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

出版时间:2008-1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于沛 周荣耀 主编  页数:501  
Tag标签:无  

前言

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而在此同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缓解社会矛盾,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项事业,但也走了弯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发展起来,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们来说,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首先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又要依次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而上述三个问题最终归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又不断地得到新的解决。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已经创造性地并将进一步深入地回答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

内容概要

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世界史学者解放思想,辛勤耕耘,在世界通史、地区史、国别史、专门史,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论述了中国世界史研究从译介转变到研究,并发展成为一门形态完备的现代科学学科的过程。《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重点项目成果,旨在通过科学总结30年来世界史研究的成就,明确我国世界史学科今后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提高世界史研究的科学水平,是从事世界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于沛,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5月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史专业,历史学硕士。导师孙成木、李显荣研究员。毕业后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现为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主编、《世界历史》副主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世界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1992年起领取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一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的新发展  二 原始社会史研究  三 古代西亚北非史研究  四 古希腊罗马史研究  五 亚洲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六 欧洲中世纪史研究第二章  亚非拉美近现代史研究  一 朝鲜近现代史研究  二 日本近现代史研究  三 南亚近现代史研究  四 拉丁美洲史研究  五 非洲史研究  六 中东近现代史研究第三章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  一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的新阶段  二 俄罗斯政治经济史研究  三 俄罗斯文化思想史研究  四 俄罗斯社会史研究  五 苏联民族问题研究  六 俄罗斯外交史研究  七 东欧史研究第四章  西欧北美史研究  一 英国史研究  二 德国史和奥地利史研究  三 法国史研究  四 意大利史研究  五 伊比利亚国家史研究  六 低地国家和瑞士历史研究  七 北欧史、罗马教廷和希腊史研究  八 欧盟史研究  九 美国史研究  十 加拿大史研究第五章  外国史学理论研究  一 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二 唯物史观研究  三 西方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第六章  专门史研究  一 国际关系史研究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  三 华侨华人史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1983年创刊的《中亚学刊》,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亚古代史、中西交通、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重要的专业刊物,大量的相关论文都发表在该刊物上,团结了国内大批相关学者。中亚学与我国许多学科都存在联系:如敦煌学、西北史地研究、边疆问题研究、俄罗斯问题研究等。1999年,中华书局发行《欧亚学刊》(不定期出版物),研究的地域范围辽阔,涉及欧亚大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许多学科交叉,集中了国内有关欧亚大陆各民族历史问题主要研究力量,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六)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研究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位于俄罗斯东部边疆,面积约12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拥有40多个土著民族,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西伯利亚学是以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在俄罗斯已有100年之久,在西方也有40年的历史。中国与该地区山水相依,边界线绵延数千公里,文化、贸易往来源远流长,自先秦以来留传了大量相关的文字记载,然而西伯利亚学在中国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1963年,我国成立的首批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中,包括设在黑龙江省的苏联远东研究所(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的西伯利亚研究从此步入了一个有序推进的时代。受中苏关系的影响,苏联远东研究所最初主要从事收听、剪报、资料分析和中苏边境地区调研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机构于1968年被撤销,1973年以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的名义恢复工作。1974年,《西伯利亚与远东》杂志以机密内参的形式创刊,这是国内第一份、也是迄今唯一一份集中展示西伯利亚研究成果的载体。1979年,苏联远东研究所改称西伯利亚研究所,研究区域从过去的苏联远东地区扩展为整个苏联东部地区——西伯利亚与远东,确定以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对外经济联系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封闭性研究转向开放性研究。同年,西伯利亚研究所开始招收俄国史和苏联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西伯利亚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基础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全面展开,一批奠基之作相继问世,其中包括张寰海主编《苏联地名词典:西伯利亚与远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张寰海著《苏联领导人论西伯利亚》(黑龙江社会科院1986年)等工具书,也有黑龙江社会科学西伯利亚研究所编《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经济概况》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徐景学编《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1984年)、侯育成著《西伯利亚民族简史》(1987年西伯利亚研究所印)、徐景学主编《苏联东部地区开发的回顾与展望——西伯利亚开发400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几部专著。徐景学主编的《西伯利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系国内第一部西伯利亚通史著作,曾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该书在借鉴俄国及西方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西伯利亚重大历史事件的性质及成因、历史分期等均提出了新的见解。《西伯利亚与远东》杂志(1988年更名为《西伯利亚研究》)登载了大量有关西伯利亚问题的文章,涉及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与文学艺术、民族、军事等诸多领域。截至1993年9月,该所学者已公开发表12部专著,内部发行的专著、编著和译著有20多部,发表论文320篇、综述64篇、研究报告22篇。中国西伯利亚研究的影响迅速扩大。西伯利亚研究所同苏联、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交流关系。1986年4月,徐景学在伦敦参加西伯利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西伯利亚的开发与中国的西伯利亚研究》的发言,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的西伯利亚学的意义及设想。至90年代中期,中国在西伯利亚研究领域不仅拥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和学术载体,而且拥有几位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有一批基本涵盖该学科主要方面的国内外公认的学术成果,这表明中国的西伯利亚学已初步形成。苏联解体以后,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多国关注与合作的热点区域。在这种形势下,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台湾地区纷纷加大对西伯利亚研究的支持力度,中国的西伯利亚学术界亦不甘示弱。十余年来,中国的西伯利亚学基本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1)西伯利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被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等机构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西伯利亚研究所一枝独秀的状况随之改观,《远东经贸导报》《东北亚研究》等报纸杂志也为西伯利亚研究开辟了新的园地。(2)西伯利亚研究方面的一些课题被列为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等,有关西伯利亚问题的论文及出版动态时常见诸《世界历史》《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3)‘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大致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转轨时期西伯利亚的经济社会形势及前景;二是西伯利亚的对外经济关系;三是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与中俄资源合作问题;四是西伯利亚的人口、劳动力及移民问题;五是西伯利亚地区对华舆情问题。(4)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过去那种大而全的通史类研究暂时告一段落,几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门史著作先后出版,其中包括徐景学著《俄罗斯东部经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殷剑平著《早期的西伯利亚对外经济联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薛君度著《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初祥著《远东共和国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学者们提出许多创新观点。譬如,殷剑平提出外国劳务在开发西伯利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稀少始终是制约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初祥首先提出北方小民族现代化问题,并且在《远东共和国史》一书中对列宁的策略思想、远东共和国的内外政策及其领导人的评价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王晓菊的《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1861-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资本主义时期西伯利亚与远东问题的史学专著。该书尝试以边疆地区的移民、开发问题为线索,解读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拓宽了俄国史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视野。(5)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学者们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参加项目论证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并先后推出孙晓谦编著《西伯利亚城市概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徐景学主编《1993年中国对独联体国家商务指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赵立枝主编《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及赵立枝著《当代俄罗斯东方丛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6)国际影响更加广泛。《西伯利亚研究》杂志于1999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现已成为颇具影响的国际性期刊。另外,自2001年起,俄罗斯研究所承担了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该论坛已成为哈尔滨经贸洽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论坛被中俄两国外交部定为中国俄罗斯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后记

