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奇人王一亭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沈文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沈文泉  页数:299  

前言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  t物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该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研究重点,着重从“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一-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实力,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2008年9月10日于杭州

内容概要

  《海上奇人王一亭》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配以大量的历史照片和书画作品,在深入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海上奇人王一亭”作为近现代著名的买办资本家、民主革命家、书画家、慈善家、宗教领袖和民间友好使者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沈文泉,研究生,主任记者,浙江湖州人,1964年生。曾任湖州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社教中心副主任兼社教部主任等职。有《湖州发生抢鱼事件》等近30件作品在全国、华东地区和浙江省获奖,《电视新闻“精品意识”三论》等20多篇论文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出版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千古奇冤》、社会学专著《走向大同》、电视散文摄影集《傍湖之州》等4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白龙山人 第一节世居白龙山 第二节诞生大上海 第三节情系桑梓 第二章海上大亨 第一节学徒出身 第二节航运起家 第三节海上大亨 第四节商界领袖 第五节为商之道 第三章革命斗士 第一节维新立宪 第二节光复上海 第三节反袁护国 第四章慈善大家 第一节慈善商人 第二节慈善画家 第三节慈善官员 第五章虔诚信徒 第一节我心佛心 第二节护教弘法 第三节居士林长 第四节国际交流 第六章书画巨擘 第一节跻身书画圈 第二节拜师任伯年 第三节深交吴昌硕 第四节领军海上画派 第五节书画赞助第一人 第六节致力中日书画交流 第七章友好使者 第一节接待爱因斯坦 第二节日本的“王菩萨” 第三节结缘日本皇室 第四节民间大使 第八章救亡战士 第一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节誓死不做亡国奴 尾声 王一亭先生年谱 王一亭先生家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尽管王一亭没有出生在家乡的白龙山下,也没有在湖州成长和接受教育,甚至他家族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遇难于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感情。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吴兴人感到自豪。 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父亲王馥堂去世后,王一亭就将父亲归葬吴兴道场山,既遂父亲“叶落归根”之愿,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认同。虽然王一亭的第二位夫人曹氏是周浦人。但是当她于1914年6月13日因难产去世后,王一亭还是选择吴兴的白龙山为她的长眠之地,将她隆重地安葬,并告诉家人:自己百年后也要回到家乡来,在白龙山上和爱妻相伴始终。他的原配奚氏虽然葬在周浦,但在湖州,王一亭也为她设立了一座坟茔。令人遗憾的是,王一亭自己归葬白龙山与爱妻相伴始终这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竟未能实现。1924年7月12日,蒋赵太夫人以83岁高龄辞世,王一亭于11月17日经水路将母亲的灵柩从梓园宅邸运抵吴兴老家,和父亲一起葬在南门道场山麓。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事业有成的王一亭衣锦还乡,在白龙山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从此自号白龙山人。台湾“中研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美籍学者康豹博士则说:“1906这一年,王一亭都居住在家乡吴兴附近的白龙山,他开始自号白龙山人。”同年9月30日,王一亭参加了在静安寺路斜桥颐园召开的湖州同乡大会,会后参与建设同乡会馆。从此,他更加关心家乡,热情地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和赈灾等事业。 就在王一亭长住白龙山的那一年,他投入巨资参与创办浙江铁路公司,并担任驻沪经理人,负责该公司在上海的业务。次年,他又积极参与了浙江旅沪公学的创立,并于9月17日在愚园的会议上被近200名与会代表推选为12名会董之一。 1911年闰六月间,故乡湖州连降大雨,七月初四、五、六日三天,又东风大作,昼夜倾盆,导致山洪暴发,太湖水泛滥,所属各县一片汪洋,受灾乡亲急需救济。消息传到上海,王一亭心急如焚,一面电请浙江省政府紧急赈灾,一面谋划着如何救济父老乡亲。9月21日,他与老乡杨信之、潘祥生、凌铭之、庞莱臣、孙冠臣、许润泉、顾敬斋、沈联芳、朱五楼、王亦梅等联名在上海《时报》刊登《湖州水灾求募急赈》,发起筹募赈款救济灾民活动。随后,他又与杨信之、庞莱臣、沈联芳、顾敬斋等人及沪上绅商沈仲礼、虞洽卿、朱葆三等共同发起,于9月29日至10月2日假座英国商人哈同的爱俪园举行游艺会,募集善款5万元赈济湖州、宁波两府水灾灾民。 1920年,湖州市发生“数十年未有之奇灾”,王一亭和杨信之、沈田莘、朱五楼、庞元济、刘锦藻、沈联芳、周庆云、钱新之、黄缙绅等旅沪湖商一起发起成立湖属水灾筹赈会,数月间筹集善款5.27万元,派人送往家乡赈济被灾父老乡亲。同年,浙江省的台州地区遭受强台风袭击,风灾又带来水灾,“洪潮泛滥,巨浪奔腾,致旧台属之临海、黄岩、温岭、宁海等县一带,遍地尽成泽国,冲决塘堤数十丈,淹没田地数万顷,庐墓人畜多有漂流溺毙”。

编辑推荐

《海上奇人王一亭》是迄今为止研究王一亭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的著作,书中在不少地方纠正了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错误观点,如王一亭与吴昌硕的关系,王一亭与日本天皇和伊藤博文、西园寺公望等人的关系等,有不少创新的地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上奇人王一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