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德峰  页数:252  字数:21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跨入了21世纪。展望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前景,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这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哲学转向的一大特征。哲学交叉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学科群,它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人生哲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生态哲学、心理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等学科分支。  21世纪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世纪,恐怖袭击、两极分化、知识经济这些复杂的问题使近代以来传统的学科分类无能为力,社会政治、经

内容概要

在人类生活体系中,艺术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法设想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艺术又是神秘的,它始终抵御对它的理论的解释和法则的规定,它使历史上的种种美学一再陷入困境。本书主张由美学向艺术哲学进展,围绕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这一核心问题,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关联;反对把艺术看成是伴随人类现实生活的装饰物、娱乐品,或实现其他社会价值的工具。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艺术的事业是真理的事业。    本书作为对艺术的哲学思考,讨论了艺术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它们是: 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这六个方面的讨论,大体构成了艺术哲学探讨的基本领域。艺术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展开有价值的艺术批评的重要前提。本书为爱好艺术的青年欣赏、认识和思考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线索。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从美学到艺术哲学  一、 美学之创立: 鲍姆加登  二、 康德美学的功绩与困境  三、 黑格尔美学的意义  四、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为艺术哲学开拓了新的基地  五、 本书对艺术哲学的基本理解和主张第一章 艺术与真理  第一节 艺术的神秘性    一、 “美是难的”    二、 艺术的本质问题源自艺术实践    三、 作品的魅力来自“别的什么东西”  第二节 艺术的原始契机    一、 艺术作品的存在理由    二、 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初级原理”    三、 反驳“再现论”  第三节 艺术的起源    一、 艺术源于劳动    二、 艺术起自巫术    三、 艺术从巫术那里的分离  第四节 情感显象与真理    一、 人在生存情感中的原始存在    二、 跨过“艺术的门槛”    三、 审美经验是对真理的观看    四、 情感显象与真理性认识的统一  第五节 艺术之为真理的原始发生    一、 性灵: 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    二、 为什么说“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三、 两种关于美的定义: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四、 艺术的自律性问题    五、 对艺术展开哲学思考的必要性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问题    一、 作品的“作品存在”    二、 作品的物性存在    三、 作品的形式存在    四、 作品的实事性存在    五、 作品的观念主题性存在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物性特质    一、 作品的物性特质是超越性存在的呈现    二、 艺术形式: 从生存体验到“物之灵化”的桥梁    三、 “形式美”是艺术历史的积淀物  第三节 艺术陈述的方式    一、 “综合性陈述”    二、 “象意”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双重语境    一、 作品的叙事语调    二、叙事语调的双重性: 对象性语调和情感评价语调    三、 艺术作品揭示怎样的世界    四、 作品的双重语境    五、 从双重语境看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五节 艺术作品的内在视域    一、 作品存在于作品的内在视域中    二、 “审美意象”是在作品内在视域中的真理之发生第三章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 审美意象与象意的比较    二、 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关系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    一、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一): 优美    二、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二): 崇高    三、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三): 悲剧    四、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四): 喜剧第四章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  