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中国大变革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赵海均  页数:853  
Tag标签:无  

前言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东方大国的振兴与崛起,不仅取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功,更取决于六十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与此后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六十年来,中国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东亚病夫”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东方巨龙”正傲然腾飞,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上!1949年至1976年,1978年至2009年,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几乎将新中国六十年的成长与发展分成相等的两段历史。前些时间,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与荣耀,而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历史,则退隐到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实际上,新中国六十年是一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确立、巩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完整历史。当然,这个历史还将长期延续。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很有必要连续、全面、系统地去审视和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变革的方向与目标是明确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道路具体如何走,则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这中间,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痛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路线图,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也是一种伟大的探索。新中国的六十年,是大变革的六十年,是不断探索的六十年。可以说,在这六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正是由于不断地、坚持不懈地“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才最终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教条的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内容概要

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加减法,我们的目的是把那些逐渐被有意或无意淡忘的、被驱逐到历史记忆深处和社会生活深处的历史情节打捞出来;或者是把这些情节连接成一个时代、一个历史阶段的片段,向您轻松展现历史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赵海均,工商管理硕士,在经贸学院、大型企业集团任职20余载。曾研读于世界著名的美国沃顿商学院,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0年以来连续出版了多本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专著。
  专著:《30年:1978-2008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5,《经济中国》朝华出版社2005.1,《中国经济沉思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ST中国》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再解中国经济之谜》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8,《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

书籍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历史的遗憾    1.1 抗战胜利后的建国要求    1.2 中共的建国方针与建国程序设计    1.3 1946年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1.4 全面内战爆发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1.5 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    1.6 毛泽东对建国程序的设想 第二章 新中国建国计划和程序设计    2.1 新中国建国计划的重大改变    2.2 米高扬秘访西柏坡    2.3 七届二中全会与“两个务必”    2.4 毛泽东说进京“赶考”    2.5 刘少奇秘访苏联取经    2.6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章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3.3 国旗是如何升起来的  3.4 1949年10月21日:政务院成立 第四章 恢复经济与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4.1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2 建国初期大行政区建立    4.3 没收官僚资本    4.4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第五章 发展经济与统一货币    5.1 建国前中国的货币状况    5.2 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    5.3 人民币制度的诞生    5.4 货币统一与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第六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四大运动”    6.1 土地改革运动与“划分阶级成分”    6.2 为什么要打抗美援朝战争    6.3 建国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6.4 “打老虎”与“三反”、“五反”运动 第七章 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运动    7.1 震动全国的文化事件——批判电影《武训传》    7.2 建国后改造农民的批评教育运动    7.3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7.4  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第八章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8.1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8.2 “156项”援建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发展    8.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8.4 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社会主义    8.5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反冒进 第九章 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及重大举措    9.1 建国后国家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及演变    9.2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9.3 “一五”时期投资与计划体制的确立    9.4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的演变    9.5 历史的记忆:“中国第一票”与票证的兴起    9.6 历史的档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十章 1957年:中国历史激荡的前夕    10.1 经济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10.2 “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10.3 全国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第十一章 “三面红旗”出台的前前后后    11.1 总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1.2 “大跃进”运动是如何兴起来的    11.3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4 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11.5 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11.6 在历史的记忆里 第十二章 中国历史在1959年的转折    12.1 毛泽东与第二次郑州会议    12.2 关于人民公社的若干问题    12.3 毛泽东为什么力辞国家主席    12.4 “庐山会议”是是非非    12.5 历史的档案(1959年) 第十三章 “三年经济困难”,天灾还是“人祸”    13.1 “三年自然灾害”的计量考察    13.2 “共产风”与“信阳事件”    13.3 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第十四章 1961年:中央发布条例最多的一年    14.1 国民经济转入调整阶段    14.2 《农业六十条》及其修正案    14.3 《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两个条例出台    14.4 科教文艺工作条例    14.5 邓小平与《工业七十条》 第十五章 “七千人大会”的前前后后    15.1 “七千人大会”的重要议题:粮食问题    15.2 “包产到户”的风波    15.3 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断言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16.1 “四清”运动的起因    16.2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    16.3 全面高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6.4 “四清”运动中的分歧和转折    16.5 历史是一面镜子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17.1 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    17.2 上海“一月革命”与“全面夺权”    17.3 “二月逆流”与刘少奇冤案    17.4 庐山会议与“九一三事件”    17.5 “批林整风”和纠正极“左”思潮    17.6 “批林批孔”运动    17.7 邓小平领导1975年整顿工作 第十八章 毛泽东与四个现代化    18.1 毛泽东与中国发展道路    18.2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    18.3 毛泽东与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18.4 在历史的记忆里 上卷结束语:中国需要文化现代化下卷参考资料与文献附表后记

