附录第五章  贵州“四清”运动鲜为人知的问题  第一节  父亲晚年留下的一篇文章  第二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节  贵州省“四清”的起因  第四节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五节  一生清白不怕鬼  第六节  戏剧性的结尾  第七节  父亲绝处逢生的原因分析  第八节  贵州“四清”后记    一、拨开云雾见青天    二、李井泉赔礼道歉    三、伍嘉谟昭雪、复出    四、李大章耿耿于怀    五、相关善后处理第六章  斗千次也斗不死的“死老虎”  第一节  暗流涌动,烽烟四起  第二节  不寻常的北上旅程  第三节  一件价格不菲的背心  第四节  斗千次也斗不死的“死老虎”  第五节  关押在“牛棚”的日子    一、手眼通天的陶勇专案组    二、杀鸡给猴看    三、同舟共济的难兄难弟    四、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第六节  人间自有真情在    一、一位大师傅的关照    二、三伯母冲刺成功    三、一只情谊无价的鸡    四、专制禁铟不了人心  第七节  走资派的臭老婆    一、一份首都医院的病历摘录    二、走资派的臭老婆+叛徒+特务    三、惨无人道的暴力摧残    四、待到相逢已不识    五、漫漫长夜20年    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搏击  第八节  头白可期,汗青无日    一、无家可归四处漂泊    二、阅尽人间沧桑    三、一张激动人心的通知书    四、在中央党校的日子里    五、到哪里都是为国家工作第七章  护南雍少遭涂炭  第一节  南京大学是江苏的风向标  第二节  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第三节  与工宣队“合穿一条裤子”  第四节  寸步不让,寸土必争  第五节  震动全国的所谓“南京反革命事件”  第六节  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七节  东方渐白奈晓何  第八节  看你横行到几时  第九节  拨乱反正,南京大学沐浴春风  本章附录第八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一节  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二节  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  第三节  邓小平多次接见及指示  第四节  打蛇要打七寸  第五节  平反冤假错案  第六节  甘为北京大学添砖铺路第九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一节  激流勇退,甘居二线  第二节  开拓古籍整理新局面  第三节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第四节  “七全一海”项目  第五节  开拓、认真、求是、宽容  第六节  结束语周林简历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罢工指挥部发出罢工宣言后,通过各厂工人到厂门口去张贴、散发,将罢工斗争纲领公之于众,使沪东、沪西的工人都能看到罢工宣言提出的5个条件。同时,罢工指挥部深入到工人中进行细致的宣传和发动工作,按照行动计划和纲领准备罢工。    在上海二、三厂宣传和讨论罢工宣言时,了解到各个工厂提出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工厂要求提高20%的工资。周林解释说:“要求不能提得过高,提10%就可以了。如提得过高,日本资本家不接受,反而使工人的罢工积极性受到挫折,使罢工失败,工人丧失斗争信心。”有的工厂提问:是否要派工人代表与厂方谈判?周林说:“最好不派代表,可以动员工人到厂门口,把我们印的5项条件和宣言贴出去,或者从人群中把书面要求丢进厂里,散发出去。这样可以使日本人摸不清这次罢工是谁领导和发动的,避免遭受损失。”    罢工指挥部将工人罢工的突破口选择在沪东的同兴二厂和上海二、三厂。不是因为这些工厂大(同兴二厂只有1000多工人),而是因为这几家工厂的工作基础好,工人觉悟较高。我的母亲宗瑛,当时也在上海纱厂从事反日救亡活动。母亲那时已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同兴二厂从事工人运动工作,得到了工人们的信赖,在工人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母亲及同伴们在厂内结合工人们受的苦难,宣传罢工宣言及5项纲领,深得车间姐妹们的拥护。借着厂方拖欠工人工资引起工人不满的机会,同兴二厂决定11月6日行动。6日凌晨,宗瑛在上夜班后与她的同伴们带领全体工人关机,从前、后纺车间一齐冲出厂门,在上海纱厂中首当其冲举行了罢工。    随后,上海二、三厂工人于7日罢工;上海四厂工人在8日早晨罢工;上海五厂和东华等工厂工人都在当天晚上加入到罢工行列。11月10日,经韩念龙和陈之一分别做工作,在母亲和其他积极分子的推动下,沪东区的大康、公大和欲丰等纱厂工人也相继罢工。沪东的纱厂工人按计划实现了罢工,迅速形成沪东区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的局面。    沪东日本纱厂突然爆发工人联合大罢工,完全出乎日本人的意料。