第一节 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一、 “艺术家”何人    二、 艺术家的神思    三、 艺术家的形象记忆力    四、 技巧与体验的同一性    五、 常人通过艺术家而成为艺术家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过程    一、 艺术创作是对“新经验”的发现与开拓    二、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三、 艺术创作中的构思  第三节 创作冲动、创作灵感和艺术传统    一、 创作冲动    二、 创作灵感    三、 艺术传统与艺术创新  第四节 作品演绎中的创造问题    一、 艺术作品的二度创造: 表演艺术    二、 演绎与文本: 以音乐为例第五章 艺术作品的接受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一、 原始审美经验与艺术批评    二、 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    三、 审美沉思    四、 “迷狂状态”的秘密: 重建知觉整体  第二节 作品接受的过程    一、 作品接受的过程(一): 预备情绪    二、 作品接受的过程(二): 感受性回忆    三、 作品接受的过程(三): 逗留  第三节 作品接受的历史语境第六章 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一节 建筑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二节 雕塑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三节 绘画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四节 音乐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五节 文学的感知特性结语 当代艺术的特征与问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艺术与真理  这一章的内容围绕一个核心,即“艺术的本质”问题。这是艺术哲学必须先予讨论的基本问题。  所谓“艺术的本质”问题,其实也就是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的讨论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尤其在当代。在当代生活中,我们与艺术的实际关系,离开真理的领域十分遥远,姑且不论作为大众娱乐或作为情感宣泄的艺术,即使我们认真地去.感知当代严肃的艺术家们所呈现给我们的艺术作品,我们也难以发现它们与真理之间的联系。也许我们的出发点本来就有问题?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来即与真理的领域无涉?或许艺术本来的功用只在于提供给我们以审美的享受而不是对真理的感悟?  本章的讨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节艺术的神秘性  一、“美是难的”  艺术的本质问题初看非常简单,似乎人人都可以凭藉经验给出一个答案。谁不熟悉艺术?从孩提时候听成年人讲故事起,我们就开始接触艺术了。从艺术中,我们得到快乐,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启发和最初的教育,得到许许多多别的什么。可曾有过哪一个孩童不把最初的、最简单的艺术活动(如听童话、涂鸦般的绘画、唱儿歌等等)视为欢乐的事情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对于艺术哲学有一个基本了解非常有帮助
  •   这本书是我需要认真研读的作品。
  •   因为是Mr.wonderful的!
  •   NOT BAD
  •   这本书的内容要是能够再详尽一点就好了,在你感受他的时候,他就和你再见了.
  •   书本质量一般,内容应该还是比较不错的,书籍装帧很简洁
  •     这本书和其他艺术哲学著作不同,侧重在哲学二字,而不是艺术。因为这本册子既没有讲诸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也没有讲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等。
       对于艺术哲学,作者首先在什么是哲学理论下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思路主要是从西方美学的角度,分析美学与艺术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在作者理解看来,其实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艺术。所以艺术哲学可以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册子第一章是导论。前前后后,从康德对美学的贡献讲到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关于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创造美,在我看来仅仅局限于哲学思辨体系内的内在推理和专业语言机械式演进。对于核心问题,无法解决,作者例举了一系列历史上著名哲学家们的努力和回答,但是谁对谁错,艺术哲学和美学的前进方向所谈甚少。册子第二章之后,理论色彩渐失。从艺术的存在方式开始,到艺术的几大形式,册子的理论高度急剧下滑,虽然都是在以哲学的方式论述,但是已经朝艺术鉴赏的方向的发展和站位。如果把书面改改,可以改为《用哲学眼光看艺术》。
       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还是哲学没有解决美学问题的几个核心问题。关于什么是美,究竟应该是定位于心理学?物质客观性?还是先验理念?都没有确切答案。比如说,“鸟巢的美”是物理学上的美,还是人意识内的美,这个美究竟是鸟巢本身存在的物质客观性存在的美还是人意识内部本身就有一个美的意识呢?
       谁来帮帮哲学家?
       谁来帮帮哲学家?
       自然科学发展对于整个宇宙的广袤来说,实在是渺小。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仍然对人的记忆,人的思维规律,在物理上和生理化学上都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的美学,我看,就像达尔文没有发现生物进化论之前的混沌。
       我只是粗鲁的阅读这本也许是伟大的著作。
      