章节摘录

上卷第一章 历史的遗憾1.1 抗战胜利后的建国要求1949年1月6日~8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一月会议,讨论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时,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已经没有悬念。我们的回顾试想就此开始。但是,为了更清楚的展现历史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先把历史的长镜头回放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国家政权问题一向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党派斗争的中心问题。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社会各界都在考虑战后国家的未来与重建。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文章《论联合政府》,提出: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1945年8月13日,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在延安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重要讲演。在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后,毛泽东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在此之前的1945年7月,黄炎培从延安返会四川组织政团。在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等的共同筹备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政纲、宣言、章程和组织原则,选举了理事和监事。会后组成了办事机构,并创刊《平民》周刊。这是以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为主体的政治党派,其基本主张是,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采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他们宣称,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10月1日至12日,在重庆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民盟史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民盟的纲领、政治报告、宣言和章程,修订了入盟手续,增选了33名中委,决定成立中央秘书处和组织、宣传、财务、文教、国内关系、国外关系、青年、妇女、民教、工商、侨务等十一个委员会并确定了人选。大会继续选张澜为主席。1945年9月3日,蒋介石在《庆祝抗战胜利对全国同胞广播词》中指出“民主宪政不容再缓”,“宪政实施愈早愈好”、“只要是在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三民主义不致动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的前提之下,一切问题无不可以推诚相见,共同商讨,求得合理合法的解决。”同日,许德珩、涂长望、孟宪章等人举行会议,将1944年冬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正式定名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会,选举许德珩等十六人为理事,卢于道等八人为监事,许德珩等七人为常务理事。并决定在京沪区设立总社,在重庆、武汉、成都、昆明、广州、香港、北平、天津及伦敦设立分社。1946年秋,活动中心由上海转到北平。该社成立时发表了成立宣言,宣言提出:国共两党的军队立即无条件停战,一切问题“概以和平方式解决之”。1945年9月14日,第三党负责人章伯钧向记者发表谈话,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党治,实行民主,给人民以民主权利,并承认现有一切抗日民主党派合法地位”。11月12日,发表《第三党对时局宣言》提出四条建议:国共两党停止军事行动,迅速召开政协,成立东北地方联合政府,“国大”召开前成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谭平山等1943年在重庆组织)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和进行公开活动。1945年12月20日,救国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布了政纲,主张“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为基础的联合战线的民主联盟的民主国家制度,即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人民共和国”。选举沈钧儒、陶行知,史良、曹孟君、李公朴、何惧、萨空了为中央常委,沈钧儒为主席。1945年12月30日以马叙伦、周建人等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1946年1月初,发表对时局宣言,他们的主张是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重新制定宪法等。1946年1月1日,洪门致公党在国外发表宣言,呼吁国内停止内战,各党各派团结一致共图建设。1946年4月15日以李济深蔡廷锴为主、以十九路军旧部为基础,酝酿于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的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广州宣布正式成立。民主党派及其成员,为建立其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反对法西斯专政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同共产党结为同盟。民主党派在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和反内战、争和平的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2 中共的建国方针与建国程序设计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面对满目战争创伤,全国人民普遍期待能和平建设自己的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人亦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英、美、苏三国当时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鉴于国民党的精锐军队在抗战期间大都退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解放区前线尚有不少困难,还需要有一段准备的时间。因此,蒋介石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事。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和平攻势”,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当积极争取。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或者使内战限制在局部范围,或者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会上正式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为了有利于团结教育全国人民,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赴重庆“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指出:“在中国与全世界,一个新的时期,和平建设的时期,已经来临了。”在新时期中,全民族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为了奠定今后和平建设的基础,宣言提出六项要求和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宣言还声明,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中国国民党及其它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为解决抗战中的诸多政治问题,谈判从未间断过。其中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40年1月~7月,为争取第一次反共高潮后时局的好转和国民党继续抗战,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代表何应钦、白崇禧等进行谈判;第二次是1942年10月~1943年7月,为改善“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关系,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林彪等与蒋介石、张治中等进行谈判;第三次是1944年5月~11月,为缓和国共关系,争取中共合法地位,中共中央派林伯渠、董必武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王世杰等进行谈判。这三次谈判,为维护国共合作大局,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民族抗战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蒋介石本来就没有和谈的诚意,重庆谈判开始时国民党方面没有作任何谈判的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毛泽东等到达重庆后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双方代表就一般问题交换意见后,9月3日,中共代表列出关于两党商谈的11项主要问题提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9月8日,国民党政府代表根据4日蒋介石亲拟的《对中共谈判要点》,对中共的11项提要做出书面答复。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准备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空头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因此,蒋在表面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和平团结的方针,并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对于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地位,坚决不予承认。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谈判过程中,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上党解放区,甚至把参加谈判的国民党代表远调他处至9月21日,谈判被迫中断一星期。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国民党迫于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民众舆论的压力,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方针明确的写入了《双十协定》,并以此作为建设新中国的方针。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方针的实质是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为使谈判能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但国民党方面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执意不作任何松动,双方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以致双方无法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10月1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回延安。周恩来、王若飞仍留重庆与国民党继续商谈尚未取得协议的问题。

