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业的郁闷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应麟 编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书林清话文库》全套第一辑分6册,包括6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虽然每册书均有自家的侧重,但大家探研古今书籍、藏书文化,典籍聚散的精神内涵却气息相通。他们的文章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读者在品味个中清话、清谈的同时,又感受着文化沧桑。   《书林清话文库》涵盖读书、淘书、著书、评书、藏书和卖书等儒雅话题,是读书人能各取所需的系列书,而且可读性很强,颇得学界青睐。  信息大量电子化后,传统的图书受到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大量开掘,也令传统的文化接受形式有些黯然。图书,曾雄霸天下的文化产品,如今也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有些危然自立。然而,确信者自当确信,无论人类怎样使用高科技装备自己的生活,做为纸质的图书,仍将在人类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就旨在从喧嚣的世俗浪潮中撑一根杆子,挂一面旗子,一面为纸质书的光荣史呐一声喊,一面缅怀那些从纸质书的世界打出一片天下来的雄才大杰,一面还慰安那些继续浸淫于纸质书、并将要续脉于纸质书的高人韵士们。自然,此前三联书店等诸出版前贤也已有过类似努力,我们愿与所有同好共同维护我们心灵的家园,那些永涵墨香的朴素而古老、坚韧而高贵的书的世界。  《旧书业的郁闷》收入了胡应麟等四五十位作者的文章,分为三部分:劫中的书与人、劫后的书与人、旧书业的郁闷。作者绝大部分为现代及当代人,为中国的古旧书业畅所欲言。

书籍目录

劫中的书与人晚明旧书业清代典籍梗概“一·二八”:中国典籍大劫难哀焚书读书人的厄运与书的厄运旧籍当前之厄运旧书之灾“书肆的灾难”三题漫记苏州当年旧书肆《从晋西南新收复区采集图书归来》劫后的书与人书的故事在“废纸”中检选古旧书刊成都“废纸”清理的经验与收获书缘两题苏州古旧书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程上海古旧书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程古旧图书不应再任令损毁“厚今薄古”与古旧书业20世纪50年代的苏州古旧书业“文革”对私家藏书的冲击焚书和借书十年“书荒”纪事“书的故事”两题我的藏书之厄运与幸运书缘劫中书话“文革”书香关于五六十年代的初版本走过“文革”的苏州古旧书店上海古旧书业在“文革”后的恢复与重建中国书店古旧书业的拨乱反正中国书店古旧书业的自救图新旧书业的郁闷“君闻新书出,开卷旧书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旧书业的郁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当工作一天之后疲惫地迈进家门,舒适的不仅是沙发,还有看见图书的喜悦心情。
      是否应该规定:在工作中不能谈非工作之事,不能读非工作之图书,回到家中不能读专业书籍,尤其是专业论文?
      
      随手翻开胡应麟等著《旧书业的郁闷》一书,“劫中的书与人”、“劫后的书与人”、“旧书业的郁闷”三个部分,第一次对古旧书业有所了解。
      
      朱光潜:如今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贱,书贱,读书人也贱!对特定时期的一种无耐的感叹!
      吴晓玲:归根结蒂,一切治标的方策都归无用,挽救书的厄运要从挽救读书人的厄运做起。挽救读书人的厄运也不在按照生活指数调整待遇,而是要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与决心去改变局势。1947.12.12
      读书中寻找不到乐趣,便无读书的习惯。《周论》创刊号1948.1
      一段抗战与民国时期读书人与书的故事,必然要记住日军侵华罄竹难书的对中国典籍造成的大劫难……
      
      抗战时期、民国年代、文革期间、开放之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古旧书业。自己从这些文章的选取中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古旧书业在某些地区是曾经繁荣或仍在繁荣,从书中所选看出,大多在北京、上海、苏州,别的地方也提到宁波、成都、长沙、济南,也许是别的地方古旧书业的研究不够?
      
      龚建星《静得风月两书店》里写道:读书好比结婚,买书好比恋爱,逛书店好比相亲。
      当然,上海古籍书店门前清代金石考据家杨澥书写的对联:旧书不厌百回读,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徐雁大教授“君闻新书出,开卷旧书读”的阐述,自己有了不小的收获。自己也意识到:对非应季之书的重视!
      