  •     这是老师的老师的著作,就是为了不挂科,也要力顶!但是老实说,如果想要了解这方面知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力作
  •     今早的新闻说高校要全面禁烟了,我不禁想到了Mr. Wonderful:四年大学,我不曾碰到第二个老师是边抽烟边上课的;四年大学,我也不曾碰到哪门公选课是要到偌大的5301报告厅上的;四年大学,更不曾碰到哪门课给过我那么多启发。不夸张地说,我的艺术观点是基于这门课逐渐形成的。
      
      那时每周在5301,与其说Mr. Wonderful是来给我们上课的,倒不如说,是我们不请自来,闯入了他的书房:他总是在讲台的一角摆一张书桌,支起一盏台灯,然后坐在桌后,点上一支烟,在吞云吐雾中开始那天的话题。
      
      我并不能容忍旁人抽烟,但对于Mr. Wonderful的癖好,却从没一点意见,有好事者甚至计算过,他上一次课可以抽完近一包,但却没听说过哪个学生提出强烈反对,估计一个人若是像他那样睿智通达,也许就有了特立独行的默认许可。
      
      复旦若是真的全面禁烟了,Mr. Wonderful的课是否会不再那么Wonderful了呢?那些袅袅腾腾的烟雾,似乎和哲学思辨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
      
      还好,我尚存着学校FTP上热心同学录下的数个版本的课堂录音,可以随时回味那烟雾缭绕中的艺术哲学。
      
      
      ==================
      下面是学校BBS某人转载的部分笔记,也不知道出处是谁了:
      
      将常青的艺术放在灰色的理论中,艺术就死了,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不能通过对艺术的讲解来达到的。
      
       关于艺术本质的初级真理:画画不是为了逼真再现外部事物,而应当传递一种对事物的情感,艺术是用来保存人类生存的情感的。我们总是习惯从艺术当中得到故事,欣赏绘画需要具象,这阻碍了我们从事艺术欣赏。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真实也是一种真实,且高于现实的真实。”
      
       关于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生存情感是真理的真正素材。(而艺术正是体现了人类的生存情感。)艺术本身便是决断。
      
       海德格尔:“在悲剧中并不表演和展示什么,而是进行着新神反抗旧神的斗争,由于语言作品产生于民众的语言,因而它不是谈论这种斗争,而是改换着民众的言说,从而使每个本质性的词语都从事着这种斗争并作出决断:什么是神圣,什么是凡俗,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高贵,什么是粗俗……”
      
       关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声音只有在音乐作品中才是它自己的存在。声音本身意味着另一个世界的打开,即生存体验的世界,真理的世界。在日常世界中,声音是另一个事物出现或消失的代表,这是一个沉默的世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双重语境:即题材实事语境和形式完成式语境。托尔斯泰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流着泪对他的家人说:“安娜死了……”这里体现了两种悲哀,对象性悲哀和对悲哀的塑造、表现,是悲哀的自我歌唱。经过体验,再体验,形式完成,一部作品才能真正完成。音乐能够展示其他作品的形式完成式语境。(因其对物质载体的跳跃。)
      
       海德格尔:“色彩闪烁发光而唯求闪烁,只有当它尚未被揭示,未被解释之际,它才显示自身……”
      
       关于艺术作品的内在视域:审美意象之构成。一个绝代女子的美,会打消获取她的欲念。她的美,已将人引入非现实的世界。音乐不存在外在视域,其为内在视域本身。审美意象是艺术真理的发生方式。
      
       萨特:“审美的目的并不是去获得似乎是由实在的色彩所造成的快乐本身,审美只是我们认识非实在的对象的一种方式,它的对象远不是这幅实在的画。”
      
       杜威:“音乐是最直接的艺术。”
      
       关于优美和崇高:若一个人对人生总持否定态度,便永远发现不了优美。发现这个世界有根本的缺陷,却仍能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依然热爱这个世界,这便是有更深意蕴的优美。换句话说,面对伤感,依然对光明的理想持肯定态度,这便是最高的美。欣赏崇高,前提是没有可怖之对象的威胁。作为理性主体,我们的生物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唯有我们的心灵的力量被唤醒,才能与可怖对象相抗衡。
      
       席勒:“最高尚的快感总是从痛感中来。”
      
       关于悲剧和喜剧: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却使观众感到巨大的快感。悲剧意象必定包含崇高之要素,悲剧是让人之成为人的价值,在完全的孤独中的自我肯定。人性与现实事件失败的斗争更能体现人的尊严,打击和毁灭中,最宝贵的良知才能被惊醒,崇高和命运是悲剧的主题。丑而不痛苦,荒谬而不危险,这便是喜剧,它是人类愉快的自我批评,是对自身缺点的自由诠释,笑来自一种突然的光荣之感。一切音乐在本质上都是悲哀的。
      
