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复旦大学  作者:张蔚飞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为张蔚飞的摄影专著写序,储存在脑海的几个镜头顿时在眼前定格。  镜头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内科,酷暑中的十人病房,拥挤不堪,异味杂陈。张蔚飞坐在一张横卧的椅子上,趴在床沿写作,如入忘我之境。  人们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病人是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领军人物,行政级别高至副局。此时,他正在为《人民日报》撰写当年采访邓小平视察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的回忆文章。  我带着自责的口吻说:“对不起了,不该让你住这样的普通病房,不该在这时向你布置工作。”他说:“我不在乎住院条件,早一天进就早一天出,纪念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我有许多照片要处理。”  镜头二:通往莘庄的一号线地铁,是上海最繁忙的交通线。每天清晨和夜晚,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少不了张蔚飞被挤压的身影。  我不止一次对他说:“按规定的待遇,你可以坐专车上下班。”但是,他不要:“我的工作无法用八小时计算,就不要让司机等了吧。”  镜头三:竖着输液架、吊着轮渡瓶的办公室,张蔚飞左手打点滴,右手在写信。有一年,他共给摄影作者写了1200多封,平均一天3封多。  我曾经劝他:“这样太辛苦。用电脑写,签个名不也可以吗?”他回答:“每个作者的情况不一样,统一格式的信不解决问题。再说,手写的信给人的感觉好一些。”  许多类似的镜头串接起来,便直观地告诉我们:本书作者是怎样一个“除了新闻摄影什么都可以舍弃”的人。身居魏阙,身负要职,他毫不掩饰“有权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则更愿以“草根”的本色出现。为了得到或发出一张好照片,他紧张工作一天后蜷身“民工夜车”出差,他能与交往数年的朋友翻脸,他有时甚至不惜以“辞职”要挟。  我是1994年10月认识张蔚飞的。进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现上海分社)前,他就职上海解放日报社,在新闻摄影界早就大名鼎鼎。可以肯定地说,仅凭拍摄的邓小平晚年在上海的那些珍贵照片,足以确立和维持他在同行中的地位。不必奋力前行、苦行、远行,只需沿着原有的轨迹滑行,丝毫不会减去他已得的一块块金银牌的成色。  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是,45岁时的张蔚飞精彩折身,在人生工作经历的中后期来了个大多数成功人士避之不及的业务转轨。从那时起,报纸上很难再见到“本报记者张蔚飞”,他从幕前退到幕后,从照片“制造业”转移到照片。。服务业”,成为新闻摄影的策划者、新闻摄影作品编辑流程的设计者、新闻摄影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组织者、新N摄影新技术的推广者。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开创了一片属于他也属于新N摄影界的新天地。  全国党报的第一个“新闻摄影创新奖”。1990年8月,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即著名的“银川会议”),首次喊响中国新闻界前辈穆青、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把新闻照片在报纸上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以后的一段时间,尽管有一些新N摄影界内外的人士呼应,有一些报纸(主要是晚报)跟进,但作为中国报业的主体部分——党的各级机关报从总体上看起色不大。张蔚飞主编的《人民日报》华东版的摄影专版《华东写真》、摄影专栏《今日聚集》和《快照速递》,咬住照片的“五个W”不放松,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专版和新闻专栏,把银川会议的口号变成具体实践和版面现实。由于《人民日报》巨大的示范作用和广泛影响力,全国党报所刊新闻照片的时效和编排方式有了明显突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把首个“创新奖,,给了华东分社,并于1996年1月在上海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  全国首届新闻摄影编辑“金烛奖”。从重文轻图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再到“读图时代”,短短不到十年,中国新闻界对新闻照片的认识便产生超常规的飞跃,各报纷纷加大对摄影人力、资金的投入。为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位置,我也曾考虑在分社增设摄影记者。面临新闻摄影界一个新的发展节点,张蔚飞又一次显示出他在行业内的引领能力,认为此时更需强化的环节不是拍摄而是编辑。这使我深受启发。