后记

本书先有下卷后有上卷,下卷采用的是《30年:1978-2008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以下简称《30年》)的主要内容,但比原著多了三四万字的内容。《30年》一书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激起了我对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建设道路回顾和反思的热情。因此,全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有太多的大事件值得回顾,笔者的工作主要是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主线。即使如此,在六十年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敏感点,这些敏感的地方我们无法回避和割舍,因为历史无法割裂!近几年,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回忆的文章越来越多,笔者尽可能在这些历史的记忆中,按照某种可以连贯的逻辑来取舍这些记忆和资料,我们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地理顺和真实再现历史的过程,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符合史实和逻辑性。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欢迎提出批评意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人世界》杂志社李皓社长的热情帮助,世界知识出版社张永椿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著名社会活动家韩方明博士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表示深深的感谢!为了本书的出版世纪新源董事长马荣彬先生、天源集团董事长程相吾以及我的朋友汤坤、许超峰等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向他们深表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回忆资料和研究成果,未能做一一标注,在这里一并表示深深谢意!

编辑推荐

《六十年中国大变革(1949-2009)(上下卷)》: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走向统一,民族得解放,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六十年中国大变革(1949-2009)(上下卷)》连续、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六十年不平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是大变革和不断探索的六十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确立、巩固和发展的六十年。可以说,这六十年,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正由于此,中国才最终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教条的社会主义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六十年中国大变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该书不是一套真正的历史读物,上册还较好的较全面的记叙了历史,下册几乎全是从经济角度,特别是从经济体制角度来记叙历史,枯燥无味。
    还请注意,该作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所以下册几乎都是从他的专业角度来写的,不适宜大众阅读。
  •   此书以我国解放以来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主线,全方位展示了新中国60年恢宏的变革之路,既是一部史料详细的历史档案,又是一部启迪思想的宏观理论著作。
  •   内容详实,姥爷很喜欢。
  •   相当一般的一本书,只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叙述了一遍,毫无新意。看了上册,就没看下册了
  •   很多想知道的东西一句带过,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写得太多,感觉是在看历史书的详细版本,不过对中国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有必要看一下,可以了解一下中国政策的由来。书的页数只有500多页,感觉是被骗了
  •   对于中国这六十年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共产党的历史。不过这套书基本讲述的是建国以后的历史,之前的党史还要找其他资料来补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