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碧莹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前言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而文化则是精神的源泉,然而,任何文化都有优长,也有局限。中国与美国,一个是古老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一个是新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学术先进。两个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过正常的交往,也有过不正常的冲突。毫无疑问,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都对对方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国与国的关系,除了不正常的一面外,也必有其正常的一面。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研究中美两个大国的文化交往同研究两国的外交、政治、经济交往一样重要。近代中美文化交往是在一种不正常的格局下进行的,然而,文化也有其相互影响的特质,任何人想对不同文化加以切割、制造文化的对抗和矛盾都是徒劳的。中美的发展路向不同,但两国人民都有一种期盼:共享文明的善果,和平友好,共同进步。  文化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在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中,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专著之多为世人瞩目①,但大部分著作的内容主要突出两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涉及文化关系者较少,谈中美文化关系的,多数又倾向于某一文化关系的专题研究。②从总体上看,关于中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实为中美关系史研究中较为薄弱一环,这有历史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内容概要

作者力图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以往研究者的成果和立场观点作必要的分辨,用历史事实客观地评述近代中美文化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为探索历史文化因缘,说明历史真相,力所能及地引用了各种中外文献和书籍,其中使用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尤其充分引用亲历、亲见、亲闻的当事者对某一史事的评论和看法,这些评论和看法既具真实性和可信性,又有历史感,从而使逝去的历史得以还其本来面目。探索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以及中美文化相互间的影响、互补,有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对待各种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明晰和捕捉世界文化体系的主脉络,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走向。

作者简介

梁碧莹,广东省广州市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著有《简明中美关系史》(合著)、《龙与鹰——中美交往的历史考察》、《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编有《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合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 误解和扭曲近代中美文化交流是对“西潮”的病态回应第一章 嫁接在中国土壤上的西方教育  第一节 马礼逊学堂    一、马礼逊教育协会    二、布朗与马礼逊学堂的创建    三、1842—1850年的马礼逊学堂    四、西式教育开风气    五、杰出的学生——容闳、黄宽、黄胜  第二节 同文馆里的美国教习    一、京师同文馆缘起    二、从学外语到“采西学”    三、总教习丁韪良    四、同文馆的整顿与发展    五、翻译西书和第一批翻译人才的出现  第三节 退还庚款与中国教育    一、本来是中国人的钱——呼吁退款    二、庚款用于教育合情合理    三、共识多于歧异的争论    四、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二章 走向美国的学生群体  第一节 第一批中国留美学生    一、留学教育计划的批准    二、开风气创世纪的幼童赴美    三、教育方法的争议    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庚款留美学生    一、退款兴学    二、清华学校的建立    三、留美高潮再起    四、“庚款兴学”议  第三节 留美学生与西学东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留美教育的变化    二、留美学生对科学的传播    三、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留美学生在西俗东渐中的作用第三章 西医学在华传播  第一节 美国传教医生与西医学在广州的传播    一、伯驾与广州眼科医局的创设    二、“中华医学传教会”    三、嘉约翰对西医东渐的贡献    四、“医学传教”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医学的发展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中国医学的投资    二、从“旧协和”到“新协和”    三、霍普金斯医学模式的输入    四、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的足迹第四章 教会与大学  第一节 教会大学的缘起和发展    一、早期教会大学也有其功劳    二、教会大学的发展与西方教育的影响    三、教会大学面临新挑战    四、教会大学的调整  第二节 形式多样的教会大学    一、新教各教派自办的大学——圣约翰、之江、沪江、东吴  ……第五章 美国在华的出版事业附录一 英汉译名对照表附录二 中外文献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嫁接在中国土壤上的西方教育  第一节 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是嫁接在中国土壤上的西式学堂,它于1839年在澳门创办,1842年迁往香港,1850年因经济拮据而关闭。与我国早期西式学堂相比,马礼逊学堂颇具规模,办学时间较长,又有一定影响。以它为典型,可以管窥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香港早期西式学堂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马礼逊教育协会  传教士兴学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开始。第一位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抵华后,便把设立培养宗教人才的学校作为一项活动计划,但由于当时中国尚处在禁教时期,他便选择邻近中国的南洋马六甲作为基地筹建学校,并于1818年9月创建“英华书院”。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于1830年2月在广州设立了贝满学校(Bridgman Sch001),这所学校规模很小,只有四五名学生,并且举办不久就关闭了。贝满学校影响并不大,但它毕竟开创了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办学的历史。  1834年8月1日,马礼逊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引起了在华英美传教士和商人的极大反应。在华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马礼逊牧师逝世的讣告,并介绍他的生平与事迹。为纪念马礼逊在华从事的基督教传教事业,1835年1月26日,广州、澳门等地的英美传教士和商人倡议成立“马礼逊教育协会”,得到广泛的响应,一场慷慨的认捐活动就此展开,捐资者、出力者颇为踊跃,出现了英美商人出钱、出物,传教士出人、出力的场面。从1835年1月26日至2月24日,已有22人在倡议书上签名,很快便筹集了4860英镑捐款。倡议书指出:“为把马礼逊博士开创的事业继续推进,我们建议,以马礼逊博士毕生奋斗的目标为本会的宗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梁碧莹教授这本书从传教、教育、医学、报刊媒体等方面介绍了近代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史。该书文笔通畅,采用了一些旧报刊、旧刊物上的史料,难能可贵。
  •   把握中美關係研究中美文化
  •   看点文化书籍有利于进步!
  •   研究很深刻,也很全面,就是图书版面设计太特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