       关于“艺术天才”的特征:神思:神思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来源于丰沛的情感。形象记忆力:记忆深广的人往往能成为卓越的人,因为心灵的宽广使他们能够保持广博的兴趣,因而也就具有了深广的记忆。
      
       关于艺术创作的本质:工匠在开始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而艺术家的创作不到最后是不可能知道最终产生的是什么的。
      
       关于创作冲动:我们越是深入社会,我们的童心就越是被遮蔽,这种童心不是一种幼稚而是一种成熟的生存情感的体验。
      
       关于创作灵感:来不可预,去不可止。多次探索未果而一筹莫展的危险状态便是灵感到来的前夜。
      
       关于作品演绎中的创造问题:通过文本并不能真正进入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哪怕是作者本人,强迫读者理解作者意图本身就是非法的。作品的演绎是一种创造,称为二度创造,要求独创性。贝多芬的不朽性在于他不朽的时代生命力,而不在于唯一性。
      
       海德格尔:“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相比才是无足重轻的。”
      
       关于艺术的精神特征:判断一个人的音乐审美能力,要让他听无标题音乐。
      
       关于建筑艺术的感知特性:城市规划必须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而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建筑。
      
       关于雕刻艺术的感知特性:雕刻用形象的整体说话,极力避免局部细节的突出。
      
       关于绘画艺术的感知特性:把被表现事物的外观转化为主体内心情感的反映,追求细节。是艺术过渡到音乐的转折点,比较能听音乐的人一般比较能看绘画。
      
       黑格尔:“绘画通过浪漫才能达到高峰,要让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精神意蕴。”
      
       关于音乐艺术的感知特性:音乐的神秘性在于,表达无以言表的事物,是语言和想象力所不及的,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感觉的人类性在于,人不仅在听声音,还在于“听”本身,叫听“听”,对自己的“听”有一份“听”,于是我们获得节奏、音律、节调。人类的节奏感从“听”的听而来,于是音乐成为可能。它自身意味着人类对超物质存在的感受,音乐有自己的含义。音乐并不寄托于歌词,流行歌曲越来越倾向于歌词的创造,越来越使文学因素压倒音乐因素。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有节律的、合拍重节的内心的感叹,音乐不是观念,而是心情,心情越深刻,越超出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是我们情感内心的反省,是对心灵的洗礼,摆脱现实的利害体系,从中我们知道什么是忏悔,什么是感恩……
      
       门德尔松:“音乐在我看来具体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翰施律克:“音乐作品并不悲哀,悲哀的是人的内心情感。”
      
       歌德:“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将空间感转化为时间感。)
      
       黑格尔:“把美的领域的活动看成一种灵魂的解放,从酷烈命运中逃脱的自由,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
      
       关于文学的感知特性:文学是观念想象艺术,文学作品不是论文,不传达什么逻辑概念,它始终停留在词语之间。文学形象是高度灵化了的形象,在这之前如果先看到具象,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黑格尔:“诗歌所特有的材料,就是想象本身。”
      
      
      世界有两种真实性,逻辑的真实性,另一种是体验的真实性,体验这个世界的原初的构成,通过艺术。尼采说"我们在科学中发现的是艺术已经塞到事物中去的。"艺术和科学并非毫不相关。科学发现的是世界本身的真实性,我们如此这般的认识世界是因为我们已经如此这般的想象世界,这种想象力和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
      
      
      
      
      最后,一个很应景的相册:Thanks for Smoking (#7JRM巨赞)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914693/
      免责声明:吸烟有害健康!
      