日本人惊惶失措,大动干戈,调动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分驻各厂,并开出装甲车、摩托车队在罢工区的马路上巡逻。各个租界的巡捕房也派出大批侦探和巡捕进行镇压。他们还调用卡车,将居住在厂房宿舍的包身工强行运载到车间开工。但终因二、三厂的工人不在厂房,纱厂流水线还是无法启动。    与此同时,日本人以要求工人派代表谈判为幌子,企图诱骗工人首领露头,以便枪打出头鸟。周林等人识破了日本人的诡计,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并与日本厂方的一系列破坏工人罢工的阴谋进行斗争。    日本人软硬兼施,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企图分裂罢工队伍,派包工头在工人中间进行威逼利诱,拉笼家庭生活困难的工人,允诺增加5%的工资,诱骗他们复工。这时,有位工人积极分子贴出“反对复工,复工就是工贼,破坏罢工”的传单。周林发现后,感到情况紧急,赶紧与积极分子谈话,并撕掉了这些传单。因这种做法容易使复工的工人与罢工工人形成对立。厂方的欺骗对于生活困难的工人有相当大的引诱力,有着动摇罢工阵营,分裂罢工队伍的危险。为了巩固工人队伍的团结,周林采取了紧急对策,不但不反对复工的工人,还派积极分子与他们一道复工,以便在复工中做工作,揭穿敌人的阴谋。所谓增加5%的工资,果然是一个骗局,一部分复工的工人后来又重新回到了罢工的队伍中来。    随着沪东大罢工的展开,张维桢也按计划积极发动和组织沪西区丰田新、老两厂工人举行罢工。同时,通过在内、外棉一、二厂活动的宗云(宗瑛的妹妹)和一批女工积极分子,到沪西各厂发动和组织工人做好罢工的准备。    经过几天准备,丰田厂定于11月17日罢工。因丰田老厂的一名工人代表在组织罢工时被逮捕,所以老厂工人的罢工比原定计划提前了3小时。厂方如临大敌,调来日本海军陆战队,用机枪封锁了工厂的大门。但工人们毫不畏惧,并且急中生智,包围了厂内的日本人,高喊着誓与这些日本人同归于尽的口号,日本军队见状不得不撤离了工厂。工人们趁势冲出厂门,通知新厂工人,两厂工人同步采取了行动。公共租界和公安局开来5辆满载巡捕的警车,对工人进行镇压。工人们则爬上房顶,用砖头、石块和棍棒与他们进行了搏斗,猛烈袭击警车,并包围了警车和巡捕,使他们无法行动。工人们与巡捕打斗了一整夜,迫使他们释放了被抓的工人,才放他们离开。11月18日早晨,丰田厂的工人战胜军警后,群情振奋,宣布丰田新、老两厂8000工人联合罢工。    日本人动用荷枪实弹的军队和全副武装的巡捕、警察,以及白俄义勇军来镇压工人,却遭到失败。丰田纱厂工人的英勇斗争,大大鼓舞了沪西纱厂工人的斗志,推动了沪西工人罢工的全面爆发,对于促进上海工人实现全面总罢工,有着决定性意义。11月20日,全上海市32家日本纱厂工人联合罢工,最终形成了6万多工人参与的反日同盟总罢工的波澜壮阔的局面。P13-15

后记

当我完成了最后一稿的修改搁笔时,感到如释重负,总算了却此生心愿,总算可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我却依然流连忘返在父亲所经历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深深地沉浸在父辈们所从事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事业中,久久不能自拔。    老一辈人能够为国为民贡献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我们晚辈,却是在为寻求自己的衣食和温饱中庸庸碌碌地度过此生,真是相形见拙,相差甚远,自叹不如。    本书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收集和查阅资料、走访故人、完成书稿。依本人之拙笔,断不能圆满、完整地写出父亲那曲折、丰富的人生,更无法全面而丰满地描绘出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个伟大的时代和他们所从事的那些恩泽后人的千秋大业。我只能尽自己之所能,记载、留存下珍贵的史料,尽力陈述我所知所见所想。至于“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在我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之际,我要在此对帮助过我的人,表达我由衷的谢意。首先,我非常感激父亲当年的战友和同事、后来分布在各个工作领域的叔叔、阿姨们,对父亲所写的那些回忆纪念文章,生动地记载了一页页真实的历史场面,为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完成此书构成了最基本的实体内容。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如今也已经仙逝,却无私地为我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资料,如果没有他(她)们的回忆文章,我难以想象今天能够完成此书的写作。    同时,我要衷心地感谢我在走访和收集资料中,父亲当年的战友、同事以及亲友们给我的帮助和建议,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行动上,都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他们中间有的人已年过古稀,有的人已是耄耋老人,有的人则是病卧在床,但他们却都能尽心竭力地追忆往事,为我口述历史、提供资料,甚至为我审阅初稿,以保证历史的真实性。