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长顺  页数:396  字数:47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终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掠过心头的是阵阵的喜悦!  不断演进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引发了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变革,也推动了媒介领域的巨大革命。其间,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广播电视(当然我们注意到了网络出现对媒体问壁垒的消融和整合),作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现代传媒族群中极为重要的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特征和方式,建构了当今社会交往的特殊形态,酿就了人类新型的思维方式,催生了当代社会崭新的生存方式。  应当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来的二十多年,有一批有志于此的人士在广播电视的教学和科研领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其间,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目标已逐步明晰起来,并开始为之倾注气力。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的研究,至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将“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围的二级学科,下设“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等三级学科。1997年3月出版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中称“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有“广播电视艺术学”;1998年颁布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2002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徐培汀教授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前言中称“本书视广播电视学为独立学科”,并在第六章“广播电视学研究”中作了专门论述。

内容概要

在电视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拿面把握当代电视实务的进展,本书是一本颇为理想的教材。    本书共有12章,分三个层面。上篇着眼于采、写、编、评等电视创作最基本的实务;中篇侧重于对当前电视界流行的报道体裁、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进行研究,辟专章深入阐释了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谈话节目和电视现场直播;下篇则关注更为宏观层面的电视业务,如栏目的创新、频道的专业化建设及电视节目编排的技巧等,在后四章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    本书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对传统的电视采、写、编、评分开编撰的体例进行了根本的改革,将其横向打通;其次,将电视新闻实务、电视专题实务和电视文艺实务等方面融入著述的视野,进行全面论述;第三,将当代电视实务最活跃的节目形态和电视运营的新理念融入其中,保证电视实务研究的前瞻性;第四,采用案例分析研究方式,使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增强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教学,对广大电视工作者也极具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2004年荣获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在长达20余年的广播电视创作与高等教育工作中,致力于电视新闻实务和电视专题

书籍目录

导 论第一章 电视选题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原则   第三节 选题方法第二章 电视采访   第一节 电视采访特性   第二节 电视采访准备   第三节 电视采访方式   第四节 电视采访心理第三章 电视写作(上)   第一节 电视写作的功能   第二节 电视写作的特性第四章 电视写作(下)   第一节 电视新闻写作   第二节 电视专题写作第五章 电视编辑   第一节 剪辑原则与剪辑规则   第二节 镜头组接与镜头长度   第三节 镜头段落的转换   第四节 电视音响的编辑第六章 电视评论   第一节 电视评论的特征   第二节 电视评论的形态   第三节 电视评论的制作第七章 电视调查报道   第一节 电视调查报道界说   第二节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   第三节 电视调查报道的方式第八章 电视谈话节目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基本类型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构成要素   第三节 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方式第九章 电视现场直播   第一节 电视直播的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件的直播   第三节 媒介事件的直播   第四节 体育赛事的直播第十章 电视栏目创作   第一节 电视栏目设置定位   第二节 电视新闻栏目创作   第三节 电视社教栏目创作   第四节 生活服务栏目创作   第五节 电视娱乐栏目创作第十一章 电视节目编排   第一节 节目编排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节目编排的竞争策略   第三节 节目编排的基本方法第十二章 电视频道运营   第一节 频道市场定位   第二节 频道节目运作   第三节 频道品牌建设   第四节 频道经营模式参考文献后 记

章节摘录

  质疑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形式。在王志身上,质疑已成为一种本能,他通过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用尖锐的提问深人事件更深的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正因如此,王志眼镜片后面闪动着的总是冷峻的目光,沉着却毫不迟疑地掷出了一个又一个夹带着怀疑、否定甚至不信任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他面对“非典”时期刚刚就任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发出一连串的问题: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但现在看来你这个说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制定这些措施,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所说的这些我们其实也看到了,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市民的恐惧并没有降低反而在增加。”这些问题可谓是句句锋利逼人、戳到要害。  三、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获取客观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途径和手段。隐性采访由来已久。据美国新闻学者罗恩?史密斯考证,隐性采访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1890年,其时,现已停刊的《纽约世界报》的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化名内利·布莱,扮成精神病人入住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到的待遇,并就此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在该报刊出三篇报道。20世纪30年代,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加剧了以争夺读者为主旨的新闻竞争,促使隐陛采访在新闻界大行其道。  1.隐性采访的定义  让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事例。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为制作开播一周年的纪念节目,组织了一个有28人参加的工作小组,分别乘轿车、面包车、货车、长途客车,动用了多台摄像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隐性采访。以后制作成系列报道《在路上》,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主持人敬一丹介绍这次采访的做法时说:货车的玻璃是特制的,“从外面看不见里面,从里面却可以看见外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道具师在车上搭了个玻璃屋,我们的摄像在必要的时候钻进小屋,就可以极其方便地偷拍了”。  这里指的“偷拍”,就是电视新闻的隐性采访。抽象概括所谓隐性采访就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买了也没有看,反正纸张很不错,内容就不知道咯
  •   感觉书很好,很适合用来学习!
  •   这本行书写的不错.浅显易懂,还有许多事例,适合初学新闻者
  •   考广告新闻专业,必买书籍!
  •   书很新,挺好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