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采访

出版时间:1997-0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海贵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相兼及的新闻采访学新编教材。它讲授了新闻采访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方法、条件,阐述了当代新闻采访的发展趋向和应变的手段;其在内容的延伸、学科体系的演进,以及新的理念的开拓方面,均有独到的创见。本次修订再版,作者增加了许多紧随时代的新内容,如连续性新闻、批评性新闻、热点新闻、深度新闻和采访等。  本书即可供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新闻爱好者系统学习,也可作为新闻媒体人员培训、进修使用的教材。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上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最新定义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显著特点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主要作用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  第五节 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第二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第一节 关于作风修养  第二节 关于道德修养   第三节 关于知识修养   第四节 关于技能修养   第五节 关于情感修养   第六节 关于体质修养  第七节 关于公关修养  第三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关于真实性  第二节 关于思想性  第三节 关于时间性  第四节 关于用事实说话 第四章 敏锐感与判别新闻  第一节 关于新闻敏感  第二节 关于新闻价值  第三节 关于新闻政策中编 第五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 怎样明确报道思想  第二节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第三节 怎样进行采访准备  第四节 怎样明晰对方心理  第五节 怎样创造访问条件 第六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 怎样掌握提问技能  第二节 怎样主持调查座谈  第三节 怎样展开现场观察  第四节 怎样协调听觉功能  第五节 怎样做好采访记录 第七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 怎样精心深入采访  第二节 怎样仔细难证材料  第三节 怎样迅速整理笔记   第四节 怎样积累剩余材料  第五节 怎样提炼新闻主题下编

章节摘录

  (10)网络采访。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譬如,人们可以通过各家网站浏览新闻,也可以通过E-mail与熟人亲友联系交流,甚至可以上BBS与陌生人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媒体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足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是:  直接转载信息。网上的信息可谓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我国众多报纸的信息注明是“采自互联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则已把网上信息作为其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组织网络调查。即把问卷通过网络送到电子公告版上,不仅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更可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馈,这比传统的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访问等形式,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E-mail交流。以往受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受到较大局限,所遇障碍也较多。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记者则可以较顺利地接触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客体,包括名  人直至国家元首,只要他在因特网上开辟了网页,设立了电子信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自1996年上网打出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后,网上来信的利用率竟高达10%。许多传统媒体的记  者也深有感触,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都是亲友及时通过E mail传送给他的。  查阅收集资料。因特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成千上万个数字化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只需轻轻按上几个键,便可查阅任何资料。  因特网的问世给记者采访提供了莫大的空间和便利,如《北京青年报》的《电脑时代》版专设的“网上采访”栏目,就不断推出记者采访的成果。但是,也同时给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除了会熟练地使用电脑以外,英语水平要尽快增强,因为这是网络的主导语言。另外,必须增强法制观念,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再则,网上新闻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不高,记者在进行网上采访时,更加应该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  顺便提及,近年来我国已出现网络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记者种类,即专指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组织报道的专职记者。曾代表《人民日报》网络版参与澳门回归报道的王淑军、罗华对自己的身份解释为,“我们被称为网络记者,这个称呼有这样两层意思:我们首先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记者,其次我们是在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从事新闻编采工作。我们既脱胎于传统媒体,又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专门的网络采编队伍将会形成和扩大,届时,网络记者的性质、任务及其解释必将发生变化。  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为下述六种:  (1)”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  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2)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  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倚马可待”——立等可取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要实行严密封锁,不让闲人进出,常常连记者也在被挡驾之列。此时,记者更要下定决心,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最终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3)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交叉采访  须讲究交叉艺术与要求:记者应根据新闻线索统筹安排,利用所在单位或地区的人员、交通、资料及通讯设备等便利条件,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条有理地进行交叉采访;记者头脑应冷静,决定应果断,行动应迅速,反应应敏捷。  (4)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  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这种采访活动对记者的采访写作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应选派身体素质好的中青年骨干记者承担。例如,1994年8月至10月间,《新民  晚报》的中青年记者孙洪康、何建华、强荧、朱国顺用了40天时间,纵横奔波不下一万里路程,以解放战争期间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决战和渡江、跨海等重大战役为历史背景,进行战地重访,共向读者推出30余篇、近5万字的报道,展现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结合、战争与和平交叉、破坏与建设融合的壮丽长卷。    如前所述,记者发现的新闻并不意味着都能报道,还得靠新闻政策予以判别。也就是说,某个新闻事实能否值得报道,要看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如何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例如,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及其侄女戴惠1996年8月25日下午在家中遇害。此事件甚有新闻价值,也可以马上报道,但当时考虑到社会安定等政治因素的需要,有关新闻单位直到五天后才披露此消息,这就是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关系的典型一例。  分析以往的有些新闻报道,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现象几乎泛滥成灾,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毫无新闻价值的“新闻”频频在媒体“亮相”,有些报纸上的许多头版头条均为这些毫无实在内容、近乎是某个文件或讲话的改头换面的文章所占据。从新闻实践考察,一则新闻报道后,即产生两种社会效果,第一效果是受众阅读、收听、收视率的效果,第二效果是受众阅读、收听、收看后的反映如何。一般而言,影响和制约第一效果的是新闻价值,影响和制约第二效果的是新闻政策,而第二效果则必须建立在第一效果的基础之上。摆不正这两个效果的位置,媒体就成了政府公文的“转发站”。新闻就成了变相的“公文”,于是就吸引不了受众。  二是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应当承认,许多事实的新闻价值确实很大,但不符合新闻政策,或因涉及有关机密,或因与全局利益、政策规定相悖,此时,记者理当忍疼割爱。如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第一次来华,为两国首脑的正式会见作预备性谈判,此属特大新闻,但中美都未发表新闻,因为各自均从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同样,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由著名记者波列伏依采写的苏军某坦克部队用大批拖拉机冒充坦克借以欺敌、以寡胜众的通讯,也因泄漏苏军战斗力薄弱的机密而被取消了。但过去我国有不少新闻报道,则往往是顾此失彼。例如,有一篇赞扬“大包干”的新闻,说有个农村妇女李培莲,去世的丈夫虽给她留下6个孩子,“大的只有十来岁,小的还在吃奶”,但实行包干后,一年起早贪黑地干下来,她和6个孩子不但没有“成天喝粥”,照样“富得满嘴流油”。颂扬党的农村现行政策,却不顾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另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在不同渠道的泄密事件中,通过新闻报道而泄密的事件已超过五分之一,已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说,新闻价值并不能左右一切,它必须受新闻政策的制约。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在我国目前的一般情况下,应当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则通过一切可行办法,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总之,服从科学,又服从纪律,两者辩证统一。  值得补充的是,新闻价值的理论反映的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且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国家皆可通用,但在选择和判断上却为阶级性所左右。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  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  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再版前言  在中国,新闻采访学的创立者当属邵飘萍先生,早在1923年,他就率先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专著。近80年来,国人又相继推出新闻采访学教材或专著百余本,可以说,新闻采访学的学科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理论框架也已基本建构。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学者专家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水准举世公认,众多西方新闻传播权威人士均承认这一  事实。  但是,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变化了,历史发展了,就需要其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尽管国人前赴后继,几十年持之以恒

