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思维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约翰·杜威  页数:184  译者:伍中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 译者:伍中友约翰·杜威(John Dewey),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数十次,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第二章 思维训练的必要性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第四章 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第五章 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第六章 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第七章 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第八章 判断:对事实的解释第九章 意义:或概念和理解第十章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第十一章 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第三部分 思维的训练第十二章 活动和思维训练第十三章 语言和思维工具第十四章 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第十五章 讲课和思维训练第十六章 一般性的结论

章节摘录

二、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人每天每时都在思索,这不是什么技术性和深奥的事,但也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一功能必须是与智力相协调,每一次都不能有思维混乱。这是一种推理的过程,是在判断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间接地得出信念,正因为如此,这可能做对了,也可能做错,所以需要谨慎小心,需要锻炼。它愈是重要,出了错的危害也就愈大。比穆勒更早的一位学者约翰·洛克(1632-1704)阐述过思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训练思维的必要性,以便通过思维得到尽量好的效果和防止最坏的结果。他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以这一种或那一种观点为依据,以该观点作为行动的理由;不论他运用何种手段,他都是以自己这一有充分根据或并无充分依据的见解作为引导,按照这一正确或错误见解而投入他的全部行动力量……神殿教堂都有它们的神圣偶像,我们都看到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实际上,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观念和偶像都是始终指导他们行动的无形力量,他们都普遍心甘情愿地服从这一指导。因此,极其重要的是要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正确运用自己的认识以探求知识和判断实际效果。”既然一切有意实施的活动以及我们种种力量的运用都有赖于思维,洛克强调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极其重要”,就是恰如其分的。

编辑推荐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代表作之一,胡适、潘家洵、李小峰等学者曾推荐《我们如何思维》为“青年必读书”。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约翰·杜威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杜威在基本哲学路线上继承了经验论传统。他把经验解释为超出物质和精神对立之外的中性的东西,既否定经验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也反对把经验看作是一种纯粹主观意识。在杜威看来,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一切心理意识的、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及其特性等一切“客观”的东西。杜威否定思想、概念、理论等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它们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者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它们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杜威非常重视教育和哲学的关系,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杜威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没有与其教育活动分开,他的教育活动也从没忘掉工具主义哲学。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如何思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这本翻译得比较浅显,未能达到信、达、雅有很多东西太表面,没有显示出作品本身的学理性,还是要买商务版呀,为什么卓越没有原来的那个版本呢
  •   大师的书所用的语言,特别是像这种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通常都比较逻辑严密,有点难懂。而这本书的语言却平易近人,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较复杂的问题。决定这本书源于其他作品把它作为参考文献来引用,加上我们口边总是挂着“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种种词汇,而思维的定义是什么?跟“想”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期待着在本书找到答案。 虽然没有看完,但是明显感觉到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就一定能够体味到教育大师带来的惊喜。这本书排版尊重了西方书藉的排版方式,每一页的外侧是宽宽的空白,写着一些关键词,您也可以在旁边加入自己见解。行距也很宽,总之阅读起来很舒服。
  •   因为之前没读过杜威,不知道到底该选哪个版本,所以姜文闵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和伍中友的《我们如何思维》两个版本我都买了。先读的伍中友的,硬着头皮看 终不知其所云。放下看姜文闵的,对照看之前伍中友书中看不懂的部分,看明白了。我比较了两书,姜的书是《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两部分,而伍的书只有《我们如何思维》一部分。伍的书中有些部分的翻译和姜的书几乎一样,除了改动几个标点符号。但伍改这几个标点也让文章理解起来困难很多。伍似乎参照姜的书来翻译的,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在标点上做改动。其他伍自己翻译的部分比姜的翻译差远了,生硬无比,无法理解。
  •   喜欢学习思维的人应该看看,很多内容很受启发,有哲学见解,但又不晦涩。
  •   作者影响的不仅是美国人,也、更影响了世界,建议: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应该读读杜威
  •   值得一看,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
  •   对于全书内容我的评价绝对是5星!确实如胡适等名家所说,青年人必读不容错过!系统的阐述了理性思维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详尽分析了理性思维的整个过程及其中涉及到的逻辑问题,最后又对如何训练思维力进行了说明!翻译很次,译者应该并没有准确理解作者的意思!开篇第一个关于思维的关键定义,“思维是关于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中的“非”字就让我颇感困惑,起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抽象概念”,但是如果是“抽象概念”的话会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解释,比如:感觉到气温变凉,想到抬头看天,发现乌云密布,确定大雨将至!并没有抽象概念参与但这却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思维过程...经过艰苦的对比、求证最终证实是“没有”而不是“不能”,所以不是专指抽象概念的...类似问题不止一处存在,比较痛苦,所以推荐有能力的朋友最好直接看原文!
  •   如果指望看完这本书就能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那绝对是不现实的。大量的,优质的阅读才是正路。我认为此书对于教学意义更大。如果你想通过这么一本书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提高,还是放弃吧。
  •   这是杜威的著作,就不用多介绍了,虽然读起来有点难,还是值得一读
  •   推荐,高中以上的青年人,必读。无需抱怨字太大、书太薄。一旦读进去了,会帮助一个青年人建立起一生受益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无论卖菜市卖白菜的普通人,还是卖苹果手机的高科技人才,都会想一想如何生活地更好、如何应对周围世界。前者,散漫地想一想,或许想明白或许不明白。后者,不断地想着怎样更好,怎样解决问题,不断地寻求-------想清楚、想明白为止。
  •   昨天收到货品,打开翻看了几章。是本教科书,通过理论知识告知我们,如何更加理性、严谨的做事情,处理问题。同时也可以很系统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思索问题。
  •   看书名就已经不喜欢,跟别提内容。我如何思维,难道需要你来教我。还是那句话,无奈才买的。
  •   杜威的书,应该看看。
  •   挺难懂的买这类书,考验个人意志与决心的时候到了
  •   正在读,感觉还好,可以的
  •   该书首次出版于1910年,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年了。随着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已经成为常识。例如,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条主义式的讲课方法是不行的,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效果不好,之类。因此,该书的学术价值不大。... 阅读更多
  •   帮妈妈买的书,感觉似乎很深奥。
  •   朋友推荐的,还没看完,先给5分吧
  •   学习下如何教育
  •   帮我朋友买的!
  •   前辈推荐
  •   非常好的书,绝对值得读读
  •   学习怎么思考问题的好书!
  •     书只讲一件事, 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么样子的,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思考. 一个很非常普通的话题, 却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不是说这个过程多么的高深, 多么的玄妙, 而是说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 为什么经历了16年教育的我, 居然不知道这个原本应该知道的问题.
      