      
      
      
      
      
      
  •   今天我以一名小说家的身分来到耶路撒冷。而小说家,正是所谓的职业谎言制造者。
    当然,不只小说家会说谎。众所周知,政治人物也会说谎。外交官、将军、二手车业务员、屠夫和建筑师亦不例外。但是小说家的谎言和其它人不同。没有人会责怪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相反地,小说家愈努力说谎,把谎言说得愈大愈好,大众和评论家反而愈赞赏他。为什么?
    今天,我不打算说谎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谎言,也就是创作出几可乱真的小说情节,小说家才能将真相带到新的地方,也才能赋予它新的光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无法掌握真相,也无法精准的描绘真相。因此,必须把真相从藏匿处挖掘出来,转化到另一个虚构的时空,用虚构的形式来表达。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知道,真相就在我们心中的某处。这是小说家编造好谎言的必要条件。
    今天,我不打算说谎。我会尽可能地诚实。我在一年之中只有几天不会说谎,今天刚好就是其中之一。
    请容我告诉你们真相。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迦萨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迦萨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老实说,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书被抵制。
    经过反复思考,我还是决定来到这里。原因之一是,太多人反对我来。我和许多小说家一样,总是要做人们反对的事情。如果有人对我说,尤其是警告我说,「不要去」、「不要这么做」,我通常反而会特别想去、特别想做。
    这就是小说家的天性。小说家是特别的族群,除非亲眼所见,亲手触摸,否则他们不会相信任何事情。
    我来到这里,我选择亲身面对而非置身事外;我选择亲眼目睹而非蒙蔽双眼;我选择开口说话,而非沉默不语。
    但是这不代表我要发表任何政治讯息。判断对错,当然是小说家的重要责任,但如何传递判断,每个作家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偏好用故事、尤其用超现实的故事来表达。因此,我今天不会在你们面前发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讯息。
    不过,请容我在这里向你们传达一个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我创作时永远牢记在心的话语。我从未将这句话真正行诸文字或贴在墙壁,而是刻划在我心灵深处的墙上。这句话是这样的: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谁是谁非,自有他人、时间、历史来定论。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这代表什么意思呢?轰炸机、战车、火箭和白磷弹就是那堵高墙;而被它们压碎、烧焦和射杀的平民则是鸡蛋。这是这个比喻的其中一层涵义。
    更深一层的看,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外壳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
    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我深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透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爱情、让人感动落泪、恐惧颤抖或开怀大笑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为何日复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我九十岁的父亲去年过世。他是位退休老师和兼职的和尚。当他在京都的研究所念书时,被强制征召到中国打仗。
    身为战后出生的小孩,我很好奇为何他每天早餐前,都在家中佛坛非常虔诚地祈祷。有一次我问他原因,他说他是在为所有死于战争的人们祈祷,无论是战友或敌人。看着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感受到周遭环绕着死亡的阴影。
    我父亲过世了,带走那些我永远无法尽知的记忆。但环绕他周遭那些死亡的阴影却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从他身上继承的少数东西之一,却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今天,我只希望能向你们传达一个讯息。我们都是人类,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我们都只是一枚面对体制高墙的脆弱鸡蛋。无论怎么看,我们都毫无胜算。墙实在是太高、太坚硬,也太过冷酷了。战胜它的唯一可能,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灵魂彼此融合,所能产生的温暖。
    请花些时间思考这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道。体制并未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
  •   你可以看看这篇演讲稿
  •   额……与本文的关系?
  •   haha, 功利型受众,不正是昆德拉说的第二滴泪吗?
  •   心灵鸡汤圣经爱好者也有这意思~
  •   我也想念王子
  •   您好 请问您有艺术哲学的录音吗? 如果有的话,可以发给我吗?
  •   啊,不止一个人问这个了
    有是有的,但是email发不了,文件实在太大了
    LS要是有时间去一下复旦本部,校内FTP上就可以下的
  •   额。。。有点困难
  •   哦,实在去不了也没办法
    其实每个教学楼都有网络的,随便拿个笔电就可以进FTP
    找下网络吧,很可能开放课程或者电驴BT上有的
  •   正在上课啊
  •   呵呵这学期的王德峰抽烟一如既往……
    以及今年的艺术哲学没有在5301,5301被佛教哲学抢走了……
  •   每次上完课我都觉得自己变成熏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