编辑推荐

  即可供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新闻爱好者系统学习,也可作为新闻媒体人员培训、进修使用的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新闻采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我购买此书,是用来赠送大学里的“学生记者团”的,作为我们06级毕业的学生记者留给这个团队的纪念品,本人也有稍微简单地翻阅过,感受还不错。我院是大专院校,没有新闻或广电专业,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因此,要想这个团队发展得更好,前进得更远,我们选择自学和互相学习的方式来补充我们的新闻知识。从赠送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听他们说,他们不少学生记者,都从相关的书籍中,学到了很多新闻理论知识,并应用与学校新闻实践。同时,并通过新闻实践,学到了不少本专业以外的新知识,交到很多朋友,感受很多。
      因此,我在这也推荐给所有对新闻有兴趣或有自学需要的非新闻类专业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与我们一起进步!
  •   发货速度超快,昨天中午下单,今天就到了。赞一个!这本书对于我这个没有学过新闻但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人来说很实用,理论知识的一个补充。
  •   是学新闻的必备,没事看看,有效果。
  •   跟我买的基本新闻书比起来,这本算小的啦~内容也挺简洁易懂~
  •   是一本不错的书。新闻专业的孩纸都可以读下。
  •   书中的内容一般,没深度,如果不是考试用,我才不买
  •   很好的一本书顶
  •   卖了好几本,还不错!还是当当上性价比高。
  •   考研书,什么心得,木有
  •   书收到了 这是追加的评论 蛮好的 没有破坏 快递很快
  •   绝对的力挺
  •   书不错,考研用的!
  •   传媒的必须的书籍,仔细阅读能够得到很多知识,
  •   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   发货挺快的 下次还来
  •   加一分
  •   喜欢复旦老师的书
  •   刘海贵还有一本《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与此几乎内容一模一样,我要是现场看到绝不会各买一本。
    真想退回一本,但当当规定两本要全退,算了吧。看样子以后买书要一本一本分开单买。
    另外,搞不懂刘海贵为什么要一个商品起两个名字。
  •   复旦新闻参考书
  •   内容、结构都很完美
  •   正版,不错,很喜欢。
  •   买这个做教科书之用 什么纸张感觉啊的 都随便 不过书本质量还是可以的 虽然我不care这回事
  •   不错 ~~
  •   很喜欢的书``不错的
  •   觉得很奇怪,我应该不可能买重复的呀
  •   我是为了考研才买的,看了还是很不错的,比较方便~~
  •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教材尚且可以,案例非常丰富,但就当下迅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书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
  •   这本书看了不是很多,对初学者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
  •   就是纸质不是太好,物流查不到,10天才到的,慢!
  •   还不错,看着还行。
  •   书皮有点掉了,不太令我满意
  •   东海之滨 所言极是。

    鄙人最近在学习新闻学理论,刘海贵先生的《当代新闻采访》与《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两书全部置于案头,仔细阅读比照,内容大同小异,而且书中举例十分陈旧迂腐鄙陋不堪:范例尽皆30.、40、50、60、70、80年代之旧作。刘海贵先生真乃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之务虚教授之典型也(复旦毕业留校执教至今)。真不意当今新闻报业如此发达,岂无一文可称其书中之范例乎?

    本一旧著作,变成两本书,实在是滥竽充数之故也——盖当今评价一人学术之高低具以其著作多少(少顾及质量)衡量之,不亦社会之悲夫! 亦是学术之悲哉!亦是海贵先生之悲哉!

    劝告诸位朋友同仁,切勿买之。鄙人可略作推荐一二:若论新闻采访事务,则英国人[英萨利·亚当斯,文弗·希克斯 著,郭琼俐,曾慧琦 《新闻采访第一线手边书》为实用;蔡雯著《新闻编辑学》前四章论述颇有见解,可当借鉴,其后诸章节则十分普通。尚有暨南大学出版社 林如鹏之《新闻采访学》一书尚未读完,毕后当在告诸读者朋友
  •   貌似是盗版书!纸质很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