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香港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严飞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内容上分三大部分。“这座不读书的城”围绕“读书”展开,描绘香港现今的读书文化与风气,着意记述了香港二楼书店经营的过去、现在及不容乐观的未来,间中夹杂了关于港产电影、本地建筑风格,以及回归后香港道路选择的诸般文章。第二部分“在‘文化沙漠’里看到绿洲”则多以介绍当代香港文化人及其著作要义为主。最后的“书影书话”是类似梁文道《弱水三千》的书评介绍,选列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思想、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并择要评述之。这是一本适合喜欢香港文化、香港风格;喜欢读书(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喜欢逛书店(尤其是选书有个性,布置有特色,且充满人情味的小书店);或者想得到一些“好书推介”信息之人去阅读的书。

作者简介

严飞,江苏南京人,生于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法学学士、牛津大学比较社会政策学硕士,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任副研究员(ResearchAssociate),同时兼为《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凤凰周刊》《新民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特约撰稿人,部分书评作品见于《书城》《中国书评》《国家历史》《南方都市报》等报刊杂志。自在香港工作之后,研究兴趣开始集中到香港的人文、社会、政治观察之上,并以80后人的热诚,积极投入到书写香港的语境中。

书籍目录

这座不读书的城 热爱读书的痛苦 读书的分量 也谈读书无用论 文化承担哪里去了 也要相信未来——回应梁文道一文的批评者 是谁杀死了小书店老板 再见,那些消失的小书店 《诚品好读》的今天,香港文化的明天 以书论书的叶辉叔叔 游离在香港之外的北岛们 麦兜响当当——守望香港,还是迎合内地 世间再无“孔少林” 退步中的香港风格 香港模式死了吗 英国让香港怀念? 香港是个大商场 悲情,天水围城 在“文化沙漠”里看到绿洲 这是谁的城市,——我城这三十五年 废墟中看见罗马 情欲想象与面包芳香 香港还有个读书人 不读书的城,读书的人 散文家也斯 二十一年林夕 中通外植詹德隆 一代香港人的成功和迷惘 香港故事的跨世代光谱 我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 香港故事不易说 “后香港”与“新新中国” 从整形日本看整形香港 路漫漫,所以要慢慢品 捐款减税的香港启示 香港的阿莱夫 书影书话 香港,成为我的香港 香港最后一个政治贵族 一卷鲜活的香港故事 华洋混杂的香港大老 甘尚武的世纪回忆 三年零八个月,往事并不如烟 在香港寻找迷失的家园 龙应台的三十六封家书 狐狸学者的倾城之恋 巴黎,何以为巴黎 陈之藩与胡适的故人旧事 天安门前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新野蛮时代寻找文明 梁启超,文化启蒙的舆论骄子 中国的道路和选择 中国崛起与新儒学——复兴的省思 中国打工妹,迟到的呼唤 解读华西村神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陈冠中说,1971年到1981年是他的文化开蒙时期。在那个时候,他没有文化偏食症,只会贪吃滥食,结果没有吃出人间真味道,也没有学好书本真功夫,却似乎是下意识地将文化作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方向,“批判的、鉴赏的、精英的、流行的都来”。与此同时,他的几位好友在湾仔某破楼的阁楼里开办文艺书店,盗印共产主义文集;又搞独立放映室,推介欧美精英们所谓的“坎普品位”影像;甚或积极投身各种反建制的运动中,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文化的四个方向,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但为何偏偏是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最最值得陈冠中回味和追忆,并将自己的启蒙经验引以为香港本土文化的启蒙,甚至将其视为形塑出今日香港价值观、自我认知和社会形态的黄金年代昵? 由陈冠中的记述可以知道,香港本土文化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大部分是由内地移居至此的难民和侨居者所组成,强烈的过客心态让他们普遍对这个“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欠缺任何亲切的归属感,在身份的认同上亦是模糊、零碎和不稳定的。然而伴随着香港社会与经济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六七”香港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开始改变管治策略。

编辑推荐

《我要的香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的香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有收获,书店之于城市的意义,香港应该不是一个特例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