因为新闻画面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离开处于特定时空的摄影者便稍纵即逝,新闻照片的获取主要靠非专业人员;而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完美展现,主要靠专业人员。于是,华东分社在全国党报中较早实行采编分离,建立图片编辑中心制,基本职责有三:一是指挥记者(必要时包括文字记者);二是全力组织外部稿源;三是对照片用不用、怎么用作出最终的定夺。在张蔚飞的帮助下,我于2001年8月在第五届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以主要精力抓编辑》的发言。次年3月,华东分社在江苏江阴承办“全国新闻摄影编辑研讨会”。在“报纸呼唤图片编辑”的声音中,张蔚飞获得全国新闻摄影编辑首届“金烛奖”。  “新闻摄影人才的培训点”。联系作者、服务作者,是张蔚飞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他的兴致和热情所在。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间,华东分社共开了10次新闻摄影会议,我参加了其中的9次。在六七十到近百名不等的参会代表中,张蔚飞能无一例外地报出他们的单位和姓名,令所有与会者惊叹不已。在我的印象中,张蔚飞少的就是架子和摆谱,无论是名声显赫的大牌大腕,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都以诚相待。谁在采访中遇到困难,谁因搞批评报道遇到麻烦,谁在业务学习中遇到疑惑,只要求助,来者不拒。我就认识好几个经他一手扶植的年轻人,现在成了能得全国大奖的专业记者。为了鼓励大家,他还精心设计、推出了“新闻摄影十佳”评选、每年一两次的新闻摄影大赛等活动。我曾问张蔚飞:“你这样做是不是带有‘功利’色彩?”他不否认。靠着人格魅力和周全服务,他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优秀作者,进而赢得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全国党报中的首个图片网站。数码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国新闻摄影界带来一次次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张蔚飞则以其50上下的年龄,一次次站在技术革命的潮头,以一种充满活力的青春姿态追赶新的硬件和软件。他召集的每一次摄影会议,都邀请国内外专家和世界著名的摄影器材、网络技术供应商到会,介绍最新成果及运用,同时请在数码相机使用、新闻照片制作和存储方面有心得的记者、编辑讲课,其“前沿性”十分突出。从2003年起,他又倾大部分精力投放到网络,张口闭口全都是网络语言,和我使用的似乎不是同一个语言系统。当年,“华东图片网”(即“人民图片网”)诞生,现已成为全国党报最主要的新闻图片网站之一。  不断地给自己确立新目标、提出新任务,始终与新时代同步、与新技术同行,张蔚飞其人其事,诠释了什么叫观念与时俱进、成绩与日俱增。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张蔚飞是全国知名的、在业内享有崇高声望的新闻摄影名家,拥有丰富的新闻摄影从业经验,屡次见证重大新闻事件现场,并且坚持不懈地在图片编辑岗位从事一线和管理工作,发掘、提拔、培育了无数新闻摄影人才,三十余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实践体会和理论修养。本书集纳了作者有关新闻摄影的数十篇文章,全面阐述了新闻摄影采访、写作、编辑乃至教育、理论等各环节话题,既有翔实生动的案例剖析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又不乏系统性和深刻的理性思考。本书可供新闻学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摄影记者、编辑用以提升自我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张蔚飞,上海市崇明人,1950年11月生,1968年参军,1970年起从事新闻摄影。1981年底转业进上海解放日报社,1994年10月调入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任摄影主管,1997年10月任总编室主编,2002年10月任图片网络中心主任。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在解放日报社工作期间,参加了对“四人帮”余党进行审判,英国女王、日本天皇、戈尔巴乔夫等各国政要访沪,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对上海考察,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等重大政治活动的摄影采访,发表了大量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新闻照片。其中记录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的作品《稀客光顾大商场》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比中夺魁。 