      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自不必说。林斤澜《劫中书话》写道:“十年浩劫”从书开始,相比历代文字狱,并不“空前”,“空前”的是无限扩大化,失控的旷日化。
      众多文化名家大家在文革中的焚书抄书经历,让人扼腕叹息之余,暗自揣磨:如果自己当年生活在那个年代,是否也是一个文化的摧残者?
      范凤书《“文革”对私家藏书的冲击》一文,详细列出了当年名人藏书所受损失的具体数据,其中我看到了一条:杨公骥:“图书散失三分之一,约五千册。”因杨公骥乃本校国学大师,经本人查询,文革时亦在本校任教。于是感叹:本校当年也不能幸免那样的浩劫?
      
      旧书业的郁闷--今天,中国如何对待古旧书业,在对中国书店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功绩、自救图新有了一点认识,总之是任重道远。
      
      自己对于古籍自己爱好不大,但对于文化传承的图书以及那些传承者-读书人,还是一直抱有强烈的好感,也由此逐渐理解了竹帛斋主的-“收藏一切有文字的纸片”的理念……
      
      任何阅读的体验,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某种共鸣,印象才会最深刻,读此书亦如此。
      勾起了几段往事,无法不让自己做一次倾述。
      
      1、图书遭毁。本人兄弟仨,出身贫寒,尽管通过读书方式均走出大山,但小时读书场景历历在目。经常是兄弟三人同看一本书,购书次数很少,家中几无藏书。但到大学前,经过兄弟三人的努力,也买过几本如《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之类的学习兼娱乐性小册子,自己没事时便翻阅一下,至于自己的命运也与此相关(如报考自愿时就记得曾在某小册子中看见过现工作的大学,往往是第一眼的印象就决定了人的一生)。记得家中有一木柜专用于放书,兄弟三人将所有的图书与照片等放置其中。我上大学的第一年,离开了家乡与父母,也离开了那个装书的木柜,这一离开是近一年左右。当我在大一下半年回家之时,发现过去的图书全部遭毁,原来一次不小心,将一只小老鼠关在了木柜中,当我打开木柜之时,所有图书已成碎片,自己的照片也全部不在,现在想来,有影像的时代自己延迟到了大学……
      
      2、有一阶段,自己突然深深地被70年代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内容所吸引,也还依稀记得哥哥们的课本中那些彩色的毛主席语录。自己的小学课本中,应该有:>第十四课: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第十五课:种鱼 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把花生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花生。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到地里,它想收很多小鱼呢!
      可惜自己再也看不见自己小学时的照片与小学时的笔记与笔迹了,那是个纯真的年代,自己在麦穗香的田埂上背诵语文课本的情形偶尔还会出现……
      
      3、我第一次上报纸是在我刚上大学。当我踏进大学的校门,家乡高中同学给我邮来了一张《南充日报》,上面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四川省在高考招生中如何考虑考生的报考而进行调配一事。其中专门谈到我的情况,谈到本校招生人员(当我上大学没有几天,知道是本系老师刘迅去四川招生的-可惜当我还不认识刘迅老师,他就离开了图书馆学系)如何对本人的志愿进行考虑进行最终选择的一个过程。我大学时一直很珍贵地保存着那张报纸,但在这些年的搬迁中,仍然很遗憾地丢失了。当然,我相信只要想找到,通过报纸是一定可以获得的,但自己有时想,一张报纸的失去也许就象是失去一段岁月一样。
      
      4、长春市曾经在重庆路边上有一个古籍书店,读书时,自己总去逛一下,尽管在此书店中买的书远远少于新华书店与吉大书店、外文书店、市图八角书屋等,但它仍是自己必去之处。后来不知在哪一年,它就被拆迁而不知何处了。
      自己也曾在地摊上买过几次书,但印象均不深刻,只有一次在友谊商店对面,很幸运地花极少的钱买了一本装帧极好的纸张也很不错的《新旧约全书》,至今也是非常喜欢,还偶尔翻阅。最喜欢看上帝如何造世界,原来世界就这么容易在六天之内就造出来了……
      还有一次去吉林市文庙外翻看旧书的经历,但空手而归……
      
      抬头看窗外,太阳躲进了乌云,恰似过去的某个年代,但我想,当我中午假寐起来,又是一个艳阳天。
      
      来源网址:http://www.dlresearch.cn/wjew/?m=20070517
  •   朱光潜:如今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贱,书贱,读书人也贱!
  •   书可香人不须花。
  •   古旧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载体,可是悲哀的中国近现代史没有给他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在经历了反右、文革摧残后的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关注文化的人,在现实的场域中,甚至得不到相对应的理解与慰籍,只有在网路的世界里,寻觅知音,悲哀至极的时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