“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原是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重点项目,立项的目的,是通过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状况,在进一步明确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方向完全正确、成绩不容否定的前提下,使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今后的研究任务,真正做到发扬成绩,克服和改正不足,不断提高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科学水平。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编审的积极努力和该社总编辑赵剑英同志的大力支持下,这个项目被纳入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中去,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编的14卷本丛书中的一册,这对我们既是一种鞭策,同时也在该书的内在质量和完稿时间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本书编委会和主要撰稿人,曾多次召开会议,就指导思想、框架设计和篇章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这是一部集体著作。各章节的撰稿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第一章:徐建新、刘健、郭方、胡玉娟、冯鸿志、郭子林、陈志坚;第二章:毕健康、郝名玮、冯鸿志、权赫秀、张经纬、刘兰、宋丽萍;第三章:黄立弗、葛新生、侯艾君、刘凡、王晓菊、朱剑利;第四章:吴必康、邸文、王宏波、张丽、金海;第五章:董欣洁、吴英、姜芄、景德祥、刘军、张旭鹏、陈启能、张文涛;第六章:刘德斌(吉林大学)、胡德坤(武汉大学)、赵文亮(河南师范大学)、潮龙起(暨南大学)。以上撰稿人除署名工作单位外,其余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送交出版社之前,赵文洪审读修改了书稿的第一章、第二章;于沛审读修改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二、三节;周荣耀审读修改第四章、第六章第一节。在此基础上,于沛通读了全部书稿,并就各章节的内容和体例,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编辑推荐

《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总结了30年来世界史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世界史的研究水平,是从事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必读参考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