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6辑)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史晋川,钱陈 主编  页数:251  

内容概要

  《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6辑)》是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所完成的浙江和国内其他一些省、市、县(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的汇编。在有关课题的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也得到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许多同志和省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把浙江及国内其他一些地省、市、县(区)的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有关课题研究报告陆续编辑出版,通过这些研究报告来展示一些“典型区域”的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机制和发展经验是一种新的尝试,祈望得到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书籍目录

序言和谐创业的主体、空间与环境:杭州发展道路研究 一、和谐创业的特色及其进程 二、创业主体与和谐创业 三、创业空问与和谐发展 四、创业环境与和谐发展 五、杭州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 参考文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发展背景与阶段判断 三、发展思路与战略重点 四、构筑都市经济圈 五、优化产业结构 六、提升开放水平 七、创新政府职能 八、促进社会进步 九、战略实施保障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二、推进产业优化与转型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四、完善区块功能定位拓展优化发展空间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筑园区发展新平台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构建和谐开发区 八、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加强规划监督落实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三、内生台州 四、海上台州 五、市外台州 六、政府创新兰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背景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三、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 四、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五、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 六、社会事业与和谐三门 七、基础设施与项目安排 八、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附表  三门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规划主要指标建议三门县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6-2020)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二、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三、产业发展 四、空间布局 五、保障措施与支撑体系玉环全岛城市化战略研究 一、发展阶段与发展机遇 二、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四、加快产业水平提升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六、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七、落实政策保障措施附录1 城市空间布局方案的比较附录2 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定位附图1 玉环县工业功能区布局规划示意图附图2 “新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图附图3 “新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发展和产业扩散示意图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和谐创业主体、空间与环壤:杭州发展追路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城乡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格局,和谐创业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本文首先要展示杭州和谐创业的进程及其特色,进而从创业主体、创业空间和创业环境三个侧面相结合来探析和谐创业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论提升,揭示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一般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和谐创业的特色及其进程  “和谐创业”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创业的理解;二是对和谐的理解。所谓创业,针对微观个体而言,就是个人、企业的发展,构成了和谐创业的微观主体,包括城乡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的企业,也包括国外的、中外合作的经济主体;针对区域的整体而言,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部门、地区、产业的发展,如传统的农村工业、城市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谓和谐,指的是一个整体内部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整体的各个阶段保持了和谐的转型,也包括作为经济发展最终结果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和谐的发展。  发展的含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经济活动是影响社会、自然环境的主动因素,但是,社会和自然环境反作用于经济活动。如果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个系统组成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来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许多不和谐的两难冲突,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等。杭州市通过走和谐创业的发展道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社会转型,较好地协调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冲突,取得了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和谐创业的表现  1.经济转型的和谐  首先是城乡经济结构升级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农村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分散发展的格局也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转变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扭转农村工业化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负面作用。杭州市在农村工业化开始发展的同时,城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发展起步早,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辐射和产业转移,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升级,初步形成了都市工业化的框架。  其次是内源驱动与对外开放的和谐。杭州的经济发展基本动力来自于本地区的民间市场主体,合理地配置了本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是典型的通过内源力量和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外贸易、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一直是内源型发展的弱项,但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杭州市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动力强劲,本地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完善的产业环境成为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成为新时期杭州对外开放的创新路径,杭州也因此被多家国际机构列入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行列。  2.城市转型的和谐  因为西湖和钱塘江,杭州闻名天下,也因为西湖和钱塘江,杭州的城市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向西发展与西湖保护区和西溪湿地冲突,向东向南发展受到钱塘江的阻隔。城市狭小,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之’前,杭州市区面积仅为43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发展受到城市空间的极大制约。1 996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余杭、萧山的乡镇若干,突破了钱塘江和西湖的发展制约,2001年撤萧山、余杭两市设区,在下沙、临平和萧山建设三个副城区,与主城区相呼应,形成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框架,顺利地实施了城市产业的扩散和转移。  杭州市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知识资源,是从事知识型创业创新的理想所在。在大都市框架下,中心城市的产业向工业区扩散,杭州市的优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整合。杭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学在杭州、游在杭州、生活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做了较大的调整:西湖西进,使西湖成为杭州市民休闲的开放空间;建设大学城,重建文教区,使教育科技资源充实到产业区内;与传统的西湖商业区相呼应,建设占地15.8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构筑的集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娱乐、商业金融多种功能的中央商务区。  3.社会转型的和谐  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人口低流动、相对封闭的社会,杭州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面貌,正向一个人口高度流动和社会高度开放的都市化社会转变,杭州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发展中心的开放区域。城市的成长伴随着外地人口的不断流入和流出,高流动性、高开放度的社会,同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多元化的社会成员如何达成社会共识,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上的制度性规则,在更多的领域,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民间的自发组织。杭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杭州市从社区工作着手,构建和谐杭州,创建高度开放性、宽容性的社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杭州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改善明显,为杭州市民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杭州的社会转型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兼顾了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了社会的整体和谐。  4.政府转型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和个体工商、企业形成了和谐的共处,市场看不见的手指挥市场经济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政府看得见的手能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排除干扰因素。在农村工业化发展阶段,政府没有歧视限制农村工业化,依靠集体资产起步的乡镇企业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经营机制灵活,适应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顺应了微观经济主体民营化的要求,积极为民营化改制创造条件,国有、集体所有企业大规模顺利地完成了民营化改制,政府全面退出了微观经济领域。政府积极推动民营化,放手发展本地民营经济,积极引进外地知名的民营企业,还从国外引进知名的跨国企业。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把经济增长看做是政府的第一要务,政府积极干预和介入微观经济领域,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职能干扰了市场主体的运行。在积极推动民营化后,政府目标从简单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的发展,为公众提供全面的服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改善治理环境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如保护西溪湿地、治理钱塘江流域污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西湖水域,整治西湖风景区,向全社会开放,建设高校园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社区管理中引入非政府组织,应用社会资源来管理社会,构建和谐社区。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实现向公共型政府转变,以适应知识性创新型社会的到来。  (二)和谐创业的进程  和谐创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成就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和谐创业不同的进程有不同的内涵。和谐创业进程由三个阶段构成:经济增长、发展转型和发展创新,经济增长为发展转型奠定基础,在转型阶段,才能顺利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转型为创新奠定了基础,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全面的和谐创业,实现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一个阶段是增长,时间大致是在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讲话之前,启动了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和谐创业表现在传统经济的农村部门积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资本,成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农村的发展改变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农村部门和城市非国有部门,在社区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和利用市场机制,打破了城乡经济的阻隔,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民营经济。  第二个阶段是转型,时间大致是在1992年之后到90年代末期,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崛起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城乡经济潜在的所有制和经营机制的问题日益暴露,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遭遇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制约,这一阶段需要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村工业化的转型、产权制度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空间的转型等,转型是这一阶段的主题。这一阶段中杭州市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率先改革,成功实现了所有制的转型,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制,占据了产业结构的中高端,经济外向度开始提高,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转型。  第三个阶段是在转型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尤其是2001年大杭州格局形成之后,城市功能、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开创性局面。西湖西进、大学城建设等一系列城市空间的拓展标志着城市功能的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引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形成互补的竞争性局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政府主导了城市空间转型,奠定了杭州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城市转变的基础。大杭州以全新的都市面貌融入长江三角洲,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6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