父亲已经辞世多年,而这些叔叔、阿姨们依然对他那样不离不弃、深切怀念,体现了他们对我父亲的那份真挚的深情厚谊。    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父亲当年的秘书刘兆咏与孙显真夫妇,给予我的大力支持。他们回忆和叙述了当年在父亲身边工作时,我知与不知的许多往事,这些往事一幕幕重现,历历在目,使我仿佛又回到那久远而亲切的年代,使父亲又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的面前;更为令人感动的是:父亲当年在贵州的同事张玉环叔叔(原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为了保证历史的真实,以他90岁的高龄,一字不漏地阅读了我的初稿全文。张叔叔说:“你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由于你当时还小,不是当事人,你只有漏写的,但却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添枝加叶。我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书稿,眼泪就没有停止过。”听了他的话,我不胜唏嘘感激。    我最应该感激的是我的父亲,是他一生的业绩,他自身丰富、坎坷的经历,留下了值得后人怀念、回顾和记载的历史。也正是他生前的为人和品行,令我耳濡目染,铭记在心,使我产生这样的激情,撰写书稿来纪念他,以表达我的怀念和敬佩之情,愿将他那正直、刚强、清白而又宽厚的人格和亮丽的人生展现给后人。本书正是打开了父母亲尘封多年的遗作和口述资料,以此作为脉络和主线,展开了对他们一生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追忆。也正是要感谢他们留下了如此弥足珍贵的资料,使我有径可寻,有据可查,才能得以完成我本人的这一“大业”。    在此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父亲在新四军时的老战友和各个领域工作时的同事们:王家扬、恽前程、姜习、丁肇甲、洪星、陆锡书、朱文祥等人,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却在我走访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感谢我的亲友们,尤其是我的堂姐周珍强(烈士周国荣之女)对我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并向我口述了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宝贵资料;还要感谢在本书撰稿和出版过程中,给我提出宝贵资料、意见和建议的亲戚、朋友们:陈昊苏、钟德苏、钟德东、周珍麟、陈仁珠、刘建安、吴晓黎、严进军、杨枫、周宗扬等人。    最后尤其要感谢的是南京大学党委、离退休处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对我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在短期内顺利面世的。    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如若任我的思绪流淌,将源源地从我的笔下溢出,难以抑制。事实上,我由衷的感激之情是无法以语言和笔墨来表达的,由于篇幅有限,也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谨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各位长辈、亲戚、朋友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书记载的是我父亲的历史,且许多事情是发生在本人未曾经历过的久远年代,时间跨度大,文中涉及的许多人也都已作古,因此,在时间、地点、名字等细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敬请读者谅解,并欢迎指正。    作者    2012年4月

编辑推荐

周林同志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跟随铁军东进的洪流,奋战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整整8年,接下来在4年解放战争中又转战于华东中原战场,为经营华东和创建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经历了长期战争的考验,由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成长为我党优秀的治国理政的领导骨干。    为纪念周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由其女儿周芳芳撰写、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作序的传记性著作《打开尘封的记忆忆我的父亲周林》,正式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芳草后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打开尘封的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