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走向荒野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红梅  页数:360  
Tag标签:无  

前言

  “环境”这个概念虽然不是新的概念,但是,有关环境的学科却是新兴的学科。原因很简单,自工业社会以来,在片面追求高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人类对地球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取,地球连同环绕在它周围的大气层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地球也反过来严重地报复人类。这种人与地球的反复较量现在仍在进行着。其结果,可想而知,那只能使地球成为一片荒漠,连同人在内的生命体从地球上消失。  当然,人类中的明智者已经高度认清这种可怕的结局,19世纪中叶就有一种名之为生态学的新的科学理论诞生,而到20世纪,这种理论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一是突破生物学的范围,与人类学相结合,成为人类生态学。1922年,美国地理学家哈伦·巴洛斯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二是与哲学的结合,或者说,生态学向哲学的提升。1984年,德国哲学家萨克塞的《生态哲学》出版。这意味着一种新型的哲学形态产生。虽然这些学说提出比较的早,但现在仍然是空谷足音,直到20世纪末叶,与生态人类学、生态哲学相关或者就是其中一个部分的各种学说才突然蓬起,在西方学术界蔚为大观。这中间就有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环境艺术学等。当然这些学科,未必具有严格的学科体系,只是因为取了新的视角而被视为一种新的学科,这种情况正说明,有关环境的科学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态势。

内容概要

罗尔斯顿是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环境伦理思想,特别是集中于“自然价值论”上。其实,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美学情结,忽略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中的美学韵味必然会带来其研究上的偏颇与不足。另外,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不仪扎根于“自然价值论”,而且扎根于“荒野”(他曾提出过“哲学走向荒野”、“美学走向荒野”)。荒野是生命之源、价值之源。为此,《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作者另辟蹊径,从“荒野”入手切入到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通过荒野与自然、荒野与文化、荒野与自由关系的分析对荒野的意蕴进行解读。

作者简介

赵红梅,女,1969年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9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旧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文艺伦理学论纲》,曾任《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现为湖北人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七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环境美学。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荒野”诠释 第一节 “荒野”的语言学分析 第二节 罗尔斯顿对“荒野”的把握第二章 人与荒野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崇拜与模仿 第二节 俯视与改造 第三节 言说与聆听 第四节 《穿越岩石景观》:聆听自然的一个例证第三章 荒野价值的发现 第一节 荒野价值的发现历程 第二节 罗尔斯顿对荒野价值的挖掘 第三节 罗尔斯顿对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反拨 第四节 罗尔斯顿发现荒野价值的方式第四章 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一节 美的价值追问 第二节 创化与流变:罗尔斯顿论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三节 美与善的汇通第五章 荒野审美模式的重新厘定 第一节 中西自然审美史一瞥 第二节 自然欣赏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 对传统自然欣赏模式的反思 第四节 罗尔斯顿的荒野欣赏模式 第五节 荒野的深度审美:从美到责任第六章 走向荒野的美学 第一节 历史的反思与美学的重构 第二节 美学走向荒野的缘由 第三节 美学走向荒野结语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附录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罗尔斯顿是一位十分注重体悟与欣赏自然的环境哲学家,虽然他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采取描述的而非规范的方法进行表达。例如在他学习物理学、生物学、神学,成为一名牧师后,偶然发现一株轮生朱兰花,他不禁大叫:“真是太美啦!”在任牧师之职时,他每周一次地游荡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南段,逐渐地,在近乎十年牧师的生涯中,他一周之中用五天时间向人们宣讲天国的事,其余两天则走向荒野,细致地了解、品味壮丽的山林。当人们研究自然,目的在于对自然做出改进与修复,目的在于探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方式时,罗尔斯顿追问道:“但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不能为了欣赏自然的野性、自然自发的再生力量和自然的美而去研究自然呢?”在罗尔斯顿看来,其一,除了以工具论的眼光探究自然,人们还可以以审美的眼光面对自然;其二,自然的野性、自然的自发的再生力量是值得欣赏的。万物各有其美,任何物种的消失都是审美上的巨大损失。灰熊如果灭绝,就会使现在和未来世代无数度假者的荒野体验少了一些东西,狼的灭绝使人们的敬畏之心淡化。事实正是这样,物种的消失减少了我们的审美对象,日渐减少的物种使审美对象的丰富性日趋单一化。单一化的审美对象钝化着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人的精神要求着多样化与丰富性。  在罗尔斯顿感看来,充满多样性的荒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虽然从文化的角度看,“野的”一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但却不影响荒野本身可以带来美感。罗尔斯顿说:“如果我们来到一片风景带,站在风景带的角度看问题,去感受它的完整性,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野的’是一个褒义词。这种野性给我们带来一种美感——‘荒凉而神奇的西弗吉尼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走向荒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