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家燕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已有一些,但从认知语言学隐喻方面来探讨译本的差额翻译的作品可能不多,而大多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研究,也没有把隐喻作为一个重要视点,有关的隐喻翻译的论述还欠缺系统性且不够深入,因此肖家燕的这部博士论文就起到了补缺的作用。  本书从隐喻观出发,认为隐喻是《红楼梦》作品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如果在《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对隐喻的认识不足,就可能导致翻译过程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误解。基于这一构想,本书从这部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中,归纳出诗歌隐喻、“红色”隐喻、人名隐喻、“冷笑”隐喻、“水”等触发的爱情隐喻、“上一下”空间隐喻,并对Hawkes译本为主的英译文实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有针对性地对Hawkes译本与杨戴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描述,从而总结出了《红楼梦》隐喻英译的若干基本策略。本书从语言的认知观、体验性等角度来解释隐喻翻译策略的内在动因,甄别其中的语境要素,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论证隐喻翻译的体验性和差额性特性,从而为隐喻的翻译与研究,提供一条较为适宜和可行的参考路径。

内容概要

  文稿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以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调查与理论诠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红楼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杨益宪戴乃迭译本,Hawkes译本)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文本的六大隐喻系统的翻译基础,策略取舍语境要素和评价依据,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语境对策略的深层影响;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翻译的差额观,突破了翻译“等值论”的局限性,并结合汉语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似”和“幅度”标准,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度变”概念,以翻译策略为评价依据,初步建立起隐喻翻译的模糊评价模式。

作者简介

  肖家燕,女,1966年11月生,湖北谷城人,文学博士。现为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语用学会会员。先后求学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曾赴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并进行学术交流。现已在《红楼梦学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一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参编英语教材3本。主持完成了省厅教研、科研项目3项,在研省厅重点项目1项。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红色”隐喻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的灵魂——“红色”隐喻  一 色彩隐喻与汉英“红色”的文化体验差异  二 “红色”词语与概念  三 “红色”隐喻系统  第二节 “红色”隐喻的移植与文化语境制约  一 关于“红色”英译的两种文化倾向:归化和异化  二 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第三节 “红色”隐喻系统英译差额分析  一 策略与文化语境制约  二 颜色词语的改变与信息传递损耗  小结    第二章 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的人名隐喻  一 《红楼梦》人物命名方法  二 从人名到人名隐喻  三 普遍的文化语境  四 特定的文学语境  第二节 人名隐喻与文学语境  一 《红楼梦》人名隐喻的文学内涵  二 人名隐喻与文学语境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视角下的人名翻译  一 人名翻译的两种方法:音译、意译  二 汉英人名的社会文化体验异同比较  三 文学语境制约与人名隐喻的翻译  四 两种语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加注补偿  第四节 人名隐喻的英译差额分析  一 人名隐喻:称谓功能+文学功能  二 音译之“失  三 意译之“得  四 人名隐喻总体差额评价  小结    第三章 “冷笑”隐喻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的“冷笑”隐喻  一 从“冷笑”到“冷笑”隐喻  二 凤姐的“冷笑”与她的性格特征  三 黛玉因何而“冷笑”?  第二节 关于“冷笑”隐喻的情境体验差异与英译策略取舍  第三节 “冷笑”隐喻的英译与上下文语境制约  一 “冷笑”隐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上下文语境  二 上下文语境制约与意译的普遍性  三 上下文语境制约与“冷笑”隐喻翻译评价  第四节 “冷笑”隐喻的差额翻译分析  一 “冷笑”隐喻的整体差额评价  二 意译差额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水”、“月”、“窗”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 汉英爱情隐喻比较  一 相似的爱情体验  二 汉英爱情隐喻比较  三 不同的爱情隐喻意象  第二节 《红楼梦》独特的爱情隐喻系统:爱情是“水”、“月”、“窗”  一 《红楼梦》爱情主题论  二 爱情是水爱情是月爱情是窗  第三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基础——“水”、“月”、“窗”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  一 爱情是“水  二 爱情是“月  三 爱情是“窗  第四节 “水”、“月”、“窗”爱情隐喻系统英译差额分析  一 “水”意象差额对比分析  二 “月”意象差额对比分析  三 “窗”意象差额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上一下”空间隐喻的英译与优先概念化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上一下”空间隐喻  一“上一下”空间隐喻  二《红楼梦》“上一下”空间隐喻系统  第二节 “上一下”空间方位的文化认知体验差异与英译策略  一 汉英“上一下——UP—DOWN”空间隐喻系统对应分析  二 直译的限度  三 意译的普遍性  四 优先概念化与意译  第三节 “上一下”空间隐喻的英译差额分析  一“上一下”空间隐喻的翻译策略定量分析  二“上一下”空间隐喻系统英译差额分析  小结    第六章 诗歌隐喻的英译研究  第一节 诗歌隐喻  一 诗歌与隐喻  二 意象与结构的投射:诗歌隐喻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红楼梦》诗歌隐喻的英译策略  第三节 概念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  一 诗歌主题与概念隐喻  二 文化体验差异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  第四节 诗歌隐喻英译的差额分析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翻译活动的悠久历史、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隐喻可译的证明。英国的Hamlet成功译入汉语,汉语的唐诗宋词成功地转换为英语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翻译是雄辩事实,毋庸赘言。然而这些事实却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隐喻为什么是可译的?可译的基础是什么?  翻译研究领域过去一直都将隐喻作为具体的语言表达来处理,认为是语言差异导致了隐喻转换失败。事实上,语言差异只是表象,究其实质,是体验差异阻碍了隐喻转换,因为语言差异源于体验差异。语言本身是体验性的——“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作为心智的表征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的语言就具有了体验性”①。体验性的语言结构映照着人类经验结构,而人类经验结构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的语言差异。由此可见,隐喻翻译的基础在于不同民族的体验重叠程度,集中表现于译者与作者的体验差异。  隐喻翻译是以译者的身心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从文学翻译活动的内涵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是一个由阅读、体会、沟通到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通过视觉器官认识原作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译者的大脑转化为概念,由概念组合成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如联想,评价,想象,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