调入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后,主持创办了以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为主的摄影专版《华东写真》, 在要闻版开设了以及时反映社会热点和以实施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栏目《今日聚焦》,得到了读者和同行的充分肯定。1996年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创新奖”,2002年获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2003年创办中国党报系统第一家图片网站——人民图片网。 1996年至2004年九年间,经张蔚飞编辑的由华东版首发的新闻照片共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并在中国新闻摄影年度评奖中获得金、银、铜牌45块。

书籍目录

序 曹焕荣第一章 影路探索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  照片要生动 题材是关键  是新闻,才会拥有读者——对报纸摄影专版定位的思考  照片要成为报纸的“眼睛”  新闻摄影“关系”论  图片编辑三论  图片总监何处寻?  关于图片总监的角色定位  不要忘了蒋齐生在银川会议上说的第二句话  转岗,不失为一种选择——关于“如何当好新世纪摄影部主任”之我见  图片总监的价值要用出色的工作来提升  新闻图片要有“代言人”——关于“图片总监”的三人谈  悲剧,何日不再上演?——从詹晓东事件看当前舆论监督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道两难题?——从詹晓东的不幸遭遇看舆论监督的艰难  《今日聚焦》聚焦舆论监督——《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运用新闻摄影进行舆论监督的探索  新闻摄影现状不容乐观 摄影记者理当解剖自己  给钱就可不署名?拿钱怎能不负责?——对当前新闻照片署名的一点看法  请勿大题小做  问责新闻教育——银川会议16年来新闻摄影徘徊现状之我见  浅议艺术摄影与新闻摄影之差异  摄影记者的创作基地在哪儿?  我看“视觉”第二章 就影论影  摆作抓时抓亦摆  扬长避短拍体育  不用闪光灯,效果会更好  红花还需绿叶扶,作品要有好题配  抓住典型瞬间的照片才隽永——写在《稀客光顾大商场》获金牌奖之时  佛要金装 人要衣装 图要题装  做标题的“三大原则八项注意”  报纸照片的标题史话  这则新闻的“眼”在哪?  拍得多不如拍得好  新闻照片有必要披“外套”吗?  该做好的工作能当作新闻来报道吗?  大家看看,哪张照片更像新闻照片?  要苦干更要巧干  只有抓住新闻点 才能拍好新闻照  报道不是儿戏 采访必须深入  见报照片≠好新闻照片  报道要重事实 推断须有依据  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能拍出新闻照片的  没有拍到第一现场的新闻照片干脆别发  如何“提升”照片的新闻价值?  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分不清 抓拍摆拍争未休  好新闻照片为什么见不了报?  如何在平淡的新闻中找出亮点来  关键要素岂能一笔带过——谈当前新闻照片说明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请不要浪费题材  新闻照片优劣如何界定?  这组照片的处理是对还是错?  工分,挡住了摄影记者成才路  “摄记”当如谷永威——再议摄影记者如何摆脱“工分”的羁绊  也谈“一图胜千言”——李楠博文《一图胜千言还是一言胜千图》读后感  新闻照片要有形象表现力  遇到关系稿怎么办  学会说话很重要  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要让照片抓眼球——华东分社“东中西部新闻摄影交流研讨会”侧记  当评委,编辑情结要不得  一年,1200封信——我是怎样建立起《人民日报》华东版摄影作者队伍的  新开垦的处女地——记《人民日报·华东写真》摄影专版的编辑思路  摄影题材何处寻 文字堆里有黄金  剖开粗璞始现玉——我是如何将一组宣传照片变为新闻照片的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单幅照片变身图片专题  记《鄂川农民东海捕鱼》一稿的编采互动  从细节中觅取表现力——评贲道春的“神箭在弦弓在手”  事实胜于雄辩 力量源自证据——浅议在舆论监督中用好照片的“证据”功能  你看你看,孩子的脸——细品吴俊《开学前的依依惜别》的人物神态  细之毫厘 深之千寻——评吴芳《迁徙的“小鸟”》图片专题  把握题材看能力 抓取瞬间看功力——评吕廷川的《青纱帐里“拉脚客”》  特写写出真情——评张延林的《平凡母亲深深爱》  细节决定成败——评屠知力《陋室传来欢声笑语》图片专题  一俊可以遮百丑——评张绪雄《抓阄分房 灾民开颜》组照  找准异点 拍出个性——评刘念海《长征英雄今安在》系列专题  摄影记者的积累与摄影报道的深度——评孙仁贵的《市委书记和他的担保户》  想起了保育钧  秀才人情纸半张第三章 旁观者言  一门心思把党报新闻摄影做出个样子——记人民日报社优秀党员、华东分社图片网络中心主任张蔚飞  勤奋,造就了张蔚飞  倾注于新闻摄影改革的张蔚飞  为一个时代观念的转变而欢第四章 瞬间定格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每满一篇文章,都有收获
  •   烂书一本。买后悔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