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池瑾  页数:222  

内容概要

  《学前儿童发展》共分概论、生命的开始、成长的孩子、思考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和发展的孩子六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发展领域的基本理论,特别介绍了近年来的新理论、新观点。在每个部分后附有研究报告、问题与讨论和推荐阅读。内容涉及政策研究、文化比较以及早期教育模式等。旨在突出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拓展研究视角。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背景与方法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背景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方法第四节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与研究的新观点第二部分 生命的开始第二章 胎儿第一节 遗传的机制第二节 遗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胎儿成长的环境与教育第三章 新生儿第一节 新生儿的反射与动作能力第二节 新生儿的感官协调第三节 新生儿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 成长的孩子第四章 身体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第五章 感知的发展第一节 感觉的发展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第三节 物体与社会信号感知第四节 感知能力的促进第四部分 思考的孩子第六章 认知发展理论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一节 智力的概念及传统智力理论第二节 智力测验第三节 智力理论的新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差异第九章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第一节 创造力的特征和结构第二节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第十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言语准备期第二节 言语发展期第三节 学前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五部分 社会的孩子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 情绪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第二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一节 依恋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第一节 学前儿童对他人和人际关系的理解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第六部分发展的背景第十五章 学前儿童的家庭背景第一节 家庭背景的研究基础与意义第二节 家庭环境与学前儿童的发展第十六章 学前儿童家庭之外的环境第一节 托幼机构第二节 大众媒体第三节 社会文化背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而环境论者则认为经验和养育是婴儿发展的决定因素。洛克(J.Locke,1632-1704)认为婴儿的心灵生来是一块白板,在后天生活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影响而成长。环境的力量决定着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经验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1842-1910)则主张,婴儿的世界是一种“开放着的、嗡嗡作响的混乱状态”,而经验帮助婴儿组织和建立心理秩序。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Watson,1878-1958)坚定地主张环境决定着发展的一切,坚信婴儿心理的发展可以由成人塑造。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把遗传和环境看成静止的、固定不变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他认为儿童本身和环境都不是控制发展的因素,先天和后天因素同样重要,大部分人类的特征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本性特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网络。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1979)认为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而环境提供了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但不意味着环境和条件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发展。  萨莫夫(A.Sameroff,1983)和山德勒(M.Chandler,1975)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Intercorrelative Effect Model),体现了关于天性和养育的争议在近几十年取得的发展。他们认为,遗传结构和环境经验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基因的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遗传特性影响着环境动因的起作用的因素、方式和程度。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在婴儿、儿童时期乃至一生。他们提出的交互转换的观点也在婴儿心理发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这种观点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任何一点上,任何经验的效应均有赖于具体经历的性质与个体的天赋结构。两者的交互作用影响发展的全程。本书将涉及儿童的基因与遗传特征、气质、身体与认知发展规律等先天条件的作用,同时也会探讨后天养育中的教育、营养、健康、社会关系、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环境影响。这两方面对正常的发展发育都是必要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体的发展。二、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活动同世界上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存在旧和新的变化。儿童发展是行为技能的积累,还是包含着质的飞跃和阶段性变化?试想一下,一方面,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成人一样,只是不能迅速地处理大量的信息。这表明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逐渐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婴儿对世界的一些理解只是出现在特定的时间段中,而以后的发展时期,在认识和组织上会出现不同的特点。这表明个体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连续的发展好像走上坡跑,不断地提高。而在阶段论中,发展是不连续的,好像爬楼梯,在每一阶段内的发展相对稳定,而逐级迈进的过程经历着迅速的转变。  如何将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合理的阶段呢?儿童在不同阶段上发展的规律通过年龄表现出来。每一个年龄分期都具有一般的和典型的特征,体现了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伴随的社会期望。儿童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期和学龄期。学前期指从个体形成到入学,包括胎儿期(从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出生-2岁)和儿童早期(2-6岁),其中婴儿期还包括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乳儿期(1个月-1岁)和学步期(1-2岁);学龄期包括儿童中期(6-ll岁)和青少年期(1l-18岁)。我国的研究者认为婴儿期(通常指3岁前)、幼儿期(3-6岁)和学龄期(6-18岁)是个体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成熟的主要阶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