      从小学校给我们的思维过程都是, 根据事实例子,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严密的推论归纳总结去原理,或者说是观点. 跟着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原则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了, 这个应用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演绎. 所以, 简单就是, 用归纳发现原理, 用演绎去应用原理.
      
      但杜威说的是, 归纳和演绎是一个思维过程的两部分, 无论你有多大量的例子,数据, 多精细的推理, 用归纳得出的只能是假设. 而且很多情况下, 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 这个只有归纳的思维方式, 叫做经验推理. 只有在得到这个假设后再通过演绎, 得到了更多的推理事实, 而且往往是在原来归纳用例子之外的事实, 把这些推理事实与现实事实对比, 看是否有矛盾, 是否出现了反例, 如何解析这些矛盾和反例. 如果可以合理解析, 那这个假设才能称得上相对正确的观点. (反例是检验一个观点的有力工具, 因为道理很难被证真, 却很容易被证伪). 所以归纳和演绎是思维的两条腿, 缺一不可. 并且它们不是用一条腿走完了,再走另外一条. 而是两条腿同时走路, 不停地得出假设, 演绎检验假设, 再修改假设, 再演绎检验, 直到通过检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且一旦新的反例出现了, 就得继续下去. 所以才会说,真理都是相对的.
      
      "事实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被讲了很多年了, 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去检验呢? 往往最后演变成的是试验行为, 有效果了, 就以为是对的, 没效果了就是以为是错的. 但其实,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思维过程, 我们只拿了一个半成品去试错.
      
      可能我有时候不自觉地用到了这种科学推理方法, 但却从来没有意识的这一过程. 所以经常当我想确认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我却纠缠于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 推理的过程是否严谨. 却没有意识到, 归纳本身天生就是缺陷的.
      
      以前在公司, 我一直惊叹于香港同事的思维之严密, 清晰, 我提的观点在他们面前显得简陋,甚至错误. 我开始以为, 这是经验的问题, 并一直深信不疑, 幻想了只要等足够长的时间, 我也一样可以做到. 但现在我不在这样想了, 并不是经验的问题, 而是我彻头彻尾用了一个错误的方法, 企图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特别笨, 现在才明白了这个, 可能其他人早就知道了, 但我觉得我多少应该有受到指导的权利吧, 怎么说我也是教了16年学费的啊.
      
      我知道了这个问题之后, 我一点都没有欣喜, 倒是一身的冷汗. 过去走错了多少的路啊, 做过多少的傻事啊. 我感觉失去了很多, 时间, 信心, 朋友...... 而这书出自1910年, 这些都是我本来都不应失去的东西, 我们不应失去的东西.
      
      PS: 这是一部融合哲学和教育学的作品, 是我看过的书中, 讲述如何教育孩子的不可多得的经典,比那些什么育儿圣经, 新妈妈必读, 靠谱多得多. 有人误解哲学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现实是恰恰相反, 哲学家只是思考一些我们天天接触却视而不见的事情, 而科学家才是去研究那些远离我们的领域. 哲学被叫最原始的科学, 就是因为文明发展之初,研究的问题都来自生活,所以问题都是很普通的, 就像石器一样的原始. 后来知识发展了,研究问题远离了生活, 就衍生了科学, 所以哲学才被称为科学之母. 当然哲学不会探讨如何吃饭穿衣, 但它会探讨如何接人待物.
      
      2012-2-26
      长沙
  •   我怎么不是很看得懂……郁闷啊
  •   嗯,他讲得有点不容易懂,可能思维本来就是抽象吧,其中也涉及了很多他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不少章节,我也觉得字面上看都明白了,但就是不怎么懂。但我觉得能懂的地方已经很值了,总有种“啊,原来是这样子的啊”的感觉,呵呵。
    另外一个不好的地方是,他的确在反复强调某些观点。但我认为,这是老师和父母应该最应该看到一本书!
  •   深有同感。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通过归纳发现真理,通过演绎运用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总是忙着积累更多的事实资料,总以为这样才更能接近真理,到头来常常一无所获。我们被愚弄了这么多年,这真的让人既伤心又愤怒。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是觉醒了,虽然晚了一些,但总比一直糊涂下去要好太多。希望有更多的人觉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