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构建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志山  页数:197  

内容概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哲学社会理论中的深层底蕴,更是当今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将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该著以马克思“和谐社会”为主题,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谐社会”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与价值观,以及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总体图景。本书反映了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供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参考借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一、和谐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价值追求  二、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原则与方法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的超越第二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本体论  一、从“冲突论”到“和谐论”:马克思社会研究范式的转换  二、生活世界观: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立足点  三、人本论:马克思“和谐社会”本体论预设第三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方法论  一、以和谐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方法  二、以协调为特征的总体性方法  三、以社会建设为目标的社会有机体方法第四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实践论与价值观  一、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  二、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三、公平观:马克思“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第五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总体图景  一、马克思实践观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总体图景  三、马克思的城乡融合观与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揭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历史地把握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此前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观的理论渊承及批判性扬弃之关系,同时还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超验维度和崇高命意。如果我们舍弃主观贬义的“前理解”意义上去使用“乌托邦”一词的话,那么,这种“乌托邦精神”正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之构成推动历史演进的精神内驱力。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观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对乌托邦精神的简单保存或否弃上,相反,基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维度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批判性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性设计,恰恰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最富价值的启示,构成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吸纳和融通。值得指出的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被普遍物化的倾向,使得人们更多地热衷于对现实社会作经验实证化的研究。而正是在在这种经验化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理解倾向中,马克思社会思想中的超验性维度存在着被消解的危险,并使人类社会的形上基础和意义支撑呈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已经给世纪之初人类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事实上,建立在现实历史原则基础上的超验性维度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精神”也成为一个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思想课题。

编辑推荐

《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对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作了初步的系统研究,指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底蕴,并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和谐社会的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价值论等视角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以期全面地解读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复调式意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整合与构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嗯,这本书应该是这批书里质量稍微差的一本,纸张很薄,而且排版很密集,看着不是很舒服
  •   过得去,写论文用的,看过他写的几篇文章了,总的来说,还行。
  •   内容不错,适合阅读,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